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伯駒的《空城計》

丁秉鐩

丁秉鐩, 京劇評論家。 20世紀30年代畢業于燕京大學新聞系, 曾以燕京散人為筆名, 撰寫多篇京劇評論觀感。 因生逢其時, 丁秉鐩曾親睹昔日諸多京劇宗師各占勝場的精湛表演, 所摹所述絕非一般道聼塗説、街談巷議可比。 創作了多部經典京劇評論著作, 主要代表作有《孟小冬與言高譚馬》、《菊壇舊聞錄》等。

大爺脾氣孤高自賞

鬚生名票張伯駒是河南項城人, 與袁世凱不但同鄉, 而且是袁的表侄。 也就因為這親戚關係, 他的父親張鎮芳, 才做到了河南督軍這樣主持方面的高官。 張伯駒是大少爺出身,

席豐履厚, 不知物力維艱。 書念得不少, 對音韻學尤其有研究, 著作有《亂彈聲韻輯要》。 就是一樣, 性情孤高自賞, 傲氣淩人, 沉默少言, 落落寡合。 為人風雅, 酷愛古玩字畫, 遇見有精品, 不惜重價搜購;倘若手邊現錢不方便, 典房子賣地都在所不計, 一定要弄到手才算完事, 所以他的收藏很豐富, 而且都是精品。

張伯駒的學戲, 也固執得很, 堅持規矩, 保存傳統。 他在認識余叔岩以前, 簡直不知皮黃為何物。 與余叔岩結交以後, 才開始對戲有興趣, 而且從余學老生, 專攻余派, 拳拳服膺。 他下的功夫很深, 吊嗓子, 打把子, 文武昆亂, 無所不學, 但他對余叔岩的劇藝, 卻是薰陶的比直接學的多。 他和叔岩當然常常見面了, 有時來到餘家, 一語不發,

不論余叔岩在吊嗓子, 或與打鼓佬、琴師說戲, 或是與友人談戲, 他都在旁靜聽。 夠了時間, 他能不告而去, 不但叔岩本人, 連一般常去余家的朋友, 對他這種對人不寒暄、不講話的態度, 日子久了也就不以為怪了。 等到他覺得需要直接問藝的時候了, 才請叔岩指點, 所以綜其一生學餘, 是熏的比學的多。 他的學戲方法, 也是效法叔岩。 叔岩因為直接從譚鑫培學的很有限, 就對譚的配角錢金福、王長林非常禮遇。 從他們那裡, 間接學譚的玩藝兒。 張伯駒也是如此, 除了趕上一點錢金福和王長林晚年以外, 後來他就從錢寶森、王福山那裡掏摸玩藝兒。 因為余叔岩在演戲末期, 王長林、錢金福已然物故, 就用他們二人的哲嗣為配。 張伯駒不但從王福山、錢寶森學戲,
後來索性長年把他們二人養在家裡, 以備隨時練功、諮詢, 像這種大手筆, 就非一般人所能辦得到的了。

張伯駒

張伯駒自己工餘派, 對天下唱老生的人, 也以宗譚學餘的標準來衡量。 遇見有不唱譚餘, 或是唱出花腔的人,

不論內行票友, 生張熟魏;不論是私人吊嗓, 或公開演唱, 他必然怒目相視, 惡言責駡, 當面開銷, 不留餘地。 而且說話越急, 他那河南味兒就越發濃厚地發揮出來。 當事者、旁觀者, 愕然相顧, 他卻認為當然, 昂然而去。 這種固執的衛道精神, 他只顧了我行我素, 卻不知有悖人情世故, 因此一般人稱他為怪物。

那麼, 究竟張伯駒的玩藝兒怎麼樣呢?論他的腔調、韻味、氣口、字眼, 那是百分之百的餘派, 沒有話說;可惜, 他限於天賦, 沒有嗓音。 在公開演唱的時候, 不要說十排以後聽不見, 連五排以內都聽不真。 所以一般內行, 都謔稱之為“張電影兒”。 那時候的電影還是無聲的, 也就是說:聽張伯駒唱戲和看電影一樣。 至於臺步、身段, 也不是那麼回事。

但是張伯駒卻自視甚高, 很喜歡彩排, 還以餘派真傳名票自居。 於是內外兩行, 常拿張伯駒唱戲當作笑話講。

筆者以為, 國劇不但本身是綜合藝術, 由文學(故事)、歌唱、舞蹈、音樂、技術綜合而成。 它的表現方法, 也是用綜合方式來表現。 一定要化妝(扮戲)、穿上服裝(行頭), 以唱、做、念、打來發揮劇中人個性和表達劇情, 就是業餘的票友, 也應該如此, 才算是唱戲。 如果只能清唱, 不能上臺, 而唱時又沒有丹田的氣力和唇、齒、喉、舌音的鍛煉;借著麥克風, 還要放大音量, 透過擴大器, 才能的使人聽得見, 那就不算唱戲了。 而有些余派票友, 都犯這個毛病, 什麼腔兒呀、嗽兒呀、字眼兒啊、氣口兒啊, 講得頭頭是道, 等到唱出來呀, 你就是聽不見。 戲是要“唱”給人家“聽”的, 如果使人聽不見,那還算是唱嗎?無以名之,只好贈以“嗓子眼兒裡的余派”;而張伯駒不過是其中的鼻祖罷了。

