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成立20周年了,在新興造車大潮中,上汽通用該拿什麼賭明天?

在過去的20年裡, 這家車企是國內汽車市場的開創者之一, 擁有強大的本土化產品研發實力、一流的產品體系, 以及行業頂尖的技術研發、製造體系和行銷人才。 但在過去幾年互聯網造車浪潮和本土汽車企業的崛起過程中, 它也是受影響最大的傳統車企之一, 行業惡性競爭帶來的人才流失的問題, 也一直困擾著這家汽車公司。

不過, 這家傳統合資車企的核心競爭力, 並未受到影響, 這就是這家企業從誕生之日起, 便一直努力打造並保持領先的“體系競爭力”優勢。

童濟仁汽車評論 編輯丨辰巳

2017年, 當新興造車企業紛紛準備推出產品挑戰汽車行業舊秩序的時候, 一家傳統合資車企, 迎來了它20歲的生日。

這家企業, 就是上汽通用汽車。 在上汽通用汽車20周年之際, 《童濟仁汽車評論》也想借這家標杆合資企業的發展歷史, 和大家深度探討這一問題:一家傳統合資車企,

靠什麼談未來?

一家汽車製造商的成功, 系統的優化、細節的關注、趨勢的把握、高素質的員工、良好的企業文化都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筆者對上汽通用也較為熟悉, 在上汽通用20年的企業發展過程中, “體系競爭力”是被提到最多的詞語, 上汽通用一直將其視為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對於一家合資車企, 核心競爭力是“體系競爭力”?它背後蘊含的到底是什麼?在浮躁的中國汽車行業中, 這個決定企業命運的競爭力, 卻往往被人所忽視。

▎體系競爭力所帶來的行業領先地位

1997年成立的上汽通用, 在合資車企中歷史並不是資格最老的一家, 但是在成立之初的短短幾年時間裡, 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三大品牌相繼引入,

第一個完成了多品牌戰略佈局;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產品線開發, 上汽通用也是最早付諸實現的;在最短的時間內, 上汽通用成為國內運營品牌數最多、進入車型細分市場最多的合資車企。

這一切的背後, 都來自於體系競爭力。

體系競爭力是工程開發、精益生產體系、控制材料成本、優化物流運作、加強市場行銷和品牌建設、部署多品牌框架體系的共同協作, 是培育差異化、可持續的綜合競爭優勢。 同時, 從建立之初就與上汽通用共棲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 以及後來建成的廣德試車場, 再到佈局全國的四大生產基地, 擁有通用全球最多的、品質水準最高的BIQ Level 4工廠, 這一切, 都確保了上汽通用擁有同行業最為領先的本土化產品研發實力、以及行業領先的工藝和品質水準。

這種從一開始就不拘泥於眼前的前瞻式佈局, 如今已被印證是上汽通用不斷前進的堅實基礎, 對於上汽通用的多品牌建設、本土化研發製造、未來新能源及車聯網的鋪開, 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大多數合資企業還只能稱得上是跨國車企的生產基地時, 上汽通用卻已經率先成為通用汽車在全球的製造與研發中心之一。

▎產品研發:從全球化到本土化再到全球化

自2005年起, 通用汽車在全球開始的整車平臺大整合, 給整個通用帶來了實質性的變化。 從那時起, 通用在全球的研發中心都會參與到通用全球車型的設計開發中, 而泛亞汽車技術中心作為這一體系中的重要成員, 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是一家合資企業, 但上汽通用立足於國情, 根植於國內市場。 在硬體上擁有國內技術與設施最先進的研發中心、北美之外最大的試車場, 軟體上不斷吸收通用全球開發資源, 堅持“自主開發”與“參與全球合作開發”兩條腿走路。 從一開始每一款在國內上市的車型都要經過泛亞的本土化,再到泛亞根據國內消費者需求在通用全球體系下開發產品,再到由泛亞主導開發的車型走出國門、銷往全世界。在產品研發方面,上汽通用從全球化到本土化再到全球化,這樣的研發體系競爭力優勢,在國內也只有上汽通用一家。

