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白毛女》:見證人民友好,續寫不朽傳奇

松山芭蕾舞團團長清水哲太郎面對採訪話筒, 有些激動, 聲音哽咽。 他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際, 能夠受邀率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大型新編芭蕾舞劇《白毛女》感慨萬千:“在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表演心情尤為激動,

因為大會堂的對面就是人民英雄紀念碑。 在那座紀念碑下, 不知有多少像白毛女一樣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曾發出了來自他們內心深處的呼喊。

應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邀請, 日本松山芭蕾舞團來華演出大型新編芭蕾舞劇《白毛女》, 開啟第15次的訪華演出之旅。 5月19日晚, 芭蕾舞劇《白毛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開首場演出的序幕, 各個年齡層的中國觀眾再次被這部芭蕾經典感動, 場內不斷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松山芭蕾舞團第十五次訪華公演海報

62年前, 清水哲太郎的父親清水正夫和母親松山樹子, 將中國電影《白毛女》改編為芭蕾舞劇。 此後, 舞團攜《白毛女》前後14次訪問中國, 先後受到幾代中國党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其公演更是感動了無數中國觀眾。

一部《白毛女》, 見證了中日關係走向正常化的艱難歷程, 留下了許多中日文化藝術交流的佳話, 展示了民間外交的無窮力量,

續寫著芭蕾經典的不朽傳奇。

松山芭蕾舞團“邂逅”《白毛女》

‍‍

20世紀50年代初, 在冷戰背景下中日關係無法實現正常化。 但兩國人民之間渴望交流與友好。

1952年, 周總理通過日本自民党議員帆足計等三人組成的日本貿易代表團, 向日中友協贈送了王濱、水華導演的電影《白毛女》的膠片。 1950年10月成立的日本民間友好團體日本中國友好協會複製了多部拷貝, 在日本各地巡迴上映, 引起巨大反響。 到1955年6月, 共有200萬日本觀眾觀看了這部電影。 日本進步文藝團體松山芭蕾舞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注意到《白毛女》的價值。

中國電影《白毛女》在日本首映時的海報

1948年, 清水正夫和妻子、芭蕾舞者松山樹子創建了日本松山芭蕾舞團, 將其藝術宗旨定位為“上演古典芭蕾”和“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

他們二人被白毛女的悲慘命運及其不屈精神所深深地震撼, 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聯繫到戰爭期間及戰後日本婦女的悲慘命運與卑微地位,從亞洲女性解放的大視角出發, 兩人萌生了將中國電影《白毛女》改編為芭蕾舞劇的想法, 希望藉此讓更多的日本婦女勇敢站起來, 與不公的命運做鬥爭, 並加深對中國人民的瞭解。

改編過程中, 為了更完整地詮釋《白毛女》的內涵, 兩人動用所有資源, 幾乎看遍了所有與白毛女有關的素材, 進行了各種努力和嘗試。 1953年底, 他們收到了時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先生的信, 信中附有歌劇版《白毛女》的劇本、樂譜以及舞臺劇照,

1954年日本東京未來出版社出版了島田政雄等人翻譯的《白毛女》歌劇劇本, 這些材料對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創作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白毛女》劇本

經過不懈的努力, 克服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與阻力, 1955年, 芭蕾舞劇《白毛女》終於完成, 東京首演令無數日本觀眾感動落淚。

第一代芭蕾舞“喜兒”——松山樹子演出劇照

3年後的1958年——當時中日兩國尚未恢復邦交,但在周恩來總理的誠邀下,松山芭蕾舞團頂住種種壓力,攜芭蕾《白毛女》首次登上了中國舞臺,主演松山樹子也由此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

1958年,松山芭蕾舞團在周恩來總理的誠邀下頂住種種壓力,實現首次訪華

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訪華公演請柬圖案

此後,松山芭蕾舞團一直將《白毛女》作為該團的重要劇碼,先後14次來華訪問演出,在中日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特別是在“以民促官”,推動兩國邦交正常化過程發揮了拉近兩國人民感情的獨特作用,開啟了一段中日“芭蕾外交”的歷史佳話。

《白毛女》見證中日“芭蕾外交”

