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郭漢城:重構“舞臺劇”的一面明鏡,評李笑非劇本集《川醜流派》

當今川劇名醜、川劇表演藝術家李笑非先生, 是我的老朋友。 他把自己歷年來收藏、演出、導演、整理加工的十二出川劇折子戲、大本戲,

彙編成劇本集出版, 並附有文章加以說明。 這個集子內容豐富, 特色鮮明, 包括了昆曲、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個聲腔和方巾醜、官衣醜、蟒袍醜、老醜、娃娃醜、矮子醜等行當, 蘊含著笑非先生在內的歷代川醜藝術家創造的精華, 可以說是一座喜劇藝術的寶庫。

我讀著這些劇本, 有的使我忍俊不禁、一笑到底;有的使我感到驚奇, 好像對我開啟了深藏其中的人性隱蔽。 它們富有人民性, 智慧、正直、樂觀主義精神, 是人民在創造歷史中對自我的審美認識, 因而受到人民的歡迎, 世世代代流傳不息。 但是, 這些劇本給我的最突出、最強烈的印象, 是它們的舞臺性——真正的舞臺劇本!我是一個看了一輩子戲的“老觀眾”(有一位演員朋友稱呼我為她的“老觀眾”,

這稱呼最合適不過了), 難道沒有見過一個舞臺性很強的舞臺劇本嗎?不是的。 大概因為長久以來看慣了那些平淡的, 或徒逞奢華的演出, 相較之下不同印象出現了強烈的反差。 什麼是“舞臺劇”?簡言之, 就是能夠充分發揮演員表演藝術的劇本。 這個道理很簡單, 也很明白, 卻往往容易遭到劇作家、導演的忽視。 忽視了這一點就必然會產生與戲曲藝術特徵疏離、異化的問題。 戲曲藝術同樣要表演生活, 但表演的方法不同, 它需要把生活提煉成程式, 以此作為表演手段去表現生活。 而行當是人物類型的程式, 也是技術規範的程式, 是所有表演程式中特殊的程式。 它一方面用行當特色(行當唱腔、行當念白、行當身段動作、行當裝扮等)把各種表演程式在演員身上統一起來,
另一方面又用這種特殊的程式作為表演手段去表演人物, 成為傳統與生活相銜接的“通道”。 忽視前者就會失去“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表演的根本特徵, 忽視後者一切程式行當都將成為死板的套子、沒有生命的形式。 由此可知, 戲曲劇本必須是能發揮演員表演的舞臺劇本, 是戲曲表演藝術的規律所決定的。 遵循這條規律, 舞臺上就會顯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不遵循這條規律, 舞臺上死氣沉沉, 人物蒼白無力, 給觀眾沉悶、厭煩的感覺, 即使你費盡心機, 不惜工本去炫耀豪華, 最終也難以擺脫尷尬的狀態。

讀笑非先生集子中的這些醜戲劇本, 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人的魅力, 就是遵循這條戲曲表演藝術規律的結果, 無論昆、高、胡、彈、燈, 在題材處理、場景結構、語言風格、人物造型等等方面, 都緊緊圍繞丑角表演藝術的充分發揮而進行。 儘管昆、高、胡、彈、燈的歷史發展水準不同而有所差異, 但作為一個醜戲,

