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人民日報:中國企業“走出去”搶抓機遇別猶豫

中國企業“走出去”是為了搶抓機遇, 不能等待命運的垂青, 需要在一次次弄潮中成長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 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在全球佈局已成為常態。 2016年, 福建泉州民營企業掀起了一股“走出去”熱潮, 安踏、貴人鳥、九牧王、七匹狼紛紛收購國外品牌, 集成傘業、盼盼、雅客則在東盟國家投資設廠……“走出去”的, 並非只有一小撥弄潮兒。 2016年, 福建省對外投資達到111.6億美元, 其中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投資增長88%;而同期實際利用外資81.9億美元, 對外投資再次高於利用外資。

然而, 隨著一些國家和地區反全球化的聲音不斷出現,

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 一部分企業家開始猶豫還要不要繼續“走出去”。 這種擔憂有其合理性, 但無論從自身成長還是全球化走勢看, 中國企業還是需要穩步“走出去”。

“走出去”對中國企業的意義, 遠不只是業務範圍擴大那麼簡單。 以安踏集團為例, 2015年成為首個全年營收超過百億元的中國體育品牌, 運動鞋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超過了耐克, 這一跨越主要靠產品創新, 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研發機構“走出去”。 自2009年起, 安踏集團就在全球佈局其研發機構, 目前在美國、韓國、日本建有專業研發團隊。 2016年, 他們的創新產品雖只占其產品總量的三成, 但創利占比卻超過五成。 福建紫金集團在全球礦業普遍虧損的情況下,

目前其銷售收入和利潤水平均位居全球黃金企業第二位。 何以如此?也是靠“走出去”——從2003年開始, 紫金集團就開始探索海外佈局, 至今已在全球9個國家投資, 並以此帶動相關聯的機械裝備、建築建材等各類產業集群式出口, 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中國企業揚帆出海, 需要慢慢練就迎擊風浪的經驗和能力。 但是, 中國企業不可能總在風平浪靜時“走出去”, 而註定只能“在深海裡練就游泳能力”, 在一次次的弄潮中成長。 而且, 從長遠來看, 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並沒有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 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 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形勢,

和16年前加入WTO時完全不一樣。 過去, 我們開啟“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某種程度上是對全球化的回應, 如今中國企業無論到海外建廠、投資並購, 還是搞品牌合作、購買專利, 更多是主動擁抱全球化。 無論潮流如何, 對中國企業而言, 一切才剛剛開始, “走出去”仍是大勢所趨, 不用猶豫。

“走出去”是為了搶抓機遇, 不能等待命運的垂青。 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 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 事實上, “逆全球化”思潮的暗流湧動, 並不意味沒有“走出去”的機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 泉州一些民企搶抓機遇, 到國際市場上搶購設備、吸引人才、釋放產能、優化管理、調整結構, 就上演了一出轉危為機、逆勢增長的好戲。

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

中國形成了日益成熟的市場機制、穩定的投資環境, 這不僅為境外企業到中國投資提供了機遇, 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建立了穩定的大後方。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之際, 中國企業抓住時機走向國際舞臺, 在硬碰硬、真較量中不斷完善自我, 形成更合理的佈局, 才能打開一片新天地, 找到發展新動能。

(作者為本報福建分社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