《四郎探母》余叔岩飾楊延昭 張伯駒飾楊延輝

余叔岩的生平好友,有魏鐵珊、孫陟甫、薛觀瀾、孫養農、嶽乾齋、張伯駒等諸君子。岳與張先後任北平鹽業銀行總經理,余氏所有收入,全部存入鹽業。偶然遇有急需,存款不敷時,岳、張必代為墊付,等叔岩再有收入時,再存上歸墊。所以餘對他們二人在財務上的支持,十分感激。遇見岳、張二府的喜慶堂會,必然賣力卯上,有時還演雙出,而且不收戲份兒。岳、張兩位,哪裡肯使叔岩盡義務,不但照送,還比一般豐厚,每次必定強而後可,叔岩才收下。張伯駒與岳乾齋不同,他不止是戲迷,自己還學老生,他和叔岩就盤桓得近一點,經常往來。叔岩遇他求教,也傾囊以授,很拿張當朋友。

空前佳構醞釀經過

張伯駒除了家裡常辦堂會,自己也喜歡彩串。民國二十六年(1937)正月,適逢他四十初度,為了做壽,打算大大地辦一場堂會,自己也露一露。他很久便有一份心願,想演《失空斬》,而請余叔岩配演王平。但是請余叔岩給自己當配角,茲事體大,不敢冒昧請求;並且也沒有把握。如果他當面碰了叔岩的釘子,鬧成僵局;以後也不好來往了,反倒耽誤交情。於是他心生一計,在籌辦堂會戲的時期,很自然地在家裡請了便飯一局。叔岩是常到張宅去的,在座還有楊小樓等幾位名伶,都是伯駒熟人;另外還安排了幾位有預謀的清客。在酒足飯飽以後,大家初步研商戲碼,這幾位就以客觀的姿態,建議的立場,春雲乍展向余叔岩探詢口氣:“張大爺的四十大慶,可是個大好日子。他的《失空斬》是您給說的,假如您捧捧好朋友,合作一個王平,那可是菊壇盛事,千古佳話了!您看怎麼樣?”張伯駒則在旁邊一語不發地旁聽。余叔岩這個人自視很高,對他的藝術,重視而珍惜,對張伯駒交朋友可以,教戲也可以,反正也沒有切身利害關係;但他把張伯駒的戲,和一般人一樣,當作笑話兒,拿他當喜劇人物。自己這個王平,是譚鑫培親授,當年只在堂會中陪自己的老師演過一回,公開演出時就從沒有唱過,哪能跟張伯駒一塊兒起哄鬧著玩兒呢?但是,心裡雖然十分不願意;一來和張伯駒這麼好的交情,也不能當面說不字呀!他看楊小樓也在座,就轉移目標,以進為退地找了一個藉口:“其實,我這個王平,倒是稀鬆平常,沒什麼了不起,又是本工戲。我很希望實現這出《失空斬》,如果煩楊老闆來個馬謖,那可就精彩了。”轉過頭來對楊小樓說:“怎麼樣?師哥!(因為小樓是老譚的義子,叔岩是譚的徒弟,所以管楊叫師哥。)您捧捧張大爺好不好?”這時全屋的人,目光就都注視楊小樓了。小樓笑著對叔岩說:“余三爺,您可真會開玩笑!第一,我不是本工;再說,我也沒學過馬謖,這哪是短時間學得會的呀?我可不敢接這個帖。”其實,余叔岩准知道楊小樓“沒有”馬謖(內行管不會稱沒有)。他是故意如此說,以便小樓推卻,他也就可以不接王平這個活兒了。於是又故意很誠懇地說:“師哥,您別客氣了,什麼活兒,您還不是一學就會呀!您要是肯來馬謖的話,我一定捨命陪君子,陪您唱這個王平,咱們一言為定,您瞧怎麼樣?”合著算是把這塊熱山芋,扔在楊小樓的手上了。換言之,也等於間接向張伯駒表明了態度:如果楊小樓不唱馬謖,他也就不唱王平了。楊小樓一看情勢嚴重,要造成僵局,他是聰明絕頂,又飽經世故的人。先別下結論,緩緩鑼鼓吧!就說:“好在為時還早,咱們再研究吧!”就在沒有結果之下,大家散了。