‍‍

松山芭蕾舞團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致力於促進中日兩國民間友好關係的發展。

1955年,在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上,松山樹子見到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從此松山芭蕾舞團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5年,郭沫若和松山樹子在赫爾辛基

1958年,芭蕾舞劇《白毛女》在華首演,觀眾徹夜排隊買票,座無虛席。然而就在他們回到日本之後的第二天,5月2日發生了日本暴徒闖入中國展覽會會場撕毀五星紅旗的“長崎國旗事件”。中日民間交流一度受挫。

1964年,中日民間貿易組織從中斡旋,兩國開始交換記者。這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第二次大規模訪華演出。在首都劇場演出的芭蕾舞劇《祗園祭》,周恩來三次觀看演出。此後不久,中國首次核實驗成功。

同年11月,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演出該劇,再受好評。此時,上海舞蹈學校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創作排練已經接近尾聲,並於1965年上演。

1966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包括清水哲太郎在內的19名團員組成“日本青年交流團”,和中國青年在中山公園露天劇場參加“青年大聯歡”。當時,清水哲太郎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對身邊的中國人滿懷熱情改造世界,改造自我,尋求自我解放的精神狀態深深充滿敬意。”

1971年9月開始,松山芭蕾舞團進行了為期兩個半月的訪華演出。這時森下洋子接替松山樹子,成為第二代“喜兒”,國慶日這天兩人在中山公園主演了第二版《白毛女》。

國慶日這天,松山芭蕾舞團在中山公園表演《白毛女》

10月3日,新版《白毛女》在天橋劇場上演,10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觀看松山芭蕾舞團演出。10天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本刊1972年1月號對當時的訪華盛況進行了長達6頁的採訪報導,講述了該團成員與中國上海舞蹈學校6名芭蕾舞演員、中日兩國藝術家結下深厚友誼等的歷史佳話

1972年,孫平化為團長的上海芭蕾舞團訪日,在日生劇場上演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中日芭蕾舞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同年秋,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

1972年,以孫平化為團長的上海芭蕾舞團訪日

中國芭蕾舞《白毛女》“喜兒”扮演者茅惠芳與日方演職人員

60多年來,松山芭蕾舞團曾先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也多次見證了中國與日本、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歷史瞬間。

1964年,毛澤東接見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

1986年,鄧小平:“日中友協是中日友好事業的掘井人。”

1992年,江澤民觀看《灰姑娘》並與演職人員合影

2008年,胡錦濤訪日時看望清水正夫一家

2009年,習近平與松山芭蕾舞團團員合影

進入新世紀,松山芭蕾舞團仍心系中國和中國人民。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後,87歲的清水正夫拄著拐杖,率領全體團員70余人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悼念遇難者,並向地震災區捐款。

同年6月,清水正夫因病在東京逝世,其子清水哲太郎繼承父親遺志,挑起松山芭蕾舞團的擔子,繼續續寫“芭蕾外交”和“白毛女”的不朽傳奇。

周恩來夫婦與“白毛女”們的故事

‍‍

接受採訪時,清水哲太郎動情地對本刊說,“人民大會堂是周總理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這次能在這裡表演,對我來說無上地光榮與幸福。”森下洋子也表示,“當我們被告知第十五次訪華公演安排在周總理工作過的人民大會堂時,一下子就懵住了,感覺好像做夢一樣。”

他們二人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和中國的交流歷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人物之一是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和“白毛女”的故事始於1955年。那年7月,松山芭蕾舞團訪華,周總理在北京飯店西樓國慶招待晚宴上特意“搭橋牽線”,介紹了歌劇《白毛女》主演王昆、電影《白毛女》主演田華與松山樹子結識。周總理親切地對松山樹子說,“下次帶著《白毛女》大家一起來”。他還風趣地說,“你們三個‘白毛女’不能分開”。

1955年,周總理和三位“白毛女”(從左到右:王昆、松下樹子、田華)

此後,周總理多次觀看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演出。1971年,他還向舞團贈送了一整套《白毛女》的服裝道具,這套衣服被精心收藏至今。

1978年,松山芭蕾舞團訪華,在人民大會堂的招待會上,中日“白毛女”銘記著當年年周總理的囑託再度聚首,但這次和她們在一起的已不是周總理,而是鄧穎超。她說:“恩來走了,我來代替他。”

