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安麻鞋編織藝術的非遺傳承人 冉炳全趙小明夫婦

(四本在去黃良街辦小邵村的路上)

5月16日上午, 雨後一個晴朗的日子, 藍天白雲, 子午大道上, 遠遠的能夠清晰地看見終南山。 為了寫作“四本看長安地方系列”之黃良篇《昔日皇家糧倉,

今日花卉基地, 明日特色小鎮》, 經長安區黃良街道辦朋友的介紹, 我跟隨李生民書記到小邵村采風, 搜集素材。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黃良街辦)

小邵村位於子午大道和何子路之間, 村道兩邊柳枝依依,

安靜悠然, 抬頭就可以看見巍巍南山。

(冉炳全, 李崇岳, 某村民在小邵村)

李生民書記找來同族李崇岳老先生給我講小邵村的歷史。 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從李崇岳老先生的講述中得知, 原來小邵村竟然是現代秦腔的發源地。 清末民國秦腔從小邵村發祥,

村子世世代代出秦腔藝人, 家家戶戶有人會唱戲。 新中國, 小邵村人發揚戲曲之鄉傳統, 成立自樂班, 編排演出秦腔現代戲, 傳承秦腔藝術, 娛樂周邊鄉民, 蔚然成風。 李崇岳和李生民書記的二兒子現在還癡迷秦腔, 時常演出。

(書法家王皓為冉炳全趙小明夫婦麻鞋編織書寫的條幅)

冉炳全趙小明夫婦是西安市非物質草編麻繩編織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代表。 在村裡拍了幾張照片後, 我就來到了他們家採訪。

(冉炳全趙小明夫婦)

冉家夫婦淳樸厚道, 熱情好客, 見過世面。 趙小明大嫂在廚房張羅飯菜,

冉炳全大哥陪我聊天。

他也是一個能講故事的人,講草編麻繩編織的起源,發展,變化和更新。樣式,工藝,歷史,講得有聲有色,娓娓道來,儼然是一個麻繩編織文化的學者。

(傳說中紅軍穿過的草鞋就是這個樣子。)

鞋是怎麼起源的,原始人最早用樹皮保護腳,三國演義中劉備曾經織席販履,小邵村麻鞋的優點,他說得頭頭是道,有根有據,讓我暗中稱奇,真不愧是民間藝術家,手藝好,口才也不俗,高手在民間,名副其實。

(冉炳全趙小明夫婦和他們的侄子)

(情從足底生,一個大學教授的上聯)

清末民初,西安圍牆巷一個尹姓男子流落到長安黃良,貧病交加,善良的小邵村人收留了他。尹姓男子在小邵村安家落戶,為報答小邵村,他把從湖北學來的麻鞋編織的手藝教給了小邵村人。從此,戲曲之鄉的小邵村人多了一門手藝,除了唱戲,麻鞋編織成了他們養家糊口的另一個特色!

(意止腳康寧,冉炳全下聯)

趙小明大嫂炒了四個家常菜,蒸了一鍋米飯。飯菜好了,叫他們的侄子來陪酒。他們的侄子和四本同歲,在西安做事,是個有見識的人。吃著飯菜,喝著啤酒,我們四個人聊草編麻繩編織,談“四本看長安”。你能想到嗎,11點以前,四本和他們還素不相識,小邵村在哪裡我還找不著地方,現在我們已經成了朋友?

(有人說,麻鞋編織是古老藝術與時尚的碰撞!)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軍隊,八路軍,胡宗南的西北軍都曾經在小邵村訂制過麻繩軍鞋。西北軍除了給錢,還用舊軍裝換。村裡一個賴子,穿著老虎皮(國民黨軍裝)到子午戲園子看戲逃票,自鳴得意在照相館照相。解放後,被人檢舉,沒少被批鬥。

小邵村草編麻繩編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主要是趙小明大嫂。她繼承上一代老人的手藝,發揮創新,在長安區的幫助下,為小邵村的草編麻繩編織申請了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獲得了西安市藝術館民間藝術家稱號。

長安政協委員每小平,長安作協主席張軍峰聯合為他們寫過一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文章,他們的事蹟被省市多家媒體報導,長安籍書法家王皓給他們題寫了“千年遺風”的條幅。

