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王中磊:專業電影人、製作公司入局,網大精品化是創作趨勢!

影視深水導讀:

6月9日上午,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在2017愛奇藝世界大會•網路大電影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表現了對網大市場的看好:

對於網大精品化的需求、對於頭部的內容需求越來越明顯;

觀眾看電影的方式、時間甚至介質都開始發生變化, 電影人的觀念也應該轉變了;

網大只是一個過渡的詞, 網路平臺未來一定是電影在播出方式上最重要的補充和支撐。

演講:王中磊

2014年愛奇藝首次提出來網路大電影的概念和標準, 三年來市場發展非常迅速, 影片的數量還有規模都實現了指數級增長。

2016年有超過2000部網路大電影產出, 這個生產量已經超過了院線電影數量的2倍以上, 我進入這個行業剛剛拍電影的時候, 一年國產電影大概產片70部左右。

目前網大市場越來越繁榮, 趨勢性和挑戰越來越明顯。

專業電影人、製作公司入局

網大精品化是創作趨勢

首先, 2014年到現在, 對於網大精品化的需求、對於頭部的內容需求越來越明顯, 因為電影其實是最有娛樂性、最有觀賞性的, 既具備文化屬性又有商業價值, 實現這兩方面核心的其實是內容和品質。

2016年中國院線電影市場確實遭遇了增長放緩的尷尬, 而且它的終端市場, 像大螢幕數量一直在增加, 電影的上映數量增加, 觀眾進到電影院觀看的習慣遠遠高於我剛入這個行業的時候。 但是為什麼票房資料沒有像想像中這樣茁壯成長?到底電影出了什麼問題, 是我們創作者的問題還是市場的問題?

去年在海口電影高峰論壇上我說過, 越是拼命向前沖的時候, 方向越重要, 否則你速度太快了, 方向出了問題, 可能就會走得越來越背道而馳。

所以我認為方向其實就是品質優先, 電影還是網路電影, 其實一切都要回歸到內容本身, 網路大電影也是如此。

網大市場上內容為王的法則一直在顯現, 20%的頭部內容真正取得了這樣一個新的介質所造成的紅利。

另外, 隨著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發佈, 最近也有很多新的法規, 網大市場中的內容和我們所有院線電影中的標準越來越統一, 管理越來越規範, 也使得我們內容更加集中在優質的內容當中。

最開始大家可能覺得網路大電影一般都是拍一些擦邊球的內容, 蹭一點IP、假色情就可以成功。 其實這是0.5時代, 早已不能實現。 一定要在題材創新、內容完整和製作精良上下功夫。

第二是市場升級加速,

市場的繁榮也引來了競爭的加劇, 這是所有市場的必經之路, 越來越多專業的電影人開始進入網大的市場, 像王晶導演、曾志偉、包貝爾、小瀋陽都開始進入到網大製作的部分。

傳統的影視公司, 包括華誼兄弟、慈文影視等都開始進入到了網路電影尤其是網大內容的戰場當中。 還有幾大視頻平臺的參與方式一直在變革, 包括自製, 與製作公司分享IP一起投資。

華誼兄弟2015年就開始關注到網大, 並通過很多的方式參與了網大的項目, 最開始我們去投資一些致力於網大的年輕企業, 可能是股權投資, 也可能是片單投資, 不管是在資金上還是在內容的創作上, 都給予他們很大的支持。

從2016年我們開始, 華誼兄弟內部開始建立了華誼兄弟娛樂的平臺,

專注於網劇、網路大電影、網路綜藝的製作、投資、宣傳和發行, 還有網生內容的孵化和運營。 聚焦到網路大電影方面, 華誼兄弟娛樂的理念是精品、系列和強類型, 致力於創作網路大電影市場的頭部內容。

在2016年底開始, 除了外部投資年輕人的企業, 內部有華誼兄弟娛樂這樣一個專業的事業部之外, 我們也是用三個公司, 以不同的方式, 在不同的點耕耘這片市場。

比如我們有以明星IP來驅動的以網綜為主市場的華誼浩瀚, 以互聯網經濟為主要切入點的華誼創新, 還有文學IP孵化為切入點的華誼巨星。

各種專業的力量爭相湧入也使得網路的行業競爭開始出現了一些改變, 比如投資成本上開始逐漸提高, 甚至有一些已經接近於院線電影成本。

國產電影怎麼了?

網路院線會成為國產電影的出路嗎?

