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精品解讀!中國嘉德2017春拍: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

中國嘉德2017春季拍賣會

一如既往, 呈現高品質佛教藝術品

我們將更多推介給廣大藏家藏友們

讓更多的人與頂級收藏品零距離接觸!

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

預展:2017年6月16日-21日

拍賣:2017年6月20日 晚8:00

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紫金·南廳

精銅鑄就成就者 神色猶見雪堆白—— 大成就者薩惹哈造像賞析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羅文華

17世紀, 藏傳佛教藝術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 在西藏本土, 五世達賴喇嘛登上了最高的政教寶座。 在他的扶持和積極參與, 西藏藝術逐漸進入規範化和模式化的發展軌道。 官方作坊雪堆白專為達賴喇嘛及其地方政府鑄造法物, 經過不斷嘗試創新, 形成獨特的雪堆白造像。

3351 大成就者薩惹哈組像

西藏 17世紀

高20.5cm;寬16.5cm

紫、黃雙色琍瑪嵌金、銀及寶石, 局部鎏金

估價:RMB 3,000,000-6,000,000

1642年, 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依靠和碩特蒙古固始汗勢力建立噶廈政權後, 以拉薩為中心, 在西藏各地修建、維修了眾多寺院, 在招集各地的能工巧匠參與系列工程的同時, 開始著手對手工業技術人員進行培養, 為雪堆白作坊形成奠定了基礎。 但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的雪堆白只是處在草創時期, 並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管理機制。

第巴•桑傑嘉措擔任攝政期間, 於1688年9月29日完成了他的巨著《黃琉璃》, 詳細闡釋了諸神、聖者及護法不同部分的圖像和線性測量圖。 為了說明這個主題, 他甚至雇傭了三名專業藝術家創作了一本造像量度的寫生集, 那些精確的測量圖作為樣本在寫生集中展示, 這些量度圖像後來成為雪堆白造像的基本量度標準, 為西藏造像的模式化產生了影響。

雪堆白的真正成型要晚到七世達賴羅桑格桑嘉措時期(1708-1757年)。 1754年, 七世達賴喇嘛派人去尼泊爾學習造像, 並於布達拉宮附近設立造像作坊, 鑄造佛像190尊, 繪畫唐卡510幅。 這才標誌著雪堆白作坊正式成立。 雪堆白位於拉薩布達拉宮腳下, 全稱雪堆白多當列康(Zhol‘dod dpal do dam las khongs), 是西藏噶廈地方政府下屬的行業組織, 專門承做和供應噶廈政府所需要的佛教法物。 它既是一個承造藏傳佛教法物的作坊, 也是整個西藏手工業的管理機構。 當時凡是外地私人工匠需要在西藏工作, 每年向雪堆白繳稅後才能在雪堆白屬下幹活。 若發現私自行事,

雪堆白有權沒收工具並予以懲罰。

據說, 雪堆白有會員108名, 分工精細, 有浮雕工、鍛打工、鑄工、塑像師、鐵匠、銅匠、畫師、木匠、金匠、車工等。 由於這個作坊有官辦性質, 嘎廈政府對其控制較嚴, 它主要職能是為嘎廈政府服務, 經費基本上來源於西藏地方政府。 為了保證雪堆白對技術、產品和工匠的壟斷性優勢, 嘎廈政府嚴格限制來自于康巴和安多地區的工匠加入, 只收納衛藏地區的工匠。

雪堆白造像數量很大,品類種多,從北京至整個藏區,隨著黃教影響的擴大,遍佈各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雪堆白多是量產的、模式化的作品,沒有什麼特色,實際上,雪堆白造像絕對不乏經典之作,主要有三類最能代表其水準,一類是與常見的黃銅或紅銅鎏金的造像不同的紫金琍瑪造像,其合金配方與色澤均十分獨特;另一類是模仿古代印度、尼泊爾的新仿古作品。這些作品曾經作為進貢的“番像佛”,大量送至北京,供奉在宮禁內外的寺廟中,以至於人們誤以為是京造佛像;最後一類是少量的專門生產的精品,在合金品質和技術水平均獨步一時,屬於雪堆白的精品之作。值得注意的是,雪堆白有一種叫銅燒古的技術,一直是其處理表面銅色的絕活,使新造的佛像看起來色彩潤澤,包漿深厚,古香古色,與經過長時期氧化的效果相當接近。這尊薩惹哈造像就屬於最後一類中的作品。

