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真實的阿拉伯原來這樣!國博沙特文物展又讓我開眼了!

撰文:劉昂

攝影:任超

“近年來, 很少有考古發現能夠像阿拉伯之路展覽展示的文物一樣, 顛覆人們對於一個地區古代歷史的認識。

”這是“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前言裡的一句話, 與筆者刷完這466件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多個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之後的想法完全一致。 展覽以時間為軸, 分為“人形石碑”、“香料之路”、“朝聖之路”、“沙特王國形成與考古”四個部分, 講述阿拉伯半島古今滄桑之變:“人形石碑”講石器時代, “香料之路”講前伊斯蘭時代, “朝聖之路”講伊斯蘭時代, “沙特王國的形成與考古”講近代。 466件文物分佈在兩個展廳, 布展頗用心思, 一個展廳是海藍色背景, 一個展廳是沙黃色背景, 體現沙特海洋文明與沙漠文明共存, 讓人觀展時產生時空交錯之感, 似乎走入遙遠的阿拉伯世界。 古人從不同地點出發, 懷著不同抑或相同的願望行走在路上——無論因貿易產生香料之路,
亦或因信仰產生朝聖之路——他們每一步足跡, 每一次停留, 每一番思考都在點滴改變著歷史, 形成一條凝結著溝通與交融、戰爭與和平、虔誠與無畏的阿拉伯之路。

人形石碑

展覽由三塊“人形石碑”拉開序幕。 三碑均由砂岩雕成, 整體長方, 鎖骨高聳, 雙臂交叉, 線條高度抽象, 卻有著強烈的表現力。 造型類似分佈于歐亞草原上的突厥人“殺人石”, 但時代要早得多, 距今約有6000年。 它們出土于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哈伊勒和塔布克地區。 這種人形石碑在約旦南部和葉門地區也有著廣泛的分佈, 或許與古代閃米特人的宗教活動或喪葬習俗有關。 它們是阿拉伯半島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代人形遺物。 它們所表現的人物衣著和神態風格迥異, 可能代表著古代阿拉伯半島不同部族之間存在的習俗差異。 那誇張的表情、詭異的姿態似乎能夠跨越時空,

像20世紀北歐畫家蒙克的表現主義畫作那樣動人心魄。

人形石碑之後, 可以看到阿拉伯半島上最早的古人類遺存, 一百多萬年前的石制生產工具, 石斧、石刀、箭鏃、刮削器……向人們訴說阿拉伯人祖先的生存狀態。 展櫃裡有一件石馬, 只殘存著頭部和軀幹。 可別小看這匹貌不驚人的石馬,它改寫了人類馴化馬匹的歷史,被考古學家稱為“馬嘉石馬”。 2010年,沙特西南地區發現一處重要的考古遺址。馬嘉當地牧民在挖掘水井時,發現了一些石制動物形象,包括鴕鳥、綿羊、山羊、獵鷹、獵狗等,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些磨制石器、紡輪、短劍等古代遺物。根據碳14測定,這些石制動物的年代大約可追溯至西元前8000年。該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文物就是這件石馬,該石馬從鼻子至肩部的脊狀刻劃很可能代表著早期的韁繩。此前,人們多認為馬的馴養最早發生在西元前3500年的中亞地區。馬嘉石馬的發現證明,在距今一萬年前的阿拉伯半島,已經存在人類在馴馬、馴鷹、馴犬以及攜帶短劍的證據,讓人們對阿拉伯半島早期歷史文化有了嶄新的認知。

在另一展廳的最醒目位置,陳列著一尊具有兩河文明風格的男性雕像,它來自沙烏地阿拉伯東北部最大的棗椰綠洲塔魯特島。上世紀60年代,人們在修築堤道時揭開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其中年代最早的遺存可以追溯至西元前2900年,與塔魯特島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商貿往來密切相關。這一時期的塔魯特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正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記載的迪爾蒙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區。考古學家由此認為,西元前4000年晚期至西元前3000年早期,迪爾蒙人正是聚居于塔魯特島及其周邊地區。這裡發現的一處大型考古學堆積,很可能就是著名的迪爾蒙海運港口。這件雕像是塔魯特島出土文物的代表,雕像身上唯一的腰帶服飾與蘇美爾印章上的浮雕英雄人物的穿著近似,比起印章來,這件雕塑龐大而且立體,古風撲面,實在令人讚歎。