院線電影的類型經過一百年發展,系列片、工業體系的影片、強視聽的影片,毫無懸念地成為觀眾進入電影院的首選。今天是週五要上新片,一部進口影片近十部國產片,我們看到最好的國產新片只獲得了13%的排場,其他都只取得了不超過2%的排場,這是一個慘痛的週五。

今年中國的市場,尤其是中國國產電影市場,從春節檔後到今天,一直都是系列化、工業化影片的市場,國產電影這四個月並沒有出現過任何高票房的驚喜的電影。

我覺得這跟進入影院的電影類型有很大關係,上映的影片當中有非常多內容非常好,創作也非常用心,甚至每一部作品背後都凝聚了電影主創兩三年的心血,但是換回的可能就是一個週末的上映時間,自然他的商業回報也會遭到重創。

這個時候電影人確實可以思考一下解決方案了,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網路院線。

比如美國Netflix,從院線電影的後播出平臺作為最開始的起點,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美甚至全球最佳的原創內容播出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導演、大明星選擇拍攝只在視頻院線上播出的電影。

其實這種類型的電影原來也是我們院線電影的主流,類型多樣,導演風格明顯,突出強悍,劇本扎實,臺詞也很精彩,又有非常棒的表演,同時故事性很強,具備了很大的商業性。

而這類電影現在依然是年輕觀眾非常喜歡的類型,甚至他們更願意去討論這樣的電影,但是他們選擇觀賞這類電影的方式、時間甚至介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他們願意選擇在一個單獨的時間去獨享,並把自己所有感情投放在這類電影當中去。

我覺得這樣的觀眾群體其實已經超越了院線電影關於年齡、教育背景、職業背景很多限制,體量是非常大的。

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我說為什麼你聽到一些電影豆瓣評分很高,為什麼沒有在那個時間選擇去院線看?他告訴我,這樣的電影怎麼可能在電影院那樣一個嘈雜的環境,我們在那裡面是看爆米花的電影,這類電影我們更願意在家裡自己欣賞,跟朋友在網上分享,甚至更願意打分評論,甚至支持這樣的電影。

網大只是一個過渡的詞

網路大電影未來在哪裡?

談網大的未來,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網大,它是不是電影。

其實網大就是電影,它的概念並沒有改變,也沒有顛覆整個電影作為一個文化商品的標準,它只是在播放介質上做了更加的細分。

就像當年電影頻道推出了電視電影,並沒有改變電影的基本形式,包括時長、敘事方式、剪輯方式、所有的藝術品類,都是在電影的基本標準上。但是它補充了電影頻道對電影內容極大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提供了很多新電影人創作、進入行業的機會。

今天的網大電影同樣是另一種新介質的出現,就是互聯網,因為它的時間、空間變得互聯網狀態,它對內容的需求會更大。同時它也提供了電影創作者特別是在初期的時候對於年輕創作者巨大的舞臺。

而且網大的發展,無論從影片的類型化還有互聯網的語境化的內容來製作、定制來分賬,甚至網大院線的商業模式也都在日新月異。今年坎城電影節最大的熱點來自於Netflix以及法國院線電影之間的衝突和討論,表面看起來是傳統電影對影院播放模式這種形式上的捍衛,但其實是對電影未來發展的討論。

我個人認為網路平臺未來一定是電影這個偉大的藝術形式在播出方式上最重要的補充和支撐。

就像以前我們突然有段時間提互聯網,大家都說互聯網+、後互聯網、新媒體,這些詞都是階段性的,我覺得網大依然是一個過渡的詞,它應該是電影的一種形式。

在內容端,首先要摒棄一些傳統身份的枷鎖,我一直在號召一些大導演、好的演員去拍攝網大,我說你們願不願意去嘗試,甚至拿出你們50%拍院線電影的精力去培養網大。這是從內容端的角度分析。

從平臺端,愛奇藝2017年至2018年給網路電影院線的小目標是分賬達到3000萬以上,就是網路電影的回報可以等同於你在院線過億票房的回報。我們需要這樣的平臺。

可是我們看到這幾個月以來,超過億元票房的國產電影不超過 10部。可是我們看到有200多部已經超過百萬的票房分賬,可能到這個小目標實現的時候,超過3000萬分賬的時候,你有什麼理由不去擁抱這樣一個互聯網的院線媒體。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我也希望很多的電影從業者,放下那個架子,因為在這裡面的觀眾和院線的觀眾一樣,甚至他們更加多元化。

最後我也期待中國電影,期待我們中國的網路電影這個市場有美好的未來,當然我也相信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謝謝!

甚至有一些已經接近於院線電影成本。

國產電影怎麼了?

網路院線會成為國產電影的出路嗎?

