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竿子打不著的屈原和項羽居然是一家人?

中華文明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姓氏就是貴族專屬的身份象徵, 以姓與氏分屬不同功能。 簡單來說, 一群人擁有同一個姓說明這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 高富帥呢, 就是有姓有氏, 一般稱呼他“氏加名”;白富美就是只有姓沒有氏, 稱呼她“姓加名”;屌絲群體自然就是無名氏了。

姓的由來是固定的, 根據祖輩的傳承不再變化, 而氏卻不會一成不變。 比如商鞅, 出生在衛國, 最初叫衛鞅, 後來獲封商地, 號商君, 故又稱商鞅。 所以氏的來源很多, 封地、出生國家、官職都可以作為氏。

戰國時的楚國貴族,

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 基本形成了政皆出自權貴的格局, 對平民來說, 想有所作為基本是不可能的。 楚國各種逆天的人物, 比如楚莊王熊旅、魏冉、宣太后、昭陽、屈原、項羽還有舉薦商鞅的秦孝公寵臣景監, 除去在國外任職的, 楚國高層基本很少見到平民的身影, 難道楚國只有貴族才出人才嗎?當然不是

伍子胥、張儀、李斯、荀子, 再往前的百里奚、范蠡, 諸如楚狂接輿這一類的隱士都由於出身局限而未能被委以重任, 像甘茂甘羅這樣並非本國貴族的也是棄之不用。 過分拘泥於身世背景, 使得上層建築流通性大大降低。 雖然對民眾來說有了歸屬感熟悉感, 但對國家來說喪失了銳意進取革故鼎新的精神, 更失去了乳虎嘯穀百獸震惶的氣勢。

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在楚地廣為流傳是民心的相背更是國家意志在民眾身上的體現。 而其餘的表現, 除了以一己之力挫敗秦國李信的侵略可圈可點, 其他政績不過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罷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 秦國一向青睞反間計, 以財富做餌賄賂敵國重臣, 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趙國的郭開齊國的後勝都不是省油的燈, 而同樣身為大國的楚國在挫敗秦國進攻後, 卻仍然沒有享受到反間計的老套路, 秦國只能以幾十萬大軍死磕。

軟實力再強沒有保障仍然是難免覆滅的結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