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宋清輝:員工持股計畫同樣逃脫不了虧損命運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每經投資寶, “員工持股計畫本是上市公司意在通過股權這一‘金手銬’綁定員工利益的手段, 但伴隨市場震盪, 員工持股計畫同樣逃脫不了虧損的命運。 ”

“兄弟們, 給我沖!盈利算你的, 虧了算我的!”

當A股市場陷入持續調整, 相當一部分公司股價泥沙俱下的時候, 上市公司兜底增持喊話又一次此起彼落。 然而, 這一次市場對其反應卻越發冷淡, 甚至被很多投資者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

在A股20餘年的發展歷史上, 上市公司護盤的手段可謂豐富, 結合當下市場, 每經投資寶通過統計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兜底增持以及大股東高比例定增這四大招數背後的資料, 為投資者揭開這背後究竟是空口白牙的“套路”, 還是真金白銀的賺錢“門道”。

兜底增持

24家公司“玩轉”兜底增持 喊話或是“老司機”作秀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曾幾何時, 在市場持續低迷情況下, 兜底增持還因稀缺性備受關注。 不過, 當“套路”使用多了就不靈了, 市場迅速從過熱反應平淡下來。 兜底增持的話音剛落, 對實際控制人如意算盤的各種猜想和質疑就紛至遝來。 每經投資寶追蹤了2015年中期和2016年初的兜底增持資料與公司股價表現, 發現“玩轉”兜底增持的公司多為“老司機”。

對“喊話”增持員工回應平淡

近期, 短短半個月時間, 24家上市公司密集上演了一出兜底增持的好戲, 引來圍觀的同時, 也讓不少投資者內心躁動, 這真的是護盤股價的利器嗎?

每經投資寶根據上市公司公告統計, 截至2017年6月14日, 有24家上市公司公佈了兜底增持的倡議書, 然而經過數日等待, 兜底增持者卻寥寥無幾,

多數公司員工增持金額不足5000萬元, 甚至有家公司僅一兩位員工響應號召, 略顯尷尬。

從已披露的員工兜底增持情況看, 奮達科技“喊話”的效果最為明顯, 一共有211名員工參與增持, 參與員工數量占公司員工總數的4%, 他們的增持均價在13.05元/股, 增持總金額達到2086.42萬元。

東方金鈺也得到32名員工增持, 員工增持占比為7.53%, 是目前已披露員工增持情況裡, 員工參與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 他們的增持均價為11.04元/股, 較目前東方金鈺股價略有浮虧。

從股價走勢看, 自上市公司發佈員工增持倡議書起, 此次24家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尚可。 其中, 安居寶漲幅超過10%。 但若拋開公告當日出現的“一字”漲停板不算, 已有超過半數的公司股價跌破公告日,

如*ST德力、吉艾科技等, 跟風炒作的投資者, 只能忍受暫時被套的苦澀了。

上海證大投資基金經理劉兵對每經投資寶表示, 兜底式增持這種現象一般是在市場弱勢情況下, 實控人或者是董事長發佈兜底式員工持股倡議, 多是為了維護自身股價的穩定。 兜底式增持的個股, 基本存在股權質押的現象, 這種形式對股價具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有助於改善質押壓力。 但是這種形式在股價持續性上存在質疑, 要從根本上抬高股價還需要從自身反省, 優化公司業務, 提高盈利能力等, 打鐵還需自身硬。

兜底增持多是“老司機”

兜底增持這一行為早於2015年7月出現, 當時在A股市場持續大幅回落的背景下, 一些上市公司採取了這種新穎的護盤手段。

據每經投資寶統計, 2015年7月至9月, 一共有10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兜底增持公告, 其中, 奮達科技和凱美特氣兩家公司在今年是第二次使用兜底式增持手段, 可謂是“老司機”。

資料顯示, 奮達科技董事長肖奮在2015年的8月27日對員工承諾, 凡2015年8月27日至31日期間淨買入公司股票, 且連續持有12個月以上並在職的, 虧損由他兜底。 每經投資寶注意到, 肖奮喊話後的一年時間裡, 奮達科技股價基本都在12元以上, 高於喊話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11.66元, 最終沒有逼得他出手“兜底”。 然而, 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那麼好運, 如暴風集團, 在喊話增持後, 股價反彈幅度曾一度超過30%, 但在一年期限後, 該股股價依舊下跌, 表現不佳。 如今, 暴風集團股價只有當時倡議員工增持時股價的三成多。

