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歐模式與《北歐理論》

在世界上有這樣一組國家, 雖然總人口只有兩千七百萬。 但是我覺得由於作者不是社會學家而是一位元記者, 她對美國的事瞭解很局限, 對美國具體社會政策的評論更是沒有什麼新意。 但是作者介紹的北歐社會理念卻很有意思, 可以和我們通常接受的“美國價值”對照一番。

作者認為北歐最重要的理念是她命名的“北歐愛心理論”。 按照作者的說法, 最高形式的“愛”是自由的, 純粹的。 也就是說“愛”的雙方之間沒有任何責任和利益交換。 在美國, 孩子的養育主要是家庭的責任, 夫妻之間也有很多經濟利益的分享如醫療保險,

退休金等。 成年子女對於父母的養老也承擔不少人力和財力的責任。 而當人們遇到經濟或其它困難時, 來自鄰里, 教會和朋友圈的幫助也是他們最常見的“安全網”。 但在北歐人眼裡, 這都是過時的觀念。 那些服務都應該是國家的責任。 而家庭和朋友之間, 就只要輕輕鬆松的“愛”就可以了。 除了朋友和家庭之間, “北歐愛心理論”也不認同美國由雇主提供健康保險, 休假, 病假產假等福利的通行做法。 他們認為那些是公民的權利, 而不應該依賴于雇主的“好心”。 所以這些福利也都應該由國家提供。

這種理念對於美國人來說可能很難接受。 在美國人看來, 這些相互幫助和相互依靠是凝聚家庭和社區的重要紐帶。

美國右派甚至認為, 政府收稅去幫助窮人, 是剝奪了公民自願行善的機會, 起到了瓦解社會道德的作用。 而雇員的福利, 則是勞動市場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應該讓市場去決定(當然現在由政府立法規定最低工資, 帶薪休假等福利的呼聲也不低)。 但正如帕塔嫩指出的, 其實北歐的做法也有它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道理。

按照經典的資本主義理論, 逐利是所有人努力的動力。 對普通工人來說, 生存壓力促使他們去工作, 靠勞動來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 但是在生產力已經充分發達的今天, 有一個高水準的社會安全網, 也就是說對所有人, 不管有沒有工作收入, 都提供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如生活起居, 教育,

醫療和養老, 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首先當然是人道和社會公平。 一個經濟充分發達的社會不應該眼看著一些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 但還不僅如此。 有了社會安全網, 每個社會成員就沒有後顧之憂, 可以選擇自己最熱愛最擅長的工作而不用受經濟需求的約束, 也可以去創業或承擔其它的職業風險而不用擔心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這有助於發揮每個人的潛力。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給每個人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 也有助於造就和保持高水準的勞動大軍, 提高社會的生產力和創新力。 完善的老年服務也可以讓成年子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 同時與父母保持輕鬆親密的“愛”的關係。
從經濟學角度說, 這些得益都是“外在”的, 也就是說, 得益屬於全社會而不是家庭或雇主。 所以其中成本理所當然地應該由國家來承擔。 同時由國家提供安全網還有助於促進社會平等。 特別是育兒和教育:如果每個孩子, 不論家庭經濟情況, 都能受到很好的照顧和教育, 那麼他們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力成為有用的人。 這不僅增加了社會人才的供給, 而且讓窮人的孩子有和富人孩子一樣的機會去進入高收入的職業, 從而大大促進了社會流動性。 在北歐, 社會福利是每個人的“權利”而不是對窮人的“救濟”。 這種觀念也有助於社會上人格的平等。 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 “北歐模式”也許更適應於經濟和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

