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感悟〗我們的差距何止一個阿米爾·汗

所謂“大工業思維”實質上是從工業時代催生並演變過來, 基於人們面向一個目標共同協作的方法。 它可以更靠譜地控制每一個環節而得到可複製的結果,

就好像《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一樣控制觀眾的情感。 我們總覺得差那麼一點點, 實際上差的是體系, 差的是一整套“工業基礎”。

◎ 《汽車人》記者 張恒

《摔跤吧!爸爸》有三個情景對我衝擊很大:第一是少年吉塔和一個男生的首戰比賽, 雖然吉塔輸了, 但摔跤動作的力道和技術之真實, 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為之一驚;第二個場景是吉塔在電話裡哭著說爸爸說對不起, 那一瞬間, 螢幕前的我也忍不住淚崩。 最後, 當印度國歌響起的時候, 我們這些中國觀眾也會跟著感動。

這部電影口碑爆棚,

阿米爾·汗因此也在中國爆紅。 我們的觀眾都是抬起一個跟著必須得打倒一個, 不出所料, 中國那幾位有名的大導演都躺槍。 其實這不奇怪, 更不能怪觀眾, 近幾年, 中國電影行業蓬勃發展, 但同時, 中國電影的詬病也已經到了令人無力吐槽地步。

對這部電影, 優秀的影評不少:印度的社會的現實, 演員的專業和努力及阿米爾·汗的立意之高都非常值得學習。 52歲的阿米爾·汗從先增肥再到努力減肥, 更是成為了勵志的榜樣。

大小吉塔和大小巴比塔這四位女演員都練習了6到9個月的職業摔跤。 從不善運動的小女孩變成可稱為准職業摔跤動員。 鬼知道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青年吉塔在訓練中腳部骨折;扮演青年巴比塔的桑亞·瑪荷塔為了僅不足一分鐘的摔跤鏡頭, 訓練了半年有餘, 她說:“那時甚至覺得自己會死掉。 ”

其實, 我國電影在上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初也有非常專業和努力的演員和導演, 就不一一例舉了。 大家也都非常喜歡, 可如果直接比較來看, 我們並不是說他們不如阿米爾·汗, 但總會覺得還差了點什麼?

差的主要是影片要表達的東西, 是團隊的敬業和努力, 但更重要的是整部電影作品帶給觀眾的感受。 都是好電影,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摔跤吧!爸爸》把觀眾的情緒抓得更緊。

在非常佩服阿米爾·汗團隊的努力及專業的同時, 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背後的東西。竇文濤說:“如今的寶來塢已不僅僅是寶萊塢,它也是好萊塢。”而中國的電影和好萊塢有非常多的合作,但至今仍然達不到好萊塢的水準。這不僅僅是文化環境的差距、體制的差距、導演演員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缺少“電影工業”的“工業”二字。

雖然印度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在金字塔頂端,印度走出來了一批國際尖端人才,活躍在商業、學術、影視等各個行業的舞臺上,令人刮目相看。有國外媒體總結了這些人才的特點:幽默、關注過程和迷之自信。

有人說,幽默是智商過剩的表現;自信是能夠達到目標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沒有之一;而關注過程就是筆者經常提到的“大工業思維”。

中國的工業規模非常龐大,但是中國的工業思維卻非常落後,因為工業思維不僅僅存在於製造業。它在任何有組織,需要團隊協作,有明確目標的專案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思維是實現大規模協同的工作方法。不只是製造,包括文藝創作,都可以做到理論化的、抽象模型化和框架模組化。

什麼叫電影工業?舉一個我在書上看到的例子:在討論影視劇創作的時候,一位製作人說:我們應該在A3的劇情和A4的劇情中間加上情感B1,會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另一位說我覺得情感B1前面應該有一個C1情節和C2情節的鋪墊。

把電影文化這種非常感性的東西工序流程化,模組化處理,不斷地通過修改流程修改模組來達到鎖定觀眾的情感的目的。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都熟悉各種美劇和電影的套路,這些套路就是各個的工序流程中模組化的具體表現。

具體應用的時候,只要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抽象的模型,根據不同的需要,在框架裡改變和添加不同內容。我把這形象的比喻成“大節,細節和中節”,我們的方向、目標有一個抽象的大節,具體做的時候是由一個個細節湊成的,而大節和細節中間的聯繫紐帶就是“中節”,這個中節就是所謂的模型化和框架模組化的方法。

