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宜信唐寧:探索未來的變與不變

小滿過後, 北京下起了入夏以來第一場雨。 清晨, 雲層低壓, 空氣難得濕潤。 我又見到了唐寧。 他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辦公室。 他是一個嚴謹的人, 會提前關注第二天的天氣、重大公共事件等資訊, 以此判斷路況並安排出行時間和路線, 確保無論什麼場合都不遲到。

探索未來的變與不變

跟一年前相比, 唐寧身上發生的變化並不顯著。 他依然那麼熱情, 又富有理性思維。 對於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而言, 他就像一個從未來走來的思想者、踐行者。 他是一個思辨性很強的人, 在踐行金融創新這條路上, 他有著完善而一以貫之的邏輯, 以及頑強的執行力和生命力。 他在宜信, 這家從事普惠金融與財富管理事業的金融科技企業身上, 傾注了自己的終極夢想, 把稀缺資源匹配到那些有德有才的機構和個人。 他相信, 真正有德有才的機構和個人才能善待、善用這些資源,

創造更多的邊際價值。 這是百業更好、社會更好的基石。 作為金融從業者, 他要把這個過程變得更加高效, 更加溫情。 唐寧身上有種極致的平衡。 他的終極夢想始終貫穿在他的每一步金融創新實踐中。

唐寧考究, 以五年一個維度來重塑自我。 “五年之期, 今天的宜信跟五年前的宜信是非常不一樣的。 五年後的宜信跟今天也是非常不一樣的。 ”今年是宜信第三個五年的開端。 過去11年, 宜信在支付、網貸、眾籌、機器人投顧、智慧保險、區塊鏈等前沿領域都有積極而有效的實踐落地。 唐甯對於未來構想的DNA早在創辦宜信之初就融入了這家企業。 現在的宜信, 已經通過業務孵化和產業投資參與到全球金融科技創新實踐中。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場被動參與。 宜信的推動作用對整個行業變革而言是深刻的。 比如中國最早的網貸模式來自於宜信的開拓, 而且在金融科技戰略部署上, 宜信比Lending Club走先一步。 唐甯對技術有很強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這得益於他早期華爾街的從業經歷和天使投資人的職業經驗。 他較早地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創新網貸, 直到最近Lending Club才跟進了移動APP。

變化是恒定不變中的量化, 不變是瞬息萬變下的質感。 處於第三個五年開局年, 唐甯在探索未來, “並不是說今天從事的事我們五年之後就不從事了”, “可能我們今天從事的事只是五年之後從事的一部分, 或者今天從事的事五年之後會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從事”, 這是一個不斷豐富未來、不斷延展業態的過程。 唐寧稱其為“發現未來的種子”。 這也是過去11年, 唐寧全盤邏輯架構的體現, “洞知未來十年、二十年客戶需求的變化, 真正能夠發現真實的長線的, 在今天來講是隱性的社會和客戶的需求。

”這種需求下制訂的戰略方向, 打造的業務能力, 對宜信也好, 對行業也好, 是具有前瞻性的。

這也是唐寧最大的價值之一。 他在變與不變的恒定轉化中, 制定了行業標準。

金融技術創新邏輯

“唐甯創造了一個紀錄。 ”IDG資本資深合夥人李建光是唐甯的北大校友, 也是唐甯早期進入天使投資這個領域時的合作者。 他們共同投資了後來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達內科技, IDG為此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李建光說, 這段經歷讓他們雙方都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初心”, 不嫉妒別人成功, 一定要幫別人成功。 ”而唐寧介紹給IDG的項目都獲得了100%的成功。 這種精准判斷的能力很難被定義和模仿。 它來源於對大勢的研判和根植于現實土壤發現機會。 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格局和思想高度。

相較于金融踐行者,我更傾向于定位唐甯為“金融思想家”。每次跟他聊天,他總能給我啟迪,這種啟迪不是業務層面的,也不是戰術層面的,而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他將一切繁複事物的本質歸簡于“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這是宜信內生性高速增長的邏輯。

唐寧堅定地認為,真正滿足客戶長線的、隱性的需求才是正確的需求。理念上的創新要求從源頭上捨棄那些隨波逐流的、顯性的短線需求。唐寧有一個理念,如今眾所周知,“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中國社會就應該是信用社會,中國的經濟體就應該是信用驅動的經濟體”。但在早期,唐甯需要借助創新的技術和創新的思路讓前瞻性的理念創新落地。“網貸就是要實現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的一個創新模式。”這種創新依託于技術創新和驅動,“不必然一定是互聯網技術,不必然一定是數位技術,還包括金融技術”,“幾十年前尤努斯教授在格萊瑉做小額信貸,把五個農戶結成一組,這樣的模式是根本性的金融技術的創新。”

