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學篆刻,我們該向吳昌碩學點什麼?

我寫過吳昌碩的文章, 介紹一些生平故事, 分享了他部分篆刻作品。 吳昌碩算是清末民初人(生於1844年, 卒於1927年), 只是他卓有成就“立地成佛”的後半生多在民國度過的, 因此我把他稱為民國第一印人, 他與齊白石一樣算是長壽的藝術家, 享年84歲。 他的氣質、人品、學識、才情、修養, 都來源於他所處的獨特的時代以及他獨特的人生經歷, 他的詩書畫印作品均皆真力彌滿, 不拘一格, 古拙莽蒼, 雄健厚樸, 他是近代書畫篆刻藝術的領袖, 他更是“吳派”篆刻的開派鼻祖、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

(吳昌碩像)

由於吳昌碩所生活的時代的特殊性, 再加其家庭環境我的特殊性, 篆刻界多把吳昌碩認為是不僅空間, 而且“絕後”的藝術大師, 那樣的時代不會再有, 那樣的家世, 親友環境及藝術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性, 這構成了吳昌碩的不可複製性, 但作為後世的篆刻學習者,

我們能從這位藝術大師身上學習些什麼呢?

一、找到熱愛, 日拱一卒

不管是什麼原因選擇篆刻這門藝術來學習, 愛好也罷, 專業也罷, 既然已經選擇學習篆刻, 就把它當成自己的熱愛, 對它付出應有的時間和精力, 再也不要說“我就是玩玩”這樣的話, 因為即使玩玩, 浪費的也是你自己足以寶貴的生命週期。

(吳昌碩寫的石鼓文)

吳昌碩10多歲開始學習篆刻, 他“少好篆刻, 自少至老, 與印不一日離”, 我們來想想, 70餘年, 每天都與印章泡在一起, 藝業不精進才是怪事。 我們都知道吳昌碩刻印寫篆書尤其以寫《石鼓文》為擅長, 他的這個“擅長”怎麼來的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予學篆好臨《石鼓文》, 數十載從事於此,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每天都有所領悟, 這實在是讓人敬佩的事。 我們羡慕吳昌碩的作品水準高, 卻不知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是“日拱一卒”的寸進之功, 每天都進步一點點, 70餘年, 2萬5千多個日夜下來, 水滴石穿, 鐵杵磨針。

(吳昌碩刻“無須老人”)

二、師古不泥古

要說師法古人, 現在學篆刻基本大都先從秦漢印入手, 再臨明清名家印, 總之是向古人學習, 吳昌碩當然也是學古人的, 他早年受所在地區印風影響, 最早開始學的是浙派, 而且最喜陳鴻壽, 可能是陳鴻印章的風格更對吳昌碩的脾氣, 但吳昌碩並沒有困于陳鴻壽, 而是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

接著學鄧石如的剛健婀娜, 又學吳讓之的“吳帶當風”, 即使是被吳讓之認為“讓頭舒足”的徐三庚, 他也學的有資有味, 他更學趙之謙的疏密精巧, 也學錢松的樸茂遒勁……就連丁敬十分看不起的《飛鴻堂印譜》, 他也勤加摹刻……這是吳昌碩在明清名家上下的功夫。

(吳昌碩仿趙之謙刻“溧陽程雲駒長壽日利”)

那麼,吳昌碩是不是也在漢印上下足了功夫呢,據吳昌碩自己說:“于家退樓老人(吳雲)見所藏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一奏刀,若與神會,自謂進於道”,“沒有平齋,就沒有我吳昌碩”,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吳雲收藏的漢印,就沒有吳昌碩的印,吳昌碩最終得出的關於漢印的結論是:“學印首先要學漢印,並須從平實一路入手”。甚至我們可以認為深沉寬博、蒼莽厚拙的漢印風格是形成吳昌碩印風的主要組成部分。

(吳昌碩刻漢印風格“周作鎔印”)

(吳昌碩刻漢印風格“吳家機印”)

吳昌碩的路子可能跟我們現在學印的順序可能有所差別,我們是先遠後近,由古至今,而吳昌碩則是先近後遠,由今溯古,但學古人不遺餘力是肯定的,儘管如此,吳昌碩在後來他的《刻印偶成》裡已經明確提出:“贗古之病不可藥,紛紛陳鄧追遺蹤。摩挲朝夕若有得,陳鄧外古仍無功。天下幾人學秦漢,但索形似成疲癃。我性疏闊類野鶴,不受束縛雕鐫中。”甚至明確地提問“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前誰所宗?”我們現在大談臨摹古印,古人的印又是臨摹誰的呢?這其實跟齊白石對漢人的評價是相通的,“秦漢人刻印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

