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東陽史家花廳:清末民初東陽木雕最高水準的代表

東陽木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裝飾性雕刻派別, 精緻的浮雕工藝是東陽木雕的重要特質。 浮雕工藝以平面浮雕為主, 兼有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層疊雕、圓木浮雕等多種技藝, 雕刻的層次豐富, 且不施深色漆, 保留原木天然紋理和色澤。

2013年9月28日, 來自世界各地的7位國際評審專家, 經過2天的評議, 認定浙江省東陽市為“世界木雕之都”。 以地名命名的東陽木雕, 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作為中國四大木雕之首, 浙江三雕之魁的東陽木雕, 自古就是國人喜愛的裝飾與藝術品。

其佈局精巧, 在建築設計與雕刻工藝上, 形成了不同的裝飾技藝, 適用於宅、祠、堂、廳、寺、廟、坊等不同功能的建築形制上。 今天除了東陽市, 在中國大多數城市也能見到東陽木雕的身影, 甚至遍及世界。 代代相傳的東陽藝人, 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木雕藝術的傳奇。 其中最為令人關注的便是東陽史家莊花廳。

東陽史家花廳雕刻一絕展風采

史家莊花廳, 被譽為“江南第一花廳”, 位於東陽市巍山鎮東方紅村, 位置相對偏遠, 藏在雜亂不起眼的民居小院落中。 乍一看會以為是破舊的古樓, 推開門, 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就像落于礫石叢中的寶石, 靜待你去觀賞與發現。 不到這, 真的很難以想像, 這裡竟然藏著一座非常偉大的“雕刻藝術博物館”, 是集木、石、磚雕於一體的非常精彩絕倫的民居, 保存著古根雕藝術, 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目瞪口呆, 讚歎連連。

花廳為磚木結構, 面積不大, 粉牆飛簷近似徽派建築, 門窗與牛腿(建築學上稱為撐拱, 有南牛腿北馬腿的俗稱)採用了透雕、深浮雕等技法, 生動呈現了傳統戲曲故事。 在正堂兩邊側門的門楣上, 書寫著“種德鋤經”四個大字, 極富江南耕讀文化意蘊。 這座宅院為東陽木雕名家盧連水所作,

堪稱民國時期東陽木雕與建築結合的代表。

疊雕是東陽木雕為木雕藝術奉獻的一門奇特工藝, 有的是2層, 有的是3層或4層, 形成層層疊疊的透雕效果。 由於疊雕是分層雕刻再安裝, 每層的畫面內容都很豐富, 而且層次感強, 其視覺效果不同於西洋木雕近實遠虛的方式, 極具中國畫的神韻。

宅院裡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散發著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心血,內部極精彩的整堂木雕作品,語言已無法表達其華麗。花廳內佈滿雕花的古建築構件,一走進來就會被這整堂極精美絕倫的木雕作品所吸引。更讓人驚訝的是,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歷史,竟然還能保護的如此完整,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東陽史家花廳,代表了清末民初東陽木雕的最高水準。

走進東陽木雕的歷史長河

東陽木雕歷史悠久,始于唐代,發展于宋,盛於明清,被譽為“國之瑰寶”。據東陽《康熙新志》記載,唐太和年間,出生于東陽的馮宿官至劍南節度使,其弟馮定為工部尚書,兩兄弟衣錦還鄉時,大興土木,其宅院“高樓畫欄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裡”。

可見那時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唐朝的200多年間,東陽木雕迎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光東陽境內就興建了100多座寺院。在那個以木建築結構與裝飾為主的時期,寺院的修建也帶動了東陽木雕行業的發展。

自宋代木雕工藝品起,已具有較高的工藝水準,主要製作羅漢、佛像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築裝飾。發展至明清時期,東陽木雕已聞名全國。

清代時,為了修繕故宮,乾隆皇帝徵集全國木雕巧匠約有400餘名進京,其中不乏東陽木雕藝人。現今為止,故宮內很多世人所見的雕樑畫棟、龍廷傢俱,就出自東陽木雕工匠之手。

有的藝人被覓選進宮雕制雕制龍椅、宮燈和裝飾擺件等,這是東陽木雕工藝最為繁複的時期,無論是建築還是傢俱,對於木雕的運用可謂到了極致,很多作品雕得密不透風,用工之巨,雕工之細堪稱曠古絕今。

在明清時期,因為國家大興土木,豪宅大戶拔地而起,木雕工藝在民間也廣為流傳,甚至出現“無雕不成屋,有刻始為貴”之說。到了清末至民國時期,國內戰亂頻繁,各種手工藝都日漸式微,盛極一時的東陽木雕行業也日薄西山,很多工匠被迫改行,或流落他鄉。

而辛亥革命以後,東陽木雕轉向商品性,自1954年東陽木雕廠成立後,木雕工藝品轉至工廠生產,並被商人買去遠銷香港、美國、南洋、歐美、東南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東陽木雕產品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傳承木雕藝術創新求變