例如,在產品工程開發領域,第一代君威的改型工作是上汽通用與泛亞本土化的開始,到2008年的新一代君威與君越,泛亞已經能夠全程參與並主導內飾設計開發。到了2010年,新賽歐的出現,標誌著泛亞已經具備了全過程整車和動力總成開發能力。另一方面,在概念和前瞻設計方面,泛亞從1999年的麒麟概念車開始,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嘗試, 2013年由泛亞主導設計的Reviera概念車,更是首開中國汽車設計問鼎紅點設計大獎的先河。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上汽通用在整車產品設計和研發領域,已經由“國內領先”逐步實現了“具有國際競爭力”。

汽車品牌競爭,產品先行。無論是在通用全球平臺產品開發中融入“中國需求”還是自主研發,上汽通用與泛亞成功探索出的全球化與本土化道路,有力地保障了上汽通用在新車型、新產品上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深入人心的品質文化:在通用體系全球領先

自上汽通用誕生之日起,發源於美國的全面品質管制,讓上汽通用在製造體系上擁有理論上的先天優勢,但在多年實踐中,上汽通用也結合自身特點和國情給出了自己對於製造體系的詮釋,並不斷創新完善,構建了具有上汽通用鮮明特色的精益生產體系。

品質,不僅僅是消費者可感知的整車產品品質,對於一家汽車製造商而言,品質是融入在整個產品研發、設計、製造、服務全週期的概念,也包括了企業每一位員工對於品質的認知,每一個不同層級供應商對於品質的同等要求。因為品質一詞涉及環節眾多,一家車企在品質上是否擁有體系競爭力優勢,可能直接決定了這家汽車企業的生死存亡。

例如在通用汽車,BIQ(Built in Quality,製造品質)認證是通用汽車為確保產品缺陷不到達客戶的一種品質控制管理方法,通用汽車採用BIQ等級來衡量全球工廠製造體系的實施水準和製造品質水準,BIQ Level 4是目前能夠實現的最高等級,意味著“缺陷不出工位”。在當今通用汽車全球68家整車廠中,僅有10家通過了BIQ Level 4認證,而上汽通用就占了其中的7家。上汽通用不僅擁有最多的BIQ Level 4認證工廠,製造品質管制體系評分也位於通用製造體系的全球第一。

對於一家超大車企來說,上汽通用對於品質的理解不僅僅局限於駛下生產線的一輛輛汽車,而是深入到了整個企業文化中。上汽通用的品質文化核心“全員、全時、全程,追求卓越品質”這句話早已深入到每個員工心中,而“不接受、不製造、不傳遞缺陷”的品質“三不主義”是每個人心中的信念。2015年“全國品質獎”的授予既彰顯了國家權威評審機構對上汽通用卓越績效管理的認可,同時也代表著全社會對上汽通用不懈鍛造全業務鏈卓越品質的肯定與褒獎。

談到上汽通用在“品質”方面的體系競爭力,有兩件事情是最好的例證。一件在國內,凱迪拉克CT6是豪華品牌第一次將旗艦轎車放在國內生產;另一件在國外,由上汽通用製造的昂科威直接出口至美國銷售。這也是通用汽車對於上汽通用製造體系與品質管制的充分認可,也是上汽通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如何不做被顛覆者?戰略規劃體現長期競爭力

文章開頭時,提到了2017年可能是整個汽車行業轉折年的起點,因為傳統汽車領域之外的造車新勢力,第一批量產的車型,也將在這一年誕生。儘管美國早已有了特斯拉,但在中國市場,對任何一家傳統汽車製造商而言,這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新能源、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這三個重點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讓更多門外的野蠻人看到了顛覆汽車行業的機會,不惜重金一賭。但事實上,無論是百年歷史的通用汽車,還是20年歷史的上汽通用,過去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力爭早日在這三個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產品突破。傳統車企能夠看到的技術發展趨勢和相應的研發、技術投入,實際上遠大於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所謂的“汽車行業顛覆者”們。

