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的正確打開方式

編者按

波普爾曾經說過:“世界上只存在兩種理論, 一種是經過檢驗並以適當的方法予以駁斥、已知為錯誤的理論, 稱之為證偽;另一種是尚未得知是否錯誤或者尚未遭到否證, 但將來有可能被證明為錯誤的理論。 ”

抱著這樣的懷疑論, 我找到了這篇關於甚囂塵上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的文章, 至於作者寫的對不對, 但請一觀。

很多買過保險的人可能都知道有個「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保險業務員在銷售保險產品的過程中, 通常都會祭出這個“聖圖”來, 給你講“四大帳戶”。

什麼是「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呢?網上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這樣的:

標準普爾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 專門提供有關信用評級、風險評估管理、指數編制、投資分析研究、資料處理和價值評估等重要資訊。 成立一百四十多年以來, 標準普爾一直扮演著市場領導者的專業角色, 其所提供的各項參考指標, 更是廣大投資者進行重要投資和財務決策時的專業憑據和信心保證。

標準普爾曾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 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 從而得到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此圖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個帳戶, 這四個帳戶作用不同,

所以資金的投資管道也各不相同。 只有擁有這四個帳戶, 並且按照固定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才能保證家庭資產長期、持續、穩健的增長。

按照這個說法,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是非常權威的了, 但此圖曾遭到打假:沒有找到標準普爾相關的研究報告(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原版的), 也沒有找到標準普爾發佈這個報告的任何訊息。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推測:所謂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根本就是杜撰出來的呢?當然是不是杜撰的並不是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這個東西本身管用嗎?

我們來看看它的具體內容。

上圖就是網上流傳最廣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不同的版本只是樣子看起來不一樣, 內容基本都是一致的。 根據這個圖, “四大帳戶”就出來了:

要花的錢, 用於短期消費, 占10%;

保命的錢, 用於保險保障, 占20%;

生錢的錢, 重在獲得高收益, 占30%;

保本的錢, 重在安全、穩定和長期性, 占40%。

這個圖顯然是有問題的。

什麼叫資產?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

很明顯:四大帳戶中的前兩個帳戶, “要花的錢”是應急支出, “保命的錢”是風險管理支出, 都是支出項, 都不能算作資產。

因此「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的名稱和其內容是對不上的(標準普爾這樣的機構顯然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才對, 難道是翻譯不到位?), 有聰明的人把名字改成了「標準普爾家庭理財象限圖」, 這樣倒還說得過去。

我們不用糾結此圖當中四大帳戶的配置比例到底合不合適, 畢竟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 沒人會傻傻的按照這個比例來配置, 但這種思路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另外, 此圖只給了比例, 基數呢?沒有說明基數, 就等於啥都沒說。 很多保險從業人員就順勢偷換概念(可能是不懂, 可能是故意的),

在比例之前加上“家庭收入”作為基數, 即是:

要花的錢, 用於短期消費, 占家庭收入的10%;

保命的錢, 用於保險保障, 占家庭收入的20%;

生錢的錢, 重在獲得高收益, 占家庭收入的30%;

保本的錢, 重在安全、穩定和長期性, 占家庭收入的40%。

這就有大問題了。

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知道, 這根本不可能。 因為這樣的分配方式, 完全沒有考慮我們的日常開支、房貸車貸等, 難道我們要不吃不喝辟谷做神仙麼?

所以, 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講四大帳戶, 那你可以直接跟ta說再見了。

我認為, 正確的說法是把“家庭收入”改成“家庭結餘” , 即是:

要花的錢, 用於短期消費, 占家庭結餘的10%;

保命的錢, 用於保險保障, 占家庭結餘的20%;

生錢的錢, 重在獲得高收益, 占家庭結餘的30%;

保本的錢, 重在安全、穩定和長期性,占家庭結餘的40%。

這樣才相對科學合理。舉個簡單的栗子:假設我現在家庭年收入20萬,各種日常開支加上房貸車貸需要10萬,那麼按照上述的比例(實際比例因人而異),我的配置應該是這樣的:

要花的錢,用於短期消費,1萬;

保命的錢,用於保險保障,2萬;

生錢的錢,重在獲得高收益,3萬;

保本的錢,重在安全、穩定和長期性,4萬。

理財規劃必定不是機械的照搬某個理論。每個家庭的情況或多或少都有差別,收支不同、負債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對未來的預期不同等等都會導致規劃不同,盲目照搬必定不可取,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體裁衣”才是正理。

同樣的道理,理財規劃的基礎——風險管理規劃必定也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我們在做保險規劃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審視自己的家庭狀況,認清自己的需求,才能避免被鋪天蓋地的行銷廣告和花樣百出的話術迷惑裹挾。在做出投保決定前,參考專業人士的意見,獨立思考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這才是明智之舉。

資訊爆炸時代,你想做聰明的消費者,還是糊塗的消費者呢?