在我們熟悉的美國式思維來看, 這種“福利國家”的做法雖然有道理, 但也會帶來明顯的弊端。 首先, 它會降低人的工作動力。 如果衣食無憂, 很多人就不去工作了。 但從資料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 北歐國家的勞動參與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都在頭幾名, 而美國卻是中下水準。 當然北歐國家的平均勞動時間要比美國低(這個更多是文化關係, 歐洲國家都低), 人均GDP也比美國低不少(除了出產石油的挪威)。 總的看來福利對工作動力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北歐的福利雖然不工作的人也有, 但有些福利(如失業保險, 育兒假收入等)還是和工作收入掛鉤的。 其次, 這些福利必然由高稅收來支撐。 那麼公眾怎麼會接受這個高稅收的負擔?在這一點上, 北歐的成功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的文化和傳統就是注重合作和社會和諧,而不是像美國注重個人主義。所以他們把貢獻給國家和從國家得到福利都看成是自然的事情。另一個,也許更重要的,就是國家的福利並不是只給窮人而是所有人都能享受。這樣,人們就會把交稅享受國家服務看成是一種“交換”(不管實際上性價比如何),而更趨於接受。就像美國惠及中產階級的福利計畫如社會安全保險(SocialSecurity)和老人醫療照顧(Medicare)在政治上也被廣為接受。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北歐國家的稅收相對公平。雖然稅率也隨著收入增高,但中等收入的人也要付相當數量的稅,不像美國有近一半的職工不用交所得稅,而頂級富豪又有各種稅法漏洞可鑽。而且他們的稅法很簡單,基本上政府可以幫你算好應交稅額,你只要認可簽字就行。因為偷稅漏稅和鑽稅法漏洞的機會很少,也使得民眾對交稅這件事更能接受。另一個我們常會擔心的問題,就是“大政府”造成的弊端,這個後面還要討論。

作者帕塔嫩的另一個主要論點,就是政府服務比私營服務更好。她覺得美國人活得太累,因為什麼事都要作選擇。就拿孩子來說,決定生孩子了就得選擇提供適當保險和產假的工作,然後要選定婦科醫生和生產的醫院。孩子出生後要調查什麼托兒所最好,然後長大了還要想方設法進好的學校,參加課外輔導,等等等等。而在芬蘭,從生產到托兒到教育都是國家提供的,每個機構都是差不多的服務品質,所以按“缺省值”做就沒啥大問題。美國人通常認為私營機構因為有市場壓力會提供更高效優質的服務。但帕塔嫩則認為,私營企業有盈利動機,消費者稍不小心就會掉進坑裡。而政府服務因為受著民主制度的監督,反而更可信賴。在芬蘭,所有中小學甚至大學都是差不多品質,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和個人興趣被安排到合適的“學業軌道”中。所以學生不需要激烈競爭,可以有快樂的童年。而芬蘭的中小學成績在國際測試中一直是領先的,這也反映了全國一致的公立教育的優越性。我想這個觀點也是大多數美國人難以接受的。我自己經歷過中國和美國的政府。雖然兩者意識形態和管理機制完全不同,但其官僚低效確實驚人地一致。私營企業雖然也有層層黑幕,但消費者至少可以用腳投票,不會被欺負了還一點辦法沒有。而且美國人最注重個人選擇,也許更多人會覺得市場上的選擇權不是一個負擔而是生活的必須吧。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方案,那麼由政府來推行這個方案可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做法。問題是在醫療,教育等領域,沒有人知道什麼方案是最好的。這個時候允許私營企業“百花齊放”,在多樣化的探索和競爭中提高服務水準,應該是更有助於進步和創新的道路。

不過話說回來,北歐人如此信賴政府,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政府真的不錯吧。確實,在政府有效性的國際排名中,北歐國家通常名列前茅。當然,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國家比較小。一般美國人對自己的地方政府感覺也比對聯邦政府好。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比經驗。北歐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市場選擇,老美們也沒有真的嘗過“大政府”的滋味(除了聽過關于蘇聯的恐怖故事外)。至於像帕塔嫩那樣的移民,到了新的社會需要一個適應階段,也許幾年也許更長。所以要比較這兩個體系的優劣還真不容易呢。但不管怎樣,對於政府有效性和可信度的評估,也是造成北歐和美國觀念差別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北歐理論》中,“政府”和“社會”幾乎是可以互換使用的同義詞。而在美國,除了“政府”之外,社會還包括很多其它成分:家庭,教會,社區,草根組織等等。“社會”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是常態。那麼在北歐,政府掌控的資源和服務比例比美國大得多,它是否受到社會其他機構和成員的制約?這種制約對於民主政府是否必要?這是一個我很想知道答案,但作者沒有涉及的問題。