保持對市場變化趨勢的關注和技術創新,對於傳統車企來說至關重要。在國內市場,當多數合資車企普遍還在為保持市場份額而努力時,上汽通用卻早已從近十年前就開始了“綠動未來”的戰略,對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部署已走在車企前列。而今年的車聯網2025戰略,更是集聚了上汽通用在車聯網多年來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向著智慧汽車推進。

面對同樣大談智慧型新能源汽車的新興車企,上汽通用的回應方式是第一家車聯網平臺企業、業內絕對領先的車聯技術積累、超過百萬的活躍用戶基盤和明確的未來功能實現時間節點,務實的作風、可操作的實際舉措奠定了上汽通用未來繼續保持地位的基礎。上汽通用多年來在安吉星、車載通訊網路,尤其是現階段車載4G技術的實踐,都給上汽通用未來在車聯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上,打下了堅實的“體系競爭力”優勢。

相比之下,對於那些新興的汽車製造商而言,沒有任何量產車型的實踐和技術積累,一切美好的產品描述,都是未經使用者驗證的空中樓閣。

相比國內本土汽車企業,合資車企在新技術、新能源的引入上相對遲鈍,這也和體系競爭力水準的高低密切相關。而上汽通用在中國市場的20年,則一直保持了對市場充分理解和預判的能力,敏銳的觸角正在監測市場上的一舉一動,不斷更新著自己建立的標準,利用自身全球化的資源,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趨勢早做準備。也因此,在新興勢力們浩大宣傳攻勢的另一邊,上汽通用是那個默默耕耘,卻收穫頗豐的一員。沒有強大的體系實力,一家合資車企不可能有這樣前瞻的戰略佈局。

除了產品研發的不斷創新之外,這家20歲的合資車企,也在中國市場不斷嘗業務轉型的創新,在消費者關注的新服務領域,上汽通用也在積極進行各種佈局,例如在配件體系的德科、售後服務體驗方面的車工坊,面向共用汽車、租賃市場提供車聯網系統車隊管理、安防體系和易插拔管理,以及針對酒店和租車領域的車輛殘值評估,專車司機管理和車輛生命週期的管理等,這些服務方面的創新,遠超過了一般合資車企對未來企業級使用者和普通使用者的服務範疇。

在新能源汽車產品領域,除了穩步推進混動車型之外,還涉足插電混動領域,在產品佈局方面的洞察力,也是上汽通用二十年來所保持的重要競爭優勢,從當年第一個捕捉到家轎市場潛力而適時推出的10萬元家轎概念,到如今在車聯網、客戶服務和新能源產品的戰略佈局與嘗試,這一市場洞察能力和產品級戰略規劃能力,以及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行銷能力,也是上汽通用體系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童濟仁汽車評論》認為,一個擁有體系競爭力的合資車企,它的任務並不是簡單地幫跨國車企賣車,而是要有自己強大的本土化研發製造實力、有深入參與跨國車企全球系統的實力、有著對未來行業趨勢的把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將客戶維持在自己的系統之內。

2017年,也是國內合資品牌新一輪“淘汰賽”的開始,面對本土品牌與豪華品牌的雙重擠壓,以及未來新興造車勢力的潛在衝擊,已經有個別合資車企在今年出現了銷量斷崖式下滑,品牌認可度低、消費者不買單的情況,我們認為這一趨勢還將在未來五年變得愈發明顯,一半以上的合資品牌和車企,將無法適應未來五年的競爭而被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局。

過去的20年,上汽通用依靠著強大的體系競爭力,始終屹立在國內車企的金字塔尖。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如何進一步保持“體系競爭力至上”的核心優勢,也是上汽通用下一個十年,需要不斷升級和強化的關鍵。