張伯駒本意,如果這天把《失空斬》促成了,更好;他也知道余叔岩不會輕易答應,如果不成呢,就即席研究,改派其他的戲碼了。沒想到余叔岩提出楊小樓馬謖這個題目來,如能實現,那不更是錦上添花了嗎?楊小樓雖然當時沒接受,可是沒拒絕,還有一線希望,於是就不急於決定改換其他戲碼,仍向這一局的實現來努力。第二天起,就請他的朋友向楊小樓進攻,這些清客們,以中立客觀姿態,向楊小樓進言,用兩種說法:一種是“您和張大爺是熟朋友,捧捧他吧!難得這麼一回”;另一種說法,是挑破余叔岩的用意,向楊說:“您可別中了余叔岩‘借刀殺人’之計呀!他不好推脫張大爺,拿您來頂門。您不唱這一出,您算得罪了張大爺了,他自己脫身還不得罪人,您不上當了嗎?為什麼不捧捧張大爺,他該多感謝您哪!”楊小樓再思再想以後,一衡量利害關係,為什麼不掙個大戲份兒,還使張伯駒感恩不盡,落個名利雙收?何況,這又不是公開的營業戲,而自己又可以過一回文戲的癮呢?於是答應張宅肯演馬謖。一面請錢寶森給自己說馬謖唱做和身段;一面請張家來人告訴余叔岩快準備王平,並且定期對戲。當時張宅朋友欣喜若狂,趕快向張伯駒覆命圓滿交差;並且給余叔岩傳話如儀。這一下,余叔岩出諸意外,可嘗了“請君入甕”的滋味了。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余叔岩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

余叔岩借楊小樓使了個“金蟬脫殼”之計,原打算楊小樓推掉馬謖,他自己也就可以推卻王平,他只顧到楊的不會馬謖,卻忽略了楊的個性,也可以說是楊的弱點——他愛唱文戲。楊小樓是楊月樓之子,楊月樓是名重一時的文武老生,繼程長庚掌理三慶部,他的猴戲也好,人稱“楊猴子”。楊小樓家學淵源,他武戲演得比他父親還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猴戲也演得出類拔萃,博得“小楊猴”的美譽。這兩樣都克紹箕裘了;就是他不會老生戲,終身引為遺憾!而總想有機會就露露老生戲。筆者是最崇拜楊小樓的,但對他的老生戲,卻不敢恭維。有一次他在吉祥貼雙出,大軸與尚小雲合演《湘江會》,前邊帶一出《法門寺》。尚小雲宋巧姣、郝壽臣劉瑾,楊小樓趙廉,只演叩閽。他飾趙廉,上場往那兒一跪,觀眾就忍不住要笑。同是穿官衣,他穿不帶補服的青官衣,飾《戰宛城》的張繡,身上就是樣兒。而穿藍官衣的趙廉,是文官,和張繡的身份與身段不一樣,他演來就不像。雖然唱工就是兩段搖板,一共八句,但唱來依然是黃天霸的味兒,沒有鬚生的韻味。平常他演武生唱工,荒腔涼調,觀眾不以為忤,而且喝彩。但在老生唱法裡,有點荒腔,就顯鼻子顯眼的了。因此,這一齣戲,觀眾是忍著笑聽的,當然不會喝倒彩。到了最後趙廉一抓劉媒婆轉身下場,楊小樓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於是臺上下笑成一片,皆大歡喜。而筆者個人的感受,卻是啼笑皆非。但這並不減低楊小樓演老生,以及推廣而演文戲的興趣。馬謖雖然是架子花,不是老生,但卻是文戲裡的角色。楊小樓自恃藝高人膽大,也願意借此過一過又念又唱文戲的癮。

這出《失空斬》的王平和馬謖既然敲定,有這兩位名角唱配角,可謂亙古未有。張伯駒自然是高興萬分,於是對其他角色,也都爭取第一流了。 這才趙雲找了王鳳卿,馬岱找了程繼仙。馬岱原是末角扮演,但也可以用小生的,這也是破格。其餘角色:名票陳香雪的司馬懿(因為沒有談妥金少山),錢寶森的張合,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反正都是第一流。

配角精彩劇壇絕響

演出的地點,是隆福寺街福全館,這裡又要注釋一下。北平有飯館和飯莊子之別,飯館很多,內有散座兒,賣零吃的客人。有單間,賣整桌的。也有大廳,可容幾十桌,以便請客,或喜壽事宴客用,就是不能演堂會,因為沒有戲臺。飯莊子不多,但是地方大,傢俱、器皿齊全,且備有戲臺,根本不賣散座,一桌兩桌也不賣;專為喜慶婚喪大事而用,擺上百十桌酒席不算一回事。凡是有堂會的喜慶大事,都在飯莊子裡辦。著名的飯莊子有天壽堂、會賢堂、福壽堂,而福全館是其中之一,規模很大,所以張伯駒在這裡辦慶壽堂會。

張伯駒平常演戲,一般人不認識他的不感興趣,內行和朋友們也都認為是湊趣的事。這次《失空斬》的消息傳出去以後,不但轟動九城,而且轟動全國;除了北方的張氏友好紛紛送禮拜夀,主要為聽戲以外,不認識的人也都想法去拜夀為聽戲。甚至有遠在京滬的張氏戲迷友好,遠道專程來聽這齣戲的。福全館中,人山人海,盛況不必描述,就可想像而知。