在美國,工人的處境因為全球化而受到很大影響。為了保持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美國公司必須限制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即便這樣,仍然有很多工作流出美國,去追逐更低成本的勞動力。而在北歐,勞動力成本應該比美國更高,而那些國家又很依賴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那麼它們是怎樣在全球化中生存的呢?作者並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但是從其它資料來看,我想北歐模式也許在全球化前比美國更有優勢。首先,許多工人的福利(如醫療,產假等)是國家提供而不是企業提供的,並不增加企業負擔。而且在稅收上,北歐的企業稅和投資增值稅很低,個人所得稅較高。因為大多數個人無法搬離國家來躲避高稅收(的確有富豪這樣做,最著名的是瑞典IKEA公司的創始人),如此稅務結構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這也許是一個美國可以學習的策略。

北歐模式在美國是一個長久的爭議話題。支持者認為北歐模式既符合了進步的道德觀,也被事實證明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北歐國家這方面的指標都在世界前列)。而反對者則質疑北歐國家的現狀是否真的如此美好。例如,北歐國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實行“福利國家”政策的。但他們的經濟和社會指標在那以前的幾十年就領先了。而且在美國的北歐移民的生存狀況也比其它美國人(移民或本地人)要好得多。這說明他們的優異表現可能是因為文化,種族構成而不是社會制度。另外北歐的優厚福利制度是不是減少了人們創新的動力?他們的人均專利數只有美國的一半不到。而且北歐國家也在不斷變革,目前有些國家有“向右轉”的趨勢。要想瞭解保守主義對北歐模式的看法,可以看看這個博客集成:http://www.aei.org/tag/scandinavia/。

《北歐理論》出版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並非是普遍好評,特別是在美國。除了“北歐模式”本來就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以外,這本書的寫法也有不少不討人喜歡的地方。首先是帕塔嫩對美國情況的瞭解很有限。看來她的朋友圈是紐約市的高級白領。他們的生活和大多數美國人是很不一樣的。而且北歐的成就並不能說明他們的路線是最好的。就拿教育來說吧,作者反復提到芬蘭中小學生在國際測試中名列前茅,來論證芬蘭教育制度和理念的優越。但是她根本沒有提到中國在國際測試中也是名列前茅甚至勝過芬蘭,而中國的教育制度比她所批評的美國更加注重競爭和缺少平等。再說美國有些州(如麻塞諸塞)測試成績比芬蘭只高不低。可見教育制度並非決定因素。其次是她有意無意表現出的居高臨下的態度。雖然她也說到芬蘭的一些問題,但對兩國的評價誰高誰低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她不僅對美國的國家體制和社會政策進行道德評判,而且用“落後”,“舊時代”之類的詞語來形容美國的現狀。雖然她對美國的批評在美國自己的媒體和政壇上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從一個“外國人”(雖然帕塔嫩已入美國籍,但她寫書的自我定位顯然是芬蘭人看美國)口中說出來,還是有點聽著不受用。但不管怎樣,良藥苦口,如果能咽下自尊的話,這本書還是給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觀點和資訊。

還記得當初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一個最大的觸動就是發現“原來做事情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可是幾十年下來,現在我們對美國的一切已經習以為常,雖然有種種不滿意但是很難想像如何改變。這種時候,“他山之石”對於開闊思路和反思自己的觀念就很重要。《北歐理論》這本書簡單扼要地突出了北歐和美國社會的種種反差並揭示了背後的理念差別。雖然北歐的理念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例如中國是在另一個極端但也成功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且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很難接受,但是至少,北歐提供了一個社會實驗。如果要思考美國將來的政府與社會走向,值得多瞭解一下北歐的狀況。而《北歐理論》這本書,是我們瞭解北歐的一個不錯的出發點。

