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三父子:大器晚成與少年得志

“三蘇”都是通才、全才, 父子三人既有大器晚成也有少年得志。 他們不僅在文學史, 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學史、藝術史上都有巨大成就, 其中蘇軾的貢獻更大。 《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 ”但世上沒有什麼“無不相同”的人和事, 三蘇父子的性格、政治態度、學術思想及文學風格的差異都很大。

▲三蘇紀念館

大器晚成與少年得志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 少不喜學, 而喜歡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 他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 但應進士及茂材異等試皆不中。 如果說蘇洵初舉進士不中可能與他“少不喜學”分不開, 那麼他二十九歲再舉進士不中, 特別是三十七歲舉茂才異等亦不中, 就要怪科舉考試制度窒息人才了。 蘇洵的可貴就在於, 他沒有繼續讓自己去適應不合理的科舉考試制度。 相反, 在“舉茂材異等不中”之後, 他得出的結論是“此不足為學也”(歐陽修《蘇洵墓誌銘》),

於是決心走自己的路。

蘇洵48歲那年, 他送蘇軾兄弟入京應試, 知益州張方平向歐陽修極力舉薦蘇洵。 歐陽修上其書於朝, 公卿士大夫爭傳誦之, 蘇軾兄弟又于次年同科及第, 父子三人遂名動京師, 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蘇洵可說是大器晚成, 年近五十才成名。 但他成名後的地位也很低, “爵不過於九品”, 只做過試秘書省教書郎、霸州文安縣主薄、禮院編修, 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幹部。

蘇軾兄弟的經歷于蘇洵剛好相反, 是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 進士及第, 名動京師, 蘇軾二十二歲, 蘇轍才十九歲, 五年後又同舉制科入等。 蘇軾一生八典名郡, 先後知密、徐、登、杭、穎、揚、定八州, 地方政績顯著, 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

蘇轍一生的政績主要表現在元祐年間,

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至副相, 比蘇軾的官位還高。 南宋何萬在《蘇文定公(蘇轍)諡議》中說:“元祐九年之間, 朝廷尊, 公路辟, 忠賢相望, 貴幸斂跡, 邊陲綏靖, 百姓休息, 君子謂公之力居多焉。 ”這段話對元祐之政雖有過份美化之嫌, 但對蘇轍在元祐之政中的作用的估計, 是大體符合實際的。 蘇轍的政治才能只在哲宗元祐年間才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 請橫屏查看

▲宋 蘇軾 《黃州寒食帖》紙本 34x119.5cm

“三蘇”與王安石變法的政治分歧

在政治上, 北宋王安石力主變法時, 三蘇強調革新吏治。 在蘇洵生前, 王安石變法還未開始, 但爭論已經開始。 蘇洵在《衡論》中已經提出了“政之失, 非法之罪”的觀點。 嘉祐三年(1058年), 蘇洵與王安石分別有《上皇帝書》和《上仁宗皇帝言事》。

蘇氏兄弟後來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 實為蘇洵與王安石分歧的繼續。 熙甯二年初, 兄弟二人守父喪期滿返京時, 王安石變法已經開始, 以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 以蘇轍為變法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

蘇轍對新法作了全面的批評, 同時要求外任, 免去他在條例司檢詳文字的職務。 為人“謹重”的蘇轍, 上書反對新法比蘇軾早四個月, 而要求離京外任比蘇軾將近早兩年。

蘇軾又有《上神宗皇帝書》, 對王安石變法作了全面批評。 變法派於是下決心把他趕出朝廷。 禦史知雜事謝景溫誣奏蘇軾扶父喪返川時, 曾在舟中販運私鹽, 並追捕當時船工進行拷問, 想獲得“罪”證。 蘇軾“實無其事”, 不屑同這些人爭辯, 只求出任地方官避禍。 於是被命通判杭州。 蘇軾一生多次被誣陷, 這是其中的第一次。

對元祐之政的態度, 也表明蘇轍在政治上往往比蘇軾更激烈。 蘇轍在元祐元年二月至十一月擔任右司諫期間共上奏章七十四篇(蘇軾同期所上奏章為二十篇), 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重大政治問題。他主張嚴懲推行新法的朝廷大臣,而對執行新法的小臣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八次上書要求責降右僕射韓縝,三次乞誅竄呂惠卿,並一論章惇,再論安燾,五論蔡京。