1978年,鄧穎超和四位“白毛女”(從左到右:王昆、松山樹子、鄧穎超、森下洋子、田華)

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周恩來夫婦的深情厚誼深深地銘刻在森下洋子心中。多年來她一直希望在還跳得動的時候,有機會穿著1971年周恩來總理贈送的演出服演繹喜兒。此次,69歲的她終於實現了這個夙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穿著當年周總理贈送的演出服傾情獻藝。

為了本次演出,已69歲高齡的森下洋子和青年演員們夜以繼日地排練《白毛女》

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在結束了北京的公演後,於今日即5月20日率團專程趕赴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江蘇淮安參觀訪問,並與國內藝術家和南京小紅花藝術團交流,緬懷他們尊敬與愛戴的周總理。

《白毛女》中的中日交流與互動

‍‍

1945年,為落實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啟發廣大八路軍官兵的階級覺悟,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賀敬之和丁毅根據晉察冀邊區一帶流傳的“白毛仙姑”的傳說,執筆創作出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歌劇《白毛女》在各地上演,引起群眾強烈共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張家口抗敵劇社上演《白毛女》時,日本美術家小野澤亙參與了舞美工作。這位小野還是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燈籠與標語的設計者之一。

中國歌劇《白毛女》

新中國成立後,歌劇《白毛女》被改編成電影。在此過程中,當時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的日籍留用人員岸富美子等人在剪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電影《白毛女》

芭蕾舞劇《白毛女》由松山芭蕾舞團首次根據電影《白毛女》改編而成,上海芭蕾舞學校受松山芭蕾舞團同名作品的刺激和啟發,9年後創作了中國版的芭蕾舞劇《白毛女》。這是兩國藝術家互學互鑒的成功範例。周恩來總理曾對國內文藝工作者說,“最先把《白毛女》改變成芭蕾舞並半上舞臺、最先對芭蕾舞進行改革的不是我們,而是松山樹子和松山芭蕾舞團,只憑這一點,我就應該向他們學習和感謝”。

上海舞蹈學校創作了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

與日本版相比較,中國版芭蕾產生于文革前夕,主人公的反抗性得到高度突出,階級情感取代了喜兒與大春的愛情。在基本風格上,它保留了歌劇《白毛女》中的基本人物關係、戲劇衝突等要素,大量運用中國民間舞蹈、古典舞蹈的動作。中國版芭蕾舞《白毛女》1965年首演,高度契合當年的政治形勢,很快成為婦孺皆知的八個“樣板戲”之一。

此次松山芭蕾舞團新排演的《白毛女》是第三版,完全採用了中國版同名芭蕾舞劇的原創音樂,而故事情節則大量保留了日本藝術家的想像。比如日本版的《白毛女》開頭便以盧溝橋為背景拉開序幕,強調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比如劇中地主強拆楊白勞家房屋的情景設計就頗有日本特點;比如喜兒和同伴一起逃走以及後來的白毛女的群舞和中國版舞劇出入很大;比如喜兒將紅頭繩託付給張二嬸轉交大春,以及兩人後來完婚等設定,突出了愛情的美好,充滿了對中國想像。

本次上演的第三版《白毛女》故事情節保留了日本藝術家的想像

從歌劇、電影到芭蕾舞,《白毛女》在每個階段都有中日交流的佳話鑲嵌其中,成為中日民間交流與文化交流的象徵。

在21世紀把《白毛女》的故事繼續講下去

‍‍

60多年前,松山芭蕾舞團第一代藝術家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地創作出芭蕾舞劇《白毛女》,創造性地講述了動人心弦的中國故事,感動了中日兩國無數觀眾。

半個多世紀後,舞團第二代藝術家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繼承父輩遺志,不斷推陳出新,多次攜新版《白毛女》來華公演,本次公演更是再次引起不同年齡層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全場觀眾沉浸在這部芭蕾舞劇帶來的感動中。演出結束後,觀眾全體起立,和舞團演員一道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一位帶著有芭蕾舞學習經歷的侄女來看本次公演的觀眾深情地說,這次雖然是她第一次觀看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卻受到了極大震撼。本次演出的水準之高完全超出她的預料。演員們淚流滿面的動情演出配合中國芭蕾舞劇的原創音樂和精美的舞臺設計,處處引發共鳴,無不直抵人心。還有一位帶著孫子來觀看演出的觀眾表示,芭蕾舞劇《白毛女》勾起了她曾經的回憶,演出中她還不時向孫子進行講解,只為讓子孫後代能更多地瞭解這個經典故事。她希望《白毛女》的故事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繼續見證中日友好。