我們學印一方面學古人,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學古而不泥古是正確的方法,這跟趙之謙、鄧石如、丁敬、吳昌碩這些大師是一脈相通的。

三、讀書與交遊

學習的方法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吳昌碩來說,他出身是書香門第,曾祖是國子監生,祖父是安吉吉桃書院院長,父親也是舉人,終身不仕,耕讀終生,吳昌碩6歲由父親啟蒙識字讀書,10歲進私塾,將近5年的私塾教育給吳昌碩打下了堅實的“小學”基礎,隨後太平軍戰亂之後,吳昌碩回到故里,家裡藏書毀於戰火之後,他為了借一部書他往往需要走數十裡路,借來書後就廢寢忘食日夜攻讀……26歲之後,他又到杭州詁經精舍,跟從名儒俞樾學習辭章和訓詁之學,此後,他為了求藝,他把所有的精力用於在杭州、嘉興、湖州三地遊學,此間跟俞樾隨錢鐵梅,識顏文采,結交吳洪鈞、吳大瀓,更識“湖州六才子”,中年時期,吳昌碩又到蘇州,結識吳雲,見識大量鐘鼎彝器、秦漢璽印,再之後,他又在上海結識畫家高邕之、任伯年……

吳昌碩終其一生都在求學、讀書、交友,這是他一生取得重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

我們如果說趙之謙一生取得較大的成就的原因是他與魏錫曾、胡澍、沈樹鏞等人的結交與互相切磋,那顯然,吳昌碩的交遊面更加寬闊,結交的朋友更多,所受到的指教和幫助更多,一個篆刻學習者不能閉門造車,要走出去,要到名山大川之間去遊歷(比如浙派大師丁敬也是這樣四處親身遊歷,畫家張大千也是四處遊歷以之開闊眼界),去同好間去交流實踐經驗,互相取長補短。

四、書印同參、書畫同參

近代的篆刻名家大都是詩、書、畫、印皆佳的文化大家,其篆刻藝業水準的高下很大程度取決於文學詩歌(其實也包括音律)、繪畫、書法方面的造詣。吳昌碩生前曾說:“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於書法。”

(吳昌碩的畫)

篆刻藝術是綜合了書寫與雕刻的綜合藝術,書寫水準的高低取決於篆刻者書法水準的高低,繪畫水準的高下,又是對印章空間調度、章法安排的有深刻的影響,比如落款黑字的長短,比如壓角章的位置,比如畫面中色彩的配重,這些章法元素,都被吳昌碩純熟的應用到篆刻之中。

吳昌碩篆刻作品的章法多得益於他的繪畫,我們經常看到吳昌碩的的一方篆刻作品如一幅畫一樣,比如:

(吳昌碩刻“傳樸堂”)

(吳昌碩刻“書徵氏”)



(吳昌碩“破荷亭”)

(吳昌碩刻“明月前身”)

“傳樸堂”有建築學的空間縱深感,“書徵氏”章法上的疏密強烈對比,“破荷亭”一印中“亭”字的空間透視感,“明月前身”一印中似乎能看到吳昌碩原配章氏窈窕的身影。這些印固然有文字本身所帶來的審美趣味,沒有較高的繪畫修養是做不到的。

我們都知道,吳昌碩的字法多取法於《石鼓文》是繼鄧石如“書從印出”,趙之謙“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的篆刻成就是在其傑出的書法成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領悟了“石鼓文”蒼莽古樸“的文字字形特徵,同時又從石鼓文特別的歲月剝蝕感中找到了”老醜精雄“的氣勢,並在石鼓材料與印石材料間類似中找到了印章特有的金石氣息,這與他精深的石鼓文篆書書法水準是分不開的。

(吳昌碩刻”缶廬“)