唐寧推崇這樣的金融技術創新,也遵循其中的價值和邏輯。他很早就看好眾籌這種模式,認為非常有前景。他不跟風隨大流,也不坐冷板凳。他有自己的節奏和判斷,“為什麼中國眾籌行業過去兩三年發展得不好,當時一哄而上的一些機構現在又一哄而下了?眾籌的確是處於低谷。”一個新生事物,一個創新的理念在向外延展時,總會呈現一定的週期性和起伏性,那些沒有踩准點的人或者機構都會退出歷史舞臺。

我總結為什麼唐寧總是能在行業起起伏伏中保持自己的節奏,還能真正產生些對行業有利的創新實踐,大概源于唐甯對金融邏輯的堅守和實踐,而他的經歷和能力又夯實了這樣的堅守,“(眾籌是)理念創新,中國一定會有這樣的適於創新的體系,這樣的生態”,“(眾籌)其實是幫助天使投資人這個群體很好地成長,中國缺這樣的群體,也幫助早期有想法的個人和團隊更好地獲取資金、獲取資源”。這是塑造和養成“從三個F到機構投資人之間的群體”。三個F,美國創業者常講,他們的支持者只有家人、朋友和傻瓜,等到聰明絕頂的機構投資者關注他們、看好他們,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是由天使投資人來解決”。宜信眾籌業務下一階段會著重解決“培養這個人群”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必然是互聯網的技術、數位化的技術解決”,“很多的技術是這個天使投資的技術怎麼去做,是我常說的六脈神劍”。這“六脈神劍”是金融理念的創新和金融技術的創新,其他基礎性的技術性輔助手段都是為了讓這個人群更蓬勃地發展,“讓資訊的獲取變得更加低成本”。

唐甯提倡用金融技術創新和理念的突破消解未來的不確定性。他為宜信構建的其中一個業務板塊是,“讓高淨值人士參與到新經濟中”。這個人群在過去都是傳統經濟的受益者,比如改革開放後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這讓他們創造了幾百萬、上千萬、上億的財富。但他們在當下和未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創造財富的手段怎麼數位化轉型?他們試圖用互聯網+的方式擁抱新經濟。但怎麼做呢?投一個單一的互聯網專案,跟著熱門投,還是交給風投基金去做?每個時代都不缺經濟泡沫和泡沫的製造者、幻滅者。唐甯要為高淨值客戶的未來收益保駕護航,“投入到母基金,用風險分散的方式投入到各種不同的最前沿新經濟,如消費升級、健康醫療、教育等。”這是基於未來十年二十年成長的高效資產配置。國內外50家頂級GP在股權投資母基金產業鏈條中的深度佈局和資源儲備已經形成了投資生態圈。“它和最旺盛的創新元素有直接關聯性”,“是金融技術的創新”。

金融科技創新方法論

“今天我們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直接決定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咱們的個人、家庭、企業,大到咱們的國家、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從2013年開始,宜信就開始牽頭舉辦“矽谷對話北京”系列活動,就科技、金融等未來課題進行研討。

唐寧堅持帶領宜信整個團隊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未來探索,“新型技術的出現到開始被運用,到被廣泛使用,通常是幾年幾十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和敏銳度的企業家、組織,需要有相應的嗅覺,能夠聞到這些新技術到來的氣息”。唐甯每年都會組織高管到以色列、到矽谷等創新最前沿的地方遊學,“到從事研發的智庫去看一看,到大學去看一看,到還處於天使階段的企業去看一看”,“這些都是非常面向未來的模式”。

“去捕捉未來的種子。”唐寧總是這樣告誡他的同事們。他個人也會通過閱讀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刊物來加深對未來課題的理論理解。早期投資也是他觸碰未來的一個維度,“投資于未來,你能夠直接和未來建立關聯”,宜信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佈局,“投的都是金融科技領域最前瞻性的事”。這樣的投資行為可以不斷為宜信的創新輸入新鮮細胞,“我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新技術、新模式,很多都可以為宜信自身去應用。”

在最新的一次“矽谷對話北京”高峰論談中,唐寧請來了管理學界泰斗拉姆·查蘭博士。拉姆·查蘭博士提到未來新經濟3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經濟總量將持續增長;每一個行業的每一個企業都將成為技術公司;技術的集成將助力個體的逐步解放。唐甯更看重于金融技術的創新驅動模式的創新,從而釋放資產配置對每個個體的效能優化。

