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紹城:書法是嶺南繪畫提高的突破口 梁照堂:畫壇缺乏古意因文化符號不強

■吳子複 隸書魯迅詩 釋文: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麥華三 行書十七言聯 題識: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斯樓中。

文昌潘存撰聯,一九八零年番禺麥華三書。 鈐印:麥華三之璽。

上周有關“畫家書法”的話題報導出街後,引起了嶺南畫壇的廣泛關注。 一方面,到底書法與繪畫是處於怎樣的關係,一直以來在業內備受爭論。 另一方面,上周的發聲中,不但有專業畫家,也有學術界的代表,更有活躍於社會各界的代表。 本期,繼續請出張紹城、梁照堂兩位老先生,深挖書法問題。

■收藏週刊記者 李世雲 梁志欽

簡介

張紹城 著名畫家,廣州畫院原院長。

梁照堂 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

高劍父書法好

與他從小拿毛筆有關

收藏週刊:上周有關“畫家書法”的話題報導出街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您怎麼看?

張紹城:書法問題是解決嶺南繪畫如何進一步提高的突破口。

以前我們注意到了問題,但始終想不通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現在終於明白,就是書法問題。

梁照堂:這也不僅僅是廣東國畫的病根之一,全國當前國畫水準都比較一般,也有這個原因。

收藏週刊:上周提及高劍父書法旗幟,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重新認識。

張紹城:之所以我們要高舉高劍父書法的旗幟,他的書法確實與畫面非常吻合。 為什麼他的書法這麼好?也許跟他從小念私塾有關,小孩子剛開始接觸文字就拿毛筆,這對人的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他的書法,吸收了幾方面的學養。 有張旭、懷素的草書,還有很多碑文。

所以,我建議把書法列入中小學的教學大綱裡,讓小孩從小就開始接觸書法。

王羲之書法是屬於優美

顏真卿書法則屬於壯美

收藏週刊:有個別美院老師認為,書法是書法,國畫就是國畫,不能老混為一談。

張紹城:這就牽涉到國畫的教學改革問題,就是教學安排裡,書法還沒有被擺到應該有的地位。 很多在任的老師就是從畫石膏像,畫色彩轉過來的。

梁照堂:中國美院略為好一些,潘天壽的主張延續了下來。 在當時一邊倒地向西方學習,取法西法改造中國畫的社會背景下,潘天壽能頂著無窮的壓力提出中國畫一定要堅守傳統國學,走書法入畫的路,非常不容易。

收藏週刊:你們兩位也是從美院(附中)過來的,為什麼你們似乎就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梁照堂:他(指張紹城)“再學習”能力強。

張紹城:其實我以前附中畢業,就想讀國畫系,當時的畢業創作也是國畫。

梁照堂:但是如果您讀了國畫系,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可能一樣不會太重視書法。因為不少美院的國畫系是不夠重視書法的系,系(是)國畫才重視書法。

張紹城:附中也請過麥華三來教書法。當時他教我們:“二王”之後,中國的書法家一個不如一個,讓我們重點學“二王”就足夠。但在我看來,對中國的書法不應該這麼看。“二王”之後是顏真卿,他的書法就超過王羲之。王羲之的字是甜美、風流、瀟灑,像鄧麗君的歌。但別人學不了,一學就歪。為什麼我說顏真卿的字更高?他的字普遍往醜裡寫,也夠大氣。每一個字單看並不美,但整篇來看,就很美。他糾正了王羲之的一些缺點。

梁照堂:他的草書也很好,像《祭侄稿》。一般審美有兩種,一種是壯美,一種是優美。王羲之是屬於優美,顏真卿則屬於壯美。

張紹城:假如我們把麥華三的字題在畫面上,則很難跟畫面配合。

收藏週刊:不少美術院校已經建立了書法專業,這個有多少意義?

梁照堂:其實書法不是專業問題,而是文化學養的問題。還有,不少人以為題字就是在畫面中題寫文字,但需要注意,歷史上有幾個人在畫之前,就想好了題字位置,甚至有些畫家先題字再畫畫的,這就體現出對“經營位置”的重視。比如金農、鄭板橋、潘天壽、賴少其。他們不少作品往往是拿掉題字,畫面就遜色不少,甚至個別作品沒有了題字,畫面無法成立。

張紹城:為何現在學生對書法重視不起來?這直接牽涉到找工作的問題,書法幫不了找工作的忙。

收藏週刊:在您看來,一名美院國畫系的學生,怎麼做才算重視書法?

張紹城:四年裡,起碼有一年的時間是學習書法的。而我瞭解到的,目前往往只有幾個月時間。同時,書法最好能與篆刻、作詩等課程並用。

收藏週刊:你們年輕的時候,會主動臨摹或者學于右任、林散之他們的書法嗎?

