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IPO放緩 證監會在正確的道路上邁出可喜的第一步

6月2日, 證監會核准了4家企業的IPO申請, 這是繼5月26日證監會核發7家IPO公司批文以來, 連續兩周核發批文數少於10家, 且批文數連續縮量, 本批次募資額也減至15億元。 這意味著IPO放緩成為客觀事實。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 新股發行明顯提速。 而進入今年以後, 證監會每週核發的IPO公司數量都不低於10家。 這樣的發行速度“全世界都沒有”。 對於這樣的高速發行, 一些有良知的業內人士紛紛提出不同意見, 但證監會方面卻明確表示, 行情漲跌與IPO無關。 而一些利益中人及“馬屁專業戶”, 也是積極地為新股高速發行打油打氣,

進一步誤導管理層, 讓管理層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事實勝於雄辯。 儘管某些人居心叵測地置市場的供求規律於不顧, 但股市行情的發展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 行情的漲跌就是與IPO有關。 雖然IPO的鼓吹者認為, IPO融資對市場的抽血作用不大。 但這些鼓吹者卻忽視了兩大重要利空因素, 一是IPO加速發行對投資者信心的打擊;二是IPO加速發行給市場帶來的巨大限售股, 成為懸在股市頭上的新堰塞湖。

正是基於IPO加速發行的巨大利空, 所以在今年的行情中, 在全球股市牛氣十足的大背景下, A股卻走出了“唯我獨跌”的大熊市。 雖然在今年的行情中, 以國家隊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刻意營造出“漂亮50”的走勢, 但這絲毫不能掩蓋A股行情的慘烈。

截止6月2日, 有超過三分之二的A股, 股價低於2016年初的熔斷低點, 更有四成股票的價格創出了2638點以來的新低。 2017年的A股, 不是股災勝過股災。

也正是基於A股市場行情之慘烈,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傾聽了市場的呼聲, 從5月26日起放緩了IPO進程。 尤其是6月2日, 證監會只核准了4家公司的IPO申請, 募資額減少到15億元, 這更是恢復到了IPO提速前的正常水準。 可以說, 在IPO的問題上, 證監會在正確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這是A股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所樂意看到的。

作為一個股市來說, 當然不能沒有融資功能, 不能沒有IPO。 但一個股市不能只有融資功能, 不能只有IPO。 股市還必須具有投資功能, 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但一直以來, A股市場始終都是重視融資功能而輕視投資功能,

到今年更是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只有融資功能而沒有投資功能。 一些輿論大張旗鼓地鼓吹融資鼓吹IPO, 但絲毫不提投資功能, 完全把投資功能拋到了九霄雲外。 這些IPO的鼓吹者們如果不是自身的無知, 就是別有用心。 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監管者誤導到錯誤的道路上去。 這一次, 證監會能夠放緩IPO進程, 這是對IPO問題的一次糾錯, 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它有利於股市行情的企穩, 也有利於股市投融資走向平衡。

當然, 這一次證監會放緩IPO進程, 也只是在正確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雖然這一步很關鍵, 但在IPO的問題上, 證監會有必要邁出更重要的第二步, 即通過當下《證券法》的修改,

來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讓上市公司告別“一股獨大”的局面, 使股市不再成為限售股股東們的提款機。 比如, 將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控制在33%以內, 將首發流通股的比例提高到50%, 以此避免新股發行成為限售股的生產機器, 減緩新股上市後由於大股東等重要股東的減持而給市場帶來的衝擊。

雖然最近證監會在大股東及重要股東減持問題上出臺了減持新政, 解決了大股東及重要股東的“過橋減持”、“清倉式減持”、“辭職套現”等問題, 但這畢竟只是延長了大股東以及重要股東減持股份的時間而已, 是治標之策, 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股市淪為大股東及重要股東提款機的問題。 而只有等待證監會邁出了更為重要的第二步,

控制大股東及重要股東的持股比例, 這樣才能有效地減輕大股東及重要股東減持的壓力, 從而有效解決新股發行成為限售股生產機器的問題, 使新股發行告別當前“帶病發行”的狀態, 而成為一種健康的發行方式。 (作者供職單位:中和應泰“好人好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