現在中國的電視劇在拍攝鏡頭、畫面的使用和一些橋段的處理上,和韓劇已經有很多類似了,這是易學的,但它背後的整套工序流程及模組化是如何運作的才是難學的,才是核心競爭力。就好像汽車製造的精益生產一樣,豐田認為真正的成本都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而看得見摸摸得著的都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問題的體現。ZARA和優衣庫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都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財務概念——周轉率。為了提高這個目標,他們動用了各種創新的方法,如隧道運輸,飛機運輸等等。

在參觀汽車工廠的時候,我們認為看到製造機器人、看到高級自動化的流水線,就是好的。所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你能觀察到的一切都是具體的“細節”,而企業高管的採訪和發佈會上講的戰略和目標都是“大節”。那些人們注意不到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中節”才是促成整個企業這部機器運轉的關鍵。也就是說,從一個工廠實在的現象,外行是不能判斷其製造水準的。照搬人家的流水線容易,照抄人家的企業戰略容易,但要學來所謂的“中節”卻是需要水準的,這是一門深不見底,高深的功夫。正是這門功夫決定了產品的品質水準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大工業思維”實質上是從工業時代催生並演變過來,基於人們面向一個目標共同協作的方法。它可以更靠譜的控制每一個環節而得到可複製的結果,就好像《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一樣控制觀眾的情感。我們的電影在很多方面與之比較,總覺得差那麼一點點,實際上差的是體系,差的是一整套“工業基礎”。

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背後的東西。竇文濤說:“如今的寶來塢已不僅僅是寶萊塢,它也是好萊塢。”而中國的電影和好萊塢有非常多的合作,但至今仍然達不到好萊塢的水準。這不僅僅是文化環境的差距、體制的差距、導演演員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們缺少“電影工業”的“工業”二字。

雖然印度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在金字塔頂端,印度走出來了一批國際尖端人才,活躍在商業、學術、影視等各個行業的舞臺上,令人刮目相看。有國外媒體總結了這些人才的特點:幽默、關注過程和迷之自信。

有人說,幽默是智商過剩的表現;自信是能夠達到目標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沒有之一;而關注過程就是筆者經常提到的“大工業思維”。

中國的工業規模非常龐大,但是中國的工業思維卻非常落後,因為工業思維不僅僅存在於製造業。它在任何有組織,需要團隊協作,有明確目標的專案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思維是實現大規模協同的工作方法。不只是製造,包括文藝創作,都可以做到理論化的、抽象模型化和框架模組化。

什麼叫電影工業?舉一個我在書上看到的例子:在討論影視劇創作的時候,一位製作人說:我們應該在A3的劇情和A4的劇情中間加上情感B1,會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另一位說我覺得情感B1前面應該有一個C1情節和C2情節的鋪墊。

把電影文化這種非常感性的東西工序流程化,模組化處理,不斷地通過修改流程修改模組來達到鎖定觀眾的情感的目的。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都熟悉各種美劇和電影的套路,這些套路就是各個的工序流程中模組化的具體表現。

具體應用的時候,只要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抽象的模型,根據不同的需要,在框架裡改變和添加不同內容。我把這形象的比喻成“大節,細節和中節”,我們的方向、目標有一個抽象的大節,具體做的時候是由一個個細節湊成的,而大節和細節中間的聯繫紐帶就是“中節”,這個中節就是所謂的模型化和框架模組化的方法。

現在中國的電視劇在拍攝鏡頭、畫面的使用和一些橋段的處理上,和韓劇已經有很多類似了,這是易學的,但它背後的整套工序流程及模組化是如何運作的才是難學的,才是核心競爭力。就好像汽車製造的精益生產一樣,豐田認為真正的成本都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而看得見摸摸得著的都不是主要原因,只是問題的體現。ZARA和優衣庫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都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財務概念——周轉率。為了提高這個目標,他們動用了各種創新的方法,如隧道運輸,飛機運輸等等。

在參觀汽車工廠的時候,我們認為看到製造機器人、看到高級自動化的流水線,就是好的。所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實你能觀察到的一切都是具體的“細節”,而企業高管的採訪和發佈會上講的戰略和目標都是“大節”。那些人們注意不到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中節”才是促成整個企業這部機器運轉的關鍵。也就是說,從一個工廠實在的現象,外行是不能判斷其製造水準的。照搬人家的流水線容易,照抄人家的企業戰略容易,但要學來所謂的“中節”卻是需要水準的,這是一門深不見底,高深的功夫。正是這門功夫決定了產品的品質水準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謂“大工業思維”實質上是從工業時代催生並演變過來,基於人們面向一個目標共同協作的方法。它可以更靠譜的控制每一個環節而得到可複製的結果,就好像《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一樣控制觀眾的情感。我們的電影在很多方面與之比較,總覺得差那麼一點點,實際上差的是體系,差的是一整套“工業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