去年5月,宜信財富自主開發的海外資產配置利器——智慧投顧產品投米RA正式推出。基於財富管理理念,唐寧想要解決的是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的資產配置問題,“他們沒有那麼多錢,但是又有足夠的錢做資產配置”,傳統為高淨值、超高淨值人士服務的人工理財規劃師模式是難以在這個客群下複製的,“只能用科技的方式”,每個人手機上生成一個機器人理財師,“產生跟自己的生活目標、理財目標和風險偏好匹配的資產組合”。

唐寧也知道,這樣的創新跟主流認知是相悖的,“他們現在更多關注的是短線投機,單一產品的事,但是跟他們真正的需求相匹配的、管用的方案應該是長期投資,應該是資產配置”。再一次走上創新前沿,唐寧願意花費時間成本,建立糾錯機制去培育這個理念,“我們新時代的投資者教育要用科技的方式做,而不能用那種老師課堂的方式做”,“很多客戶學習機器人投顧等業務或理念都可以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學習,學習成本低,教育成本也低。”這個由問題驅動引發的模式創新在未來將修正整個社會階層的投資觀念——由短期投資轉向長期投資,“智慧投顧的資產組合能夠持20、30年,會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是絕對不會是那種快進快出的所謂炒作。”這對唐寧來說還有一個意義,它將推動國家層面長期投資價值體系建設以及財富管理理性思維的養成,“不再是剛性兌付下的固收邏輯了。因為如果是一個長線持有的組合,不可能是一個固收為主的組合,一定是資本市場權益類為主的組合,它必定就有價格的波動。對投資者來講就必須接受自己為投資來負責,是關注長線價值的一個邏輯。”

唐寧曾經有過互聯網焦慮,他沒有想過用“一鍵即達”的方式解決這種焦慮。創始人的高度影響著企業的高度。唐寧喜歡把事情想透,然後執行到底,理清繁複事物的邏輯是他對抗自我焦慮的有效方式,“該走的也都走過了,現在也都不焦慮了,而且自己也深深地意識到用新的模式新的技術真正更好地配置資源,是實現更好的金融、更好的社會的必由之路。”對於戰略佈局,唐寧始終從十年二十年開外的未來視角切入,“沒有什麼方向性的迷惑”。現在他更多的思量是在實踐路徑上,“如何從A點到B點,如何更好地去實現”,“因為公司的定位,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角度上持續在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這兩個巨大無比的行業當中去深耕拓展。”面對高速增長的行業,唐寧的利器是,“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推動組織持續保持創新的靈活性,創新的動能”,“我們都能夠抓住其中最重要的邏輯解決最重要的問題,成為每一個細分領域未來的贏家之一。”

關於未來,唐甯喜歡跟年輕人聊天。他尊重年輕人的想法,總會自謙地說,希望我們的聊天能互相啟發。他對年輕人是有期待的。

最近一次去美國,他猛然發現矽谷的金融科技創業者比起紐約的金融科技創業者來說,“在年齡上,紐約要大一大塊,甚至都是矽谷創業者的父輩這樣的一個年齡,絕對是老司機。”“老司機是面對機構的,針對基礎設施的提升;年輕的矽谷創業者更多的是面向個人的,在消費者層面上的創新。”唐寧關注千禧一代在想什麼、做什麼。他會定期跟普林斯頓、哈佛、麻省理工畢業的年輕同學聚會聊天。這次的9位同學大部分都是在從事量化相關的工作,而20年前,唐寧在華爾街看到的更多是支持大型金融機構中後臺系統的年輕人,“(在今天來看)科技、大資料、資料採擷、人工智慧、量化策略確實對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有巨大的推動。”

唐寧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的言談中散發著思想的光輝。他像一個佈道者不斷重複著邏輯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又像一個夢想家讓人產生勇往直前的激情。他能讓你相信,他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會在未來一點一點實現。他有這個耐心和恒心。不過,我覺得他之所以成為唐寧,是他保有初心。這也是他的純真之處。

11年前,唐甯用初心埋下一顆種子。如今,他正帶領一群人尋找未來的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希望宜信是比較大的一朵花”。而唐寧,始終是那個唐寧。

文/王燕青

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格局和思想高度。

相較于金融踐行者,我更傾向于定位唐甯為“金融思想家”。每次跟他聊天,他總能給我啟迪,這種啟迪不是業務層面的,也不是戰術層面的,而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他將一切繁複事物的本質歸簡于“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這是宜信內生性高速增長的邏輯。