香料之路

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多有乳香、沒藥等樹種植,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香料貿易。近東地區、希臘、羅馬的神廟僧侶和宮廷貴族對香料具有依賴性,他們日常消費的大量香料都源於此地,香料之路應運而生。商人們通過香料之路將乳香和沒藥運往阿拉伯半島及近東和地中海周邊各地,甚至印度和遠東。沿途產生許多綠洲和驛站,為過往商旅提供食宿方便,並對其徵稅。綠洲、驛站漸成規模,形成德丹、泰馬、格拉、卡耶特法奧等重要城市。多種文明在這條路上交匯和碰撞,形成一種混合文化:阿拉伯語的語言,阿拉米的書寫體,閃族的宗教,埃及或者希臘-羅馬的藝術。

攝影:劉昂

歐拉古稱“德丹”,是香料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西元前1世紀,德丹城在一次地震災難之後逐漸走向衰落,但歐拉綠洲仍然保持著其在香料之路上的重要影響,它也成為納巴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件巨石雕像來自近來歐拉地區發現的一座裡西安神廟中,該神廟同時出土有一組雕像,這是其中之一。它嚴肅的姿態、緊握的雙拳和精雕細琢的肌肉線條,都讓人想起古埃及風格。根據該神廟中出土的另一尊雕像上的刻銘判斷,這尊雕像應該是裡西安某位國王。

還有一件殘存的頭部雕像,出土于泰馬,髮式如古埃及人那樣梳於腦後並別上發箍,考古學家也認為他是裡西安國王的形象。

攝影:劉昂

在近東地區,獅子常常被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裡西安葬俗中,人們則將獅子當作墓葬守護者。這件殘件描繪的是母獅正在哺乳獅崽的動人情景,母獅滿眼慈愛,小獅嗷嗷待哺,十分動人,與其他作品中將獅子描繪為兇猛的百獸之王的表現方式大為不同。

1988年夏天,沙特考古學家在泰伊城外發現了一座大型王室墓葬。該墓葬時代可追溯至西元1世紀,墓主人為一位年輕女孩,其身上裝飾有黃金、寶石和珍珠飾品。她安息在一張墓床上,墓床的支腳被做成穿著典型希臘服飾的女性形象。同墓出土的隨葬品還包括普遍見於希臘墓葬的金面具和金手套。這些隨葬品表明泰伊地區的居民曾與地中海世界保持著密切的商業往來。他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地中海風俗傳統的影響。

這件青銅頭像來自一個真人大小的青銅鑄像。儘管雕像已經殘損,但能夠明顯看到,對於人物面部造型的精細處理接近希臘-羅馬風格。

卡耶特法奧是香料之路上最為富庶的城市之一,從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些彩繪牆壁上,可以看到宏大的建築上裝飾著奢華的材料,這裡還出土了大量埃及式的金龜子和羅馬式的耳環、門環。這些發現讓人們瞭解到,這座位於荒漠邊緣的城市曾經孕育了燦爛的文明。

而這件描述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的青銅雕像,造型精美,他身上所穿的獅皮盔甲和肩上所扛的棍棒都是其身份的象徵。

朝聖之路

眾所周知,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麥迪那就在沙特境內,從古至今,無數來自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走過茫茫荒漠到麥加和麥迪那朝聖,形成了四條朝聖之路:

第一條是葉門路線,由南方來;

第二條是大馬士革路線,由北方來;

第三條是埃及路線,由西方來;

第四條是最著名的祖拜達路線,名字源于阿拔斯王朝傳奇哈裡發哈倫•拉希德的妻子祖拜達賓特嘉。她曾在這條從東方而來的路上建造水源設施,補給來自中亞、波斯、伊拉克地區的信徒和過往商旅,因此深受愛戴。祖拜達路線從巴格達開始,途經庫法,最終到達麥加,直到今天,這條路依然清晰可見。