院線電影的類型經過一百年發展,系列片、工業體系的影片、強視聽的影片,毫無懸念地成為觀眾進入電影院的首選。今天是週五要上新片,一部進口影片近十部國產片,我們看到最好的國產新片只獲得了13%的排場,其他都只取得了不超過2%的排場,這是一個慘痛的週五。

今年中國的市場,尤其是中國國產電影市場,從春節檔後到今天,一直都是系列化、工業化影片的市場,國產電影這四個月並沒有出現過任何高票房的驚喜的電影。

我覺得這跟進入影院的電影類型有很大關係,上映的影片當中有非常多內容非常好,創作也非常用心,甚至每一部作品背後都凝聚了電影主創兩三年的心血,但是換回的可能就是一個週末的上映時間,自然他的商業回報也會遭到重創。

這個時候電影人確實可以思考一下解決方案了,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網路院線。

比如美國Netflix,從院線電影的後播出平臺作為最開始的起點,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美甚至全球最佳的原創內容播出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導演、大明星選擇拍攝只在視頻院線上播出的電影。

其實這種類型的電影原來也是我們院線電影的主流,類型多樣,導演風格明顯,突出強悍,劇本扎實,臺詞也很精彩,又有非常棒的表演,同時故事性很強,具備了很大的商業性。

而這類電影現在依然是年輕觀眾非常喜歡的類型,甚至他們更願意去討論這樣的電影,但是他們選擇觀賞這類電影的方式、時間甚至介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他們願意選擇在一個單獨的時間去獨享,並把自己所有感情投放在這類電影當中去。

我覺得這樣的觀眾群體其實已經超越了院線電影關於年齡、教育背景、職業背景很多限制,體量是非常大的。

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我說為什麼你聽到一些電影豆瓣評分很高,為什麼沒有在那個時間選擇去院線看?他告訴我,這樣的電影怎麼可能在電影院那樣一個嘈雜的環境,我們在那裡面是看爆米花的電影,這類電影我們更願意在家裡自己欣賞,跟朋友在網上分享,甚至更願意打分評論,甚至支持這樣的電影。

網大只是一個過渡的詞

網路大電影未來在哪裡?

談網大的未來,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網大,它是不是電影。

其實網大就是電影,它的概念並沒有改變,也沒有顛覆整個電影作為一個文化商品的標準,它只是在播放介質上做了更加的細分。

就像當年電影頻道推出了電視電影,並沒有改變電影的基本形式,包括時長、敘事方式、剪輯方式、所有的藝術品類,都是在電影的基本標準上。但是它補充了電影頻道對電影內容極大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提供了很多新電影人創作、進入行業的機會。

今天的網大電影同樣是另一種新介質的出現,就是互聯網,因為它的時間、空間變得互聯網狀態,它對內容的需求會更大。同時它也提供了電影創作者特別是在初期的時候對於年輕創作者巨大的舞臺。

而且網大的發展,無論從影片的類型化還有互聯網的語境化的內容來製作、定制來分賬,甚至網大院線的商業模式也都在日新月異。今年坎城電影節最大的熱點來自於Netflix以及法國院線電影之間的衝突和討論,表面看起來是傳統電影對影院播放模式這種形式上的捍衛,但其實是對電影未來發展的討論。

我個人認為網路平臺未來一定是電影這個偉大的藝術形式在播出方式上最重要的補充和支撐。

就像以前我們突然有段時間提互聯網,大家都說互聯網+、後互聯網、新媒體,這些詞都是階段性的,我覺得網大依然是一個過渡的詞,它應該是電影的一種形式。

在內容端,首先要摒棄一些傳統身份的枷鎖,我一直在號召一些大導演、好的演員去拍攝網大,我說你們願不願意去嘗試,甚至拿出你們50%拍院線電影的精力去培養網大。這是從內容端的角度分析。

從平臺端,愛奇藝2017年至2018年給網路電影院線的小目標是分賬達到3000萬以上,就是網路電影的回報可以等同於你在院線過億票房的回報。我們需要這樣的平臺。

可是我們看到這幾個月以來,超過億元票房的國產電影不超過 10部。可是我們看到有200多部已經超過百萬的票房分賬,可能到這個小目標實現的時候,超過3000萬分賬的時候,你有什麼理由不去擁抱這樣一個互聯網的院線媒體。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我也希望很多的電影從業者,放下那個架子,因為在這裡面的觀眾和院線的觀眾一樣,甚至他們更加多元化。

最後我也期待中國電影,期待我們中國的網路電影這個市場有美好的未來,當然我也相信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