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經典10首詩詞: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全才:他的詩、詞、散文成就非常高, 而且能書會畫。 不過他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胸懷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樂觀與豁達。 這十首詩詞都是蘇軾最受歡迎的作品, 也是值得每個國學愛好者朗讀和吟誦的精品。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賞析: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

把酒相問, 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 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 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 “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 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

最後兩句是千古名句, “嬋娟”就是月亮的意思。 兩個人像個千里, 但卻可以共同凝望天上的月亮。 王勃有兩句詩:“海記憶體知己, 天涯若比鄰。 ”意味深長, 傳為佳句, 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 千里與君同。 ”與東坡詩句頗有同趣。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畫以鮮明的形象, 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 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 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詩, 雖無可視的圖像, 卻能用形象的語言, 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

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 也發揮了詩的長處。 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 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 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 蘇軾又有新的構思, 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

牆外行人, 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 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 例如上片結尾二句, “枝上柳綿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 強自振奮。 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 詞人屢遭遷謫, 這裡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 上片側重哀情, 下片側重歡樂, 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 而“多情卻被無情惱”, 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 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 佳人灑下一片笑聲,

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 空自多情。 詞人雖然寫的是情, 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 作者借牆裡、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 一個多情的故事, 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 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鬃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闕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闕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寫虛。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歎哀惋。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蘇軾在宋詞中屬於豪放派,境界開闊,宏大。這首詞具有明顯的豪放派的特質。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賞析:這是蘇軾最有名的詞作之一,也是最能代表他風格的作品。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採桑姑。

賞析: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於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西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這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的一生最為曠達樂觀,這首詞最能代表他人生態度和境界的,景中含情,情寓於景。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賞析: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裡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這兩句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

“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思想,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詩人讚歎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閱讀大中國·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的詞與情) ¥22.3 購買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鬃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闕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闕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寫虛。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歎哀惋。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蘇軾在宋詞中屬於豪放派,境界開闊,宏大。這首詞具有明顯的豪放派的特質。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賞析:這是蘇軾最有名的詞作之一,也是最能代表他風格的作品。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採桑姑。

賞析:這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一些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係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這對於開拓詞境有積極的影響。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西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這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蘇軾的一生最為曠達樂觀,這首詞最能代表他人生態度和境界的,景中含情,情寓於景。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賞析: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裡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這兩句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

“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思想,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詩人讚歎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閱讀大中國·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的詞與情) ¥22.3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