必須考慮發揮丑角表演來處理題材、刻畫人物並完成主題。 《大鬧淮安府》就其題材來說, 是綠林英雄劫牢反獄的故事, 但它把著墨的重點放在丑角的表演上, 使這個一般的、在傳統戲中司空見慣的題材, 成為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喜劇;《楊廣亂宮》是一個蟒袍醜應功的戲, 它的表演風格強烈、誇張, 至今還經常在舞臺上演出, 受到觀眾的喜愛。 但一般只演“問病”“逼宮”二場, 刪去第三場“登殿”, 其原因可能是誅殺反對大臣與《孝孺草詔》雷同, 連累整場戲都不演了。 在笑非先生的劇本裡, 沒有做這樣的簡單處理, 它只是刪去了殺大臣的情節, 把第三場保留下來。 這種處理是極其有眼光的, 因為楊廣“登殿”上場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默劇”表演, 把楊廣做皇帝後那種做賊心虛的疑懼心理,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連同前兩場楊廣的淫邪、貪婪、殘暴來看,完成了這個篡奪者的完整性格。笑非先生對這段表演是十分重視的,為它做了“不像皇帝”“群臣參拜”“參拜天地”“參拜龍椅”“禦璽掉了”五個表演段落的詳細舞臺提示,這是沒有舞臺表演經驗、不體會演員表演的重要性的人是做不到的。集子中還有一出老醜應工的《送子罵高》,也很值得注意。據笑非先生說,在川劇《大紅袍》(即《白兔記》)中並沒有這一折,是由他邀請劇作家徐公堤補上的,是補白之作。這個戲塑造了一個善良、正直、風趣中帶古怪的老人的文學形象,也為演員提供寬闊的表演空間,可惜至今還未搬上舞臺。我覺得笑非先生所以要補這個空白,還有一層重要意思,就是要為它的發展趨勢做一個有力的鋪墊。

在我國眾多的古典戲劇名著中,大多存在著一個“大團圓”結局的問題,良莠不齊,爭議紛紜。也像《琵琶記》一樣,成為今天人們不敢問津的難題。笑非先生要作這個補白,是獨具慧眼的,他要用《送子罵高》這場喜劇,為通向“團圓”結局作衝突雙方人物的性格準備。先說李三娘,她的悲慘經歷使她不可能輕易原諒劉知遠的,但從偶遇親生兒子“咬臍”之後,在她心中點亮了無私的母愛聖火,大大超越對丈夫的怨恨之情,是人物心靈的一次昇華。湘劇著名演員賀小漢,她以娃娃生應工,在《打獵》《回書》中塑造了一個天真、熱情、驕縱可愛的孩子形象,在這個形象的襯托下,李三娘心中母愛的聖火,才會真實而可信,觀眾才能接受她與劉知遠的“團圓”。衝突的另一方是劉知遠,這一方比李三娘一方更難解決,因為他是“負心者”,如何能取得觀眾的認可呢?讀了《送子罵高》,長期困擾著我的疑慮消除了。在這個戲中,竇老以醜的方式對劉知遠的“負心”進行了毫不留情、毫無顧忌的鞭撻,劉知遠面對竇老的嬉笑怒駡、冷嘲熱諷,為自己的“負心”而愧疚,為李三娘的苦難而流淚,深情地接受了孩子,說明他不是莫稽、王魁、陳世美這類利慾薰心、喪盡天良的敗類。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何況他還有貧窮、屈辱、辛酸、無奈的身世。對劉知遠的這種既批判又同情,結合李三娘維護兒子幸福的高尚境界,體現了理想與現實、歌頌與批判的統一,為劇情通向“團圓”的發展趨勢在觀眾心理上奠定了基礎。

中國戲曲無論悲劇、喜劇,都要合情合理、是非鮮明、不走極端,使觀眾的情感得到調節,是我們民族“和”的美學理想的反映。以上所舉三個例子,只是從幾個大的方面來說明戲曲表演的特點和重要,其實在笑非先生的集子中,這類例子很多,不勝枚舉,但僅此數例,也足以說明笑非先生深諳戲曲表演藝術的規律和具有很高的審美眼光。我真心地喜愛這本書。讀了這本書,使我受到多方的啟迪,開脫了眼界,提高了對我國戲曲藝術價值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當前戲曲藝術正面臨著一個新時期,為了繼續前進,必須要對已經走過的歷史,進行科學的、嚴肅的總結和反思。我覺得長期以來,我們對演員的表演藝術重視或認識不足,沒有在這方面下足夠的功夫,因循敷衍,坐失良機,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甚至轟轟烈烈中導致戲曲表演藝術的衰落和民族特色的暗淡,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遭到觀眾的冷淡與疏遠。這個教訓值得我們總結,笑非先生的劇本集正好為我們提供一個範例,一面明鏡,值得我們感謝!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郭漢城——著名戲曲文學家、詞曲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