而這天《失空斬》的戲,也逐漸變質。原來內行們陪他唱,是準備開攪起哄來湊湊趣兒的,後來因為配搭硬整,大家為了本身的令譽和藝術責任,就變成名角劇藝觀摩比賽了。而最後卻演變成楊小樓、余叔岩爭勝“比粗兒”的局面。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望重一時的名角硬配上面,張伯駒的壽星翁兼主角孔明,每次出場除了至親好友禮貌地鼓掌以外,大部來賓都把他當作傀儡。他促成了這空前絕後的好配角的戲,出了票戲天下第一的風頭,自己在演完之後,卻不免有空虛之感了。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張伯駒飾諸葛亮

《失空斬》第一場四將起霸,不但臺上的四位角兒卯上,台下的來賓,也都把眼睛瞪得比包子還大,注目以觀。頭一位王鳳卿的趙雲,第二位程繼仙的馬岱,當然都好,也都落滿堂彩,但大家的注意力卻全集中在王平和馬謖身上。第三位余叔岩的王平起霸,一亮相就是滿堂彩,首先扮相儒雅而有神采,簡直像《鎮澶州》的嶽飛和《戰太平》的華雲,儼然主角。然後循規蹈矩地拉開身段,不論雲手、轉身,一舉手、一投足,都邊式好看,乾淨俐落。台下不但掌聲不斷,而且熱烈喝彩。到第四位楊小樓馬謖出場,雖然只是半霸,卻急如雷雨,驟似閃電,威風凜凜,氣象萬千。尤其一聲“協力同心保華裔”,更是叱吒風雲,聲震屋瓦。觀眾在掌聲裡,夾著“炸窩”的“好兒”(內行管喝彩聲震耳叫“炸窩”)。四個人一報家門,又是一回彩聲。這一場四將起霸,是這齣戲第一個高潮。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余叔岩飾王平

就在所有來賓,嘖嘖稱讚起霸之好的聲中,張伯駒的孔明登場。來賓們除了張氏友好外,就是許多不認識他的人,因為人家是今天的壽星;再說,沒有他,那有這場好戲聽。於是在拜夀和感激的心情下,所有來賓在這一場都特別捧場,出場有彩,念引子有彩,“兩國交鋒”那一段原板,雖然都聽不見;可是在“此一番領兵”那一句,大家都知道,餘派在“兵”字這裡有一巧腔,就是聽不見,張伯駒一定很得意地耍了這個巧腔了,那麼就心到神知地喝一次彩吧!張伯駒在臺上也許自己覺得這一句果然不錯,哪知道是大家曲意逢迎呢!總之,張伯駒就在這一場落的彩聲多,以後他的幾場戲,除了友好捧場鼓掌以外,大家都鄭重其事地聽名角的戲了,對張只當看電影一樣,不予理睬了。

下面第四場,馬謖、王平在山頭一場,又是一個高潮,也可說是全劇精華。楊小樓把馬謖的驕矜之氣,刻畫入骨,余叔岩表示出知兵的見解,卻又不失副將身份。兩個人蓋口之嚴,邊念邊做,連說帶比劃,神情和身段,妙到絕巔,歎稱觀止。那一場的靜,真是掉一根針在地上都會聽得見。因為蓋口(即問答對白)緊,觀眾聽完一段,都不敢馬上叫好兒,怕耽誤了下一段,偶有一兩個急性叫好兒的,前面必有人回頭瞪他。直到馬謖說:“分兵一半,下山去吧!”王平:“得令。”大家才松一口氣,大批的鼓掌叫好兒。可惜那時候沒有錄影,如果這一場戲傳留下來,真是戲劇史上的珍貴資料,可以流傳千古了。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楊小樓之馬謖

第五場,王平再上,畫地圖,余叔岩邊看地形邊畫,很細膩,不像一般的低頭作畫就完了。接著與張合起打,和錢寶森二人平常是老搭檔,嚴肅而簡捷,敗下。

六七八場過場開打,不必細談。第九場馬謖王平上,馬謖白:“悔不聽將軍之言……”小樓念時,帶出羞愧,念完將頭略低。王平:“事到如今……”叔岩面上微現不滿,並不過分矜情使氣。兩個人的三番兒念:“走”,“走哇”……一個無奈,一個催促,意到神到,不溫不火,默契而合作得恰到好處,台下又是不斷掌聲。王平下場,余叔岩使個身段,起雲手,踢腿,掄槍,轉身,同時把槍倒手(右手交與左手),都在一瞬之間,美觀俐落,令人目不暇接,又是滿堂好。馬謖先驚,再愧,作身段,使像兒,然後轉身狼狽而下,楊小樓又要回一個滿堂好兒來。戲就是這樣演才好看,兩個功力悉敵、旗鼓相當的人,在臺上爭強鬥勝,搶著要好,那才有勁頭兒,出現絕好的精彩。而台下也過癮,越看越起勁,鼓掌喝彩,身不由己,臺上下引起共鳴,打成一片,真是人生至高享受。只是這種情景,一輩子沒有幾回而已。

