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孟之道“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這句話是孔子“性善論”的立論之基。 文喜認為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既然“一陰一陽謂之道”即陰陽律是真理, 善與惡是一對陰陽, 繼下來的肯定既有善, 又有惡, 河=何來隻繼善、不繼惡之道理?成之性亦是善惡共體的, 性善論明顯是一個偽命題。 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即仁義禮智, 而人同時也有“殘忍之心、貪婪之心、倨傲之心和糊塗之心”, 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

若我們懂得佛經, 就知道萬物皆空的道理。 這一道理, 已經漸漸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 既然萬物皆空, 那就無所謂善惡。 也就是說, 萬物本無善惡。 因為人有分別之心, 所以才有了善惡。 因此, 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 實際上都是錯誤的。 按照佛教的說法, 這些論點都是不究竟的, 不圓滿的。 但是, 按照世間法的角度來看,

正因為人的本性並無善惡, 所以, 從一開始引其向善, 是有可能的。 這是我們人世間的一種理想, 是一種不究竟不圓滿的世間法。 如此而已。

討論人性善惡不在於向題本身, 而是不同的認識極大的影響了不同文化的發展方向。 對善惡的認識分歧又很大, 不同認識自己都不能自園其說。 老子說, 無惡無善 , 無善無惡, 又說道法自然。 前面說, 善惡同在, 後邊又說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是無所謂善惡。 孔子說, 人之初性本善。 所說的善又是指道。 佛教說四大皆空, 無所謂善惡, 但又說人人心中有佛, 佛不就是善嗎。 基督教認為人性惡。 但亞當, 夏娃, 沒吃禁果以前不也是善嗎? 生物的生存原則是適者生存。 誰都有生存的權利。 兔子急了還咬人,

不能說兔子不善。 人類的本性是天附的, 很難說那一個行為是善那個是惡。 其實善惡的標準最後是社會法則 , 人是要遵守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社會法則的。 這和人性關係不大。

善有兩意, 一曰善良二曰善於。 繼者善成者性, 孔子在說善良嗎?善、性此地聽上去都是聰慧、本性的意思,

即自然。 陰陽不是什麼真理因為真理都是編造出來的(所有宗教都說自己的信仰是真理, 而真理如真有只能是一個), 陰陽更不是善惡, 陰陽是自然的真相。 (超自然學或稱形而上學中還有真象一說。 )

性善與性惡都是所有動物本能的存在, 也就是說是自然天生的。 任何動物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自己的善就會自然的用某種方式體現出來, 任何動物在面對自己生存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惡的一面也會自然的用某種方式體現出來。 但是, 這些體現善惡的方式跟生物智商的高低, 善與惡的天生性格又決定著善與惡的大善小善, 大惡小惡之分。

因此, 從生物思維的角度來講:人類本能的善與惡都是宇宙自然運轉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產物。

既然自然運轉過程中給了生物善與惡的本能的生存能力的思維, 這是本能的生存能力。 這種本能的生存能力是有壽命的。 因為這種本能的生存能力只是處於宇宙自然運轉過程中生物生存論這個階段而已。 因為任何生物生存論階段的任何生物隨時都有消失的可能。

善惡、美醜、是非、正邪都是人的幻覺。在人腦出現之前,自然哪來的善惡?去細讀下老子的第二章,你就明白了。

至於孟子的性善論也是學界的誤讀。孟子的人性論顯然是在說成人而非嬰兒;他所謂的性善並非指天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水往下走是一個動態的走向,用於比喻他顯然在說人性向善、很自然,這符合事實真相,跟孔子的說法完全一致。

(圖片資料來源網路,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善惡、美醜、是非、正邪都是人的幻覺。在人腦出現之前,自然哪來的善惡?去細讀下老子的第二章,你就明白了。

至於孟子的性善論也是學界的誤讀。孟子的人性論顯然是在說成人而非嬰兒;他所謂的性善並非指天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水往下走是一個動態的走向,用於比喻他顯然在說人性向善、很自然,這符合事實真相,跟孔子的說法完全一致。

(圖片資料來源網路,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