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四川歷代舊志和地情文獻中的蜀中人物“綽號”拾趣

筆者近年來整理四川歷代舊志和地情文獻資料, 閒暇時也喜歡翻閱這些資料, 從中常常會發現很多有趣的詞, 而這些詞又與四川歷史上一些人物的綽號有不少關聯。

李豆花

李豆花指的是曾任四川總督的貴州黔西人李世傑。 因他常買“蜀中市肆未成熟的豆腐雜生菜煮”的“豆花”吃, 贏得“李豆花”美稱。

四川天府之國, 川菜古來為人稱道, 常璩《華陽國志》裡說川菜“尚滋味、好辛香”, 杜甫曾有詩“蜀酒濃無敵, 江魚美可求”, 陸遊在四川為官多年, 離開後還念念不忘四川的美食“東來坐閱七寒暑, 未嘗舉箸忘吾蜀”。 清代以來四川的官員也多為四川美食所動。 貴州人丁寶楨任四川總督, 迷上了花生米、幹辣椒炒出來的雞丁, 於是乎有了“宮保雞丁”這道菜。

關於“豆花”, 《雅安縣誌》卷四稱“浸豆磨漿, 岩鹽點之成乳, 曰豆花。 用粗布裹作方塊, 曰豆腐”① 。 四川人所稱豆花, 與北方的豆腐腦略有不同。

“豆花即豆腐之未成者”②, 它介於豆腐腦與豆腐之間, 嫩一點叫豆腐腦, 老一點叫豆腐。 所以有老豆腐、嫩豆花之說。 食物之嫩者, 莫如豆花。 日常生活中, 形容女人皮膚白嫩也叫豆花。 車輻先生的小說《錦城舊事》裡有個重要人物“嫩豆花兒”, 其真名早已無人知曉, 因為她皮膚白而且嫩, 所以大家都叫她“嫩豆花兒”。

《嘯海成都筆記續編》稱:“成都小吃嗑甲於各省最著名者, 先有山西館之豆花, 只三文錢一碗。 椒油麻醬, 辛香異常, 每日開堂不過五鐘, 即已告畢。 ”③不知道酷愛吃豆花的李總督, 當年是否曾去光顧過。 如今成都的大街小巷, 時常可以看到富順豆花、李豆花的店鋪, 也是門庭若市、熱鬧非常。 筆者在成都上學的七年,

從獅子山到磨子橋, 每逢週末常與同學相約去吃豆花, 如今, 一碗豆花的錢, 已從當年的三五元漲到了十多元了。 那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豆花, 也成了關於青春校園裡的一段獨特記憶。

康二蠻

康二蠻指的是被稱為“康聖人”的一代川劇宗師康子林, 因其乳名“二蠻”得名。

康子林于清同治九年(1870)生於邛崍, 在家排行老二, 長兄康子久, 乳名“康大蠻”, 他別名“二蠻”。 《南史·蕭子響傳》說, “人名蠻, 複何容得蘊藉?”但四川民間卻不這樣認為。 儘管兒女金貴, 卻都要給他們取個低賤難聽的乳名, 認為這樣孩子才會無災無病順利地成長, 也就是俗話說的“叫得開, 免了災”, 正如民國《南溪縣誌》所說“祝其體力強健如蠻族, 故曰蠻也。 ”④

1930年6月某日, 重慶“鼎新”大舞臺門前設了一個靈堂。 在數百副對聯中, 有一副對聯這樣寫著:“成都三慶會, 中國兩聖人”⑤。 還有一副對聯的下聯寫著:“子林正音, 有為變法, 今後登臺出角, 誰繼康家兩聖人?”民國時期, 中國有兩個康聖人, 一是維新變法的康有為, 一是川劇舞臺上的康子林。

《成都市志·川劇志》這樣寫道:康子林“一生極力維護三慶會, 曾拒絕高薪邀請, 甘與會內同人共度危艱。 對人謙和恭謹, 從不疾言厲色, 作風儉樸, 律己甚嚴常言‘君子以道為朋, 小人以利為友。 ’獎掖後學, 熱心公益……以品藝雙優而名列第一, 獲大銀獎章。 ……唱戲之餘喜讀書、唱揚琴, 懂醫道、通繪畫, 並對明清古畫有鑒別力……川劇界尊稱為‘康聖人’‘戲聖’”。 ⑥