最後斬謖一場,余叔岩的王平,雖然只有兩段共八句快板,卻是斬釘截鐵、字字珠璣。大家聽完一段一叫好兒,就是覺得不過癮,好像應該再唱十段才對似的。孔明唱完“將王平責打四十棍”,余叔岩仍按老例,扭身使個屁股坐子,一絲不苟,邊式已極。等到馬謖上來,楊小樓的唱工,當然難見功力,點到而已。在孔明馬謖的兩番兒叫頭:“馬謖”,“丞相”,“幼常”,“武鄉侯”,龍套“喔”了兩次喊堂威之時,兩人要做身段使像兒。楊小樓都用了矮架兒,這是捧張伯駒的地方。照例馬謖有高架兒、矮架兒兩種身段。可以用一高一矮,也可全用高或全用矮。楊小樓人高馬大,張伯駒個子不很高,若小樓使高架兒就顯得張伯駒矮了,這是老伶工心細體貼人的地方。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程繼仙飾馬岱

總而言之,這齣戲是圓滿唱完,而喧賓奪主的,給楊小樓、余叔岩兩個人唱了。若論兩個人的優劣比較,先要瞭解余楊二人的技藝特色。余叔岩的玩藝兒以水磨功夫,謹嚴取勝。光以唱兒說吧,不但一句不苟,而且每字不苟,搏獅搏兔俱用全力,他的一句搖板,和一句慢板一樣用心用力,腔、調、字、韻無不考究。若以繪畫比擬,他是工筆。得其神髓和規格的,只有孟小冬,她也是一絲不苟,全力以赴。所以余叔岩、孟小冬唱一齣戲,要比別人累得多,好像用了別人唱三出戲的精神力氣,這種對藝術認真負責的精神,令人欽佩,沒有第三個人。

楊小樓的好處,是技藝精湛之外,天賦特佳,大氣磅礴,以聲勢氣度取勝,完全神來之筆。他對劇中人個性的把握、造型、揣摩、發揮,那真是到了極峰,演誰像誰。若以繪畫比擬,他是寫意。而余叔岩尚可學,起碼有個孟小冬,得了十分之六七。而楊小樓則無人能學,後無來者,只高盛麟得了他晚年形態的十之二三而已。

張伯駒以演過這一出空前絕後大場面的《失空斬》,而馳名全國。追憶這將近四十年前的舊事,也有無限的感慨!聽說那天“張電影兒”拍了片段的紀錄電影,不知道現在落在誰家了!

東北將領吳俊升的少爺吳鐵珊來台,曾對友人談過:他損失重大不必細表,金銀財寶尚在其次,他有兩部國劇電影紀錄片,一部是余叔岩于民國十四年(1925)在天津吳公館堂會所演的《戰太平》;一部就是這出《失空斬》,可惜都沒能帶出來,是不可彌補的損失。而現在這兩部名貴電影的所有人,也謝世幾年了。

(《菊壇舊聞錄》)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如果使人聽不見,那還算是唱嗎?無以名之,只好贈以“嗓子眼兒裡的余派”;而張伯駒不過是其中的鼻祖罷了。

《四郎探母》余叔岩飾楊延昭 張伯駒飾楊延輝

余叔岩的生平好友,有魏鐵珊、孫陟甫、薛觀瀾、孫養農、嶽乾齋、張伯駒等諸君子。岳與張先後任北平鹽業銀行總經理,余氏所有收入,全部存入鹽業。偶然遇有急需,存款不敷時,岳、張必代為墊付,等叔岩再有收入時,再存上歸墊。所以餘對他們二人在財務上的支持,十分感激。遇見岳、張二府的喜慶堂會,必然賣力卯上,有時還演雙出,而且不收戲份兒。岳、張兩位,哪裡肯使叔岩盡義務,不但照送,還比一般豐厚,每次必定強而後可,叔岩才收下。張伯駒與岳乾齋不同,他不止是戲迷,自己還學老生,他和叔岩就盤桓得近一點,經常往來。叔岩遇他求教,也傾囊以授,很拿張當朋友。