薩惹哈作苦修者裝束,鬚髮眉皆白,換高髻,綴聯珠,戴骷髏冠,二者均為銀質,頂上有純金金剛杵頭。雙目圓睜,露白齒,表情忿怒,上身袒裸,飾捶揲金質項圈,有銀質的珠鬘穿過雙肩,束在腰部,在胸前交叉嵌法輪,鬘頭垂到腹部,嵌有松石。臂釧、手鐲、足鐲均為銀質聯珠,臂釧和足鐲上的摩尼寶珠部分為金質捶揲嵌松石工藝,足見此像之豪華,非普通造像可比。

下身僅披虎皮,象徵他的厭世出離心,坐夜叉身上,暗示他得道後的法力。雙手于胸前施拈持印,顯然與薩惹哈雙手端持新造羽箭的形象一致,暗示他看見新造的箭後立即產生覺悟,認識到空色無分別,因其本質不二。

夜叉以跪臥姿,側面向觀者,神態安神,面帶微笑。下承單層仰蓮台,蓮瓣為寫實的葉狀,與常見的蓮瓣不同,是17-18世紀雪堆白造像的典型樣式。從蓮台的形式來看,此像不是單獨供奉,原來應當是置於某個台座上供奉的。這樣的例子在雪堆白造像中有諸多例子可證。

封底保存完好,中間刻十字交杵紋

底泛亞貼

此像在過去流落海外,曾屬於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泛亞收藏”,是20世紀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泛喜馬拉雅藝術收藏。

在泛亞收藏中,數十件藏品被美國重要的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大都會博物館、克利夫蘭博物館、以及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等。首任“泛亞收藏”藏主克利斯蒂安-休曼去世後,此件作品於1982年由安思遠主持在紐約佳士得拍出。

薩惹哈身側後方有手持供品的明妃脅侍左右,上身袒裸,下身著短裙,裙上有陰線刻花,頗有尼泊爾藝術的特點,應當是雪堆白工匠借鑒尼泊爾樣式而創作的。她們應當是助修或見證他修行的人。三人背後有葫蘆形大背光,以觀者的角度為准,台座上右邊供帶蓋銅缽,置於仰覆蓮臺上;左邊高足盤,內供巴苓,周圍堆放摩尼寶等珍寶,代表施造人或者信眾對於薩惹哈的崇拜。

大成就者(Mahasiddha)是專對以修習密法獲得成就並對密法傳播做出貢獻的那些古代印度上師的稱呼。由於身份特殊,又多驚世駭俗之舉,他們身上往往籠罩著神秘的色彩。西藏一直將大成就者作為密教上師崇拜有加。雖然西藏傳統有八十四大成就者的說法,並有一本有關他們傳記的書,但實際繪畫和文獻中,對於大成就者的數量一直並不確定,有80、84,100多等位各種說法,大成就者的特徵也不統一,除了幾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之外,很多都要靠藏文題記來辨認。

根據西藏《八十四大成就者傳》的記載,這些大成就者或出身低微,或就是賤種階級,也有出身高貴的王胄之家或是婆羅門階級的;他們從事的行業也各不相同,有漁夫、屠夫、小偷,也有一國之君或修行已有所成的異教徒。但他們都在從事同一項事業就是通過神秘的方式(瑜伽),採取與當時社會普遍道德相左的行為(喝酒、性亂等),在怪異的場所(墳場)進行獨特的瑜伽體驗。他們並不僅僅是身懷絕技的高級瑜伽師,而一群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佛教徒,是探索一切有情(包括人類在內一切有生命的存在)脫離生、老、病、死的在世之苦和無限輪回的永恆之苦的先驅和思想家。他們利用現世短暫的生命,追求永恆存在的精神,達到永恆快樂的彼岸,精神永存的家園。薩惹哈就是其中廣為人知的成員之一。