在2016年初,也有東方海洋、曠達科技以及雙塔食品實施過員工兜底增持倡議,其中,除東方海洋目前走勢不俗,股價在當時倡議增持日之上外,其餘兩家公司股價均在當時增持倡議時股價的附近。

每經投資寶注意到,今年除了東方金鈺外,所有發起員工兜底增持倡議的公司都來自中小創,其中多數來自創業板公司,不少都是“老司機”,如暴風集團、智慧松德、樂金健康等,但從其股價走勢來看,兜底增持這一舉措對投資者並沒有參考價值,反而成為“買套”的陷阱。上海證券分析師屠駿表示,內部員工買入“兜底”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產業資本增持行為,且似乎對於股價的心理支撐更大。

屠駿還指出,股東增持或減持的信號固然值得關注,但不能忽視股東增持背後動機的複雜性,故只能參考而不應成為投資人決策的核心依據,應整體重視,區別對待。

參與定增

上市公司定增含玄機 大股東高度參與有價值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定向增發一直都是上市公司發展的主要融資手段,每經投資寶對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方案進行詳細統計研究發現,有大股東高比例參與定增的個股,往往會比只有機構和大股東低比例參與定增的個股更具投資價值、更具有投資安全邊際。

大股東高度參與安全性高

根據WIND資訊資料統計,截至6月14日,A股近一年以來已經發生了645起定向增發,涉及公司超過600家,其中,有大股東認購的定向增發方案有178起,占比為27.6%。每經投資寶統計資料發現,在178起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向增發方案裡,有69起大股東參與定增比例超過50%,截至6月14日,這69起定增方案中,有53起股價高於定增價,帳面有浮盈,占比達76.81%。相比之下,在剩餘的576起定向增發方案中,只有308起定增方案的股價能高於定增價格,占比只有53.47%。

眾所周知,定向增發發行價都會較公司當前股價有所折價,那麼,若股價高於定增價格20%以上,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方案,是否安全性更高呢?資料統計顯示,在69起大股東參與定增比例超過50%的方案裡,有31起股價高於定增價20%,占比為44.92%,其中,帳面浮盈最高的為賽摩電氣、安通控股、瀚葉股份、藍焰控股、天際股份以及中昌資料,浮盈均超過了100%。相比之下,另外576起定向增發方案中,股價能高於定增價格20%的數量只有167起,占比為28.99%,顯著低於有大股東高比例參與定增的方案。

大股東捆綁利益更可靠

緣何有大股東高度參與定增的公司,股價走勢更為穩定呢?大股東以較低價認購自家的定增股份,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相比直接在二級市場增持更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大股東將自身利益與上市公司捆綁,是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公司股價上漲或盈利水準提高直接與大股東利益掛鉤。

有市場人士指出,將大股東參與定增的行為作為投資指南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說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更有利,這更多是定增本身的正效應在起作用。上市公司實施定增目的一般是提高資產品質,突出主營業務,增厚公司業績等。大股東相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視未來發展高於眼前利益,更願意助上市公司更上一層樓,治理動機較強。

另一方面,大股東對公司具有相對較高的控股權,其參與定增一般體現了對上市公司目前經營的認可。同時,由於認購存在鎖定期,大股東參與定增後,會進一步為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及投資收益作出貢獻,以謀求公司長足發展。

員工持股

“安全墊”仍有風險 近六成員工持股計畫顯虧損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長期以來,員工持股計畫被視為上市公司發展最具正面的增持措施,將員工和公司的利益捆綁,實現雙贏。那麼到底員工持股計畫是不是最為穩定的護盤“招數”呢?每經投資寶的統計或許能給投資者對員工持股的更加理性的認知。

員工持股整體逾半現虧損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10日,A股共有363份員工持股計畫實施完成。從盈虧情況看,虧多賺少。其中,208份員工持股計畫浮虧(虧損),占比57.3%;共155份員工持股計畫浮盈(盈利),占比42.7%。

