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煮海”是一種古老的巫術,張生煮海打敗了龍王

沙門島張生煮海, 據《元曲選圖》

【壹】

琴聲從石佛寺裡傳來, 彈琴的是張生, 他將七弦絲桐置於桌案之上, 琴前的油燈, 散射出一團栲栳大的光球,

把張生和他的琴籠在其中。 禪房的雕花窗格, 早已高高撐起, 張生調絲引弦, 錚錚地彈奏起來, 琴聲從窗戶飄出, 被風卷至島嶼上空, 向海中飄去。

哪知張生卻非尋常之輩, 他的琴聲一起, 島上的鳥蟲鳴叫頓時止歇, 明月照徹全島, 似有若無的琴音, 模仿世間萬物之聲, 諸如松濤、流水、戰馬, 無一不似。 繼而琴音走高, 有金石之聲大作, 撐起的窗格也格格作響, 隱在窗格暗角裡的蛛網也一一震裂, 長腳蜘蛛四散奔逃。 島嶼也跟著琴聲來回起落, 帶動島上的花木連番抖顫。 曲調全然由心而發, 絲線在他指端繚繞, 撥與按之間, 弦音的細微分別, 全在指肚的拿捏之間。 海中的龍女被琴聲驚動, 駕雲飛至島嶼。 龍女上場, 唱道:

聽疏剌剌晚風, 風聲落萬松, 明朗朗月容, 容光照半空, 響潺潺水沖, 沖流絕澗中。 又不是採蓮女撥棹聲, 又不是捕魚叟鳴榔動, 驚的那夜眠人睡眼朦朧。

又不是拖環佩, 韻丁冬。 又不是戰鐵馬, 響錚鏦。 又不是佛院僧房, 擊磬敲鐘。 一聲聲唬的我心中怕恐, 原來是廝琅琅, 誰撫絲桐。 [1]

龍女唱罷, 張生的琴弦忽斷, 他從桌案上抬起頭, 隱約感到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貳】

這座島上多有佛寺, 因而稱之為沙門島, 後改稱廟島, 佛寺成為島嶼的代稱, 可見昔年佛寺之多。 島嶼孤懸海外, 適合清修, 不少高僧渡海而來。 像張生這樣的秀才, 在島上遊覽山水, 借寓佛寺之中攻書, 原是常事。

琴弦斷後, 便是有人在偷聽。 張生出門查看, 與龍女相見, 不由得驚歎一聲:“好一個女子也!”將龍女引進禪房, 二人竟自談婚論嫁, 張生直接開問, 龍女亦毫無扭捏之態, 當場應允, 稟明父母後, 再行相見, 定中秋為相見之期, 贈鮫綃手帕為信物。 哪知龍王不肯許親, 萬般無奈之際, 得遇一道姑, 贈張生寶物三件:銀鍋一隻, 金錢一文,

鐵杓一把, 是為煮海之器。 道姑道:“將海水用這杓兒舀在鍋兒裡, 放金錢在水內。 煎一分, 此海水去十丈。 煎二分去二十丈, 若煎幹了鍋兒, 海水見底。 那龍神怎麼還存坐的住。 必然令人來請, 招你為婿也。 ”

張生如法炮製, 在島嶼的海岸俯身下去, 鐵杓探進波浪裡, 舀來海水, 銀鍋將滿之時, 投入金錢, 尋礁石架起銀鍋, 在鍋底添了木柴, 眼見鍋中熱氣蒸騰, 海水表面也起了蒸汽, 這銀鍋裡的海水, 似是跟大海連通, 新柴續進, 海水也跟著升溫, “錦鱗魚活潑剌波心跳, 銀腳蟹亂扒沙在岸上藏, 但著一點兒, 就是一個燎漿。 ”龍王乃不住熱, 只得將龍女送出, 與張生為妻。

島嶼之下的這片海曾被張生煮沸, 那個叫張生的人, 曾在這裡不住添柴, 島上的赤松, 或是他當年折來煮海的薪柴。 松皮裡的油性正合燃燒, 一沾火, 就竄起火苗, 舔著鍋底。 當鍋底被火苗頻頻擊刺之時, 光焰大作, 照亮了他的臉, 但見他眼角嘴邊皆現出細微的褶皺, 有了隱而不彰的笑意, 他俯身吹火, 幾次添續, 銀鍋裡有了氣泡, 再看海面上,熱氣在波濤間蒸騰,海中游魚不斷躍出水面,恨不能懸停在半空,海鳥也紛紛朝島嶼飛來,躲避海中突發的熾熱。