薩惹哈出身高等級種姓婆羅門,生活在西元8世紀下半葉的東印度。他白天遵守婆羅門規範,晚上則遵循佛教的行持,同時遵守婆羅門和佛教的戒律。他特別熱衷於密法修行並且已然得到解脫,他身邊的人卻渾然不知。有一次,他因為飲酒,被眾婆羅門告發到國王面前,稱其喝酒破壞婆羅門教規,要求將他逐出教門。為了解除大家對他的誤會,他在眾人面前發誓,將手放入滾燙的油中,如果毫髮無傷則表明他沒有飲酒,果然大家均看見他的手安然無恙。眾人還是執迷不悟。他又發誓要徒步走過水面而不沉,如果能夠做到,則再次證明他的清淨無汙。最後也在眾人面前從水上走過河面。見大家還心存猶疑,最後他在眾人見證下稱自己的體重竟然遠超三個與他自身一樣重的鐵塊。大家這才發現,薩惹哈原來是具有神通法力的大瑜伽師,君民無不嘆服,國王宣佈,他既然有這樣高的成就,飲不飲酒不過是表相而已,為他所折服的國王與百姓都篤信他的成就,皈依於佛門。

後來薩惹哈大師和一位制箭鐵匠15歲的女兒結婚,一同在荒遠之地隱修,曾一次入定12年之久,出定之時還想起入定前妻子為他做的蘿蔔。他的妻子立即對他的入定修行的效果表示懷疑,認為他的妄念分別還沒有消除。他虛心地接受妻子的批評,認真摒除分別與執著妄想,專注地禪修,徹底斷除了煩惱,得到了大手印的成就。

薩惹哈是古印度實踐大輪上樂(Cakrasaņvara)密法的上師之一,他創作的道把(Dohā)行歌闡述了俱生歡喜(Sahajānanda)觀修的基本原則,對西藏文學產生過巨大影響。他與上樂金剛和佛陀嘎布拉金剛(Buddhakapāla)的教法有關係。也有人認為他是密教大師龍樹的上師。

此尊造像不僅主題鮮明,人物形象和姿態極為生動自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且用材講究:薩惹哈與夜叉身體銅色呈暗紅色,類似于紅銅,其實就是黃銅燒古技術帶來的獨特效果,背光、兩位明妃以及蓮座為銅鎏金,鑲嵌銀、金、松石,足證此像製作成本非同一般,鬚髮眉部分上白漆再繪畫髮絲,更為西藏造像中所少見的案例。

僅從以上特徵就可以看出,此像並非普通雪堆白造像批量生產的產品,而出自高水準工匠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此像令我們想到某私人藏家收藏的智行佛母,其蓮花箭為金質,均屬雪堆白中生產的高品質作品。

智行佛母 高21.3釐米

雪堆白是西藏地區手工藝水準最高的管辦機構,在造像工藝方面力求精緻和典雅,佈局嚴謹,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在保持整體的傳統藝術風格上也有著藝術上的創新,經過長期的實踐發展,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雪堆白藝術風格,代表了西藏近、現代傳統工藝的最高水準。

雪堆白藝術風格不僅影響到清宮,也對西藏和蒙古造像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大多雪堆白作品保存在西藏的一些重要寺院和北京故宮中,僅有極少數作品流失在民間。

元末明初 藏中風格——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賞析

3383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西藏 15世紀

高39.6cm

估價:RMB 6,800,000-7,800,000

西元13~14世紀是金銅佛像藝術傳承史上極為重要的階段,西藏(吐蕃)在這一時期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西元1247年),藏傳佛教藝術開始向中原傳播。藝術家們在造像時更注重展現佛像的力量感和立體感是此時期造像的鮮明特點之一。蒙元統治者尊崇對藏傳佛教,社會僧俗人士對佛教藝術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漢藏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對西藏本地的藝術創作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不僅所需金屬材料充足,甚至用於製作卷軸唐卡所需的織物都極為豐富。