從今年情況來看,根據WIND資料統計,截至6月13日,兩市一共有53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員工持股計畫,其中,有34家公司計畫實施後股價不及員工持股成交均價,如隆鑫通用,公司6月6日在上交所e互動表示,員工持股計畫目前折價率為7.59%,出現小幅浮虧狀況。另外,包括電魂網路、杭電股份、智慧松德等9家公司,目前股價較其員工持股平均價格折價超過15%,表現不佳。

“安全墊”並非一定安全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每經投資寶,“員工持股計畫本是上市公司意在通過股權這一‘金手銬’綁定員工利益的手段,但伴隨市場震盪,員工持股計畫同樣逃脫不了虧損的命運。”宋清輝還認為,一直以來,許多投資者都有“安全墊情結”,熱衷於買有員工持股計畫的個股,因為這類股票被認為是安全的,並且是上市公司有意抬升股價的投資標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會對員工持股計畫進行“兜底”,不讓自己的員工“虧本”出局,但他們絕不會幫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買單。因此,投資者不要迷信所謂的“安全墊”,並非推出員工持股計畫的上市公司都值得投資者買入,所謂的“安全墊”同樣蘊含風險。

而一深圳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分析稱,“員工持股計畫是比較奏效的穩定股價方式,雖然不少員工持股計畫也會因為市場原因面臨浮虧甚至是虧損,但也好過其他的穩定方式。從參與角度來看,員工參與度較高、以及上市國企推出的員工持股計畫,我認為可以多加關注。特別是國企推出的員工持股計畫,在國企改革和‘混改’的大背景下,相對更具備關注價值。”

股東增持

大股東增持“意大於形”保駕護航信號已漸弱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控股股東增持,往往給投資者傳遞最為直接的信號,就是為公司股價“保駕護航”。但這一動作,在近兩年來已變得不再純粹。大股東增持背後的動機不再單一,有的為作秀,有的則為控制權。每經投資寶通過對近一年的大股東增持統計發現,這一動作對於股價穩定的意義早已漸漸減弱。

增持目的多樣化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截至6月14日,近一年來,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共發出114份控股股東增持公告。其中,2017年就有79份關於控股股東增持股份的公告,不過,相比“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這一慣用的說法,現在大股東增持的想法,已經變得多種多樣。

以金融街為例,公司於2017年2月6日晚收到北京金融街集團增持公司股份達到1%暨未來增持計畫的通知,增持後,金融街集團合計持有公司總股份的29.96%,金融街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33.19%。翻開金融街的前10大股東名單不難發現,金融街控股股東此時的增持,僅僅是為了鞏固大股東地位。

每經投資寶注意到,還有不少浮於表面的大股東象徵性增持,如日前廈門鎢業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華僑實業增持公司11.02萬股,占廈門鎢業總股本比例僅為0.01%。而金龍汽車、德展健康、渤海金控等13家公司,公司控股股東增持上限均不超過總股本的1%,增持比例都不算高。

股價“保護”作用降低

那麼,近一年來有控股股東增持計畫的個股表現如何呢?據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近一年以來,只有38家公司在發佈控股股東增持方案後的一個月裡股價實現上漲,占比不足40%,而如國發股份、福達股份等60餘隻個股在發佈控股股東增持公告後,股價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股價保護作用不再像以往那麼明顯。

一位深圳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向每經投資寶指出,“大股東增持行為一般被市場理解為正面信號,所以,大股東出現增持行為時通常被市場解讀為該公司的股價已進入價值區間,在二級市場上具備投資價值。不過,目前的市場環境還需要區別大股東增持的背景是否夾雜了股權質押等複雜關係,比如股權質押面臨平倉,採取增持來穩定股價,其增持的意味沒有那麼純粹,對於公司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大股東增持自家股票,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在弱勢行情中用增持行動來表達公司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看好,顯示信心,並做表率。以此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期望大家持股來維護股價。當然也不能排除有投機人士拉抬股價以便再做減持。二則是認為公司股價低於其實際價值,抄底自家低位籌碼,純粹作為一種投資行為。