一個“戲子”何以博得“聖人”之名?不僅在於他戲演得好, 更在於他的品德高。 康子林是川劇文武生, 文、武、唱、做, 高、昆、胡、彈無不擅長。 功底深厚, 嗓音清脆, 吐字清晰, 行腔委婉, 韻味雋永, 聲情並茂。 刻畫人物細緻真切, 性格鮮明, 形神畢肖, 尖子、翎子、變臉等各種技藝俱佳。 《評雪辨蹤》裡冷、窘、酸、難的呂蒙正為他贏得“活蒙正”之譽, 《情探》裡忘恩負義的狀元郎王魁,《八陣圖》裡迷茫絕望的東吳都督陸遜,都是康子林的拿手角色。時人贊他“功蓋三慶會,名成八陣圖”。康子林為人正直,由他和楊素蘭、蕭凱成等人發起的川劇著名班社“三慶會”,被川劇研究專家周企旭先生視為“現代川劇”誕生的標誌。民間戲班子,向來是誨淫的淵藪,一些“草台班子”為吸引觀眾,盡演一些誨淫戲,如《小上墳》《上游庵》等等。但票友們都知道,這些戲在三慶會裡是看不到的。康子林告誡三慶會的演員要講“口德、品德、戲德”,“表演寧可不足,也不能過分渲染豔情,以免導人以邪。”康子林還成立研精社,致力於川劇改良工作。把昆、高、胡、彈、燈幾類劇碼綜合在一起,對川劇的發展和藝人的團結起到了促進作用。

1930年6月,年屆六旬的康子林因常年帶病堅持演出,辛勞過度,歿于重慶,這也可以算大將馬革裹屍還了吧!

唐帽頂

唐帽頂指的是清朝中後期以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歷任雲南提督、四川提督的唐友耕。

唐友耕(1839-1882)本名唐大明,字澤波,別號“唐帽頂”,他一直以此稱為榮。其最有影響的事便是于清同治二年(1863)率兵圍剿太平天國起義軍,於大渡河畔擒翼王石達開並解往成都淩遲,清政府授其雲南提督,並賞黃馬褂,成為其一生輝煌的頂點。清光緒六年(1880)署理四川提督。光緒八年(1882)病死于成都提督衙署。

“帽頂”的稱謂從何而來?被稱作清末成都社會的百科全書的宣統《成都通覽》記載:“袍哥即燒香結盟之會黨也,流於匪類者謂之會匪,普通之名詞皆稱袍哥,或曰袍幾哥,又曰帽頂。”⑦ 民國《達縣誌》卷九有“哥老之會,其頭目曰帽頂;曰大爺;曰龍頭,內以坐堂為首,外以新複為首”。⑧大儒王闓運在《唐帽頂碑》寫道:“帽頂,哥會頭目之稱也。唐立功名,官極品,蜀人但知唐帽頂。”通俗地說,帽頂即晚清時四川的袍哥老大。

歷史上對於唐帽頂,說法不一。學者蔣藍先生在其力作《一個晚清提督的蹤跡史》裡,以晚清四川提督唐友耕為中心,展示了他和曾經在四川歷史上風雲一時的石達開、駱秉章、王闓運等縱橫交錯的關係,貫穿了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他挖掘出的唐友耕,殺人如麻,視生命如草木,稍不稱其心意便隨意斬殺。年少的唐友耕被當地人稱為“唐小賊”,因偷了回族人的牛,其父被索要牛的主人殺死,他為父報仇,竟夜屠仇家7口人;他與農民軍戰友比武,差一點死于對手之下,關鍵時自己的妻舅兼衛士救了他一命,他非但不感謝,反而顧不得傷勢殺了自己的妻舅,並將妻舅頭割下送給了對手。唐友耕妻子眼見他這麼埋沒人性,便數落他,認為丟了很大面子的唐友耕,當眾抽刀殺了喋喋不休的妻子。已是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喝酒回家,見到來迎接自己的小妾身上有一根紅線,猜疑漂亮小妾與請來縫製衣服的裁縫有染,便命人將小妾活活按在棺材裡釘上釘子活埋……如此六親不認、心狠手辣。