【此像的造型風格非常值得注意,它在尼泊爾佛教藝術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西藏本土的審美元素,展現了西藏中部地區佛像藝術的輝煌成就。每當看到那些做工精美、形象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像,我不禁就會想起《佛本行集經》中的那首著名的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雖然這首贊佛偈是對釋迦牟尼佛一生偉大功業的禮敬和讚歎,但何不可以用來讚歎那些雕刻精美的佛像呢!眼前我們看到的這尊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也堪當這樣的讚美!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 黃春和

儘管此像實現了西藏本土與外來藝術的完美融合,但我們仍能辨別出尼泊爾藝術元素,也能看出西藏本土的藝術特點。如佛像寬平的額頭、上挑的眉眼、肥厚的雙唇以及削瘦的下頜,就表現出具有異域風情的尼泊爾藝術特點;溫和的面相、豐腴的軀體、柔軟的肌肉等表現,也明顯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審美情趣與追求。非常難得的是,這些不同的藝術元素在這尊造像上得到完美的融合,共同實現了對於佛陀“相好”特徵的完美詮釋,共同鑄就了佛陀的寂靜與莊嚴,也共同成就了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同樣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歷經數百年傳承,面部泥金彩繪仍然如此完好,極為珍貴,生動表現了佛陀不同凡俗的莊嚴和寂靜的圓滿法相。

壯碩的肢體、生動的手足姿態,也契合尼泊爾藝人對佛教造像量度的獨特理解。兩肩圓滿豐腴,身軀及四肢肌肉圓實柔軟,看上去雄健有力,氣勢非凡,又充分表現了佛陀“勇猛大丈夫”的非凡氣質。而身穿的袈裟和僧裙,衣質輕薄貼體,衣紋簡潔,完全採用古印度北部地方笈多時期馬土臘的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僅於領口、袖口和小腿處刻畫出衣邊;

用兩道聯珠紋表現衣緣,衣緣上刻有精美的纏枝蓮紋飾;左肩覆搭的衣角自然展開,紋褶尤為自然。突出身軀的起伏變化,更是尼泊爾藝術極為崇尚的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西藏的表現主要體現在造像身軀的結構和整體的造型上,如:造像身軀一改早期粗短挺拔、脖頸或短或長的形式,變得勻稱合理,符合人體的正常比例,就顯露了西藏本土對佛像形體與量度的自我認知。

跏跌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左手置雙膝上結禪定印,右手置右膝結觸地印,表現的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勢和形象。蓮座為雙層束腰式,雕刻精緻細膩。由於蓮座的造型設計對佛像有著舉足輕重的美學影響,藝術家們往往不惜工本,大量用銅,力求給人一種舒展大氣的感覺,為佛像增添穩重大氣之勢。

蓮座造型整體呈梯形,寬肥飽滿的雙層蓮花瓣上下對稱分佈,蓮座的上下邊緣又以聯珠紋加以裝飾。蓮瓣的形制,不僅美觀大方,而且不同於此前印度與西藏的樣式,展現了藏族人民的獨特創造水準!

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極為精美的十字金剛杵圖案

金銅佛像除自身所承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工藝價值外,同樣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嚴格意義上講,在評估一尊佛像的整體價值時,其參考內容應包括金屬學中的成分及金相,圖像學中的造像度量經和美學,工藝學(鑄造、雕刻及後期表面處理)及宗教學(神格及開光封藏)。佛像的鎏金效果同樣對經濟價值產生影響,決定鎏金品質的不僅取決於藝術家的手藝,還取決於銅中所含的各種金屬元素比例。西元13-14世紀,西藏中部地區製作的少量佛像會摻入鋅元素。鋅含量超過5%,即形成低鋅黃銅。此像的金屬元素分析結果為:

銅中含有極少的那些在煉銅過程中容易產生的雜質,僅有0.2%的鐵元素。而12.6%的鋅元素足以讓銅質變得較為堅硬,屬於中鋅黃銅,有利於藝術家對佛像進行後期細節的雕刻工作。

鉛含量為7%。鉛元素在銅造像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鉛不與銅、錫、鋅形成合金,在銅中以顆粒狀存在。鉛元素含量越高,越能提高銅液的流動性,以及填充鑄造過程中形成的氣孔等缺陷,從而提高鑄件的品質。在鎏金方面,鉛元素含量越高,金水在銅表面的附著力越差。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對佛像反復進行多次鎏金,才能達到此像的鎏金效果。

參閱:佳士得香港 2016-06-01 LOT3303(成交價2364萬)

【一直以來,在佛像藝術品市場上,那些流行普遍的佛教造像代表了歷史上曾經擁有廣泛的信仰和崇拜群體,其價值正體現了其普遍性。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一直是萬千信眾永恆不變的信仰主題。雕塑難度相對較大的對於藝術家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而它們簡潔的藝術造型也最能表現雕塑藝術水準,最好表現佛教的精神與思想,最能展現佛教藝術的魅力。這尊釋迦牟尼佛像就是一尊流行普遍的造像,它以無比莊嚴的藝術形象向人們開顯著佛教的慈悲與智慧,整體造型大方,氣勢雄健,做工精緻,法相莊嚴,體量碩大,品相完美;也以簡潔的藝術造型展現著舉世遵循的大道至簡的藝術魅力,非常值得我們珍視。它是佛像收藏的極品,是一件造型精妙的古代雕塑藝術珍品,更是非常難得的佛像供奉聖品。】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 黃春和

雪堆白造像數量很大,品類種多,從北京至整個藏區,隨著黃教影響的擴大,遍佈各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雪堆白多是量產的、模式化的作品,沒有什麼特色,實際上,雪堆白造像絕對不乏經典之作,主要有三類最能代表其水準,一類是與常見的黃銅或紅銅鎏金的造像不同的紫金琍瑪造像,其合金配方與色澤均十分獨特;另一類是模仿古代印度、尼泊爾的新仿古作品。這些作品曾經作為進貢的“番像佛”,大量送至北京,供奉在宮禁內外的寺廟中,以至於人們誤以為是京造佛像;最後一類是少量的專門生產的精品,在合金品質和技術水平均獨步一時,屬於雪堆白的精品之作。值得注意的是,雪堆白有一種叫銅燒古的技術,一直是其處理表面銅色的絕活,使新造的佛像看起來色彩潤澤,包漿深厚,古香古色,與經過長時期氧化的效果相當接近。這尊薩惹哈造像就屬於最後一類中的作品。

薩惹哈作苦修者裝束,鬚髮眉皆白,換高髻,綴聯珠,戴骷髏冠,二者均為銀質,頂上有純金金剛杵頭。雙目圓睜,露白齒,表情忿怒,上身袒裸,飾捶揲金質項圈,有銀質的珠鬘穿過雙肩,束在腰部,在胸前交叉嵌法輪,鬘頭垂到腹部,嵌有松石。臂釧、手鐲、足鐲均為銀質聯珠,臂釧和足鐲上的摩尼寶珠部分為金質捶揲嵌松石工藝,足見此像之豪華,非普通造像可比。

下身僅披虎皮,象徵他的厭世出離心,坐夜叉身上,暗示他得道後的法力。雙手于胸前施拈持印,顯然與薩惹哈雙手端持新造羽箭的形象一致,暗示他看見新造的箭後立即產生覺悟,認識到空色無分別,因其本質不二。

夜叉以跪臥姿,側面向觀者,神態安神,面帶微笑。下承單層仰蓮台,蓮瓣為寫實的葉狀,與常見的蓮瓣不同,是17-18世紀雪堆白造像的典型樣式。從蓮台的形式來看,此像不是單獨供奉,原來應當是置於某個台座上供奉的。這樣的例子在雪堆白造像中有諸多例子可證。