延伸閱讀

標普象限圖本身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尤其在家庭資產配置這個話題下,一個家庭的錢有很多不同用處,放在不同的帳戶中,專款專用,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便於制定好規劃與管理。只是比例上,可能有值得商榷之處。

既然思路是對的,不如我們來討論討論,找一個合理的配置出來。我們生活中的錢會用到不同的地方,有的錢會對當下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而有的錢則對未來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不妨將原來的這個四象限稍微調整,設立了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兩個維度。所謂緊急/不緊急是指,這筆錢用不用對於當下生活就會有很大影響。所謂重要/不重要,則是指,這筆錢用不用對未來生活很有影響。

原則1

緊急又重要的錢應該得到首先滿足

我們的房貸、車貸肯定需要首先還掉,如果我們房貸沒有及時還,那第一個月出現逾期還貸,銀行就會通知你趕緊還錢,如果還不還,他們就該找上門了,再不行銀行就該給律師函了。

但這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儘管負債是一種給自己的資產加杠杆的方式,但它的壓力應該在合理範圍以內。我們可以以兩項指標作為衡量標準:資產負債比,一般而言30%-60%是合理的幅度,低於30%說明杠杆的程度太低,超過60%甚至70%意味著風險太高;月收入償債比,以不超過40%為宜。

資產負債比=負債總額/總資產

月收入償債比=月債務償還額/月收入

第二,考慮到中國保險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因此保險的占比,在5%-10%已經足夠,甚至在某些時候還不需要5%,像前文的“標普四象限圖”中所說的,保險占比10%-20%,是偏高了。

原則2

緊急但不重要的錢不要多存

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否則我們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了。

我們應該至少留一筆馬上能取現的活期存款和類活期存款,這筆錢的數量大概相當於3-6個月的日常生活費。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是,在這個帳戶中存了太多的錢,比如有些人,幾乎所有錢都存在餘額寶裡,而其中大部分至少一年都不會用到。

餘額寶目前的年化利率是3.9%左右,而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比如半年的,年化收益率在4.9%左右,他完全可以將暫時用不到的錢拿去買理財,雖然年化收益率並沒有提高非常多,但這是一種習慣和理財思路的改變。如果他再學習一些投資理財的知識,這些錢就可以投資到更有效率的資產上。

原則3

重要但不緊急的錢應該投入最多

當兩筆火燒眉毛的緊急資金被率先使用後,再接下來考慮的就是不緊急,但是很重要的投資理財帳戶。很多人剛買了房子之後,房貸+日常支出已經月光了,就完全不在意投資理財的事,等到了收入增加之後,卻發現對投資理財一竅不通,常常受騙。

更合理的方式是,越早投入越好。即便是很少的資金,也應該嘗試去實踐,這並非是鼓勵大家去炒股,而是建議大家去學習各類資產的理財知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從一點一點開始買起,即便是虧錢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當手上的資金越來越多,經驗也積累起來了,那麼投資理財錢生錢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了。

另一種情況是手上已經有了一大筆錢,那麼就需要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將它們分配到不同的資產上,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比例。

原則4

不緊急又不重要的錢,看心情使用

還有很多消費,不會影響當下,也不會直接影響未來,但是仍然很有意義,比如旅行、購買奢侈品、聽一聽演唱會等等。

大部分情況下,不做這件事情,對於生活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做了也未必有絕對的收穫,但我們還是會去嘗試,甚至定期花一些錢,畢竟生活總是需要一些調味品。

這個思路我們來總結一下,我們需要做的是:

優先處理緊急又重要的債務帳戶;

重視重要但不緊急的投資帳戶;

緊盯著緊急但不重要的日常消費帳戶;

根據心情偶爾關照額外消費帳戶。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重在安全、穩定和長期性,占家庭結餘的40%。

這樣才相對科學合理。舉個簡單的栗子:假設我現在家庭年收入20萬,各種日常開支加上房貸車貸需要10萬,那麼按照上述的比例(實際比例因人而異),我的配置應該是這樣的:

要花的錢,用於短期消費,1萬;

保命的錢,用於保險保障,2萬;