經學家、文學家,曾任成都尊敬書院山長的王闓運與唐友耕一直交往甚密。他在光緒五年(1879)四月十日的日記中寫到與唐友耕初次見面的情形:“唐帽頂總兵友耕,字宅坡。帽頂者,俗以稱盜也,本昭通山盜投誠者,言語有小說氣,餘誤問其所以至蜀,遂言之不諱。”他筆下的唐友耕,是具有生龍活虎市井氣息的耿直仗義人。在唐友耕的碑銘裡,他這樣寫道“家有名馬,廳酋涎焉。侍其迎婦府城,夜往劫。贈公出禦,猝嬰凶刀。旦歸報官,官懼不捕。遂獨身尋仇,斬頭告墓。亡命金沙,反破其家。侍間複還,攜妻負母,奔進兩年,豪傑知名。”大意是說,當地的一豪強垂涎於他家的名馬,劫殺了他父親。他告官,官府畏懼豪強勢力,不敢過問。父仇不報,正義何以伸張,天道何以昭彰?於是他隻身闖入其家,手刃父仇,以仇人之頭祭父。之後便亡命江湖,俠名遠揚。再後來便是歸順清廷,屢立戰功,官至提督,人生實現了華麗的“逆襲”。

同樣是袍哥出身的“傻兒師長”范哈兒(范紹增)深得四川老百姓喜愛,其愛說的一句話“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現在還廣為流傳,說的是袍哥人家重義耿直。作為袍哥老大的唐帽頂,其人究竟是快意恩仇還是心狠手辣,在此不敢妄論,謹將不同說法列于文中,只待方家自行辨別判斷吧!

(作者單位: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①餘良選等纂修,【民國】《雅安縣誌》卷四 第8頁,《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三輯第1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494頁。

②清·李調元:《雨村詩話補遺》卷四,第415頁。

③汪海如《嘯海成都筆記 續編下卷》,《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巴蜀書社,2000年,第798頁。

④李淩霄等修,鐘朝煦纂:【民國】《南溪縣誌·禮俗下》第32頁,《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三輯第21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817頁。

⑤汪海如《嘯海成都筆記 續編下卷》,《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巴蜀書社,2000年,第785頁。

⑥《成都市志·川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48頁。

⑦清·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第274頁。

⑧藍炳奎等修,吳德准纂:【民國】《達縣誌》卷九第19頁,《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二輯第22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309頁。

《情探》裡忘恩負義的狀元郎王魁,《八陣圖》裡迷茫絕望的東吳都督陸遜,都是康子林的拿手角色。時人贊他“功蓋三慶會,名成八陣圖”。康子林為人正直,由他和楊素蘭、蕭凱成等人發起的川劇著名班社“三慶會”,被川劇研究專家周企旭先生視為“現代川劇”誕生的標誌。民間戲班子,向來是誨淫的淵藪,一些“草台班子”為吸引觀眾,盡演一些誨淫戲,如《小上墳》《上游庵》等等。但票友們都知道,這些戲在三慶會裡是看不到的。康子林告誡三慶會的演員要講“口德、品德、戲德”,“表演寧可不足,也不能過分渲染豔情,以免導人以邪。”康子林還成立研精社,致力於川劇改良工作。把昆、高、胡、彈、燈幾類劇碼綜合在一起,對川劇的發展和藝人的團結起到了促進作用。

1930年6月,年屆六旬的康子林因常年帶病堅持演出,辛勞過度,歿于重慶,這也可以算大將馬革裹屍還了吧!

唐帽頂

唐帽頂指的是清朝中後期以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歷任雲南提督、四川提督的唐友耕。

唐友耕(1839-1882)本名唐大明,字澤波,別號“唐帽頂”,他一直以此稱為榮。其最有影響的事便是于清同治二年(1863)率兵圍剿太平天國起義軍,於大渡河畔擒翼王石達開並解往成都淩遲,清政府授其雲南提督,並賞黃馬褂,成為其一生輝煌的頂點。清光緒六年(1880)署理四川提督。光緒八年(1882)病死于成都提督衙署。