封底保存完好,中間刻十字交杵紋

底泛亞貼

此像在過去流落海外,曾屬於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泛亞收藏”,是20世紀世界範圍內最著名的泛喜馬拉雅藝術收藏。

在泛亞收藏中,數十件藏品被美國重要的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大都會博物館、克利夫蘭博物館、以及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等。首任“泛亞收藏”藏主克利斯蒂安-休曼去世後,此件作品於1982年由安思遠主持在紐約佳士得拍出。

薩惹哈身側後方有手持供品的明妃脅侍左右,上身袒裸,下身著短裙,裙上有陰線刻花,頗有尼泊爾藝術的特點,應當是雪堆白工匠借鑒尼泊爾樣式而創作的。她們應當是助修或見證他修行的人。三人背後有葫蘆形大背光,以觀者的角度為准,台座上右邊供帶蓋銅缽,置於仰覆蓮臺上;左邊高足盤,內供巴苓,周圍堆放摩尼寶等珍寶,代表施造人或者信眾對於薩惹哈的崇拜。

大成就者(Mahasiddha)是專對以修習密法獲得成就並對密法傳播做出貢獻的那些古代印度上師的稱呼。由於身份特殊,又多驚世駭俗之舉,他們身上往往籠罩著神秘的色彩。西藏一直將大成就者作為密教上師崇拜有加。雖然西藏傳統有八十四大成就者的說法,並有一本有關他們傳記的書,但實際繪畫和文獻中,對於大成就者的數量一直並不確定,有80、84,100多等位各種說法,大成就者的特徵也不統一,除了幾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之外,很多都要靠藏文題記來辨認。

根據西藏《八十四大成就者傳》的記載,這些大成就者或出身低微,或就是賤種階級,也有出身高貴的王胄之家或是婆羅門階級的;他們從事的行業也各不相同,有漁夫、屠夫、小偷,也有一國之君或修行已有所成的異教徒。但他們都在從事同一項事業就是通過神秘的方式(瑜伽),採取與當時社會普遍道德相左的行為(喝酒、性亂等),在怪異的場所(墳場)進行獨特的瑜伽體驗。他們並不僅僅是身懷絕技的高級瑜伽師,而一群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佛教徒,是探索一切有情(包括人類在內一切有生命的存在)脫離生、老、病、死的在世之苦和無限輪回的永恆之苦的先驅和思想家。他們利用現世短暫的生命,追求永恆存在的精神,達到永恆快樂的彼岸,精神永存的家園。薩惹哈就是其中廣為人知的成員之一。

薩惹哈出身高等級種姓婆羅門,生活在西元8世紀下半葉的東印度。他白天遵守婆羅門規範,晚上則遵循佛教的行持,同時遵守婆羅門和佛教的戒律。他特別熱衷於密法修行並且已然得到解脫,他身邊的人卻渾然不知。有一次,他因為飲酒,被眾婆羅門告發到國王面前,稱其喝酒破壞婆羅門教規,要求將他逐出教門。為了解除大家對他的誤會,他在眾人面前發誓,將手放入滾燙的油中,如果毫髮無傷則表明他沒有飲酒,果然大家均看見他的手安然無恙。眾人還是執迷不悟。他又發誓要徒步走過水面而不沉,如果能夠做到,則再次證明他的清淨無汙。最後也在眾人面前從水上走過河面。見大家還心存猶疑,最後他在眾人見證下稱自己的體重竟然遠超三個與他自身一樣重的鐵塊。大家這才發現,薩惹哈原來是具有神通法力的大瑜伽師,君民無不嘆服,國王宣佈,他既然有這樣高的成就,飲不飲酒不過是表相而已,為他所折服的國王與百姓都篤信他的成就,皈依於佛門。

後來薩惹哈大師和一位制箭鐵匠15歲的女兒結婚,一同在荒遠之地隱修,曾一次入定12年之久,出定之時還想起入定前妻子為他做的蘿蔔。他的妻子立即對他的入定修行的效果表示懷疑,認為他的妄念分別還沒有消除。他虛心地接受妻子的批評,認真摒除分別與執著妄想,專注地禪修,徹底斷除了煩惱,得到了大手印的成就。