蘇洵與王安石的分歧,蘇軾與程頤的分歧都在於認為他們不盡人情。蘇洵《辨奸論》說:“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洗濯),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蘇軾與理學家程頤鬧得冤冤不解,形成洛蜀黨爭,重要原因也是蘇軾厭惡程頤不近人情,其《杭州召還乞郡狀》說:“臣又素疾程頥之奸,未嘗假以色詞,故頥之黨人無不側目。”《宋史紀事本末》卷四五說:“頤在經筵,多用古禮,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每加玩侮。”

蘇氏兄弟在元祐年間的主張也不盡相同。例如蘇軾只是私下勸告章惇說,司馬光“時望甚重”,“不可慢”(《亡兄子瞻墓誌銘》)。蘇轍卻上章要求罷免章惇樞密使之職。在役法問題上,蘇軾認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樂”。蘇轍卻認為,“差役可行,免役可罷,不待思慮而決”(《論罷免役錢行差役法狀》)。司馬光恢復詩賦取士,蘇軾作《複改科賦》稱美此事,但蘇轍比哥哥冷靜得多,他雖然不反對司馬光恢復詩賦取士,但主張推遲一屆施行,並因此得罪了司馬光,“君實(司馬光)始不悅矣”(《潁濱遺老傳》)。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宋 蘇軾 《行書洞庭中山二賦》紙本

“三蘇”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

三蘇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散文“辭辯閎偉,搏于古而宜於今”,對改變北宋文壇風氣起了巨大作用。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

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與歐陽修一起並稱歐蘇。他的詩內容豐富,境界開闊,格調清新,與黃庭堅一起並稱蘇黃。他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的詞風,成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並提高了婉約詞的境界,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一起並稱蘇辛。蘇軾存詞三百多首,蘇轍存詞僅四首,寫得最好的是《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關於蘇氏兄弟詩文的優劣,歷來有不同看法。蘇軾說:“子由詩過吾遠甚。”(《記子由詩》)又說:“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答張文潛書》)這並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論詩論文都追求“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蘇轍《子瞻和陶詩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藝術風格,蘇轍“汪洋澹泊”的藝術風格正符合他的審美趣味。三蘇是琴棋書畫皆通的藝術家,蘇洵雖無詞存世,但他是懂音樂的,蓄有雷琴;三蘇會棋,但棋藝不算高明;三蘇皆精書法,《中國書法大辭典》都收有三蘇的書法作品。三蘇均好畫,蘇軾曾“以錢十萬”,購得吳道子畫獻與蘇洵。在蘇洵所珍藏的百餘幅名畫中,此為壓卷之作。

蘇軾沒有歷史專著,但寫了大量單篇史論;蘇洵所著《史論》是一部很重要的歷史著作;蘇轍應制科試所上《進論》含有史論,晚年又撰《歷代論》,多為歷史人物論。蘇轍與蘇軾一樣,應制科試所上《進論》也含有史論,即“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的朝代論十二篇,晚年又撰《歷代論》四十五篇,多為歷史人物論。蘇轍有史學專著《古史》,是為糾正司馬遷《史記》之訛,補充其佚而作。

三蘇都是深受儒、釋、道影響的大雜家,蘇轍思想尤雜。他們都與僧人、道士往來密切。蘇洵有《彭州圓覺禪院記》、《送蜀僧去塵》、《題仙都觀》等詩。北宋興起一股疑古思潮,他們的學術著作都是這一疑古思潮的產物。在對佛、道的態度上,蘇軾兄弟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蘇轍不僅政治觀點比蘇軾尖銳激烈,而且他的學術思想也比蘇軾更加複雜和大膽。

在三蘇中,一般更推崇蘇軾,但我認為更應推崇蘇洵,他對兩個兒子進行了精心的教育,為我們培養出蘇軾、蘇轍這樣的一代文豪。蘇洵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頗不容易。蘇軾兄弟幼而習之,又有家父培養,能成一家,不足為奇。而蘇洵發奮既晚,又無師承,全靠自己摸索,而能與孟、劉、賈、董抗衡,上繼韓、歐,下開蘇軾兄弟,確實是了不起的。