北歐的成功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的文化和傳統就是注重合作和社會和諧,而不是像美國注重個人主義。所以他們把貢獻給國家和從國家得到福利都看成是自然的事情。另一個,也許更重要的,就是國家的福利並不是只給窮人而是所有人都能享受。這樣,人們就會把交稅享受國家服務看成是一種“交換”(不管實際上性價比如何),而更趨於接受。就像美國惠及中產階級的福利計畫如社會安全保險(SocialSecurity)和老人醫療照顧(Medicare)在政治上也被廣為接受。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北歐國家的稅收相對公平。雖然稅率也隨著收入增高,但中等收入的人也要付相當數量的稅,不像美國有近一半的職工不用交所得稅,而頂級富豪又有各種稅法漏洞可鑽。而且他們的稅法很簡單,基本上政府可以幫你算好應交稅額,你只要認可簽字就行。因為偷稅漏稅和鑽稅法漏洞的機會很少,也使得民眾對交稅這件事更能接受。另一個我們常會擔心的問題,就是“大政府”造成的弊端,這個後面還要討論。

作者帕塔嫩的另一個主要論點,就是政府服務比私營服務更好。她覺得美國人活得太累,因為什麼事都要作選擇。就拿孩子來說,決定生孩子了就得選擇提供適當保險和產假的工作,然後要選定婦科醫生和生產的醫院。孩子出生後要調查什麼托兒所最好,然後長大了還要想方設法進好的學校,參加課外輔導,等等等等。而在芬蘭,從生產到托兒到教育都是國家提供的,每個機構都是差不多的服務品質,所以按“缺省值”做就沒啥大問題。美國人通常認為私營機構因為有市場壓力會提供更高效優質的服務。但帕塔嫩則認為,私營企業有盈利動機,消費者稍不小心就會掉進坑裡。而政府服務因為受著民主制度的監督,反而更可信賴。在芬蘭,所有中小學甚至大學都是差不多品質,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和個人興趣被安排到合適的“學業軌道”中。所以學生不需要激烈競爭,可以有快樂的童年。而芬蘭的中小學成績在國際測試中一直是領先的,這也反映了全國一致的公立教育的優越性。我想這個觀點也是大多數美國人難以接受的。我自己經歷過中國和美國的政府。雖然兩者意識形態和管理機制完全不同,但其官僚低效確實驚人地一致。私營企業雖然也有層層黑幕,但消費者至少可以用腳投票,不會被欺負了還一點辦法沒有。而且美國人最注重個人選擇,也許更多人會覺得市場上的選擇權不是一個負擔而是生活的必須吧。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方案,那麼由政府來推行這個方案可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做法。問題是在醫療,教育等領域,沒有人知道什麼方案是最好的。這個時候允許私營企業“百花齊放”,在多樣化的探索和競爭中提高服務水準,應該是更有助於進步和創新的道路。

不過話說回來,北歐人如此信賴政府,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政府真的不錯吧。確實,在政府有效性的國際排名中,北歐國家通常名列前茅。當然,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國家比較小。一般美國人對自己的地方政府感覺也比對聯邦政府好。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比經驗。北歐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市場選擇,老美們也沒有真的嘗過“大政府”的滋味(除了聽過關于蘇聯的恐怖故事外)。至於像帕塔嫩那樣的移民,到了新的社會需要一個適應階段,也許幾年也許更長。所以要比較這兩個體系的優劣還真不容易呢。但不管怎樣,對於政府有效性和可信度的評估,也是造成北歐和美國觀念差別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北歐理論》中,“政府”和“社會”幾乎是可以互換使用的同義詞。而在美國,除了“政府”之外,社會還包括很多其它成分:家庭,教會,社區,草根組織等等。“社會”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是常態。那麼在北歐,政府掌控的資源和服務比例比美國大得多,它是否受到社會其他機構和成員的制約?這種制約對於民主政府是否必要?這是一個我很想知道答案,但作者沒有涉及的問題。

