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春江花月夜:交響曲的五個樂章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 詞清語麗, 千古絕唱, 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這首詩再現江南春夜景色, 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 它四句一韻律, 結構嚴謹, 還反應整個唐朝時代背景, 兼具詩學與哲學, 是作者的生命經驗上升到宇宙意識層面體現。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 請橫屏查看

▲ 唐 閻立本 《步輦圖》38.5x129.6cm

最動人的良辰美景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全部是名詞, 如果將這五個名詞形容為一首交響曲的五個樂章, 整首曲子以春天、江水、花、月亮、夜晚五個主題相互交錯, 又分別獨立, 才使這首詩顯得格外迷離錯綜和意向豐富。 詩當中, 生命的獨立性是受到歌頌的。 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 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幾個主題, 偶然間因緣際會發生了互動的關係, 可它們又各自離去。 它們是知己, 它們也是陌路。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 ”(王維《送別》)他們總是在路上碰到人, 就喝一杯酒, 變成好朋友, 然後擦肩而過, 又回到各自的孤獨。

《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其中第一句的“平”和第二句的“生”、然後再是第四句的“明”, 都是押韻。 每四句是一個韻, 一共有九次轉韻, 全詩九段, 有三十六句, 三十六句構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形式。 經過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琢磨, 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完美關係, 終於實現了。

初唐詩最具有典範性地將個人意識提高到宇宙意識的角度。 當生命經驗被放大到宇宙意識, 張若虛在文學技巧上又把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思想拉回來——“江流宛轉繞芳甸”。

他的面前有一條河流, “宛轉”地流過“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來的一窪一窪的圃, 河流彎彎曲曲地流過種滿了花的、散發著香味的土地, “江流宛轉繞芳甸”將主題變成了“江”與“花”的對話。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 請橫屏查看

▲ 唐 張萱 《搗練圖》絹本 設色 37x145.3cm

“月照花林皆似霰。

”描寫的是春天, 江水在流, 然後月亮慢慢升起, 潮水上漲。 初春時節, 空氣很涼, 夜晚的時候, 水汽會結成一種薄薄的透明的東西在空中飄, 也就是“霰”。 花有很多顏色, 紅的、紫的、黃的, 當明亮的月光照在花林上, 把所有的顏色都映照成銀白色。 詩人其實是在慢慢過濾掉顏色, 因為顏色是非常感官的, 張若虛希望把讀者帶進宇宙意識的本體, 帶進空靈的宇宙狀態。 “江流宛轉繞芳甸”中的“芳”是針對嗅覺;“月照花林皆似霰”是針對視覺。 江水把氣味沖散, 月光把花的顏色過濾。

“空裡流霜不覺飛”非常像佛教的句子, 空”可以是空間上的, 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春天的夜晚會下霜, 因為天空中佈滿了白色的月光, 所以霜的白感覺不到了。

這是詩中出現的第一個有哲學意味的句子, 就是存在的東西可以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聽起來很抽象, 可是生命裡確實是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的。

“汀上白沙看不見。 ”因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 月光是白的, 所以汀上有白色的沙也看不出來, 這句詩也是在說存在的東西, 可我們根本不覺得它的存在。 開始的時候講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 非常絢爛。 可是這兩句詩一下將意境推到了一個空白的狀態。

▲ 唐 張旭 《草書古詩四帖》 局部

“實”到“虛”的藝術提升

一首完美的詩,首先需要結構上的精煉。從“月照花林皆似霰”,到“空裡流霜不覺飛”,再到“汀上白沙看不見”,就是所有的存在都變成了不存在。“江天一色無纖塵”——江水、天空全部被月光統一變成一種白,沒有任何一點雜質。“空”就這樣被推演出來了。所有一切都只是暫時現象,是一種存在,可是“不存在”是更大的宇宙本質,生命的本質或宇宙的本質可能都是這個“空”。不只是視覺上的“空”,而是生命經驗最後的背景上的巨大的空。

“皎皎空中孤月輪”,在這麼巨大的“空”當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圓,“孤月輪”就是一個圓。美術史中講過,西方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像蒙德里安這些人,一直在找幾何圖形的本質,與唐詩的狀態非常像,就是追問到最後宇宙間還剩下什麼。通常人在現象當中的時候,只能討論現象當中的相對性;可是當一個文學家、藝術家在哲學的層面,就會去問本質的問題,本質的問題也就是絕對性的問題。