梁照堂:一般不會學時人的書法,因為時人還沒經過歷史的考驗。

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現代化的開端

收藏週刊:還有一種聲音認為,唐宋之前,很少畫面有題字,真正提倡詩書畫印,是元明清之後。

梁照堂:以前不提倡詩書畫印,不代表當時不重視書法。這只是中國畫發展的步伐,只是強調書法作為畫面的支撐,是到了文人畫出來後,被提倡得更加強烈。元明清之前的繪畫確實也很輝煌,但這跟當時的西方繪畫很接近,都是一種狀物的追求,是很意象性的。

張紹城:一直以來,宋畫被人認為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頂峰,明清尤其是清末是中國畫的沒落。在元代,趙孟頫就提出書法與繪畫的結合“石如飛白木如籀。”他當時就看到了問題,他把蘇東坡有關文人畫方面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後來明代董其昌再從理論上沿著這個脈絡進一步完整。而石濤、八大山人則在實踐上,把這樣一種理論支撐的圖式建立起來,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現代化的開端。到了這個階段,繪畫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物件,而是借物件表現用筆,並將繪畫以外的書、詩、印融入到畫面中,形成統一體。這一點,跟後來西方表現主義的現代派所追求的,有異曲同工之處。很多畫家,目前還在追求如何表現物件,實際上,更高的境界是直接表現筆墨、線條本身。

收藏週刊:書法對繪畫的作用,應該不僅僅體現在題款上吧?

梁照堂:如果是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遠遠不是這方面。題款只是最表面的地方。潘天壽認為,書法對國畫的作用是“強其骨!”

收藏週刊:仇英的作品甚至找人代題,他為何又能成為大家?

梁照堂:他其實並非寫不好,只是當時書法寫得比他好的畫家很多。

現在為什麼說畫壇缺乏古意

原因是在於文化符號不強

收藏週刊:黃賓虹的書法如何?

梁照堂:他的書法可以啊。以前在美院讀書,有幾種人會被老師呵斥及至“准開除”的。第一,創作參考照片的,有位同學就是因為這樣而被“開除”;第二,有風格的,被認為是不按教學來學習;第三,畫大寫意的,被認為是不踏踏實實學習。直到現在,除了一個張治安畫大寫意外,基本上沒有一個國畫老師畫大寫意的。

張紹城:中國畫歷代的理論都不主張先建立風格,不太強調個人的風格。反過來,也就是強調傳統的。

梁照堂:傳統中,其實很多古人畫畫都有個人想法,但都寫“擬”,比如“擬黃鶴山樵筆法”“擬王摩詰筆意”等等。其實都是畫家的創作,但像四王中的王翬很多畫都是這樣。現在的畫家,明明是抄襲梵古的,抄襲莫迪裡阿尼的,卻都說是自己的,以前是以仿誰為高,現在則都以為自己有風格才是高。

張紹城:所以黃賓虹的字也基本體現出這種思想,他不強調自己要體現出什麼風格,但是他每一筆、每一劃都符合歷代對書法的要求。他的字體現出他對線條的理解,線條不能太剛強。黃賓虹講的有力,並非表面的那種力,所謂“折釵股,綿裡針,屋漏痕”。

收藏週刊:黃賓虹的畫如何?

張紹城:他的畫也跟書法一樣。符合中國畫的要求。但他每一幅畫都差不多。

梁照堂:這“差不多”才是水準。因為中國畫講究一種文化符號,比如如果畫得像黃山,那水準並不高。他強調的是“黃”賓虹的“山”,或者是炎“黃”精神的“山”。現在為什麼說畫壇缺乏古意,原因是在於文化符號不強。

中國畫主張的大氣,不是劍拔弩張,而是一種內在的大氣。讓舉重運動員來拿毛筆,可能寫出來的字不一定有力,但那些拿東西都拿不動的老畫家,筆下的字卻可能力透紙背。說起來,潘天壽都有這個問題,力太外露了。

梁照堂:但是如果您讀了國畫系,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可能一樣不會太重視書法。因為不少美院的國畫系是不夠重視書法的系,系(是)國畫才重視書法。

張紹城:附中也請過麥華三來教書法。當時他教我們:“二王”之後,中國的書法家一個不如一個,讓我們重點學“二王”就足夠。但在我看來,對中國的書法不應該這麼看。“二王”之後是顏真卿,他的書法就超過王羲之。王羲之的字是甜美、風流、瀟灑,像鄧麗君的歌。但別人學不了,一學就歪。為什麼我說顏真卿的字更高?他的字普遍往醜裡寫,也夠大氣。每一個字單看並不美,但整篇來看,就很美。他糾正了王羲之的一些缺點。

梁照堂:他的草書也很好,像《祭侄稿》。一般審美有兩種,一種是壯美,一種是優美。王羲之是屬於優美,顏真卿則屬於壯美。

張紹城:假如我們把麥華三的字題在畫面上,則很難跟畫面配合。

收藏週刊:不少美術院校已經建立了書法專業,這個有多少意義?