空前佳構醞釀經過

張伯駒除了家裡常辦堂會,自己也喜歡彩串。民國二十六年(1937)正月,適逢他四十初度,為了做壽,打算大大地辦一場堂會,自己也露一露。他很久便有一份心願,想演《失空斬》,而請余叔岩配演王平。但是請余叔岩給自己當配角,茲事體大,不敢冒昧請求;並且也沒有把握。如果他當面碰了叔岩的釘子,鬧成僵局;以後也不好來往了,反倒耽誤交情。於是他心生一計,在籌辦堂會戲的時期,很自然地在家裡請了便飯一局。叔岩是常到張宅去的,在座還有楊小樓等幾位名伶,都是伯駒熟人;另外還安排了幾位有預謀的清客。在酒足飯飽以後,大家初步研商戲碼,這幾位就以客觀的姿態,建議的立場,春雲乍展向余叔岩探詢口氣:“張大爺的四十大慶,可是個大好日子。他的《失空斬》是您給說的,假如您捧捧好朋友,合作一個王平,那可是菊壇盛事,千古佳話了!您看怎麼樣?”張伯駒則在旁邊一語不發地旁聽。余叔岩這個人自視很高,對他的藝術,重視而珍惜,對張伯駒交朋友可以,教戲也可以,反正也沒有切身利害關係;但他把張伯駒的戲,和一般人一樣,當作笑話兒,拿他當喜劇人物。自己這個王平,是譚鑫培親授,當年只在堂會中陪自己的老師演過一回,公開演出時就從沒有唱過,哪能跟張伯駒一塊兒起哄鬧著玩兒呢?但是,心裡雖然十分不願意;一來和張伯駒這麼好的交情,也不能當面說不字呀!他看楊小樓也在座,就轉移目標,以進為退地找了一個藉口:“其實,我這個王平,倒是稀鬆平常,沒什麼了不起,又是本工戲。我很希望實現這出《失空斬》,如果煩楊老闆來個馬謖,那可就精彩了。”轉過頭來對楊小樓說:“怎麼樣?師哥!(因為小樓是老譚的義子,叔岩是譚的徒弟,所以管楊叫師哥。)您捧捧張大爺好不好?”這時全屋的人,目光就都注視楊小樓了。小樓笑著對叔岩說:“余三爺,您可真會開玩笑!第一,我不是本工;再說,我也沒學過馬謖,這哪是短時間學得會的呀?我可不敢接這個帖。”其實,余叔岩准知道楊小樓“沒有”馬謖(內行管不會稱沒有)。他是故意如此說,以便小樓推卻,他也就可以不接王平這個活兒了。於是又故意很誠懇地說:“師哥,您別客氣了,什麼活兒,您還不是一學就會呀!您要是肯來馬謖的話,我一定捨命陪君子,陪您唱這個王平,咱們一言為定,您瞧怎麼樣?”合著算是把這塊熱山芋,扔在楊小樓的手上了。換言之,也等於間接向張伯駒表明了態度:如果楊小樓不唱馬謖,他也就不唱王平了。楊小樓一看情勢嚴重,要造成僵局,他是聰明絕頂,又飽經世故的人。先別下結論,緩緩鑼鼓吧!就說:“好在為時還早,咱們再研究吧!”就在沒有結果之下,大家散了。

張伯駒本意,如果這天把《失空斬》促成了,更好;他也知道余叔岩不會輕易答應,如果不成呢,就即席研究,改派其他的戲碼了。沒想到余叔岩提出楊小樓馬謖這個題目來,如能實現,那不更是錦上添花了嗎?楊小樓雖然當時沒接受,可是沒拒絕,還有一線希望,於是就不急於決定改換其他戲碼,仍向這一局的實現來努力。第二天起,就請他的朋友向楊小樓進攻,這些清客們,以中立客觀姿態,向楊小樓進言,用兩種說法:一種是“您和張大爺是熟朋友,捧捧他吧!難得這麼一回”;另一種說法,是挑破余叔岩的用意,向楊說:“您可別中了余叔岩‘借刀殺人’之計呀!他不好推脫張大爺,拿您來頂門。您不唱這一出,您算得罪了張大爺了,他自己脫身還不得罪人,您不上當了嗎?為什麼不捧捧張大爺,他該多感謝您哪!”楊小樓再思再想以後,一衡量利害關係,為什麼不掙個大戲份兒,還使張伯駒感恩不盡,落個名利雙收?何況,這又不是公開的營業戲,而自己又可以過一回文戲的癮呢?於是答應張宅肯演馬謖。一面請錢寶森給自己說馬謖唱做和身段;一面請張家來人告訴余叔岩快準備王平,並且定期對戲。當時張宅朋友欣喜若狂,趕快向張伯駒覆命圓滿交差;並且給余叔岩傳話如儀。這一下,余叔岩出諸意外,可嘗了“請君入甕”的滋味了。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余叔岩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

余叔岩借楊小樓使了個“金蟬脫殼”之計,原打算楊小樓推掉馬謖,他自己也就可以推卻王平,他只顧到楊的不會馬謖,卻忽略了楊的個性,也可以說是楊的弱點——他愛唱文戲。楊小樓是楊月樓之子,楊月樓是名重一時的文武老生,繼程長庚掌理三慶部,他的猴戲也好,人稱“楊猴子”。楊小樓家學淵源,他武戲演得比他父親還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猴戲也演得出類拔萃,博得“小楊猴”的美譽。這兩樣都克紹箕裘了;就是他不會老生戲,終身引為遺憾!而總想有機會就露露老生戲。筆者是最崇拜楊小樓的,但對他的老生戲,卻不敢恭維。有一次他在吉祥貼雙出,大軸與尚小雲合演《湘江會》,前邊帶一出《法門寺》。尚小雲宋巧姣、郝壽臣劉瑾,楊小樓趙廉,只演叩閽。他飾趙廉,上場往那兒一跪,觀眾就忍不住要笑。同是穿官衣,他穿不帶補服的青官衣,飾《戰宛城》的張繡,身上就是樣兒。而穿藍官衣的趙廉,是文官,和張繡的身份與身段不一樣,他演來就不像。雖然唱工就是兩段搖板,一共八句,但唱來依然是黃天霸的味兒,沒有鬚生的韻味。平常他演武生唱工,荒腔涼調,觀眾不以為忤,而且喝彩。但在老生唱法裡,有點荒腔,就顯鼻子顯眼的了。因此,這一齣戲,觀眾是忍著笑聽的,當然不會喝倒彩。到了最後趙廉一抓劉媒婆轉身下場,楊小樓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於是臺上下笑成一片,皆大歡喜。而筆者個人的感受,卻是啼笑皆非。但這並不減低楊小樓演老生,以及推廣而演文戲的興趣。馬謖雖然是架子花,不是老生,但卻是文戲裡的角色。楊小樓自恃藝高人膽大,也願意借此過一過又念又唱文戲的癮。