從一開始每一款在國內上市的車型都要經過泛亞的本土化,再到泛亞根據國內消費者需求在通用全球體系下開發產品,再到由泛亞主導開發的車型走出國門、銷往全世界。在產品研發方面,上汽通用從全球化到本土化再到全球化,這樣的研發體系競爭力優勢,在國內也只有上汽通用一家。

例如,在產品工程開發領域,第一代君威的改型工作是上汽通用與泛亞本土化的開始,到2008年的新一代君威與君越,泛亞已經能夠全程參與並主導內飾設計開發。到了2010年,新賽歐的出現,標誌著泛亞已經具備了全過程整車和動力總成開發能力。另一方面,在概念和前瞻設計方面,泛亞從1999年的麒麟概念車開始,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嘗試, 2013年由泛亞主導設計的Reviera概念車,更是首開中國汽車設計問鼎紅點設計大獎的先河。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上汽通用在整車產品設計和研發領域,已經由“國內領先”逐步實現了“具有國際競爭力”。

汽車品牌競爭,產品先行。無論是在通用全球平臺產品開發中融入“中國需求”還是自主研發,上汽通用與泛亞成功探索出的全球化與本土化道路,有力地保障了上汽通用在新車型、新產品上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深入人心的品質文化:在通用體系全球領先

自上汽通用誕生之日起,發源於美國的全面品質管制,讓上汽通用在製造體系上擁有理論上的先天優勢,但在多年實踐中,上汽通用也結合自身特點和國情給出了自己對於製造體系的詮釋,並不斷創新完善,構建了具有上汽通用鮮明特色的精益生產體系。

品質,不僅僅是消費者可感知的整車產品品質,對於一家汽車製造商而言,品質是融入在整個產品研發、設計、製造、服務全週期的概念,也包括了企業每一位員工對於品質的認知,每一個不同層級供應商對於品質的同等要求。因為品質一詞涉及環節眾多,一家車企在品質上是否擁有體系競爭力優勢,可能直接決定了這家汽車企業的生死存亡。

例如在通用汽車,BIQ(Built in Quality,製造品質)認證是通用汽車為確保產品缺陷不到達客戶的一種品質控制管理方法,通用汽車採用BIQ等級來衡量全球工廠製造體系的實施水準和製造品質水準,BIQ Level 4是目前能夠實現的最高等級,意味著“缺陷不出工位”。在當今通用汽車全球68家整車廠中,僅有10家通過了BIQ Level 4認證,而上汽通用就占了其中的7家。上汽通用不僅擁有最多的BIQ Level 4認證工廠,製造品質管制體系評分也位於通用製造體系的全球第一。

對於一家超大車企來說,上汽通用對於品質的理解不僅僅局限於駛下生產線的一輛輛汽車,而是深入到了整個企業文化中。上汽通用的品質文化核心“全員、全時、全程,追求卓越品質”這句話早已深入到每個員工心中,而“不接受、不製造、不傳遞缺陷”的品質“三不主義”是每個人心中的信念。2015年“全國品質獎”的授予既彰顯了國家權威評審機構對上汽通用卓越績效管理的認可,同時也代表著全社會對上汽通用不懈鍛造全業務鏈卓越品質的肯定與褒獎。

談到上汽通用在“品質”方面的體系競爭力,有兩件事情是最好的例證。一件在國內,凱迪拉克CT6是豪華品牌第一次將旗艦轎車放在國內生產;另一件在國外,由上汽通用製造的昂科威直接出口至美國銷售。這也是通用汽車對於上汽通用製造體系與品質管制的充分認可,也是上汽通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如何不做被顛覆者?戰略規劃體現長期競爭力

文章開頭時,提到了2017年可能是整個汽車行業轉折年的起點,因為傳統汽車領域之外的造車新勢力,第一批量產的車型,也將在這一年誕生。儘管美國早已有了特斯拉,但在中國市場,對任何一家傳統汽車製造商而言,這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新能源、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這三個重點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讓更多門外的野蠻人看到了顛覆汽車行業的機會,不惜重金一賭。但事實上,無論是百年歷史的通用汽車,還是20年歷史的上汽通用,過去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力爭早日在這三個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產品突破。傳統車企能夠看到的技術發展趨勢和相應的研發、技術投入,實際上遠大於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所謂的“汽車行業顛覆者”們。