生錢的錢,重在獲得高收益,3萬;

保本的錢,重在安全、穩定和長期性,4萬。

理財規劃必定不是機械的照搬某個理論。每個家庭的情況或多或少都有差別,收支不同、負債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對未來的預期不同等等都會導致規劃不同,盲目照搬必定不可取,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體裁衣”才是正理。

同樣的道理,理財規劃的基礎——風險管理規劃必定也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我們在做保險規劃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審視自己的家庭狀況,認清自己的需求,才能避免被鋪天蓋地的行銷廣告和花樣百出的話術迷惑裹挾。在做出投保決定前,參考專業人士的意見,獨立思考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這才是明智之舉。

資訊爆炸時代,你想做聰明的消費者,還是糊塗的消費者呢?

延伸閱讀

標普象限圖本身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尤其在家庭資產配置這個話題下,一個家庭的錢有很多不同用處,放在不同的帳戶中,專款專用,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便於制定好規劃與管理。只是比例上,可能有值得商榷之處。

既然思路是對的,不如我們來討論討論,找一個合理的配置出來。我們生活中的錢會用到不同的地方,有的錢會對當下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而有的錢則對未來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不妨將原來的這個四象限稍微調整,設立了緊急/不緊急和重要/不重要兩個維度。所謂緊急/不緊急是指,這筆錢用不用對於當下生活就會有很大影響。所謂重要/不重要,則是指,這筆錢用不用對未來生活很有影響。

原則1

緊急又重要的錢應該得到首先滿足

我們的房貸、車貸肯定需要首先還掉,如果我們房貸沒有及時還,那第一個月出現逾期還貸,銀行就會通知你趕緊還錢,如果還不還,他們就該找上門了,再不行銀行就該給律師函了。

但這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儘管負債是一種給自己的資產加杠杆的方式,但它的壓力應該在合理範圍以內。我們可以以兩項指標作為衡量標準:資產負債比,一般而言30%-60%是合理的幅度,低於30%說明杠杆的程度太低,超過60%甚至70%意味著風險太高;月收入償債比,以不超過40%為宜。

資產負債比=負債總額/總資產

月收入償債比=月債務償還額/月收入

第二,考慮到中國保險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因此保險的占比,在5%-10%已經足夠,甚至在某些時候還不需要5%,像前文的“標普四象限圖”中所說的,保險占比10%-20%,是偏高了。

原則2

緊急但不重要的錢不要多存

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否則我們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了。

我們應該至少留一筆馬上能取現的活期存款和類活期存款,這筆錢的數量大概相當於3-6個月的日常生活費。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是,在這個帳戶中存了太多的錢,比如有些人,幾乎所有錢都存在餘額寶裡,而其中大部分至少一年都不會用到。

餘額寶目前的年化利率是3.9%左右,而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比如半年的,年化收益率在4.9%左右,他完全可以將暫時用不到的錢拿去買理財,雖然年化收益率並沒有提高非常多,但這是一種習慣和理財思路的改變。如果他再學習一些投資理財的知識,這些錢就可以投資到更有效率的資產上。

原則3

重要但不緊急的錢應該投入最多

當兩筆火燒眉毛的緊急資金被率先使用後,再接下來考慮的就是不緊急,但是很重要的投資理財帳戶。很多人剛買了房子之後,房貸+日常支出已經月光了,就完全不在意投資理財的事,等到了收入增加之後,卻發現對投資理財一竅不通,常常受騙。

更合理的方式是,越早投入越好。即便是很少的資金,也應該嘗試去實踐,這並非是鼓勵大家去炒股,而是建議大家去學習各類資產的理財知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從一點一點開始買起,即便是虧錢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當手上的資金越來越多,經驗也積累起來了,那麼投資理財錢生錢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了。

另一種情況是手上已經有了一大筆錢,那麼就需要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將它們分配到不同的資產上,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比例。

原則4

不緊急又不重要的錢,看心情使用

還有很多消費,不會影響當下,也不會直接影響未來,但是仍然很有意義,比如旅行、購買奢侈品、聽一聽演唱會等等。

大部分情況下,不做這件事情,對於生活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做了也未必有絕對的收穫,但我們還是會去嘗試,甚至定期花一些錢,畢竟生活總是需要一些調味品。

這個思路我們來總結一下,我們需要做的是:

優先處理緊急又重要的債務帳戶;

重視重要但不緊急的投資帳戶;

緊盯著緊急但不重要的日常消費帳戶;

根據心情偶爾關照額外消費帳戶。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注意判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