這出《失空斬》的王平和馬謖既然敲定,有這兩位名角唱配角,可謂亙古未有。張伯駒自然是高興萬分,於是對其他角色,也都爭取第一流了。 這才趙雲找了王鳳卿,馬岱找了程繼仙。馬岱原是末角扮演,但也可以用小生的,這也是破格。其餘角色:名票陳香雪的司馬懿(因為沒有談妥金少山),錢寶森的張合,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反正都是第一流。

配角精彩劇壇絕響

演出的地點,是隆福寺街福全館,這裡又要注釋一下。北平有飯館和飯莊子之別,飯館很多,內有散座兒,賣零吃的客人。有單間,賣整桌的。也有大廳,可容幾十桌,以便請客,或喜壽事宴客用,就是不能演堂會,因為沒有戲臺。飯莊子不多,但是地方大,傢俱、器皿齊全,且備有戲臺,根本不賣散座,一桌兩桌也不賣;專為喜慶婚喪大事而用,擺上百十桌酒席不算一回事。凡是有堂會的喜慶大事,都在飯莊子裡辦。著名的飯莊子有天壽堂、會賢堂、福壽堂,而福全館是其中之一,規模很大,所以張伯駒在這裡辦慶壽堂會。

張伯駒平常演戲,一般人不認識他的不感興趣,內行和朋友們也都認為是湊趣的事。這次《失空斬》的消息傳出去以後,不但轟動九城,而且轟動全國;除了北方的張氏友好紛紛送禮拜夀,主要為聽戲以外,不認識的人也都想法去拜夀為聽戲。甚至有遠在京滬的張氏戲迷友好,遠道專程來聽這齣戲的。福全館中,人山人海,盛況不必描述,就可想像而知。

而這天《失空斬》的戲,也逐漸變質。原來內行們陪他唱,是準備開攪起哄來湊湊趣兒的,後來因為配搭硬整,大家為了本身的令譽和藝術責任,就變成名角劇藝觀摩比賽了。而最後卻演變成楊小樓、余叔岩爭勝“比粗兒”的局面。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望重一時的名角硬配上面,張伯駒的壽星翁兼主角孔明,每次出場除了至親好友禮貌地鼓掌以外,大部來賓都把他當作傀儡。他促成了這空前絕後的好配角的戲,出了票戲天下第一的風頭,自己在演完之後,卻不免有空虛之感了。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張伯駒飾諸葛亮

《失空斬》第一場四將起霸,不但臺上的四位角兒卯上,台下的來賓,也都把眼睛瞪得比包子還大,注目以觀。頭一位王鳳卿的趙雲,第二位程繼仙的馬岱,當然都好,也都落滿堂彩,但大家的注意力卻全集中在王平和馬謖身上。第三位余叔岩的王平起霸,一亮相就是滿堂彩,首先扮相儒雅而有神采,簡直像《鎮澶州》的嶽飛和《戰太平》的華雲,儼然主角。然後循規蹈矩地拉開身段,不論雲手、轉身,一舉手、一投足,都邊式好看,乾淨俐落。台下不但掌聲不斷,而且熱烈喝彩。到第四位楊小樓馬謖出場,雖然只是半霸,卻急如雷雨,驟似閃電,威風凜凜,氣象萬千。尤其一聲“協力同心保華裔”,更是叱吒風雲,聲震屋瓦。觀眾在掌聲裡,夾著“炸窩”的“好兒”(內行管喝彩聲震耳叫“炸窩”)。四個人一報家門,又是一回彩聲。這一場四將起霸,是這齣戲第一個高潮。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余叔岩飾王平

就在所有來賓,嘖嘖稱讚起霸之好的聲中,張伯駒的孔明登場。來賓們除了張氏友好外,就是許多不認識他的人,因為人家是今天的壽星;再說,沒有他,那有這場好戲聽。於是在拜夀和感激的心情下,所有來賓在這一場都特別捧場,出場有彩,念引子有彩,“兩國交鋒”那一段原板,雖然都聽不見;可是在“此一番領兵”那一句,大家都知道,餘派在“兵”字這裡有一巧腔,就是聽不見,張伯駒一定很得意地耍了這個巧腔了,那麼就心到神知地喝一次彩吧!張伯駒在臺上也許自己覺得這一句果然不錯,哪知道是大家曲意逢迎呢!總之,張伯駒就在這一場落的彩聲多,以後他的幾場戲,除了友好捧場鼓掌以外,大家都鄭重其事地聽名角的戲了,對張只當看電影一樣,不予理睬了。