2008年紅火一時,推動了當地草編麻繩編織業的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只是近幾年又被人們淡忘了,恰好這個時候,四本為了寫“四本看長安系列”黃良篇來到了小邵村,慕名找到了他們。

午後,冉炳全趙小明夫婦給我提供了他們的相關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民間藝術家證書,最重要的環節是展示他們的作品_五彩繽紛的麻繩編織品。有麻鞋,拖鞋,還有久遠的草鞋。大人的,小孩的,中青年的。色彩和用料,造型和樣式各有各的的講究。我對這些可以稱得上藝術品的草編麻繩編織品一一拍照。分享給大家欣賞。

兩位藝術家給我和我的女兒一人送了一雙鞋,我回家給張若虛看了,她喜歡的不得了。長安黃良小邵村麻繩編織,作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年輕一代是可以傳承下去的,我相信!

--來自粉粉日記

(西安市藝術館民間藝術家,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麻鞋編織傳承人趙小明)

他也是一個能講故事的人,講草編麻繩編織的起源,發展,變化和更新。樣式,工藝,歷史,講得有聲有色,娓娓道來,儼然是一個麻繩編織文化的學者。

(傳說中紅軍穿過的草鞋就是這個樣子。)

鞋是怎麼起源的,原始人最早用樹皮保護腳,三國演義中劉備曾經織席販履,小邵村麻鞋的優點,他說得頭頭是道,有根有據,讓我暗中稱奇,真不愧是民間藝術家,手藝好,口才也不俗,高手在民間,名副其實。

(冉炳全趙小明夫婦和他們的侄子)

(情從足底生,一個大學教授的上聯)

清末民初,西安圍牆巷一個尹姓男子流落到長安黃良,貧病交加,善良的小邵村人收留了他。尹姓男子在小邵村安家落戶,為報答小邵村,他把從湖北學來的麻鞋編織的手藝教給了小邵村人。從此,戲曲之鄉的小邵村人多了一門手藝,除了唱戲,麻鞋編織成了他們養家糊口的另一個特色!

(意止腳康寧,冉炳全下聯)

趙小明大嫂炒了四個家常菜,蒸了一鍋米飯。飯菜好了,叫他們的侄子來陪酒。他們的侄子和四本同歲,在西安做事,是個有見識的人。吃著飯菜,喝著啤酒,我們四個人聊草編麻繩編織,談“四本看長安”。你能想到嗎,11點以前,四本和他們還素不相識,小邵村在哪裡我還找不著地方,現在我們已經成了朋友?

(有人說,麻鞋編織是古老藝術與時尚的碰撞!)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軍隊,八路軍,胡宗南的西北軍都曾經在小邵村訂制過麻繩軍鞋。西北軍除了給錢,還用舊軍裝換。村裡一個賴子,穿著老虎皮(國民黨軍裝)到子午戲園子看戲逃票,自鳴得意在照相館照相。解放後,被人檢舉,沒少被批鬥。

小邵村草編麻繩編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主要是趙小明大嫂。她繼承上一代老人的手藝,發揮創新,在長安區的幫助下,為小邵村的草編麻繩編織申請了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獲得了西安市藝術館民間藝術家稱號。

長安政協委員每小平,長安作協主席張軍峰聯合為他們寫過一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文章,他們的事蹟被省市多家媒體報導,長安籍書法家王皓給他們題寫了“千年遺風”的條幅。

2008年紅火一時,推動了當地草編麻繩編織業的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只是近幾年又被人們淡忘了,恰好這個時候,四本為了寫“四本看長安系列”黃良篇來到了小邵村,慕名找到了他們。

午後,冉炳全趙小明夫婦給我提供了他們的相關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民間藝術家證書,最重要的環節是展示他們的作品_五彩繽紛的麻繩編織品。有麻鞋,拖鞋,還有久遠的草鞋。大人的,小孩的,中青年的。色彩和用料,造型和樣式各有各的的講究。我對這些可以稱得上藝術品的草編麻繩編織品一一拍照。分享給大家欣賞。

兩位藝術家給我和我的女兒一人送了一雙鞋,我回家給張若虛看了,她喜歡的不得了。長安黃良小邵村麻繩編織,作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年輕一代是可以傳承下去的,我相信!

--來自粉粉日記

(西安市藝術館民間藝術家,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麻鞋編織傳承人趙小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