在美國,工人的處境因為全球化而受到很大影響。為了保持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美國公司必須限制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即便這樣,仍然有很多工作流出美國,去追逐更低成本的勞動力。而在北歐,勞動力成本應該比美國更高,而那些國家又很依賴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那麼它們是怎樣在全球化中生存的呢?作者並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但是從其它資料來看,我想北歐模式也許在全球化前比美國更有優勢。首先,許多工人的福利(如醫療,產假等)是國家提供而不是企業提供的,並不增加企業負擔。而且在稅收上,北歐的企業稅和投資增值稅很低,個人所得稅較高。因為大多數個人無法搬離國家來躲避高稅收(的確有富豪這樣做,最著名的是瑞典IKEA公司的創始人),如此稅務結構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這也許是一個美國可以學習的策略。

北歐模式在美國是一個長久的爭議話題。支持者認為北歐模式既符合了進步的道德觀,也被事實證明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北歐國家這方面的指標都在世界前列)。而反對者則質疑北歐國家的現狀是否真的如此美好。例如,北歐國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實行“福利國家”政策的。但他們的經濟和社會指標在那以前的幾十年就領先了。而且在美國的北歐移民的生存狀況也比其它美國人(移民或本地人)要好得多。這說明他們的優異表現可能是因為文化,種族構成而不是社會制度。另外北歐的優厚福利制度是不是減少了人們創新的動力?他們的人均專利數只有美國的一半不到。而且北歐國家也在不斷變革,目前有些國家有“向右轉”的趨勢。要想瞭解保守主義對北歐模式的看法,可以看看這個博客集成:http://www.aei.org/tag/scandinavia/。

《北歐理論》出版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並非是普遍好評,特別是在美國。除了“北歐模式”本來就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以外,這本書的寫法也有不少不討人喜歡的地方。首先是帕塔嫩對美國情況的瞭解很有限。看來她的朋友圈是紐約市的高級白領。他們的生活和大多數美國人是很不一樣的。而且北歐的成就並不能說明他們的路線是最好的。就拿教育來說吧,作者反復提到芬蘭中小學生在國際測試中名列前茅,來論證芬蘭教育制度和理念的優越。但是她根本沒有提到中國在國際測試中也是名列前茅甚至勝過芬蘭,而中國的教育制度比她所批評的美國更加注重競爭和缺少平等。再說美國有些州(如麻塞諸塞)測試成績比芬蘭只高不低。可見教育制度並非決定因素。其次是她有意無意表現出的居高臨下的態度。雖然她也說到芬蘭的一些問題,但對兩國的評價誰高誰低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她不僅對美國的國家體制和社會政策進行道德評判,而且用“落後”,“舊時代”之類的詞語來形容美國的現狀。雖然她對美國的批評在美國自己的媒體和政壇上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從一個“外國人”(雖然帕塔嫩已入美國籍,但她寫書的自我定位顯然是芬蘭人看美國)口中說出來,還是有點聽著不受用。但不管怎樣,良藥苦口,如果能咽下自尊的話,這本書還是給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觀點和資訊。

還記得當初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一個最大的觸動就是發現“原來做事情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可是幾十年下來,現在我們對美國的一切已經習以為常,雖然有種種不滿意但是很難想像如何改變。這種時候,“他山之石”對於開闊思路和反思自己的觀念就很重要。《北歐理論》這本書簡單扼要地突出了北歐和美國社會的種種反差並揭示了背後的理念差別。雖然北歐的理念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例如中國是在另一個極端但也成功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且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很難接受,但是至少,北歐提供了一個社會實驗。如果要思考美國將來的政府與社會走向,值得多瞭解一下北歐的狀況。而《北歐理論》這本書,是我們瞭解北歐的一個不錯的出發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