縱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木雕作品,東陽木雕一直在藝術構思上尋求變化。從傳統的圖案到當代的都市題材,題材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任何藝術都需要創新,將傳統工藝與新的思想和審美結合,創造與時代同行的木雕風格,這是東陽木雕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早期的佛像雕刻到後來的建築構件,再到現在各種題材和風格的作品,這些原創的手工作品,再現的是獨特的東方哲學和美學。東陽木雕正逐漸從工藝美術品的範疇中華麗轉身,成為一門新的藝術——木雕藝術。

東陽這片有著深厚木雕藝術底蘊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醉心於雕刻藝術與創作的藝人,也產生了一些遠走他鄉開拓市場的實業家。正是這些藝人對木雕藝術的潛心追求,成就了東陽木雕這個輝煌的傳統產業,也使東陽木雕作品行銷世界各個角落。東陽木雕經過一代代的傳承,經過一代代木雕匠人、藝人的大腦和雙手,不斷成長,屹立于歷史長河中永不落幕。

如今在新時代來臨之際,在全國大興文化之時,木雕工藝品將再次掀起市場熱潮。東陽——中國木雕城正是在東陽木雕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上,依託這一堅實的文化產業優勢,把“文化”作為木雕城區別於其他專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著重打造,承載起了中國傳統文化使者的重任,也因此奠定了木雕城在全國行業內的領航地位。

以上內容由古建家園

宅院裡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散發著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心血,內部極精彩的整堂木雕作品,語言已無法表達其華麗。花廳內佈滿雕花的古建築構件,一走進來就會被這整堂極精美絕倫的木雕作品所吸引。更讓人驚訝的是,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歷史,竟然還能保護的如此完整,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東陽史家花廳,代表了清末民初東陽木雕的最高水準。

走進東陽木雕的歷史長河

東陽木雕歷史悠久,始于唐代,發展于宋,盛於明清,被譽為“國之瑰寶”。據東陽《康熙新志》記載,唐太和年間,出生于東陽的馮宿官至劍南節度使,其弟馮定為工部尚書,兩兄弟衣錦還鄉時,大興土木,其宅院“高樓畫欄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裡”。

可見那時東陽木雕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唐朝的200多年間,東陽木雕迎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光東陽境內就興建了100多座寺院。在那個以木建築結構與裝飾為主的時期,寺院的修建也帶動了東陽木雕行業的發展。

自宋代木雕工藝品起,已具有較高的工藝水準,主要製作羅漢、佛像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築裝飾。發展至明清時期,東陽木雕已聞名全國。

清代時,為了修繕故宮,乾隆皇帝徵集全國木雕巧匠約有400餘名進京,其中不乏東陽木雕藝人。現今為止,故宮內很多世人所見的雕樑畫棟、龍廷傢俱,就出自東陽木雕工匠之手。

有的藝人被覓選進宮雕制雕制龍椅、宮燈和裝飾擺件等,這是東陽木雕工藝最為繁複的時期,無論是建築還是傢俱,對於木雕的運用可謂到了極致,很多作品雕得密不透風,用工之巨,雕工之細堪稱曠古絕今。

在明清時期,因為國家大興土木,豪宅大戶拔地而起,木雕工藝在民間也廣為流傳,甚至出現“無雕不成屋,有刻始為貴”之說。到了清末至民國時期,國內戰亂頻繁,各種手工藝都日漸式微,盛極一時的東陽木雕行業也日薄西山,很多工匠被迫改行,或流落他鄉。

而辛亥革命以後,東陽木雕轉向商品性,自1954年東陽木雕廠成立後,木雕工藝品轉至工廠生產,並被商人買去遠銷香港、美國、南洋、歐美、東南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東陽木雕產品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傳承木雕藝術創新求變

縱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木雕作品,東陽木雕一直在藝術構思上尋求變化。從傳統的圖案到當代的都市題材,題材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任何藝術都需要創新,將傳統工藝與新的思想和審美結合,創造與時代同行的木雕風格,這是東陽木雕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早期的佛像雕刻到後來的建築構件,再到現在各種題材和風格的作品,這些原創的手工作品,再現的是獨特的東方哲學和美學。東陽木雕正逐漸從工藝美術品的範疇中華麗轉身,成為一門新的藝術——木雕藝術。

東陽這片有著深厚木雕藝術底蘊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醉心於雕刻藝術與創作的藝人,也產生了一些遠走他鄉開拓市場的實業家。正是這些藝人對木雕藝術的潛心追求,成就了東陽木雕這個輝煌的傳統產業,也使東陽木雕作品行銷世界各個角落。東陽木雕經過一代代的傳承,經過一代代木雕匠人、藝人的大腦和雙手,不斷成長,屹立于歷史長河中永不落幕。

如今在新時代來臨之際,在全國大興文化之時,木雕工藝品將再次掀起市場熱潮。東陽——中國木雕城正是在東陽木雕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上,依託這一堅實的文化產業優勢,把“文化”作為木雕城區別於其他專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著重打造,承載起了中國傳統文化使者的重任,也因此奠定了木雕城在全國行業內的領航地位。

以上內容由古建家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