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真兜底還是假把式 跟風前想清楚

劉凡

“兜底增持”現象在近期成為熱點, 甚至衍生出了概念板塊。 在筆者看來, 可以將其理解花式叫賣、為提高股價進行的別樣促銷手段。

面對股價下行壓力的上市公司而言, 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採取這種措施無可厚非, 但是投資者應睜大眼睛, 看清楚是真兜底還是忽悠。

兜底增持不是今年才有的產物。 2015年、2016年都曾小規模上演, 彼時的市場也都是人心渙散, 資金不足, “兜底增持”的引入確實帶起了一波反彈小高潮, 一年後的個股大部分有著不錯的表現。

較之於往年, 今年的兜底增持有幾個明顯的特點:首先, 規模和範圍遠超往年。 據統計, 目前已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董事長或實控人以兜底的方式倡議員工增持自家公司的股票。 兜底的範圍也是各式各樣, 有的公司承諾員工持股12個月, 收益不足10%, 老闆發現金補足。 有的公司除了號召員工增持, 甚至把倡議範圍擴大到了自己的業務合作夥伴,

如*ST德力除了號召員工增持, 還向“公司2016年度合作業務量不低於300萬元且2017年繼續保持上述業務規模的供應商、銷售商的法定代表人”喊話, 倡議增持。

其次在實施效果上, 今年的兜底增持呈現出參與度不高、市場不“買帳”的尷尬局面。 如在多家發佈兜底增持公告的公司中, 雖有奮達科技表現搶眼, 出現了超過200名員工進行了買入, 但是大部分公司都是“回應人數也寥寥, 金額也少”的局面。 6月15日, 長城影視、長城動漫先後發佈《關於公司員工回應董事長倡議增持公司股票情況的公告》披露員工增持股票的情況, 2家上市公司只有3位員工響應號召, 共計增持了3800股。

再來看這種兜底倡議的後市表現。

在對股價的推動作用上, 率先推出兜底增持的幾家公司第二天果然大漲, 但隨著兜底增持概念股不斷擴容, 提振效應減弱, 部分公司股價不升反跌, 參與兜底增持的員工甚至出現了浮虧。

調查顯示, 近期發佈兜底式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 其實際控制人大多有大量股份處於質押狀態。 如星徽精密截至5月30日, 公司控股股東星野投資共質押公司股份6852萬股, 占公司總股本的32.67%。 因此業界分析認為, 倡議員工持股是為了避免股價進一步下跌帶來的質押平倉風險而採取的“自救”行動。

筆者認為, 從董監高增持, 再到呼籲員工增持, 都是上市公司為了提振股價採取的常規手段。 無論上市公司出於哪種目的, 只要這種“自救”手段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

都不應用批評的眼光看待。 當前熱點題材渙散, 市場情緒低迷, 股價持續下行對於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而言確實面臨著壓力, 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花式叫賣, 上市公司也實屬無奈。

但從普通投資者的角度, 應理性看待這樣一場市場炒作, 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 維持投資思路的連貫性。 誠然, 兜底增持曾在市場掀起了一小股“熱浪”, 如果敢冒險, 可以嘗試參與其中。 但這種短線行為能立竿見影, 風險當然也較大。

事實上, 兜底增持其實對監管部門而言意義更大, 因為這其實提出了一個新的監管命題——如何界定兜底增持的邊界, 真增持還是假把式?此前, 兜底增持對市場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如今, 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投資者參與其中。 監管部門也加強了監管。 如深交所近期針對“兜底增持”下發通知, 要求上市公司應當披露兜底增持的具體內容, 如增持主體、增持期限、兜底條款、具體實施細則、員工購買公司股票的資金來源以及取得相關股份的表決權歸屬等。 此外, 通知還要求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等兜底增持倡議人不得利用兜底增持承諾進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證券欺詐行為。

寒冷的時候不懼寂寞, 火熱的時候保持清醒。 投資是一項考驗心智的長期行動。 當前A股風格切換迅速, 熱點層出, 但長期而言, 做好價值投資的主旨未變, 投資者應注意勿盲目跟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