在接受採訪時清水哲太郎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正因為處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將《白毛女》第15次訪華公演北京首演安排在人民大會堂就更顯得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為了報答中國人民的恩情,舞團全體成員將齊心協力,奉上最完美的演出。”

清水哲太郎先生和森下洋子女士接受採訪時十分動情

在回答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演繹好“白毛女”的故事時,哲太郎的聲音高亢起來:“為什麼今天還要講白毛女的故事?這正是今天我們要審視白毛女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如果亞洲與世界真正實現了和平,也許我們的故事就沒必要繼續講下去了。但恰好現在,我們覺得是我們出來繼續講好白毛女的故事的時候。特別是在日本更有意義。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世界各地還有很多喜兒在呐喊。我們要為這些喜兒說話,要替她們道出渴望和平的呼聲。”

永遠的紅頭繩,永遠的《白毛女》

把白毛女的故事放在更大的時代背景下思考其具有的普遍意義,是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對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事業的繼承與發展,也使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發現《白毛女》的意義與價值。祝松山芭蕾舞團與《白毛女》繼續續寫不朽傳奇!

攝影:王浩 王眾一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第一代芭蕾舞“喜兒”——松山樹子演出劇照

3年後的1958年——當時中日兩國尚未恢復邦交,但在周恩來總理的誠邀下,松山芭蕾舞團頂住種種壓力,攜芭蕾《白毛女》首次登上了中國舞臺,主演松山樹子也由此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

1958年,松山芭蕾舞團在周恩來總理的誠邀下頂住種種壓力,實現首次訪華

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訪華公演請柬圖案

此後,松山芭蕾舞團一直將《白毛女》作為該團的重要劇碼,先後14次來華訪問演出,在中日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特別是在“以民促官”,推動兩國邦交正常化過程發揮了拉近兩國人民感情的獨特作用,開啟了一段中日“芭蕾外交”的歷史佳話。

《白毛女》見證中日“芭蕾外交”

‍‍

松山芭蕾舞團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致力於促進中日兩國民間友好關係的發展。

1955年,在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上,松山樹子見到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從此松山芭蕾舞團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5年,郭沫若和松山樹子在赫爾辛基

1958年,芭蕾舞劇《白毛女》在華首演,觀眾徹夜排隊買票,座無虛席。然而就在他們回到日本之後的第二天,5月2日發生了日本暴徒闖入中國展覽會會場撕毀五星紅旗的“長崎國旗事件”。中日民間交流一度受挫。

1964年,中日民間貿易組織從中斡旋,兩國開始交換記者。這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第二次大規模訪華演出。在首都劇場演出的芭蕾舞劇《祗園祭》,周恩來三次觀看演出。此後不久,中國首次核實驗成功。

同年11月,在人民大會堂三樓小禮堂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演出該劇,再受好評。此時,上海舞蹈學校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創作排練已經接近尾聲,並於1965年上演。

1966年9月,松山芭蕾舞團包括清水哲太郎在內的19名團員組成“日本青年交流團”,和中國青年在中山公園露天劇場參加“青年大聯歡”。當時,清水哲太郎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對身邊的中國人滿懷熱情改造世界,改造自我,尋求自我解放的精神狀態深深充滿敬意。”

1971年9月開始,松山芭蕾舞團進行了為期兩個半月的訪華演出。這時森下洋子接替松山樹子,成為第二代“喜兒”,國慶日這天兩人在中山公園主演了第二版《白毛女》。

國慶日這天,松山芭蕾舞團在中山公園表演《白毛女》

10月3日,新版《白毛女》在天橋劇場上演,10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觀看松山芭蕾舞團演出。10天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本刊1972年1月號對當時的訪華盛況進行了長達6頁的採訪報導,講述了該團成員與中國上海舞蹈學校6名芭蕾舞演員、中日兩國藝術家結下深厚友誼等的歷史佳話