保持對市場變化趨勢的關注和技術創新,對於傳統車企來說至關重要。在國內市場,當多數合資車企普遍還在為保持市場份額而努力時,上汽通用卻早已從近十年前就開始了“綠動未來”的戰略,對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部署已走在車企前列。而今年的車聯網2025戰略,更是集聚了上汽通用在車聯網多年來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向著智慧汽車推進。

面對同樣大談智慧型新能源汽車的新興車企,上汽通用的回應方式是第一家車聯網平臺企業、業內絕對領先的車聯技術積累、超過百萬的活躍用戶基盤和明確的未來功能實現時間節點,務實的作風、可操作的實際舉措奠定了上汽通用未來繼續保持地位的基礎。上汽通用多年來在安吉星、車載通訊網路,尤其是現階段車載4G技術的實踐,都給上汽通用未來在車聯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上,打下了堅實的“體系競爭力”優勢。

相比之下,對於那些新興的汽車製造商而言,沒有任何量產車型的實踐和技術積累,一切美好的產品描述,都是未經使用者驗證的空中樓閣。

相比國內本土汽車企業,合資車企在新技術、新能源的引入上相對遲鈍,這也和體系競爭力水準的高低密切相關。而上汽通用在中國市場的20年,則一直保持了對市場充分理解和預判的能力,敏銳的觸角正在監測市場上的一舉一動,不斷更新著自己建立的標準,利用自身全球化的資源,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趨勢早做準備。也因此,在新興勢力們浩大宣傳攻勢的另一邊,上汽通用是那個默默耕耘,卻收穫頗豐的一員。沒有強大的體系實力,一家合資車企不可能有這樣前瞻的戰略佈局。

除了產品研發的不斷創新之外,這家20歲的合資車企,也在中國市場不斷嘗業務轉型的創新,在消費者關注的新服務領域,上汽通用也在積極進行各種佈局,例如在配件體系的德科、售後服務體驗方面的車工坊,面向共用汽車、租賃市場提供車聯網系統車隊管理、安防體系和易插拔管理,以及針對酒店和租車領域的車輛殘值評估,專車司機管理和車輛生命週期的管理等,這些服務方面的創新,遠超過了一般合資車企對未來企業級使用者和普通使用者的服務範疇。

在新能源汽車產品領域,除了穩步推進混動車型之外,還涉足插電混動領域,在產品佈局方面的洞察力,也是上汽通用二十年來所保持的重要競爭優勢,從當年第一個捕捉到家轎市場潛力而適時推出的10萬元家轎概念,到如今在車聯網、客戶服務和新能源產品的戰略佈局與嘗試,這一市場洞察能力和產品級戰略規劃能力,以及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行銷能力,也是上汽通用體系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

《童濟仁汽車評論》認為,一個擁有體系競爭力的合資車企,它的任務並不是簡單地幫跨國車企賣車,而是要有自己強大的本土化研發製造實力、有深入參與跨國車企全球系統的實力、有著對未來行業趨勢的把控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更加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將客戶維持在自己的系統之內。

2017年,也是國內合資品牌新一輪“淘汰賽”的開始,面對本土品牌與豪華品牌的雙重擠壓,以及未來新興造車勢力的潛在衝擊,已經有個別合資車企在今年出現了銷量斷崖式下滑,品牌認可度低、消費者不買單的情況,我們認為這一趨勢還將在未來五年變得愈發明顯,一半以上的合資品牌和車企,將無法適應未來五年的競爭而被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局。

過去的20年,上汽通用依靠著強大的體系競爭力,始終屹立在國內車企的金字塔尖。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如何進一步保持“體系競爭力至上”的核心優勢,也是上汽通用下一個十年,需要不斷升級和強化的關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