川劇代表性承傳人 ¥43.5 購買

把楊廣做皇帝後那種做賊心虛的疑懼心理,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連同前兩場楊廣的淫邪、貪婪、殘暴來看,完成了這個篡奪者的完整性格。笑非先生對這段表演是十分重視的,為它做了“不像皇帝”“群臣參拜”“參拜天地”“參拜龍椅”“禦璽掉了”五個表演段落的詳細舞臺提示,這是沒有舞臺表演經驗、不體會演員表演的重要性的人是做不到的。集子中還有一出老醜應工的《送子罵高》,也很值得注意。據笑非先生說,在川劇《大紅袍》(即《白兔記》)中並沒有這一折,是由他邀請劇作家徐公堤補上的,是補白之作。這個戲塑造了一個善良、正直、風趣中帶古怪的老人的文學形象,也為演員提供寬闊的表演空間,可惜至今還未搬上舞臺。我覺得笑非先生所以要補這個空白,還有一層重要意思,就是要為它的發展趨勢做一個有力的鋪墊。

在我國眾多的古典戲劇名著中,大多存在著一個“大團圓”結局的問題,良莠不齊,爭議紛紜。也像《琵琶記》一樣,成為今天人們不敢問津的難題。笑非先生要作這個補白,是獨具慧眼的,他要用《送子罵高》這場喜劇,為通向“團圓”結局作衝突雙方人物的性格準備。先說李三娘,她的悲慘經歷使她不可能輕易原諒劉知遠的,但從偶遇親生兒子“咬臍”之後,在她心中點亮了無私的母愛聖火,大大超越對丈夫的怨恨之情,是人物心靈的一次昇華。湘劇著名演員賀小漢,她以娃娃生應工,在《打獵》《回書》中塑造了一個天真、熱情、驕縱可愛的孩子形象,在這個形象的襯托下,李三娘心中母愛的聖火,才會真實而可信,觀眾才能接受她與劉知遠的“團圓”。衝突的另一方是劉知遠,這一方比李三娘一方更難解決,因為他是“負心者”,如何能取得觀眾的認可呢?讀了《送子罵高》,長期困擾著我的疑慮消除了。在這個戲中,竇老以醜的方式對劉知遠的“負心”進行了毫不留情、毫無顧忌的鞭撻,劉知遠面對竇老的嬉笑怒駡、冷嘲熱諷,為自己的“負心”而愧疚,為李三娘的苦難而流淚,深情地接受了孩子,說明他不是莫稽、王魁、陳世美這類利慾薰心、喪盡天良的敗類。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何況他還有貧窮、屈辱、辛酸、無奈的身世。對劉知遠的這種既批判又同情,結合李三娘維護兒子幸福的高尚境界,體現了理想與現實、歌頌與批判的統一,為劇情通向“團圓”的發展趨勢在觀眾心理上奠定了基礎。

中國戲曲無論悲劇、喜劇,都要合情合理、是非鮮明、不走極端,使觀眾的情感得到調節,是我們民族“和”的美學理想的反映。以上所舉三個例子,只是從幾個大的方面來說明戲曲表演的特點和重要,其實在笑非先生的集子中,這類例子很多,不勝枚舉,但僅此數例,也足以說明笑非先生深諳戲曲表演藝術的規律和具有很高的審美眼光。我真心地喜愛這本書。讀了這本書,使我受到多方的啟迪,開脫了眼界,提高了對我國戲曲藝術價值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當前戲曲藝術正面臨著一個新時期,為了繼續前進,必須要對已經走過的歷史,進行科學的、嚴肅的總結和反思。我覺得長期以來,我們對演員的表演藝術重視或認識不足,沒有在這方面下足夠的功夫,因循敷衍,坐失良機,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甚至轟轟烈烈中導致戲曲表演藝術的衰落和民族特色的暗淡,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遭到觀眾的冷淡與疏遠。這個教訓值得我們總結,笑非先生的劇本集正好為我們提供一個範例,一面明鏡,值得我們感謝!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郭漢城——著名戲曲文學家、詞曲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

川劇代表性承傳人 ¥43.5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