薩惹哈是古印度實踐大輪上樂(Cakrasaņvara)密法的上師之一,他創作的道把(Dohā)行歌闡述了俱生歡喜(Sahajānanda)觀修的基本原則,對西藏文學產生過巨大影響。他與上樂金剛和佛陀嘎布拉金剛(Buddhakapāla)的教法有關係。也有人認為他是密教大師龍樹的上師。

此尊造像不僅主題鮮明,人物形象和姿態極為生動自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且用材講究:薩惹哈與夜叉身體銅色呈暗紅色,類似于紅銅,其實就是黃銅燒古技術帶來的獨特效果,背光、兩位明妃以及蓮座為銅鎏金,鑲嵌銀、金、松石,足證此像製作成本非同一般,鬚髮眉部分上白漆再繪畫髮絲,更為西藏造像中所少見的案例。

僅從以上特徵就可以看出,此像並非普通雪堆白造像批量生產的產品,而出自高水準工匠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此像令我們想到某私人藏家收藏的智行佛母,其蓮花箭為金質,均屬雪堆白中生產的高品質作品。

智行佛母 高21.3釐米

雪堆白是西藏地區手工藝水準最高的管辦機構,在造像工藝方面力求精緻和典雅,佈局嚴謹,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在保持整體的傳統藝術風格上也有著藝術上的創新,經過長期的實踐發展,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雪堆白藝術風格,代表了西藏近、現代傳統工藝的最高水準。

雪堆白藝術風格不僅影響到清宮,也對西藏和蒙古造像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大多雪堆白作品保存在西藏的一些重要寺院和北京故宮中,僅有極少數作品流失在民間。

元末明初 藏中風格——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賞析

3383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

西藏 15世紀

高39.6cm

估價:RMB 6,800,000-7,800,000

西元13~14世紀是金銅佛像藝術傳承史上極為重要的階段,西藏(吐蕃)在這一時期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西元1247年),藏傳佛教藝術開始向中原傳播。藝術家們在造像時更注重展現佛像的力量感和立體感是此時期造像的鮮明特點之一。蒙元統治者尊崇對藏傳佛教,社會僧俗人士對佛教藝術品的需求與日俱增,漢藏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對西藏本地的藝術創作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不僅所需金屬材料充足,甚至用於製作卷軸唐卡所需的織物都極為豐富。

【此像的造型風格非常值得注意,它在尼泊爾佛教藝術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西藏本土的審美元素,展現了西藏中部地區佛像藝術的輝煌成就。每當看到那些做工精美、形象莊嚴的釋迦牟尼佛像,我不禁就會想起《佛本行集經》中的那首著名的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雖然這首贊佛偈是對釋迦牟尼佛一生偉大功業的禮敬和讚歎,但何不可以用來讚歎那些雕刻精美的佛像呢!眼前我們看到的這尊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像也堪當這樣的讚美!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 黃春和

儘管此像實現了西藏本土與外來藝術的完美融合,但我們仍能辨別出尼泊爾藝術元素,也能看出西藏本土的藝術特點。如佛像寬平的額頭、上挑的眉眼、肥厚的雙唇以及削瘦的下頜,就表現出具有異域風情的尼泊爾藝術特點;溫和的面相、豐腴的軀體、柔軟的肌肉等表現,也明顯體現了藏族人民的審美情趣與追求。非常難得的是,這些不同的藝術元素在這尊造像上得到完美的融合,共同實現了對於佛陀“相好”特徵的完美詮釋,共同鑄就了佛陀的寂靜與莊嚴,也共同成就了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同樣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歷經數百年傳承,面部泥金彩繪仍然如此完好,極為珍貴,生動表現了佛陀不同凡俗的莊嚴和寂靜的圓滿法相。