▲ 唐 懷素 《自敘帖》 局部

“江畔何人初見月”,張若虛在西元七世紀左右,站在春天的江邊看夜晚的花朵,然後發問,誰是在這個江邊第一個看見月亮的人?這個句子字面意思一點都不難懂,可是這個句子很有力量。問誰第一個在這裡看到晚霞的?直接問到本質上了。因為這完全是哲學上的追問,詩人忽然把人從現象中拉開、抽離,去面對蒼茫的宇宙。大概只有在登上巔峰的時侯,才會有這種感覺:忽然感覺到巨大的孤獨感,視覺上無盡蒼茫的一刹那,會覺得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這種句子在春秋戰國出現過,就是屈原的《天問》。屈原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之後就沒有人再問了,詩人問的是“江畔何人初見月”,關心的不再是人間的問題,而是生命本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邊的月亮現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邊的月亮最早什麼時候照到了人類?這個句子這麼重,所問的問題也是無解。

唐詩之所以令人驚訝,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識。大部分朝代的文學沒有宇宙意識,可是唐詩一上來就涉及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無限的時間跟空間裡的茫然性。有時候茫然不一定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與悲哀同樣大,征服的狂喜之後是茫然,因為不知道下面還要往哪裡去,面對著一個大空白。“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步一步推到“空”的本質,當水天一色的時候,變成絕對的“空”。生命狀態處於空之中,本質因素就會出來。這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段當中最重的句子。而詩人神來之筆之後就是平靜。接下來給出一個非常平凡的空間,也就是回到通俗:“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完全用通俗性的東西把“江畔何人初見月”這麼重的句子收掉,第一個段落就此結束。

▲ 五代 趙喦 《八達遊春圖》絹本 161x103cm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唐詩好就好在可以偉大,也可以平凡、簡單,因為它什麼都可以包容。如果選擇性太強,格局就不會大。比如南宋的詞,非常美,非常精緻,但包容性很小,只能寫西湖旁邊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別,燦爛到極致,殘酷到極致。常說的“大唐”中“大”就是包容。今天如果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這樣的句子,會覺得庸俗,可是張若虛敢用,因為他用的地方恰當。“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樣的,水這樣流下去,月亮照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是自然當中的迴圈。

“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覺得江山在等什麼人。回想一下,當陳子昂站在歷史的一個高峰上,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之所以如此自負,是因為他覺得江山等到他了,在古人與來者之間,他是被等到的那個人。生命卑微地幻滅著,一代又一代,可是有幾個人物的生命是發亮的,是會被記住的?張若虛說“不知江月待何人”,裡面有很大的暗示。在這個時刻,在這個春天,在這個夜晚,在花開放的時刻,在江水的旁邊,他好像被等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還是“知”?接著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詩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負感。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 唐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卷畫芯》 絹本 53X173cm

接下來是“但見長江送流水”,水不斷地流過去。自古以來,水被用來象徵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在中國文化當中,水的象徵性非常明顯,一直代表著不斷流逝的時間。“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用水做象徵,來表達這個意思。“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張若虛,覺得宇宙間有自己不瞭解的更大的時間跟空間,刹那之間,他個人的生命與流水的生命、時間的生命有了短暫的對話。如果說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在為文學的形式做準備,但始終沒有磅礴的宇宙意識出現,那麼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識一下被提高到驚人的狀態。

很快便是抒發的相思情了。這裡有遊子的思念,也有思婦的等待。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女性的思念似乎更典型。“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也許,在中國人眼中,月兒是一面高懸在九天之上的明鏡。無論你置身哪一個角落,望見她,你便像望見不得相見的親友。也許,你還會固執地認為:對方一定也正望著月兒,思念著你。在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化之中,月兒早就是一個默認了的懷人的符號。

景與情的交融,情與理的貫通,原來可以如此諧和,描繪出這樣一個真實的境界,記下真實的生活的片段。張若虛的哲思讓人肅然起敬,詩情讓人為之動容。張若虛,《全唐詩》存其詩二首。但僅憑這一首,他也是當之無愧的大詩人。

清朝人編《全唐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張若虛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是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而是展現了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

▲ 唐 張旭 《草書古詩四帖》 局部

“實”到“虛”的藝術提升

一首完美的詩,首先需要結構上的精煉。從“月照花林皆似霰”,到“空裡流霜不覺飛”,再到“汀上白沙看不見”,就是所有的存在都變成了不存在。“江天一色無纖塵”——江水、天空全部被月光統一變成一種白,沒有任何一點雜質。“空”就這樣被推演出來了。所有一切都只是暫時現象,是一種存在,可是“不存在”是更大的宇宙本質,生命的本質或宇宙的本質可能都是這個“空”。不只是視覺上的“空”,而是生命經驗最後的背景上的巨大的空。

