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業障重,是用來罵自己的,不是去指責別人

導讀

學佛後, 不要用戒律來衡量別人, 要來衡量自己。 用戒律來衡量別人, 那不是修行, 越衡量越污染自己的心。

人不能太聰明了

上次到支提山, 在華嚴寺入住, 碰到了一位老人, 一問才知道, 是方丈的母親, 有八十歲。 手上拿著念珠, 臉上都是微笑, 說念佛好, 要多念佛。 因為是方丈的母親, 我們就問起了家常。 華嚴寺方丈是她最小的兒子, 她一共生了五個, 四個兒子, 一個女的。 這個小兒子, 十四五歲, 就想去出家。 於是就送他到支提山, 我們問, 那你捨得嗎?她說, 很好啊, 要出家, 很歡喜啊。 方丈現年四十出頭, 出家二十多年了。 感慨, 能生出個出家的兒子, 真的要修幾輩子的德啊。

後來從妙法禪師瞭解到, 當年妙果長老晚年得病在床, 他的弟子有些都爭著要方丈位置。 但現在方丈, 是妙老的徒孫。 為什麼要傳給他的徒孫, 而不是徒弟呢。 “因為這個徒孫很老實, 不爭。

”這個是妙法禪師的原話。

人不能太聰明, 尤其是在佛教這裡, 人的聰明都是為自己聰明。 但其實看起來聰明, 卻缺乏智慧。 有些東西, 看起來是爭搶到了, 但其實呢?真的嗎?

不知道你相不相信, 宇宙中有一股力量在控制。 比如財富, 比如權利, 不是人的力量能控制的。 有一個力量, 比人類更厲害的力量, 在操控。 比如說, 錢財屬於土地公公在管, 你相信嗎?那土地公公的財富, 屬於誰在管理。 我相信土地公公只是代理管財富, 最後財富, 還是人的福德在管理。

當一個人福德具足時, 上天都會給他財富, 給他福報。 看以前很多寺院的故事, 講到主持位置的問題。 當上主持, 叫做“龍天推出”。 好了, 是天龍八部在護持的。 你相信嗎?

人不能太聰明,

一聰明, 上天就發笑。 人的聰明, 都是為自己聰明的, 人為自己的, 其實損掉的更多。 看過許多出家人, 有些人憨厚老實的, 福報就特別大。 這似乎也是宇宙的規律了。

佛教叫我們無爭, 有的人一聽說無爭, 好像很吃虧。 其實不吃虧, 有福報, 不用爭, 自然就有。 沒有福報, 爭到了, 也沒有用。 無福消受啊。

習氣重, 就會看到別人的缺點

如果你一看到別人, 就看到缺點, 那自己要小心了。 在菩薩的眼裡, 看每個人都是菩薩。 凡夫世界裡, 每個人都是業障凡夫。 如果常看到別人的缺點, 其實呢, 是自己有這個缺點, 或者說內心的陰暗點。

佛法講唯心, 這個唯心很好, 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一種方式, 來解讀這個世界, 解讀一切現象。 比方說, 小氣的人, 看到的人, 都是小氣。 其實不是別人小氣, 而是他帶著這個習氣, 帶著這個有色眼睛來看人。

在佛陀的正遍知相比, 凡夫都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事物。 不要覺得這個世界陰暗, 陰暗只是自己內心陰暗的緣故。 自己內心陰暗, 就把這個世界看陰暗了。

在解脫者的境界裡,

山河大地即如來,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圓滿的, 具足的。 那我們沒有解脫,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缺欠, 不是世界缺欠, 而是我們自己有缺欠。 有次,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問佛, 說, 佛, 其他的佛土都是莊嚴無比, 為何娑婆世界, 卻是如此的充滿缺欠。 佛說, 舍利弗, 真的是如此嗎?說完, 佛用拇指點了大地, 這時舍利弗看到了娑婆世界, 和他方國土一樣莊嚴。 舍利弗不解, 佛說, 舍利弗, 娑婆眾生所以看到不圓滿, 是因為業力的緣故, 看不到圓滿。

我們看待這個世界, 總抱著缺欠, 總覺得缺少些什麼, 總覺得有陰暗的存在。 或者看到別人, 總覺得別人“怎麼樣”。 其實, 別人不“怎麼樣”, 而是我們自己“怎麼樣”。 我們業力重的緣故, 看不到別人的圓滿。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圓滿。

那如何能看到別人的光明呢,首先自己內心要光明起來,如何光明呢。要靠佛菩薩加持啊,念佛念到清淨了,自然光明,這時山河大地都是如來法身。沒有佛菩薩加持,很難。有些老人家念佛,念到心清淨了,業障清淨了,見到人,就樂呵呵的,真正的快樂無憂。這是佛力加持。如果業障重了,單單靠看幾本佛經就想要清淨,很難。

業障重,是用來罵自己的

關於吃素,是個大問題,你是上班族,領導請你吃飯,或者客人請你吃飯。這時怎麼辦?告訴各位一點:修行的第一關:“少麻煩別人,少障礙別人。”