唐寧堅定地認為,真正滿足客戶長線的、隱性的需求才是正確的需求。理念上的創新要求從源頭上捨棄那些隨波逐流的、顯性的短線需求。唐寧有一個理念,如今眾所周知,“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中國社會就應該是信用社會,中國的經濟體就應該是信用驅動的經濟體”。但在早期,唐甯需要借助創新的技術和創新的思路讓前瞻性的理念創新落地。“網貸就是要實現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的一個創新模式。”這種創新依託于技術創新和驅動,“不必然一定是互聯網技術,不必然一定是數位技術,還包括金融技術”,“幾十年前尤努斯教授在格萊瑉做小額信貸,把五個農戶結成一組,這樣的模式是根本性的金融技術的創新。”

唐寧推崇這樣的金融技術創新,也遵循其中的價值和邏輯。他很早就看好眾籌這種模式,認為非常有前景。他不跟風隨大流,也不坐冷板凳。他有自己的節奏和判斷,“為什麼中國眾籌行業過去兩三年發展得不好,當時一哄而上的一些機構現在又一哄而下了?眾籌的確是處於低谷。”一個新生事物,一個創新的理念在向外延展時,總會呈現一定的週期性和起伏性,那些沒有踩准點的人或者機構都會退出歷史舞臺。

我總結為什麼唐寧總是能在行業起起伏伏中保持自己的節奏,還能真正產生些對行業有利的創新實踐,大概源于唐甯對金融邏輯的堅守和實踐,而他的經歷和能力又夯實了這樣的堅守,“(眾籌是)理念創新,中國一定會有這樣的適於創新的體系,這樣的生態”,“(眾籌)其實是幫助天使投資人這個群體很好地成長,中國缺這樣的群體,也幫助早期有想法的個人和團隊更好地獲取資金、獲取資源”。這是塑造和養成“從三個F到機構投資人之間的群體”。三個F,美國創業者常講,他們的支持者只有家人、朋友和傻瓜,等到聰明絕頂的機構投資者關注他們、看好他們,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是由天使投資人來解決”。宜信眾籌業務下一階段會著重解決“培養這個人群”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必然是互聯網的技術、數位化的技術解決”,“很多的技術是這個天使投資的技術怎麼去做,是我常說的六脈神劍”。這“六脈神劍”是金融理念的創新和金融技術的創新,其他基礎性的技術性輔助手段都是為了讓這個人群更蓬勃地發展,“讓資訊的獲取變得更加低成本”。

唐甯提倡用金融技術創新和理念的突破消解未來的不確定性。他為宜信構建的其中一個業務板塊是,“讓高淨值人士參與到新經濟中”。這個人群在過去都是傳統經濟的受益者,比如改革開放後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這讓他們創造了幾百萬、上千萬、上億的財富。但他們在當下和未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創造財富的手段怎麼數位化轉型?他們試圖用互聯網+的方式擁抱新經濟。但怎麼做呢?投一個單一的互聯網專案,跟著熱門投,還是交給風投基金去做?每個時代都不缺經濟泡沫和泡沫的製造者、幻滅者。唐甯要為高淨值客戶的未來收益保駕護航,“投入到母基金,用風險分散的方式投入到各種不同的最前沿新經濟,如消費升級、健康醫療、教育等。”這是基於未來十年二十年成長的高效資產配置。國內外50家頂級GP在股權投資母基金產業鏈條中的深度佈局和資源儲備已經形成了投資生態圈。“它和最旺盛的創新元素有直接關聯性”,“是金融技術的創新”。

金融科技創新方法論

“今天我們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直接決定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咱們的個人、家庭、企業,大到咱們的國家、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從2013年開始,宜信就開始牽頭舉辦“矽谷對話北京”系列活動,就科技、金融等未來課題進行研討。

唐寧堅持帶領宜信整個團隊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未來探索,“新型技術的出現到開始被運用,到被廣泛使用,通常是幾年幾十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和敏銳度的企業家、組織,需要有相應的嗅覺,能夠聞到這些新技術到來的氣息”。唐甯每年都會組織高管到以色列、到矽谷等創新最前沿的地方遊學,“到從事研發的智庫去看一看,到大學去看一看,到還處於天使階段的企業去看一看”,“這些都是非常面向未來的模式”。

“去捕捉未來的種子。”唐寧總是這樣告誡他的同事們。他個人也會通過閱讀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刊物來加深對未來課題的理論理解。早期投資也是他觸碰未來的一個維度,“投資于未來,你能夠直接和未來建立關聯”,宜信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佈局,“投的都是金融科技領域最前瞻性的事”。這樣的投資行為可以不斷為宜信的創新輸入新鮮細胞,“我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新技術、新模式,很多都可以為宜信自身去應用。”