他似乎忘記了,龍女也在海水之中受煎熬。

【三】

煮海是一種古老的模仿巫術,取海水一瓢,可代表海水的全部,熊熊火焰燃起的那一刻,張生無疑是揣著狠心的,火光在他臉上亮起時,他分明感到灼熱的炙烤,將雙頰照隱隱生疼,然而,他並沒有扭頭躲避,火光中他的臉變得接近于透明,道姑贈送的法寶,果然起了作用。對付暴虐的龍王,他用的是以暴易暴的煮海手段。《張生煮海》的作者李好古,生平不詳,《錄鬼簿》稱其為東平人,煮海之文,足以傳世。張生之後,煮海成為士林爭相傳閱的佳話,清代李笠翁最喜《張生煮海》,將其改編為《蜃中樓》,收入《笠翁十種曲》之中。《笠翁十種曲》中九種是笠翁原創,只《蜃中樓》是改編,可見他對煮海故事的偏愛。胡蕊生有詩:“學劍學書意不平,未知成敗只今身。盡輸風雅與時輩,獨愛求妻煮海人。”亦是寫煮海的一念之誠,儘管半生成敗未有定論,卻仍有煮海之能,人世的寵辱終於有了支撐。翻江倒海的驚世之舉,或是未竟事業的寄託,世事已敗,因此要到遠離世人的海島上來完成,不須任何人知道,也非為做給任何人看,只為胸中難以排遣的無名大志。煮海之舉,是對海的挑戰,在張生之前,做出這種舉動的似乎只有精衛,卻只是亡魂而已,不如張生全身而退,功行圓滿。

沙門島今日已稱為廟島,浮在渤海之中的孤島,島嶼四圍多有礁壁,海浪拍到石上,水珠濺起在空中,岸邊立刻降落一陣急雨,內中有的雨點接近於雞蛋大小,在空中劇烈抖顫,不斷變換形狀,砸在身上,像石塊般生疼。我和張生站在同樣的位置,面對狂躁的波濤,同樣體驗到了龍王的兇悍,龍王的莽力。密集的巨型雨滴紛紛墜落,不得不後退躲避,龍面人身的怪物,似乎就在礁石之下興風作浪,將岸邊行人逼回島嶼腹地,不准染指海洋半步,礁石之下的領域,便是它的禁臠,那些球形水滴,是噴吐的涎沫,海濱滿是猛獸發作前的氣息。這讓我想起,腳下的島嶼,曾是龍宮的所在。

[1] 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李好古撰,據明崇禎六年刊本《新鐫古今名劇柳枝集》

再看海面上,熱氣在波濤間蒸騰,海中游魚不斷躍出水面,恨不能懸停在半空,海鳥也紛紛朝島嶼飛來,躲避海中突發的熾熱。

他似乎忘記了,龍女也在海水之中受煎熬。

【三】

煮海是一種古老的模仿巫術,取海水一瓢,可代表海水的全部,熊熊火焰燃起的那一刻,張生無疑是揣著狠心的,火光在他臉上亮起時,他分明感到灼熱的炙烤,將雙頰照隱隱生疼,然而,他並沒有扭頭躲避,火光中他的臉變得接近于透明,道姑贈送的法寶,果然起了作用。對付暴虐的龍王,他用的是以暴易暴的煮海手段。《張生煮海》的作者李好古,生平不詳,《錄鬼簿》稱其為東平人,煮海之文,足以傳世。張生之後,煮海成為士林爭相傳閱的佳話,清代李笠翁最喜《張生煮海》,將其改編為《蜃中樓》,收入《笠翁十種曲》之中。《笠翁十種曲》中九種是笠翁原創,只《蜃中樓》是改編,可見他對煮海故事的偏愛。胡蕊生有詩:“學劍學書意不平,未知成敗只今身。盡輸風雅與時輩,獨愛求妻煮海人。”亦是寫煮海的一念之誠,儘管半生成敗未有定論,卻仍有煮海之能,人世的寵辱終於有了支撐。翻江倒海的驚世之舉,或是未竟事業的寄託,世事已敗,因此要到遠離世人的海島上來完成,不須任何人知道,也非為做給任何人看,只為胸中難以排遣的無名大志。煮海之舉,是對海的挑戰,在張生之前,做出這種舉動的似乎只有精衛,卻只是亡魂而已,不如張生全身而退,功行圓滿。

沙門島今日已稱為廟島,浮在渤海之中的孤島,島嶼四圍多有礁壁,海浪拍到石上,水珠濺起在空中,岸邊立刻降落一陣急雨,內中有的雨點接近於雞蛋大小,在空中劇烈抖顫,不斷變換形狀,砸在身上,像石塊般生疼。我和張生站在同樣的位置,面對狂躁的波濤,同樣體驗到了龍王的兇悍,龍王的莽力。密集的巨型雨滴紛紛墜落,不得不後退躲避,龍面人身的怪物,似乎就在礁石之下興風作浪,將岸邊行人逼回島嶼腹地,不准染指海洋半步,礁石之下的領域,便是它的禁臠,那些球形水滴,是噴吐的涎沫,海濱滿是猛獸發作前的氣息。這讓我想起,腳下的島嶼,曾是龍宮的所在。

[1] 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李好古撰,據明崇禎六年刊本《新鐫古今名劇柳枝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