1972年,孫平化為團長的上海芭蕾舞團訪日,在日生劇場上演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中日芭蕾舞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同年秋,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

1972年,以孫平化為團長的上海芭蕾舞團訪日

中國芭蕾舞《白毛女》“喜兒”扮演者茅惠芳與日方演職人員

60多年來,松山芭蕾舞團曾先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党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也多次見證了中國與日本、中國與世界互動的歷史瞬間。

1964年,毛澤東接見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

1986年,鄧小平:“日中友協是中日友好事業的掘井人。”

1992年,江澤民觀看《灰姑娘》並與演職人員合影

2008年,胡錦濤訪日時看望清水正夫一家

2009年,習近平與松山芭蕾舞團團員合影

進入新世紀,松山芭蕾舞團仍心系中國和中國人民。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後,87歲的清水正夫拄著拐杖,率領全體團員70余人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悼念遇難者,並向地震災區捐款。

同年6月,清水正夫因病在東京逝世,其子清水哲太郎繼承父親遺志,挑起松山芭蕾舞團的擔子,繼續續寫“芭蕾外交”和“白毛女”的不朽傳奇。

周恩來夫婦與“白毛女”們的故事

‍‍

接受採訪時,清水哲太郎動情地對本刊說,“人民大會堂是周總理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這次能在這裡表演,對我來說無上地光榮與幸福。”森下洋子也表示,“當我們被告知第十五次訪華公演安排在周總理工作過的人民大會堂時,一下子就懵住了,感覺好像做夢一樣。”

他們二人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和中國的交流歷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人物之一是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和“白毛女”的故事始於1955年。那年7月,松山芭蕾舞團訪華,周總理在北京飯店西樓國慶招待晚宴上特意“搭橋牽線”,介紹了歌劇《白毛女》主演王昆、電影《白毛女》主演田華與松山樹子結識。周總理親切地對松山樹子說,“下次帶著《白毛女》大家一起來”。他還風趣地說,“你們三個‘白毛女’不能分開”。

1955年,周總理和三位“白毛女”(從左到右:王昆、松下樹子、田華)

此後,周總理多次觀看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演出。1971年,他還向舞團贈送了一整套《白毛女》的服裝道具,這套衣服被精心收藏至今。

1978年,松山芭蕾舞團訪華,在人民大會堂的招待會上,中日“白毛女”銘記著當年年周總理的囑託再度聚首,但這次和她們在一起的已不是周總理,而是鄧穎超。她說:“恩來走了,我來代替他。”

1978年,鄧穎超和四位“白毛女”(從左到右:王昆、松山樹子、鄧穎超、森下洋子、田華)

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周恩來夫婦的深情厚誼深深地銘刻在森下洋子心中。多年來她一直希望在還跳得動的時候,有機會穿著1971年周恩來總理贈送的演出服演繹喜兒。此次,69歲的她終於實現了這個夙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穿著當年周總理贈送的演出服傾情獻藝。

為了本次演出,已69歲高齡的森下洋子和青年演員們夜以繼日地排練《白毛女》

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在結束了北京的公演後,於今日即5月20日率團專程趕赴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江蘇淮安參觀訪問,並與國內藝術家和南京小紅花藝術團交流,緬懷他們尊敬與愛戴的周總理。

《白毛女》中的中日交流與互動

‍‍

1945年,為落實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啟發廣大八路軍官兵的階級覺悟,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賀敬之和丁毅根據晉察冀邊區一帶流傳的“白毛仙姑”的傳說,執筆創作出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歌劇《白毛女》在各地上演,引起群眾強烈共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張家口抗敵劇社上演《白毛女》時,日本美術家小野澤亙參與了舞美工作。這位小野還是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燈籠與標語的設計者之一。

中國歌劇《白毛女》

新中國成立後,歌劇《白毛女》被改編成電影。在此過程中,當時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的日籍留用人員岸富美子等人在剪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電影《白毛女》