“皎皎空中孤月輪”,在這麼巨大的“空”當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圓,“孤月輪”就是一個圓。美術史中講過,西方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像蒙德里安這些人,一直在找幾何圖形的本質,與唐詩的狀態非常像,就是追問到最後宇宙間還剩下什麼。通常人在現象當中的時候,只能討論現象當中的相對性;可是當一個文學家、藝術家在哲學的層面,就會去問本質的問題,本質的問題也就是絕對性的問題。

▲ 唐 懷素 《自敘帖》 局部

“江畔何人初見月”,張若虛在西元七世紀左右,站在春天的江邊看夜晚的花朵,然後發問,誰是在這個江邊第一個看見月亮的人?這個句子字面意思一點都不難懂,可是這個句子很有力量。問誰第一個在這裡看到晚霞的?直接問到本質上了。因為這完全是哲學上的追問,詩人忽然把人從現象中拉開、抽離,去面對蒼茫的宇宙。大概只有在登上巔峰的時侯,才會有這種感覺:忽然感覺到巨大的孤獨感,視覺上無盡蒼茫的一刹那,會覺得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這種句子在春秋戰國出現過,就是屈原的《天問》。屈原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之後就沒有人再問了,詩人問的是“江畔何人初見月”,關心的不再是人間的問題,而是生命本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邊的月亮現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邊的月亮最早什麼時候照到了人類?這個句子這麼重,所問的問題也是無解。

唐詩之所以令人驚訝,就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識。大部分朝代的文學沒有宇宙意識,可是唐詩一上來就涉及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也是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在如此巨大的、無限的時間跟空間裡的茫然性。有時候茫然不一定是悲哀,其中既有狂喜又有悲哀。狂喜與悲哀同樣大,征服的狂喜之後是茫然,因為不知道下面還要往哪裡去,面對著一個大空白。“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步一步推到“空”的本質,當水天一色的時候,變成絕對的“空”。生命狀態處於空之中,本質因素就會出來。這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段當中最重的句子。而詩人神來之筆之後就是平靜。接下來給出一個非常平凡的空間,也就是回到通俗:“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完全用通俗性的東西把“江畔何人初見月”這麼重的句子收掉,第一個段落就此結束。

▲ 五代 趙喦 《八達遊春圖》絹本 161x103cm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唐詩好就好在可以偉大,也可以平凡、簡單,因為它什麼都可以包容。如果選擇性太強,格局就不會大。比如南宋的詞,非常美,非常精緻,但包容性很小,只能寫西湖旁邊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別,燦爛到極致,殘酷到極致。常說的“大唐”中“大”就是包容。今天如果看到“人生代代無窮已”這樣的句子,會覺得庸俗,可是張若虛敢用,因為他用的地方恰當。“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樣的,水這樣流下去,月亮照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是自然當中的迴圈。

“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覺得江山在等什麼人。回想一下,當陳子昂站在歷史的一個高峰上,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之所以如此自負,是因為他覺得江山等到他了,在古人與來者之間,他是被等到的那個人。生命卑微地幻滅著,一代又一代,可是有幾個人物的生命是發亮的,是會被記住的?張若虛說“不知江月待何人”,裡面有很大的暗示。在這個時刻,在這個春天,在這個夜晚,在花開放的時刻,在江水的旁邊,他好像被等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還是“知”?接著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詩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負感。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 唐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卷畫芯》 絹本 53X173cm

接下來是“但見長江送流水”,水不斷地流過去。自古以來,水被用來象徵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在中國文化當中,水的象徵性非常明顯,一直代表著不斷流逝的時間。“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用水做象徵,來表達這個意思。“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張若虛,覺得宇宙間有自己不瞭解的更大的時間跟空間,刹那之間,他個人的生命與流水的生命、時間的生命有了短暫的對話。如果說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在為文學的形式做準備,但始終沒有磅礴的宇宙意識出現,那麼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識一下被提高到驚人的狀態。

很快便是抒發的相思情了。這裡有遊子的思念,也有思婦的等待。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女性的思念似乎更典型。“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也許,在中國人眼中,月兒是一面高懸在九天之上的明鏡。無論你置身哪一個角落,望見她,你便像望見不得相見的親友。也許,你還會固執地認為:對方一定也正望著月兒,思念著你。在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化之中,月兒早就是一個默認了的懷人的符號。

景與情的交融,情與理的貫通,原來可以如此諧和,描繪出這樣一個真實的境界,記下真實的生活的片段。張若虛的哲思讓人肅然起敬,詩情讓人為之動容。張若虛,《全唐詩》存其詩二首。但僅憑這一首,他也是當之無愧的大詩人。

清朝人編《全唐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張若虛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春江花月夜》不僅僅是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而是展現了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