專家看法

投資要防“套路”深 兩點甄別“假把式”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對於兜底增持、員工持股、大股東增持以及實控人參與定增等四大護盤招數,通過客觀資料可以基本分辨哪些是“套路”。每經投資寶採訪了專家學者以及私募經理,他們認為重視真金付出和提防兜底增持這兩大核心點可供投資者參考。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每經投資寶,“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畫、兜底式增持等等,沒有優劣之分,作為穩定股價的措施本身都具有實質意義,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首先如大股東增持,信號固然重要,但其背後的動機卻不容忽視,是出於對上市公司未來充滿信心,還是通過增持的形式撬動公司的股價?觀察市場上面的增持行為,多以後者為主。其次如員工持股計畫,本來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一方面可以減少股價的市場波動,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為員工帶來投資收益,但目前似乎已淪為大股東的變相減持手段。有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員工持股計畫減持之後,不但沒有讓員工的持股‘增值’,而且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卻在承擔激勵股權的虧損,減持方卻成為惟一贏家。”

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也指出,“一般來說,市場都是會逐步理性看待維穩增持的,重點還是在於,上市公司大股東是不是拿出真金白銀增持。”

而南京胡楊投資總經理張凱華則認為,“決定一家公司股價最根本的還是從價值、成長性、市場估值體系來看,但兜底概念股更多的還是短期刺激股價。作為一個企業家,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把企業經營好,如果經營不好,即使兜底了也不能改變股票的下跌趨勢。”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表示,“從市場角度來講,穩定股價最終還是取決於市場,而不是公司的某項舉措。因此,在市場的市值管理上,根本上還是要體現在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的社會形象等,而短期市值管理方式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宋清輝也向每經投資寶補充道,“從公司發展和治理的角度來看,在面對股價持續下跌時,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畫增持等,都是好的穩定股價措施。但卻在上市公司大股東手中玩壞了。例如兜底增持甚至保收益增持,都不是正常的現象,是A股亂象的一大縮影。針對兜底式增持等情形,亟需監管層督促上市公司進行詳盡的資訊披露,以及補償的具體實施細則等。通過消除資訊不對稱,堵上兜底增持漏洞。”原標題:是“套路”還是“門道”?揭秘上市公司四大護盤術

在2016年初,也有東方海洋、曠達科技以及雙塔食品實施過員工兜底增持倡議,其中,除東方海洋目前走勢不俗,股價在當時倡議增持日之上外,其餘兩家公司股價均在當時增持倡議時股價的附近。

每經投資寶注意到,今年除了東方金鈺外,所有發起員工兜底增持倡議的公司都來自中小創,其中多數來自創業板公司,不少都是“老司機”,如暴風集團、智慧松德、樂金健康等,但從其股價走勢來看,兜底增持這一舉措對投資者並沒有參考價值,反而成為“買套”的陷阱。上海證券分析師屠駿表示,內部員工買入“兜底”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產業資本增持行為,且似乎對於股價的心理支撐更大。

屠駿還指出,股東增持或減持的信號固然值得關注,但不能忽視股東增持背後動機的複雜性,故只能參考而不應成為投資人決策的核心依據,應整體重視,區別對待。

參與定增

上市公司定增含玄機 大股東高度參與有價值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定向增發一直都是上市公司發展的主要融資手段,每經投資寶對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方案進行詳細統計研究發現,有大股東高比例參與定增的個股,往往會比只有機構和大股東低比例參與定增的個股更具投資價值、更具有投資安全邊際。

大股東高度參與安全性高

根據WIND資訊資料統計,截至6月14日,A股近一年以來已經發生了645起定向增發,涉及公司超過600家,其中,有大股東認購的定向增發方案有178起,占比為27.6%。每經投資寶統計資料發現,在178起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向增發方案裡,有69起大股東參與定增比例超過50%,截至6月14日,這69起定增方案中,有53起股價高於定增價,帳面有浮盈,占比達76.81%。相比之下,在剩餘的576起定向增發方案中,只有308起定增方案的股價能高於定增價格,占比只有53.47%。