蒼桑古樸蒼茂,章法上配重精巧,非悟透書法用筆用墨之道與金石之趣不可能做到。

學習吳昌碩在文學、繪畫、書法方面的綜合修煉,我們經常說”書印同參“,”書畫同參“就是這樣的道理,最終各種藝術修養會在我們的篆刻作品裡交匯。

五、熱愛生活,表達生活

吳昌碩生活在一個特別的時代,他出生前4年,鴉片戰爭爆發,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他7歲那年,國內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此後逃難鄉野,受盡饑寒,戰亂之中,元配夫人也餓病而死,此後他基本輾轉於市井,靠賣畫刻印為生,但他跟趙之謙不一樣,他不自怨自艾,也不怨天尤人,飽經憂患的吳昌碩隨遇而安,自強不息,最終出掌西泠印社,成為中國篆刻界傑出的大宗師、大宗匠。

吳昌碩的篆刻作品多是反映他的真實生活與真實性情的,上述的”明月前身“懷念元配即是代表,此外諸如“園丁課蘭”“石農”“園丁”“虛素”“人生只合駐湖州”“鮮鮮霜中菊”“淡如菊”“一月安東令”以上述所講的“無須老人”等印,無一不是他以生活為滋養,以其雄渾的氣魄為依託,熔鑄出來的篆刻精品。

(吳昌碩刻“一月安東令”)

(吳昌碩刻“園丁課蘭”)

(吳昌碩刻“園丁”)

(吳昌碩刻“鮮鮮霜中菊”)

(吳昌碩刻“淡如菊”)

(吳昌碩刻“人生只合駐湖州”)

(吳昌碩刻“虛素”)

(吳昌碩刻“石農”)

正是因為吳昌碩的篆刻作品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和昇華。也正基於些,吳昌碩的作品才是真氣彌滿,氣勢雄渾,蒼古奇肆的。我們要學習他對生活的熱愛,用手中的刻刀,反映我們多彩多姿的生活。

(【老李刻堂】之15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吳昌碩仿趙之謙刻“溧陽程雲駒長壽日利”)

那麼,吳昌碩是不是也在漢印上下足了功夫呢,據吳昌碩自己說:“于家退樓老人(吳雲)見所藏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一奏刀,若與神會,自謂進於道”,“沒有平齋,就沒有我吳昌碩”,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吳雲收藏的漢印,就沒有吳昌碩的印,吳昌碩最終得出的關於漢印的結論是:“學印首先要學漢印,並須從平實一路入手”。甚至我們可以認為深沉寬博、蒼莽厚拙的漢印風格是形成吳昌碩印風的主要組成部分。

(吳昌碩刻漢印風格“周作鎔印”)

(吳昌碩刻漢印風格“吳家機印”)

吳昌碩的路子可能跟我們現在學印的順序可能有所差別,我們是先遠後近,由古至今,而吳昌碩則是先近後遠,由今溯古,但學古人不遺餘力是肯定的,儘管如此,吳昌碩在後來他的《刻印偶成》裡已經明確提出:“贗古之病不可藥,紛紛陳鄧追遺蹤。摩挲朝夕若有得,陳鄧外古仍無功。天下幾人學秦漢,但索形似成疲癃。我性疏闊類野鶴,不受束縛雕鐫中。”甚至明確地提問“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前誰所宗?”我們現在大談臨摹古印,古人的印又是臨摹誰的呢?這其實跟齊白石對漢人的評價是相通的,“秦漢人刻印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

我們學印一方面學古人,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學古而不泥古是正確的方法,這跟趙之謙、鄧石如、丁敬、吳昌碩這些大師是一脈相通的。

三、讀書與交遊

學習的方法講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吳昌碩來說,他出身是書香門第,曾祖是國子監生,祖父是安吉吉桃書院院長,父親也是舉人,終身不仕,耕讀終生,吳昌碩6歲由父親啟蒙識字讀書,10歲進私塾,將近5年的私塾教育給吳昌碩打下了堅實的“小學”基礎,隨後太平軍戰亂之後,吳昌碩回到故里,家裡藏書毀於戰火之後,他為了借一部書他往往需要走數十裡路,借來書後就廢寢忘食日夜攻讀……26歲之後,他又到杭州詁經精舍,跟從名儒俞樾學習辭章和訓詁之學,此後,他為了求藝,他把所有的精力用於在杭州、嘉興、湖州三地遊學,此間跟俞樾隨錢鐵梅,識顏文采,結交吳洪鈞、吳大瀓,更識“湖州六才子”,中年時期,吳昌碩又到蘇州,結識吳雲,見識大量鐘鼎彝器、秦漢璽印,再之後,他又在上海結識畫家高邕之、任伯年……

