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海怪的來龍去脈

海狗精 溥心畬 作

《海怪圖考》這本小書是之前寫《海怪簡史》之餘的一個“副產品”, 因是興趣所在, 幾年來翻檢故紙, 涉獵了大量關於海怪的文獻和圖像史料,

做了一些考證文字, 其中也有一些是應報刊之約而寫的, 時斷時續, 得以彙聚成冊。

海怪的概念在吾國鮮有提及, 實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缺失。 相較於歐洲神話中大名鼎鼎的海妖塞壬、凶獸利維坦, 在我們的傳統中, 能令大眾耳熟能詳的海怪太少, 中國海怪在歷史的角落裡隱而不彰。

蟹將 皮影

反觀我們的傳統, 農耕文化一直佔據了主流, 小農生產方式的因循、重複模式和災禍頻仍, 也使國民潛心于啖飯之道, 不喜奇思妙想。 我們的海洋活動更接近於農業——養殖, 採集, 作為農業生產的補充, 缺少西方海上謀生的精神。 對海的體察, 長久以來也是停留於遠觀, 曹操《觀滄海》是觀, 劉勰“觀海則意溢於海”也是觀, 明顯的疏離與隔膜。 再則有“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主流話語影響, 海怪遭遇多重遮蔽。

這是無人問津的領域。 中國海怪隱藏得太深, 也太分散, 都給打撈工作帶來難度。 在洪荒年代的神話中, 就產生了海怪的雛形, 在《山海經》等古書中, 在六朝志怪中,

在各地方誌中, 都不乏海怪的身影, 民間敘事的勃興, 不斷為海怪增添新的形象。 海怪故事也曾隨著商船輸入和輸出, 裂變重聚為新的海怪母題, 這當是海洋文化中最為動人的部分。

美人魚, 據路易士·雷納《魚類圖鑒》 1719年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 海怪或許源自認知局限,

或許是來自於偏見, 甚或是海客誇口奇談的產物, 但若以此來斷定其存在的非法性, 便忽略了海怪作為文化遺產的意義。 實用主義的頭腦在對海怪嗤之以鼻, 機械的唯物論者在喋喋不休地抗議, 此類人物不在少數。 存在於觀念中的海怪, 需要有趣的頭腦, 而在當下, 其生存空間似乎愈發局促。

海怪的研究, 事關神話、考古、民俗等諸多領域, 實非易事。 本書從圖像出發, 勾勒出中國海怪的主要脈絡, 輔以歷代文獻史料, 旨在鉤沉中國海怪的歷史軌跡, 辨明其身份, 考證其身世, 觀其流變及風俗, 以及由此衍化出的文化心理。 這項工作無疑是漫長的, 《海怪圖考》只能算是一個階段性成果, 敬希同道哂正。

(注:本文為盛文強新書《海怪圖考》的後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