很多人會為了吃素,去麻煩別人,不要這樣子。可以麻煩自己。以前我老闆跟我講,他認識一個客人,和他吃了好幾餐,但竟然不知他吃素。為什麼?他不說。上菜呢,他就吃肉邊菜,別人問他,他就說自己腸胃不舒服,吃點菜比較好消化。從不說自己吃素。如果你一說吃素,那客人就要帶你去張羅,這樣就很麻煩。所以,不要標榜自己是好人,要把自己當成普通人,這樣才能結緣眾生。

學佛要讓眾生歡喜,如果我們吃素,我們自己堅持就好了。也可以跟他講素食的利益來引導,而不能標榜,說我是吃素的,我比你有修行,有慈悲心。慈悲心不是用吃素來衡量的?有的人學佛後,常用吃素或者自己持戒來衡量別人。告訴各位,這些話,是來衡量自己的。不是來衡量別人的。

學佛念經,我們知道念經的利益就好,也可以勸導別人。不能說別人現在吃肉就說別人業障,只是別人的因緣沒有成熟而已。你看以前殺人如麻的將軍,放下屠刀,落髮為僧而後就廣度眾生。不能以這個來衡量。這個標準,是用來衡量自己的。如果學佛了,最好能吃素,發慈悲心,可以勸別人吃素,但不能用吃素來衡量別人。

如果你持戒好,不能看不起持戒不好的人。不要把持戒好,當成自己有修行的標準。在佛看來,每個人都是佛。學佛後,不要用戒律來衡量別人,要來衡量自己。用戒律來衡量別人,那不是修行,越衡量越污染自己的心。佛弟子,應該要學會看到別人的好,哪怕惡人,都要能從中看出惡中的善,這才是修行人要做的。

但告訴諸位,吃素也好,修行也好,是要對自己講的。我們既然吃素了,也懂得吃肉的過害,然後自己還吃肉,還沾沾自喜的說,不吃素不代表我沒有慈悲。自己給自己找吃肉的藉口。那這個叫什麼?業障加愚癡了。

突然發現自己每天都寫很多,告訴各位,不是寫給你看的,是寫給我自己看的,因為我習氣太重,多以要反思反思。業障重,這三個字是用來罵自己的,而不是來評價別人的。

修道,就是反過來的

看了祖師大德傳記,發現他們成為祖師,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反過來做事。比如在利益眾生上,凡夫認為先自己安頓好,然後才去利益眾生。而祖師大德剛好相反,先把自己豁出去了,把命交給了眾生。跟一般人剛好相反。而祖師大德成功了,普通人就失敗了。

很多人不明白,應該自己安頓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啊。這是凡夫的思維。比如現在許多大德,虛雲禪師,本煥長老,這些大德他們利益眾生時,都把自己捨棄了。虛雲禪師為了佛教,一生受盡磨難,本煥長老也是如此,刺血寫經等。他們做事情時,腦袋中只有佛教,只有眾生,連生死都不顧了,更何況家庭,這是聖人的境界。他們捨棄了自我,沒有為自己想,為自己的局部利益考慮,他們成就了。凡夫畏畏縮縮,瞻前顧後,先鞏固好自己利益,再考慮眾生,所以很難成就。

要修道,就是反過來做事了

祖師大德都教授,修道先要看破生死。就是生死都不怕,都可以豁出去,還有什麼害怕的。比如說病人,想要病好,就要先不怕死,不怕死然後去奉獻自己。這些人身體就健康。一怕死,這時心氣就不足,病人都被嚇死的為多。生死看破了, 其他的,諸如個人得失,面子問題,就容易放下了。放下了,就可以進入修道境界,就有大勇氣來利益眾生。

很多事情,看起來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看過一則故事,說一個董事長回憶他小時候,一個乞丐到他家,他媽媽叫他給乞丐端凳子,還給他倒茶。他內心很不情願,說,一個乞丐幹嘛要給他凳子啊。他媽媽就說了一句,影響他一輩子的話,他媽媽說:“孩子啊,這不是給別人端凳子,是給你自己端凳子。”你想看,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是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佛在華嚴經中說,一切眾生是根葉,諸佛菩薩為華果。你看想,如果沒有貧窮的人,我們如何種佈施的因,沒有病苦的人,我們如何舍藥。看起來,是我們幫助他們,其實是他們在成就我們,成就我們的福田。

道就是反過來的,反過來就成功了,順著走,就是凡夫路。當一個人,不為自己想,一心為別人想時,看起來利益了別人,其實最終自己獲得了福慧,利益了自己。好比一個人,一心為別人想,別人就會為他想,這是宇宙的規律。他成就別人,別人更多來成就他。一個人先考慮自己利益,再考慮別人利益,看起來利益了自己,表面上自己並沒有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看不到別人的圓滿。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圓滿。

那如何能看到別人的光明呢,首先自己內心要光明起來,如何光明呢。要靠佛菩薩加持啊,念佛念到清淨了,自然光明,這時山河大地都是如來法身。沒有佛菩薩加持,很難。有些老人家念佛,念到心清淨了,業障清淨了,見到人,就樂呵呵的,真正的快樂無憂。這是佛力加持。如果業障重了,單單靠看幾本佛經就想要清淨,很難。