梁照堂:其實書法不是專業問題,而是文化學養的問題。還有,不少人以為題字就是在畫面中題寫文字,但需要注意,歷史上有幾個人在畫之前,就想好了題字位置,甚至有些畫家先題字再畫畫的,這就體現出對“經營位置”的重視。比如金農、鄭板橋、潘天壽、賴少其。他們不少作品往往是拿掉題字,畫面就遜色不少,甚至個別作品沒有了題字,畫面無法成立。

張紹城:為何現在學生對書法重視不起來?這直接牽涉到找工作的問題,書法幫不了找工作的忙。

收藏週刊:在您看來,一名美院國畫系的學生,怎麼做才算重視書法?

張紹城:四年裡,起碼有一年的時間是學習書法的。而我瞭解到的,目前往往只有幾個月時間。同時,書法最好能與篆刻、作詩等課程並用。

收藏週刊:你們年輕的時候,會主動臨摹或者學于右任、林散之他們的書法嗎?

梁照堂:一般不會學時人的書法,因為時人還沒經過歷史的考驗。

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現代化的開端

收藏週刊:還有一種聲音認為,唐宋之前,很少畫面有題字,真正提倡詩書畫印,是元明清之後。

梁照堂:以前不提倡詩書畫印,不代表當時不重視書法。這只是中國畫發展的步伐,只是強調書法作為畫面的支撐,是到了文人畫出來後,被提倡得更加強烈。元明清之前的繪畫確實也很輝煌,但這跟當時的西方繪畫很接近,都是一種狀物的追求,是很意象性的。

張紹城:一直以來,宋畫被人認為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頂峰,明清尤其是清末是中國畫的沒落。在元代,趙孟頫就提出書法與繪畫的結合“石如飛白木如籀。”他當時就看到了問題,他把蘇東坡有關文人畫方面的理論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後來明代董其昌再從理論上沿著這個脈絡進一步完整。而石濤、八大山人則在實踐上,把這樣一種理論支撐的圖式建立起來,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現代化的開端。到了這個階段,繪畫的目的不是為了表現物件,而是借物件表現用筆,並將繪畫以外的書、詩、印融入到畫面中,形成統一體。這一點,跟後來西方表現主義的現代派所追求的,有異曲同工之處。很多畫家,目前還在追求如何表現物件,實際上,更高的境界是直接表現筆墨、線條本身。

收藏週刊:書法對繪畫的作用,應該不僅僅體現在題款上吧?

梁照堂:如果是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遠遠不是這方面。題款只是最表面的地方。潘天壽認為,書法對國畫的作用是“強其骨!”

收藏週刊:仇英的作品甚至找人代題,他為何又能成為大家?

梁照堂:他其實並非寫不好,只是當時書法寫得比他好的畫家很多。

現在為什麼說畫壇缺乏古意

原因是在於文化符號不強

收藏週刊:黃賓虹的書法如何?

梁照堂:他的書法可以啊。以前在美院讀書,有幾種人會被老師呵斥及至“准開除”的。第一,創作參考照片的,有位同學就是因為這樣而被“開除”;第二,有風格的,被認為是不按教學來學習;第三,畫大寫意的,被認為是不踏踏實實學習。直到現在,除了一個張治安畫大寫意外,基本上沒有一個國畫老師畫大寫意的。

張紹城:中國畫歷代的理論都不主張先建立風格,不太強調個人的風格。反過來,也就是強調傳統的。

梁照堂:傳統中,其實很多古人畫畫都有個人想法,但都寫“擬”,比如“擬黃鶴山樵筆法”“擬王摩詰筆意”等等。其實都是畫家的創作,但像四王中的王翬很多畫都是這樣。現在的畫家,明明是抄襲梵古的,抄襲莫迪裡阿尼的,卻都說是自己的,以前是以仿誰為高,現在則都以為自己有風格才是高。

張紹城:所以黃賓虹的字也基本體現出這種思想,他不強調自己要體現出什麼風格,但是他每一筆、每一劃都符合歷代對書法的要求。他的字體現出他對線條的理解,線條不能太剛強。黃賓虹講的有力,並非表面的那種力,所謂“折釵股,綿裡針,屋漏痕”。

收藏週刊:黃賓虹的畫如何?

張紹城:他的畫也跟書法一樣。符合中國畫的要求。但他每一幅畫都差不多。

梁照堂:這“差不多”才是水準。因為中國畫講究一種文化符號,比如如果畫得像黃山,那水準並不高。他強調的是“黃”賓虹的“山”,或者是炎“黃”精神的“山”。現在為什麼說畫壇缺乏古意,原因是在於文化符號不強。

中國畫主張的大氣,不是劍拔弩張,而是一種內在的大氣。讓舉重運動員來拿毛筆,可能寫出來的字不一定有力,但那些拿東西都拿不動的老畫家,筆下的字卻可能力透紙背。說起來,潘天壽都有這個問題,力太外露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