眾所周知,定向增發發行價都會較公司當前股價有所折價,那麼,若股價高於定增價格20%以上,有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方案,是否安全性更高呢?資料統計顯示,在69起大股東參與定增比例超過50%的方案裡,有31起股價高於定增價20%,占比為44.92%,其中,帳面浮盈最高的為賽摩電氣、安通控股、瀚葉股份、藍焰控股、天際股份以及中昌資料,浮盈均超過了100%。相比之下,另外576起定向增發方案中,股價能高於定增價格20%的數量只有167起,占比為28.99%,顯著低於有大股東高比例參與定增的方案。

大股東捆綁利益更可靠

緣何有大股東高度參與定增的公司,股價走勢更為穩定呢?大股東以較低價認購自家的定增股份,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相比直接在二級市場增持更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大股東將自身利益與上市公司捆綁,是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公司股價上漲或盈利水準提高直接與大股東利益掛鉤。

有市場人士指出,將大股東參與定增的行為作為投資指南是合理的,但並不是說大股東參與的定增更有利,這更多是定增本身的正效應在起作用。上市公司實施定增目的一般是提高資產品質,突出主營業務,增厚公司業績等。大股東相對機構投資者來說,視未來發展高於眼前利益,更願意助上市公司更上一層樓,治理動機較強。

另一方面,大股東對公司具有相對較高的控股權,其參與定增一般體現了對上市公司目前經營的認可。同時,由於認購存在鎖定期,大股東參與定增後,會進一步為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及投資收益作出貢獻,以謀求公司長足發展。

員工持股

“安全墊”仍有風險 近六成員工持股計畫顯虧損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長期以來,員工持股計畫被視為上市公司發展最具正面的增持措施,將員工和公司的利益捆綁,實現雙贏。那麼到底員工持股計畫是不是最為穩定的護盤“招數”呢?每經投資寶的統計或許能給投資者對員工持股的更加理性的認知。

員工持股整體逾半現虧損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6月10日,A股共有363份員工持股計畫實施完成。從盈虧情況看,虧多賺少。其中,208份員工持股計畫浮虧(虧損),占比57.3%;共155份員工持股計畫浮盈(盈利),占比42.7%。

從今年情況來看,根據WIND資料統計,截至6月13日,兩市一共有53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員工持股計畫,其中,有34家公司計畫實施後股價不及員工持股成交均價,如隆鑫通用,公司6月6日在上交所e互動表示,員工持股計畫目前折價率為7.59%,出現小幅浮虧狀況。另外,包括電魂網路、杭電股份、智慧松德等9家公司,目前股價較其員工持股平均價格折價超過15%,表現不佳。

“安全墊”並非一定安全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每經投資寶,“員工持股計畫本是上市公司意在通過股權這一‘金手銬’綁定員工利益的手段,但伴隨市場震盪,員工持股計畫同樣逃脫不了虧損的命運。”宋清輝還認為,一直以來,許多投資者都有“安全墊情結”,熱衷於買有員工持股計畫的個股,因為這類股票被認為是安全的,並且是上市公司有意抬升股價的投資標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會對員工持股計畫進行“兜底”,不讓自己的員工“虧本”出局,但他們絕不會幫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買單。因此,投資者不要迷信所謂的“安全墊”,並非推出員工持股計畫的上市公司都值得投資者買入,所謂的“安全墊”同樣蘊含風險。

而一深圳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分析稱,“員工持股計畫是比較奏效的穩定股價方式,雖然不少員工持股計畫也會因為市場原因面臨浮虧甚至是虧損,但也好過其他的穩定方式。從參與角度來看,員工參與度較高、以及上市國企推出的員工持股計畫,我認為可以多加關注。特別是國企推出的員工持股計畫,在國企改革和‘混改’的大背景下,相對更具備關注價值。”

股東增持

大股東增持“意大於形”保駕護航信號已漸弱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控股股東增持,往往給投資者傳遞最為直接的信號,就是為公司股價“保駕護航”。但這一動作,在近兩年來已變得不再純粹。大股東增持背後的動機不再單一,有的為作秀,有的則為控制權。每經投資寶通過對近一年的大股東增持統計發現,這一動作對於股價穩定的意義早已漸漸減弱。

增持目的多樣化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截至6月14日,近一年來,有超過100家上市公司共發出114份控股股東增持公告。其中,2017年就有79份關於控股股東增持股份的公告,不過,相比“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這一慣用的說法,現在大股東增持的想法,已經變得多種多樣。