下面第四場,馬謖、王平在山頭一場,又是一個高潮,也可說是全劇精華。楊小樓把馬謖的驕矜之氣,刻畫入骨,余叔岩表示出知兵的見解,卻又不失副將身份。兩個人蓋口之嚴,邊念邊做,連說帶比劃,神情和身段,妙到絕巔,歎稱觀止。那一場的靜,真是掉一根針在地上都會聽得見。因為蓋口(即問答對白)緊,觀眾聽完一段,都不敢馬上叫好兒,怕耽誤了下一段,偶有一兩個急性叫好兒的,前面必有人回頭瞪他。直到馬謖說:“分兵一半,下山去吧!”王平:“得令。”大家才松一口氣,大批的鼓掌叫好兒。可惜那時候沒有錄影,如果這一場戲傳留下來,真是戲劇史上的珍貴資料,可以流傳千古了。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楊小樓之馬謖

第五場,王平再上,畫地圖,余叔岩邊看地形邊畫,很細膩,不像一般的低頭作畫就完了。接著與張合起打,和錢寶森二人平常是老搭檔,嚴肅而簡捷,敗下。

六七八場過場開打,不必細談。第九場馬謖王平上,馬謖白:“悔不聽將軍之言……”小樓念時,帶出羞愧,念完將頭略低。王平:“事到如今……”叔岩面上微現不滿,並不過分矜情使氣。兩個人的三番兒念:“走”,“走哇”……一個無奈,一個催促,意到神到,不溫不火,默契而合作得恰到好處,台下又是不斷掌聲。王平下場,余叔岩使個身段,起雲手,踢腿,掄槍,轉身,同時把槍倒手(右手交與左手),都在一瞬之間,美觀俐落,令人目不暇接,又是滿堂好。馬謖先驚,再愧,作身段,使像兒,然後轉身狼狽而下,楊小樓又要回一個滿堂好兒來。戲就是這樣演才好看,兩個功力悉敵、旗鼓相當的人,在臺上爭強鬥勝,搶著要好,那才有勁頭兒,出現絕好的精彩。而台下也過癮,越看越起勁,鼓掌喝彩,身不由己,臺上下引起共鳴,打成一片,真是人生至高享受。只是這種情景,一輩子沒有幾回而已。

最後斬謖一場,余叔岩的王平,雖然只有兩段共八句快板,卻是斬釘截鐵、字字珠璣。大家聽完一段一叫好兒,就是覺得不過癮,好像應該再唱十段才對似的。孔明唱完“將王平責打四十棍”,余叔岩仍按老例,扭身使個屁股坐子,一絲不苟,邊式已極。等到馬謖上來,楊小樓的唱工,當然難見功力,點到而已。在孔明馬謖的兩番兒叫頭:“馬謖”,“丞相”,“幼常”,“武鄉侯”,龍套“喔”了兩次喊堂威之時,兩人要做身段使像兒。楊小樓都用了矮架兒,這是捧張伯駒的地方。照例馬謖有高架兒、矮架兒兩種身段。可以用一高一矮,也可全用高或全用矮。楊小樓人高馬大,張伯駒個子不很高,若小樓使高架兒就顯得張伯駒矮了,這是老伶工心細體貼人的地方。

張宅堂會之《空城計》程繼仙飾馬岱

總而言之,這齣戲是圓滿唱完,而喧賓奪主的,給楊小樓、余叔岩兩個人唱了。若論兩個人的優劣比較,先要瞭解余楊二人的技藝特色。余叔岩的玩藝兒以水磨功夫,謹嚴取勝。光以唱兒說吧,不但一句不苟,而且每字不苟,搏獅搏兔俱用全力,他的一句搖板,和一句慢板一樣用心用力,腔、調、字、韻無不考究。若以繪畫比擬,他是工筆。得其神髓和規格的,只有孟小冬,她也是一絲不苟,全力以赴。所以余叔岩、孟小冬唱一齣戲,要比別人累得多,好像用了別人唱三出戲的精神力氣,這種對藝術認真負責的精神,令人欽佩,沒有第三個人。

楊小樓的好處,是技藝精湛之外,天賦特佳,大氣磅礴,以聲勢氣度取勝,完全神來之筆。他對劇中人個性的把握、造型、揣摩、發揮,那真是到了極峰,演誰像誰。若以繪畫比擬,他是寫意。而余叔岩尚可學,起碼有個孟小冬,得了十分之六七。而楊小樓則無人能學,後無來者,只高盛麟得了他晚年形態的十之二三而已。

張伯駒以演過這一出空前絕後大場面的《失空斬》,而馳名全國。追憶這將近四十年前的舊事,也有無限的感慨!聽說那天“張電影兒”拍了片段的紀錄電影,不知道現在落在誰家了!

東北將領吳俊升的少爺吳鐵珊來台,曾對友人談過:他損失重大不必細表,金銀財寶尚在其次,他有兩部國劇電影紀錄片,一部是余叔岩于民國十四年(1925)在天津吳公館堂會所演的《戰太平》;一部就是這出《失空斬》,可惜都沒能帶出來,是不可彌補的損失。而現在這兩部名貴電影的所有人,也謝世幾年了。

(《菊壇舊聞錄》)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