芭蕾舞劇《白毛女》由松山芭蕾舞團首次根據電影《白毛女》改編而成,上海芭蕾舞學校受松山芭蕾舞團同名作品的刺激和啟發,9年後創作了中國版的芭蕾舞劇《白毛女》。這是兩國藝術家互學互鑒的成功範例。周恩來總理曾對國內文藝工作者說,“最先把《白毛女》改變成芭蕾舞並半上舞臺、最先對芭蕾舞進行改革的不是我們,而是松山樹子和松山芭蕾舞團,只憑這一點,我就應該向他們學習和感謝”。

上海舞蹈學校創作了中國芭蕾舞劇《白毛女》

與日本版相比較,中國版芭蕾產生于文革前夕,主人公的反抗性得到高度突出,階級情感取代了喜兒與大春的愛情。在基本風格上,它保留了歌劇《白毛女》中的基本人物關係、戲劇衝突等要素,大量運用中國民間舞蹈、古典舞蹈的動作。中國版芭蕾舞《白毛女》1965年首演,高度契合當年的政治形勢,很快成為婦孺皆知的八個“樣板戲”之一。

此次松山芭蕾舞團新排演的《白毛女》是第三版,完全採用了中國版同名芭蕾舞劇的原創音樂,而故事情節則大量保留了日本藝術家的想像。比如日本版的《白毛女》開頭便以盧溝橋為背景拉開序幕,強調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比如劇中地主強拆楊白勞家房屋的情景設計就頗有日本特點;比如喜兒和同伴一起逃走以及後來的白毛女的群舞和中國版舞劇出入很大;比如喜兒將紅頭繩託付給張二嬸轉交大春,以及兩人後來完婚等設定,突出了愛情的美好,充滿了對中國想像。

本次上演的第三版《白毛女》故事情節保留了日本藝術家的想像

從歌劇、電影到芭蕾舞,《白毛女》在每個階段都有中日交流的佳話鑲嵌其中,成為中日民間交流與文化交流的象徵。

在21世紀把《白毛女》的故事繼續講下去

‍‍

60多年前,松山芭蕾舞團第一代藝術家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夫婦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地創作出芭蕾舞劇《白毛女》,創造性地講述了動人心弦的中國故事,感動了中日兩國無數觀眾。

半個多世紀後,舞團第二代藝術家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繼承父輩遺志,不斷推陳出新,多次攜新版《白毛女》來華公演,本次公演更是再次引起不同年齡層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全場觀眾沉浸在這部芭蕾舞劇帶來的感動中。演出結束後,觀眾全體起立,和舞團演員一道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一位帶著有芭蕾舞學習經歷的侄女來看本次公演的觀眾深情地說,這次雖然是她第一次觀看松山芭蕾舞團的《白毛女》,卻受到了極大震撼。本次演出的水準之高完全超出她的預料。演員們淚流滿面的動情演出配合中國芭蕾舞劇的原創音樂和精美的舞臺設計,處處引發共鳴,無不直抵人心。還有一位帶著孫子來觀看演出的觀眾表示,芭蕾舞劇《白毛女》勾起了她曾經的回憶,演出中她還不時向孫子進行講解,只為讓子孫後代能更多地瞭解這個經典故事。她希望《白毛女》的故事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繼續見證中日友好。

在接受採訪時清水哲太郎表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正因為處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將《白毛女》第15次訪華公演北京首演安排在人民大會堂就更顯得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為了報答中國人民的恩情,舞團全體成員將齊心協力,奉上最完美的演出。”

清水哲太郎先生和森下洋子女士接受採訪時十分動情

在回答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演繹好“白毛女”的故事時,哲太郎的聲音高亢起來:“為什麼今天還要講白毛女的故事?這正是今天我們要審視白毛女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如果亞洲與世界真正實現了和平,也許我們的故事就沒必要繼續講下去了。但恰好現在,我們覺得是我們出來繼續講好白毛女的故事的時候。特別是在日本更有意義。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世界各地還有很多喜兒在呐喊。我們要為這些喜兒說話,要替她們道出渴望和平的呼聲。”

永遠的紅頭繩,永遠的《白毛女》

把白毛女的故事放在更大的時代背景下思考其具有的普遍意義,是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對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事業的繼承與發展,也使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發現《白毛女》的意義與價值。祝松山芭蕾舞團與《白毛女》繼續續寫不朽傳奇!

攝影:王浩 王眾一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