以金融街為例,公司於2017年2月6日晚收到北京金融街集團增持公司股份達到1%暨未來增持計畫的通知,增持後,金融街集團合計持有公司總股份的29.96%,金融街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33.19%。翻開金融街的前10大股東名單不難發現,金融街控股股東此時的增持,僅僅是為了鞏固大股東地位。

每經投資寶注意到,還有不少浮於表面的大股東象徵性增持,如日前廈門鎢業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華僑實業增持公司11.02萬股,占廈門鎢業總股本比例僅為0.01%。而金龍汽車、德展健康、渤海金控等13家公司,公司控股股東增持上限均不超過總股本的1%,增持比例都不算高。

股價“保護”作用降低

那麼,近一年來有控股股東增持計畫的個股表現如何呢?據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近一年以來,只有38家公司在發佈控股股東增持方案後的一個月裡股價實現上漲,占比不足40%,而如國發股份、福達股份等60餘隻個股在發佈控股股東增持公告後,股價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股價保護作用不再像以往那麼明顯。

一位深圳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向每經投資寶指出,“大股東增持行為一般被市場理解為正面信號,所以,大股東出現增持行為時通常被市場解讀為該公司的股價已進入價值區間,在二級市場上具備投資價值。不過,目前的市場環境還需要區別大股東增持的背景是否夾雜了股權質押等複雜關係,比如股權質押面臨平倉,採取增持來穩定股價,其增持的意味沒有那麼純粹,對於公司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大股東增持自家股票,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在弱勢行情中用增持行動來表達公司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的看好,顯示信心,並做表率。以此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期望大家持股來維護股價。當然也不能排除有投機人士拉抬股價以便再做減持。二則是認為公司股價低於其實際價值,抄底自家低位籌碼,純粹作為一種投資行為。

專家看法

投資要防“套路”深 兩點甄別“假把式”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編輯 謝 欣

對於兜底增持、員工持股、大股東增持以及實控人參與定增等四大護盤招數,通過客觀資料可以基本分辨哪些是“套路”。每經投資寶採訪了專家學者以及私募經理,他們認為重視真金付出和提防兜底增持這兩大核心點可供投資者參考。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每經投資寶,“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畫、兜底式增持等等,沒有優劣之分,作為穩定股價的措施本身都具有實質意義,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首先如大股東增持,信號固然重要,但其背後的動機卻不容忽視,是出於對上市公司未來充滿信心,還是通過增持的形式撬動公司的股價?觀察市場上面的增持行為,多以後者為主。其次如員工持股計畫,本來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一方面可以減少股價的市場波動,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為員工帶來投資收益,但目前似乎已淪為大股東的變相減持手段。有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員工持股計畫減持之後,不但沒有讓員工的持股‘增值’,而且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卻在承擔激勵股權的虧損,減持方卻成為惟一贏家。”

北京一位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也指出,“一般來說,市場都是會逐步理性看待維穩增持的,重點還是在於,上市公司大股東是不是拿出真金白銀增持。”

而南京胡楊投資總經理張凱華則認為,“決定一家公司股價最根本的還是從價值、成長性、市場估值體系來看,但兜底概念股更多的還是短期刺激股價。作為一個企業家,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把企業經營好,如果經營不好,即使兜底了也不能改變股票的下跌趨勢。”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表示,“從市場角度來講,穩定股價最終還是取決於市場,而不是公司的某項舉措。因此,在市場的市值管理上,根本上還是要體現在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的社會形象等,而短期市值管理方式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宋清輝也向每經投資寶補充道,“從公司發展和治理的角度來看,在面對股價持續下跌時,大股東增持、員工持股計畫增持等,都是好的穩定股價措施。但卻在上市公司大股東手中玩壞了。例如兜底增持甚至保收益增持,都不是正常的現象,是A股亂象的一大縮影。針對兜底式增持等情形,亟需監管層督促上市公司進行詳盡的資訊披露,以及補償的具體實施細則等。通過消除資訊不對稱,堵上兜底增持漏洞。”原標題:是“套路”還是“門道”?揭秘上市公司四大護盤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