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重大政治問題。他主張嚴懲推行新法的朝廷大臣,而對執行新法的小臣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八次上書要求責降右僕射韓縝,三次乞誅竄呂惠卿,並一論章惇,再論安燾,五論蔡京。

蘇洵與王安石的分歧,蘇軾與程頤的分歧都在於認為他們不盡人情。蘇洵《辨奸論》說:“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洗濯),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蘇軾與理學家程頤鬧得冤冤不解,形成洛蜀黨爭,重要原因也是蘇軾厭惡程頤不近人情,其《杭州召還乞郡狀》說:“臣又素疾程頥之奸,未嘗假以色詞,故頥之黨人無不側目。”《宋史紀事本末》卷四五說:“頤在經筵,多用古禮,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每加玩侮。”

蘇氏兄弟在元祐年間的主張也不盡相同。例如蘇軾只是私下勸告章惇說,司馬光“時望甚重”,“不可慢”(《亡兄子瞻墓誌銘》)。蘇轍卻上章要求罷免章惇樞密使之職。在役法問題上,蘇軾認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樂”。蘇轍卻認為,“差役可行,免役可罷,不待思慮而決”(《論罷免役錢行差役法狀》)。司馬光恢復詩賦取士,蘇軾作《複改科賦》稱美此事,但蘇轍比哥哥冷靜得多,他雖然不反對司馬光恢復詩賦取士,但主張推遲一屆施行,並因此得罪了司馬光,“君實(司馬光)始不悅矣”(《潁濱遺老傳》)。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宋 蘇軾 《行書洞庭中山二賦》紙本

“三蘇”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

三蘇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散文“辭辯閎偉,搏于古而宜於今”,對改變北宋文壇風氣起了巨大作用。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

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與歐陽修一起並稱歐蘇。他的詩內容豐富,境界開闊,格調清新,與黃庭堅一起並稱蘇黃。他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的詞風,成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並提高了婉約詞的境界,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一起並稱蘇辛。蘇軾存詞三百多首,蘇轍存詞僅四首,寫得最好的是《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關於蘇氏兄弟詩文的優劣,歷來有不同看法。蘇軾說:“子由詩過吾遠甚。”(《記子由詩》)又說:“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答張文潛書》)這並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論詩論文都追求“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蘇轍《子瞻和陶詩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藝術風格,蘇轍“汪洋澹泊”的藝術風格正符合他的審美趣味。三蘇是琴棋書畫皆通的藝術家,蘇洵雖無詞存世,但他是懂音樂的,蓄有雷琴;三蘇會棋,但棋藝不算高明;三蘇皆精書法,《中國書法大辭典》都收有三蘇的書法作品。三蘇均好畫,蘇軾曾“以錢十萬”,購得吳道子畫獻與蘇洵。在蘇洵所珍藏的百餘幅名畫中,此為壓卷之作。

蘇軾沒有歷史專著,但寫了大量單篇史論;蘇洵所著《史論》是一部很重要的歷史著作;蘇轍應制科試所上《進論》含有史論,晚年又撰《歷代論》,多為歷史人物論。蘇轍與蘇軾一樣,應制科試所上《進論》也含有史論,即“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的朝代論十二篇,晚年又撰《歷代論》四十五篇,多為歷史人物論。蘇轍有史學專著《古史》,是為糾正司馬遷《史記》之訛,補充其佚而作。

三蘇都是深受儒、釋、道影響的大雜家,蘇轍思想尤雜。他們都與僧人、道士往來密切。蘇洵有《彭州圓覺禪院記》、《送蜀僧去塵》、《題仙都觀》等詩。北宋興起一股疑古思潮,他們的學術著作都是這一疑古思潮的產物。在對佛、道的態度上,蘇軾兄弟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蘇轍不僅政治觀點比蘇軾尖銳激烈,而且他的學術思想也比蘇軾更加複雜和大膽。

在三蘇中,一般更推崇蘇軾,但我認為更應推崇蘇洵,他對兩個兒子進行了精心的教育,為我們培養出蘇軾、蘇轍這樣的一代文豪。蘇洵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頗不容易。蘇軾兄弟幼而習之,又有家父培養,能成一家,不足為奇。而蘇洵發奮既晚,又無師承,全靠自己摸索,而能與孟、劉、賈、董抗衡,上繼韓、歐,下開蘇軾兄弟,確實是了不起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