業障重,是用來罵自己的

關於吃素,是個大問題,你是上班族,領導請你吃飯,或者客人請你吃飯。這時怎麼辦?告訴各位一點:修行的第一關:“少麻煩別人,少障礙別人。”

很多人會為了吃素,去麻煩別人,不要這樣子。可以麻煩自己。以前我老闆跟我講,他認識一個客人,和他吃了好幾餐,但竟然不知他吃素。為什麼?他不說。上菜呢,他就吃肉邊菜,別人問他,他就說自己腸胃不舒服,吃點菜比較好消化。從不說自己吃素。如果你一說吃素,那客人就要帶你去張羅,這樣就很麻煩。所以,不要標榜自己是好人,要把自己當成普通人,這樣才能結緣眾生。

學佛要讓眾生歡喜,如果我們吃素,我們自己堅持就好了。也可以跟他講素食的利益來引導,而不能標榜,說我是吃素的,我比你有修行,有慈悲心。慈悲心不是用吃素來衡量的?有的人學佛後,常用吃素或者自己持戒來衡量別人。告訴各位,這些話,是來衡量自己的。不是來衡量別人的。

學佛念經,我們知道念經的利益就好,也可以勸導別人。不能說別人現在吃肉就說別人業障,只是別人的因緣沒有成熟而已。你看以前殺人如麻的將軍,放下屠刀,落髮為僧而後就廣度眾生。不能以這個來衡量。這個標準,是用來衡量自己的。如果學佛了,最好能吃素,發慈悲心,可以勸別人吃素,但不能用吃素來衡量別人。

如果你持戒好,不能看不起持戒不好的人。不要把持戒好,當成自己有修行的標準。在佛看來,每個人都是佛。學佛後,不要用戒律來衡量別人,要來衡量自己。用戒律來衡量別人,那不是修行,越衡量越污染自己的心。佛弟子,應該要學會看到別人的好,哪怕惡人,都要能從中看出惡中的善,這才是修行人要做的。

但告訴諸位,吃素也好,修行也好,是要對自己講的。我們既然吃素了,也懂得吃肉的過害,然後自己還吃肉,還沾沾自喜的說,不吃素不代表我沒有慈悲。自己給自己找吃肉的藉口。那這個叫什麼?業障加愚癡了。

突然發現自己每天都寫很多,告訴各位,不是寫給你看的,是寫給我自己看的,因為我習氣太重,多以要反思反思。業障重,這三個字是用來罵自己的,而不是來評價別人的。

修道,就是反過來的

看了祖師大德傳記,發現他們成為祖師,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反過來做事。比如在利益眾生上,凡夫認為先自己安頓好,然後才去利益眾生。而祖師大德剛好相反,先把自己豁出去了,把命交給了眾生。跟一般人剛好相反。而祖師大德成功了,普通人就失敗了。

很多人不明白,應該自己安頓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啊。這是凡夫的思維。比如現在許多大德,虛雲禪師,本煥長老,這些大德他們利益眾生時,都把自己捨棄了。虛雲禪師為了佛教,一生受盡磨難,本煥長老也是如此,刺血寫經等。他們做事情時,腦袋中只有佛教,只有眾生,連生死都不顧了,更何況家庭,這是聖人的境界。他們捨棄了自我,沒有為自己想,為自己的局部利益考慮,他們成就了。凡夫畏畏縮縮,瞻前顧後,先鞏固好自己利益,再考慮眾生,所以很難成就。

要修道,就是反過來做事了

祖師大德都教授,修道先要看破生死。就是生死都不怕,都可以豁出去,還有什麼害怕的。比如說病人,想要病好,就要先不怕死,不怕死然後去奉獻自己。這些人身體就健康。一怕死,這時心氣就不足,病人都被嚇死的為多。生死看破了, 其他的,諸如個人得失,面子問題,就容易放下了。放下了,就可以進入修道境界,就有大勇氣來利益眾生。

很多事情,看起來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看過一則故事,說一個董事長回憶他小時候,一個乞丐到他家,他媽媽叫他給乞丐端凳子,還給他倒茶。他內心很不情願,說,一個乞丐幹嘛要給他凳子啊。他媽媽就說了一句,影響他一輩子的話,他媽媽說:“孩子啊,這不是給別人端凳子,是給你自己端凳子。”你想看,很多時候,我們看起來是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佛在華嚴經中說,一切眾生是根葉,諸佛菩薩為華果。你看想,如果沒有貧窮的人,我們如何種佈施的因,沒有病苦的人,我們如何舍藥。看起來,是我們幫助他們,其實是他們在成就我們,成就我們的福田。

道就是反過來的,反過來就成功了,順著走,就是凡夫路。當一個人,不為自己想,一心為別人想時,看起來利益了別人,其實最終自己獲得了福慧,利益了自己。好比一個人,一心為別人想,別人就會為他想,這是宇宙的規律。他成就別人,別人更多來成就他。一個人先考慮自己利益,再考慮別人利益,看起來利益了自己,表面上自己並沒有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