這是一方難得的朝聖里程碑,就來自祖拜達朝聖之路。在這條路上,共發現五件里程碑,這是其中之一。古代沒有手機沒有GPS,朝聖者行走在時刻瀕臨死亡的沙漠裡,路上豎立的里程碑給他們心裡注入了希望,告訴朝聖者距離麥加還有多遠。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動得流淚的文物。

克爾白天房——全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克爾白天房之門,此次展覽最重要的展品之一,朝聖者心中的聖物。這件鍍金包銀木制大門造於17世紀,由奧斯曼帝國素丹捐贈,造型華麗,工藝精湛,出自伊斯坦布爾工匠之手,在1635年到1947年之間,這扇門一直處於使用之中。

艾哈邁德墓碑,麥加,10世紀

馬拉墓地是早期伊斯蘭時期麥加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這次展出十幾方碑銘,讓人大飽眼福。這些墓碑主人或常住麥加,或來自萬里之外的異域他鄉,為在有生之年能完成一次神聖的朝聖之旅而跋涉至此。銘文多以“泰斯米”開頭,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其後是昭頌穆斯林虔誠信念的“薩哈達”真言,結尾則是出自《古蘭經》的經典引文。工匠們就地取材,利用麥加附近常見的玄武岩製作出這些形狀不規則的石碑,因未經仔細規整打磨,造型奇特,呈現出樸拙之美;華麗的文字雕刻在天然的石頭上,美得不可方物。

紙本《古蘭經》,奧斯曼王朝,16~17世紀

穆斯林將書法看成是他們主要的美術形式,一則因為《古蘭經》 裡有神“曾教人用筆寫字”的聖諭,二則因為它是唯一值得稱道的純粹伊斯蘭藝術。在穆斯林世界裡,文字和語言一樣,都是使人與真主之間得以交流的手段和媒介,由於伊斯蘭教禁止描繪人和動物的形象,這就為書法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各種書體的阿拉伯文有著不同風格的富有裝飾性的線條,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無限的圖案。

攝影:劉昂

這塊石碑的主人是位女性,上面鐫刻的阿拉伯文是庫法體。庫法體是阿拉伯書法中最早用作裝飾的字體,因其創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庫法城而得名,後在夏姆地區流行。這種字體多直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具有金石味,有點像中國的漢隸魏碑,是一種特別適合刻在石頭上的字體。

這塊石碑的主人是位男性,上面鐫刻的阿拉伯文是納斯赫體,納斯赫體產生時代晚於庫法體,較之庫法體的莊嚴規整,納斯赫體顯示出一種活潑華麗的氣息。它最初是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手書體,筆法多曲線,靈動而自然,有人形容它猶如從堅硬的石頭中長出的青藤。

神秘的阿拉伯,能講一千零一個故事的地方,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未知與幻想,沙特考古乃至人們對阿拉伯半島的認知和探索才剛剛開始。展覽中的許多文物都是近年來新的考古成果,其中不乏震驚世人的發現。“阿拉伯之路”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阿拉伯古代世界,這是沙特古代文物在中國的首次展出,具有非凡的意義。“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持續到3月19日,希望熱愛古代近東阿拉伯歷史文化的朋友不要錯過。

轉載 華夏地理

可別小看這匹貌不驚人的石馬,它改寫了人類馴化馬匹的歷史,被考古學家稱為“馬嘉石馬”。 2010年,沙特西南地區發現一處重要的考古遺址。馬嘉當地牧民在挖掘水井時,發現了一些石制動物形象,包括鴕鳥、綿羊、山羊、獵鷹、獵狗等,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些磨制石器、紡輪、短劍等古代遺物。根據碳14測定,這些石制動物的年代大約可追溯至西元前8000年。該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文物就是這件石馬,該石馬從鼻子至肩部的脊狀刻劃很可能代表著早期的韁繩。此前,人們多認為馬的馴養最早發生在西元前3500年的中亞地區。馬嘉石馬的發現證明,在距今一萬年前的阿拉伯半島,已經存在人類在馴馬、馴鷹、馴犬以及攜帶短劍的證據,讓人們對阿拉伯半島早期歷史文化有了嶄新的認知。