壯碩的肢體、生動的手足姿態,也契合尼泊爾藝人對佛教造像量度的獨特理解。兩肩圓滿豐腴,身軀及四肢肌肉圓實柔軟,看上去雄健有力,氣勢非凡,又充分表現了佛陀“勇猛大丈夫”的非凡氣質。而身穿的袈裟和僧裙,衣質輕薄貼體,衣紋簡潔,完全採用古印度北部地方笈多時期馬土臘的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僅於領口、袖口和小腿處刻畫出衣邊;

用兩道聯珠紋表現衣緣,衣緣上刻有精美的纏枝蓮紋飾;左肩覆搭的衣角自然展開,紋褶尤為自然。突出身軀的起伏變化,更是尼泊爾藝術極為崇尚的印度薩爾納特式表現手法。西藏的表現主要體現在造像身軀的結構和整體的造型上,如:造像身軀一改早期粗短挺拔、脖頸或短或長的形式,變得勻稱合理,符合人體的正常比例,就顯露了西藏本土對佛像形體與量度的自我認知。

跏跌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左手置雙膝上結禪定印,右手置右膝結觸地印,表現的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勢和形象。蓮座為雙層束腰式,雕刻精緻細膩。由於蓮座的造型設計對佛像有著舉足輕重的美學影響,藝術家們往往不惜工本,大量用銅,力求給人一種舒展大氣的感覺,為佛像增添穩重大氣之勢。

蓮座造型整體呈梯形,寬肥飽滿的雙層蓮花瓣上下對稱分佈,蓮座的上下邊緣又以聯珠紋加以裝飾。蓮瓣的形制,不僅美觀大方,而且不同於此前印度與西藏的樣式,展現了藏族人民的獨特創造水準!

原封底,封底蓋上刻有極為精美的十字金剛杵圖案

金銅佛像除自身所承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工藝價值外,同樣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嚴格意義上講,在評估一尊佛像的整體價值時,其參考內容應包括金屬學中的成分及金相,圖像學中的造像度量經和美學,工藝學(鑄造、雕刻及後期表面處理)及宗教學(神格及開光封藏)。佛像的鎏金效果同樣對經濟價值產生影響,決定鎏金品質的不僅取決於藝術家的手藝,還取決於銅中所含的各種金屬元素比例。西元13-14世紀,西藏中部地區製作的少量佛像會摻入鋅元素。鋅含量超過5%,即形成低鋅黃銅。此像的金屬元素分析結果為:

銅中含有極少的那些在煉銅過程中容易產生的雜質,僅有0.2%的鐵元素。而12.6%的鋅元素足以讓銅質變得較為堅硬,屬於中鋅黃銅,有利於藝術家對佛像進行後期細節的雕刻工作。

鉛含量為7%。鉛元素在銅造像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鉛不與銅、錫、鋅形成合金,在銅中以顆粒狀存在。鉛元素含量越高,越能提高銅液的流動性,以及填充鑄造過程中形成的氣孔等缺陷,從而提高鑄件的品質。在鎏金方面,鉛元素含量越高,金水在銅表面的附著力越差。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對佛像反復進行多次鎏金,才能達到此像的鎏金效果。

參閱:佳士得香港 2016-06-01 LOT3303(成交價2364萬)

【一直以來,在佛像藝術品市場上,那些流行普遍的佛教造像代表了歷史上曾經擁有廣泛的信仰和崇拜群體,其價值正體現了其普遍性。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一直是萬千信眾永恆不變的信仰主題。雕塑難度相對較大的對於藝術家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而它們簡潔的藝術造型也最能表現雕塑藝術水準,最好表現佛教的精神與思想,最能展現佛教藝術的魅力。這尊釋迦牟尼佛像就是一尊流行普遍的造像,它以無比莊嚴的藝術形象向人們開顯著佛教的慈悲與智慧,整體造型大方,氣勢雄健,做工精緻,法相莊嚴,體量碩大,品相完美;也以簡潔的藝術造型展現著舉世遵循的大道至簡的藝術魅力,非常值得我們珍視。它是佛像收藏的極品,是一件造型精妙的古代雕塑藝術珍品,更是非常難得的佛像供奉聖品。】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 黃春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