在最新的一次“矽谷對話北京”高峰論談中,唐寧請來了管理學界泰斗拉姆·查蘭博士。拉姆·查蘭博士提到未來新經濟3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經濟總量將持續增長;每一個行業的每一個企業都將成為技術公司;技術的集成將助力個體的逐步解放。唐甯更看重于金融技術的創新驅動模式的創新,從而釋放資產配置對每個個體的效能優化。

去年5月,宜信財富自主開發的海外資產配置利器——智慧投顧產品投米RA正式推出。基於財富管理理念,唐寧想要解決的是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的資產配置問題,“他們沒有那麼多錢,但是又有足夠的錢做資產配置”,傳統為高淨值、超高淨值人士服務的人工理財規劃師模式是難以在這個客群下複製的,“只能用科技的方式”,每個人手機上生成一個機器人理財師,“產生跟自己的生活目標、理財目標和風險偏好匹配的資產組合”。

唐寧也知道,這樣的創新跟主流認知是相悖的,“他們現在更多關注的是短線投機,單一產品的事,但是跟他們真正的需求相匹配的、管用的方案應該是長期投資,應該是資產配置”。再一次走上創新前沿,唐寧願意花費時間成本,建立糾錯機制去培育這個理念,“我們新時代的投資者教育要用科技的方式做,而不能用那種老師課堂的方式做”,“很多客戶學習機器人投顧等業務或理念都可以用移動互聯網的方式學習,學習成本低,教育成本也低。”這個由問題驅動引發的模式創新在未來將修正整個社會階層的投資觀念——由短期投資轉向長期投資,“智慧投顧的資產組合能夠持20、30年,會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是絕對不會是那種快進快出的所謂炒作。”這對唐寧來說還有一個意義,它將推動國家層面長期投資價值體系建設以及財富管理理性思維的養成,“不再是剛性兌付下的固收邏輯了。因為如果是一個長線持有的組合,不可能是一個固收為主的組合,一定是資本市場權益類為主的組合,它必定就有價格的波動。對投資者來講就必須接受自己為投資來負責,是關注長線價值的一個邏輯。”

唐寧曾經有過互聯網焦慮,他沒有想過用“一鍵即達”的方式解決這種焦慮。創始人的高度影響著企業的高度。唐寧喜歡把事情想透,然後執行到底,理清繁複事物的邏輯是他對抗自我焦慮的有效方式,“該走的也都走過了,現在也都不焦慮了,而且自己也深深地意識到用新的模式新的技術真正更好地配置資源,是實現更好的金融、更好的社會的必由之路。”對於戰略佈局,唐寧始終從十年二十年開外的未來視角切入,“沒有什麼方向性的迷惑”。現在他更多的思量是在實踐路徑上,“如何從A點到B點,如何更好地去實現”,“因為公司的定位,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角度上持續在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這兩個巨大無比的行業當中去深耕拓展。”面對高速增長的行業,唐寧的利器是,“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推動組織持續保持創新的靈活性,創新的動能”,“我們都能夠抓住其中最重要的邏輯解決最重要的問題,成為每一個細分領域未來的贏家之一。”

關於未來,唐甯喜歡跟年輕人聊天。他尊重年輕人的想法,總會自謙地說,希望我們的聊天能互相啟發。他對年輕人是有期待的。

最近一次去美國,他猛然發現矽谷的金融科技創業者比起紐約的金融科技創業者來說,“在年齡上,紐約要大一大塊,甚至都是矽谷創業者的父輩這樣的一個年齡,絕對是老司機。”“老司機是面對機構的,針對基礎設施的提升;年輕的矽谷創業者更多的是面向個人的,在消費者層面上的創新。”唐寧關注千禧一代在想什麼、做什麼。他會定期跟普林斯頓、哈佛、麻省理工畢業的年輕同學聚會聊天。這次的9位同學大部分都是在從事量化相關的工作,而20年前,唐寧在華爾街看到的更多是支持大型金融機構中後臺系統的年輕人,“(在今天來看)科技、大資料、資料採擷、人工智慧、量化策略確實對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有巨大的推動。”

唐寧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的言談中散發著思想的光輝。他像一個佈道者不斷重複著邏輯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又像一個夢想家讓人產生勇往直前的激情。他能讓你相信,他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會在未來一點一點實現。他有這個耐心和恒心。不過,我覺得他之所以成為唐寧,是他保有初心。這也是他的純真之處。

11年前,唐甯用初心埋下一顆種子。如今,他正帶領一群人尋找未來的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希望宜信是比較大的一朵花”。而唐寧,始終是那個唐寧。

文/王燕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