在另一展廳的最醒目位置,陳列著一尊具有兩河文明風格的男性雕像,它來自沙烏地阿拉伯東北部最大的棗椰綠洲塔魯特島。上世紀60年代,人們在修築堤道時揭開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其中年代最早的遺存可以追溯至西元前2900年,與塔魯特島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商貿往來密切相關。這一時期的塔魯特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正好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記載的迪爾蒙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區。考古學家由此認為,西元前4000年晚期至西元前3000年早期,迪爾蒙人正是聚居于塔魯特島及其周邊地區。這裡發現的一處大型考古學堆積,很可能就是著名的迪爾蒙海運港口。這件雕像是塔魯特島出土文物的代表,雕像身上唯一的腰帶服飾與蘇美爾印章上的浮雕英雄人物的穿著近似,比起印章來,這件雕塑龐大而且立體,古風撲面,實在令人讚歎。

香料之路

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多有乳香、沒藥等樹種植,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香料貿易。近東地區、希臘、羅馬的神廟僧侶和宮廷貴族對香料具有依賴性,他們日常消費的大量香料都源於此地,香料之路應運而生。商人們通過香料之路將乳香和沒藥運往阿拉伯半島及近東和地中海周邊各地,甚至印度和遠東。沿途產生許多綠洲和驛站,為過往商旅提供食宿方便,並對其徵稅。綠洲、驛站漸成規模,形成德丹、泰馬、格拉、卡耶特法奧等重要城市。多種文明在這條路上交匯和碰撞,形成一種混合文化:阿拉伯語的語言,阿拉米的書寫體,閃族的宗教,埃及或者希臘-羅馬的藝術。

攝影:劉昂

歐拉古稱“德丹”,是香料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西元前1世紀,德丹城在一次地震災難之後逐漸走向衰落,但歐拉綠洲仍然保持著其在香料之路上的重要影響,它也成為納巴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件巨石雕像來自近來歐拉地區發現的一座裡西安神廟中,該神廟同時出土有一組雕像,這是其中之一。它嚴肅的姿態、緊握的雙拳和精雕細琢的肌肉線條,都讓人想起古埃及風格。根據該神廟中出土的另一尊雕像上的刻銘判斷,這尊雕像應該是裡西安某位國王。

還有一件殘存的頭部雕像,出土于泰馬,髮式如古埃及人那樣梳於腦後並別上發箍,考古學家也認為他是裡西安國王的形象。

攝影:劉昂

在近東地區,獅子常常被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裡西安葬俗中,人們則將獅子當作墓葬守護者。這件殘件描繪的是母獅正在哺乳獅崽的動人情景,母獅滿眼慈愛,小獅嗷嗷待哺,十分動人,與其他作品中將獅子描繪為兇猛的百獸之王的表現方式大為不同。

1988年夏天,沙特考古學家在泰伊城外發現了一座大型王室墓葬。該墓葬時代可追溯至西元1世紀,墓主人為一位年輕女孩,其身上裝飾有黃金、寶石和珍珠飾品。她安息在一張墓床上,墓床的支腳被做成穿著典型希臘服飾的女性形象。同墓出土的隨葬品還包括普遍見於希臘墓葬的金面具和金手套。這些隨葬品表明泰伊地區的居民曾與地中海世界保持著密切的商業往來。他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地中海風俗傳統的影響。

這件青銅頭像來自一個真人大小的青銅鑄像。儘管雕像已經殘損,但能夠明顯看到,對於人物面部造型的精細處理接近希臘-羅馬風格。

卡耶特法奧是香料之路上最為富庶的城市之一,從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些彩繪牆壁上,可以看到宏大的建築上裝飾著奢華的材料,這裡還出土了大量埃及式的金龜子和羅馬式的耳環、門環。這些發現讓人們瞭解到,這座位於荒漠邊緣的城市曾經孕育了燦爛的文明。