吳昌碩終其一生都在求學、讀書、交友,這是他一生取得重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

我們如果說趙之謙一生取得較大的成就的原因是他與魏錫曾、胡澍、沈樹鏞等人的結交與互相切磋,那顯然,吳昌碩的交遊面更加寬闊,結交的朋友更多,所受到的指教和幫助更多,一個篆刻學習者不能閉門造車,要走出去,要到名山大川之間去遊歷(比如浙派大師丁敬也是這樣四處親身遊歷,畫家張大千也是四處遊歷以之開闊眼界),去同好間去交流實踐經驗,互相取長補短。

四、書印同參、書畫同參

近代的篆刻名家大都是詩、書、畫、印皆佳的文化大家,其篆刻藝業水準的高下很大程度取決於文學詩歌(其實也包括音律)、繪畫、書法方面的造詣。吳昌碩生前曾說:“人說我善作畫,其實我的書法比畫好,而我的篆刻更勝於書法。”

(吳昌碩的畫)

篆刻藝術是綜合了書寫與雕刻的綜合藝術,書寫水準的高低取決於篆刻者書法水準的高低,繪畫水準的高下,又是對印章空間調度、章法安排的有深刻的影響,比如落款黑字的長短,比如壓角章的位置,比如畫面中色彩的配重,這些章法元素,都被吳昌碩純熟的應用到篆刻之中。

吳昌碩篆刻作品的章法多得益於他的繪畫,我們經常看到吳昌碩的的一方篆刻作品如一幅畫一樣,比如:

(吳昌碩刻“傳樸堂”)

(吳昌碩刻“書徵氏”)



(吳昌碩“破荷亭”)

(吳昌碩刻“明月前身”)

“傳樸堂”有建築學的空間縱深感,“書徵氏”章法上的疏密強烈對比,“破荷亭”一印中“亭”字的空間透視感,“明月前身”一印中似乎能看到吳昌碩原配章氏窈窕的身影。這些印固然有文字本身所帶來的審美趣味,沒有較高的繪畫修養是做不到的。

我們都知道,吳昌碩的字法多取法於《石鼓文》是繼鄧石如“書從印出”,趙之謙“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的篆刻成就是在其傑出的書法成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領悟了“石鼓文”蒼莽古樸“的文字字形特徵,同時又從石鼓文特別的歲月剝蝕感中找到了”老醜精雄“的氣勢,並在石鼓材料與印石材料間類似中找到了印章特有的金石氣息,這與他精深的石鼓文篆書書法水準是分不開的。

(吳昌碩刻”缶廬“)

蒼桑古樸蒼茂,章法上配重精巧,非悟透書法用筆用墨之道與金石之趣不可能做到。

學習吳昌碩在文學、繪畫、書法方面的綜合修煉,我們經常說”書印同參“,”書畫同參“就是這樣的道理,最終各種藝術修養會在我們的篆刻作品裡交匯。

五、熱愛生活,表達生活

吳昌碩生活在一個特別的時代,他出生前4年,鴉片戰爭爆發,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他7歲那年,國內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此後逃難鄉野,受盡饑寒,戰亂之中,元配夫人也餓病而死,此後他基本輾轉於市井,靠賣畫刻印為生,但他跟趙之謙不一樣,他不自怨自艾,也不怨天尤人,飽經憂患的吳昌碩隨遇而安,自強不息,最終出掌西泠印社,成為中國篆刻界傑出的大宗師、大宗匠。

吳昌碩的篆刻作品多是反映他的真實生活與真實性情的,上述的”明月前身“懷念元配即是代表,此外諸如“園丁課蘭”“石農”“園丁”“虛素”“人生只合駐湖州”“鮮鮮霜中菊”“淡如菊”“一月安東令”以上述所講的“無須老人”等印,無一不是他以生活為滋養,以其雄渾的氣魄為依託,熔鑄出來的篆刻精品。

(吳昌碩刻“一月安東令”)

(吳昌碩刻“園丁課蘭”)

(吳昌碩刻“園丁”)

(吳昌碩刻“鮮鮮霜中菊”)

(吳昌碩刻“淡如菊”)

(吳昌碩刻“人生只合駐湖州”)

(吳昌碩刻“虛素”)

(吳昌碩刻“石農”)

正是因為吳昌碩的篆刻作品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和昇華。也正基於些,吳昌碩的作品才是真氣彌滿,氣勢雄渾,蒼古奇肆的。我們要學習他對生活的熱愛,用手中的刻刀,反映我們多彩多姿的生活。

(【老李刻堂】之15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