“帽頂”的稱謂從何而來?被稱作清末成都社會的百科全書的宣統《成都通覽》記載:“袍哥即燒香結盟之會黨也,流於匪類者謂之會匪,普通之名詞皆稱袍哥,或曰袍幾哥,又曰帽頂。”⑦ 民國《達縣誌》卷九有“哥老之會,其頭目曰帽頂;曰大爺;曰龍頭,內以坐堂為首,外以新複為首”。⑧大儒王闓運在《唐帽頂碑》寫道:“帽頂,哥會頭目之稱也。唐立功名,官極品,蜀人但知唐帽頂。”通俗地說,帽頂即晚清時四川的袍哥老大。

歷史上對於唐帽頂,說法不一。學者蔣藍先生在其力作《一個晚清提督的蹤跡史》裡,以晚清四川提督唐友耕為中心,展示了他和曾經在四川歷史上風雲一時的石達開、駱秉章、王闓運等縱橫交錯的關係,貫穿了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他挖掘出的唐友耕,殺人如麻,視生命如草木,稍不稱其心意便隨意斬殺。年少的唐友耕被當地人稱為“唐小賊”,因偷了回族人的牛,其父被索要牛的主人殺死,他為父報仇,竟夜屠仇家7口人;他與農民軍戰友比武,差一點死于對手之下,關鍵時自己的妻舅兼衛士救了他一命,他非但不感謝,反而顧不得傷勢殺了自己的妻舅,並將妻舅頭割下送給了對手。唐友耕妻子眼見他這麼埋沒人性,便數落他,認為丟了很大面子的唐友耕,當眾抽刀殺了喋喋不休的妻子。已是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喝酒回家,見到來迎接自己的小妾身上有一根紅線,猜疑漂亮小妾與請來縫製衣服的裁縫有染,便命人將小妾活活按在棺材裡釘上釘子活埋……如此六親不認、心狠手辣。

經學家、文學家,曾任成都尊敬書院山長的王闓運與唐友耕一直交往甚密。他在光緒五年(1879)四月十日的日記中寫到與唐友耕初次見面的情形:“唐帽頂總兵友耕,字宅坡。帽頂者,俗以稱盜也,本昭通山盜投誠者,言語有小說氣,餘誤問其所以至蜀,遂言之不諱。”他筆下的唐友耕,是具有生龍活虎市井氣息的耿直仗義人。在唐友耕的碑銘裡,他這樣寫道“家有名馬,廳酋涎焉。侍其迎婦府城,夜往劫。贈公出禦,猝嬰凶刀。旦歸報官,官懼不捕。遂獨身尋仇,斬頭告墓。亡命金沙,反破其家。侍間複還,攜妻負母,奔進兩年,豪傑知名。”大意是說,當地的一豪強垂涎於他家的名馬,劫殺了他父親。他告官,官府畏懼豪強勢力,不敢過問。父仇不報,正義何以伸張,天道何以昭彰?於是他隻身闖入其家,手刃父仇,以仇人之頭祭父。之後便亡命江湖,俠名遠揚。再後來便是歸順清廷,屢立戰功,官至提督,人生實現了華麗的“逆襲”。

同樣是袍哥出身的“傻兒師長”范哈兒(范紹增)深得四川老百姓喜愛,其愛說的一句話“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現在還廣為流傳,說的是袍哥人家重義耿直。作為袍哥老大的唐帽頂,其人究竟是快意恩仇還是心狠手辣,在此不敢妄論,謹將不同說法列于文中,只待方家自行辨別判斷吧!

(作者單位: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①餘良選等纂修,【民國】《雅安縣誌》卷四 第8頁,《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三輯第1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494頁。

②清·李調元:《雨村詩話補遺》卷四,第415頁。

③汪海如《嘯海成都筆記 續編下卷》,《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巴蜀書社,2000年,第798頁。

④李淩霄等修,鐘朝煦纂:【民國】《南溪縣誌·禮俗下》第32頁,《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三輯第21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817頁。

⑤汪海如《嘯海成都筆記 續編下卷》,《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巴蜀書社,2000年,第785頁。

⑥《成都市志·川劇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48頁。

⑦清·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第274頁。

⑧藍炳奎等修,吳德准纂:【民國】《達縣誌》卷九第19頁,《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第二輯第22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309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