而這件描述希臘英雄赫拉克勒斯的青銅雕像,造型精美,他身上所穿的獅皮盔甲和肩上所扛的棍棒都是其身份的象徵。

朝聖之路

眾所周知,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麥迪那就在沙特境內,從古至今,無數來自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走過茫茫荒漠到麥加和麥迪那朝聖,形成了四條朝聖之路:

第一條是葉門路線,由南方來;

第二條是大馬士革路線,由北方來;

第三條是埃及路線,由西方來;

第四條是最著名的祖拜達路線,名字源于阿拔斯王朝傳奇哈裡發哈倫•拉希德的妻子祖拜達賓特嘉。她曾在這條從東方而來的路上建造水源設施,補給來自中亞、波斯、伊拉克地區的信徒和過往商旅,因此深受愛戴。祖拜達路線從巴格達開始,途經庫法,最終到達麥加,直到今天,這條路依然清晰可見。

這是一方難得的朝聖里程碑,就來自祖拜達朝聖之路。在這條路上,共發現五件里程碑,這是其中之一。古代沒有手機沒有GPS,朝聖者行走在時刻瀕臨死亡的沙漠裡,路上豎立的里程碑給他們心裡注入了希望,告訴朝聖者距離麥加還有多遠。這真是一件讓人感動得流淚的文物。

克爾白天房——全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克爾白天房之門,此次展覽最重要的展品之一,朝聖者心中的聖物。這件鍍金包銀木制大門造於17世紀,由奧斯曼帝國素丹捐贈,造型華麗,工藝精湛,出自伊斯坦布爾工匠之手,在1635年到1947年之間,這扇門一直處於使用之中。

艾哈邁德墓碑,麥加,10世紀

馬拉墓地是早期伊斯蘭時期麥加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這次展出十幾方碑銘,讓人大飽眼福。這些墓碑主人或常住麥加,或來自萬里之外的異域他鄉,為在有生之年能完成一次神聖的朝聖之旅而跋涉至此。銘文多以“泰斯米”開頭,意思是“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其後是昭頌穆斯林虔誠信念的“薩哈達”真言,結尾則是出自《古蘭經》的經典引文。工匠們就地取材,利用麥加附近常見的玄武岩製作出這些形狀不規則的石碑,因未經仔細規整打磨,造型奇特,呈現出樸拙之美;華麗的文字雕刻在天然的石頭上,美得不可方物。

紙本《古蘭經》,奧斯曼王朝,16~17世紀

穆斯林將書法看成是他們主要的美術形式,一則因為《古蘭經》 裡有神“曾教人用筆寫字”的聖諭,二則因為它是唯一值得稱道的純粹伊斯蘭藝術。在穆斯林世界裡,文字和語言一樣,都是使人與真主之間得以交流的手段和媒介,由於伊斯蘭教禁止描繪人和動物的形象,這就為書法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各種書體的阿拉伯文有著不同風格的富有裝飾性的線條,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無限的圖案。

攝影:劉昂

這塊石碑的主人是位女性,上面鐫刻的阿拉伯文是庫法體。庫法體是阿拉伯書法中最早用作裝飾的字體,因其創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庫法城而得名,後在夏姆地區流行。這種字體多直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具有金石味,有點像中國的漢隸魏碑,是一種特別適合刻在石頭上的字體。

這塊石碑的主人是位男性,上面鐫刻的阿拉伯文是納斯赫體,納斯赫體產生時代晚於庫法體,較之庫法體的莊嚴規整,納斯赫體顯示出一種活潑華麗的氣息。它最初是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手書體,筆法多曲線,靈動而自然,有人形容它猶如從堅硬的石頭中長出的青藤。

神秘的阿拉伯,能講一千零一個故事的地方,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未知與幻想,沙特考古乃至人們對阿拉伯半島的認知和探索才剛剛開始。展覽中的許多文物都是近年來新的考古成果,其中不乏震驚世人的發現。“阿拉伯之路”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阿拉伯古代世界,這是沙特古代文物在中國的首次展出,具有非凡的意義。“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持續到3月19日,希望熱愛古代近東阿拉伯歷史文化的朋友不要錯過。

轉載 華夏地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