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聲音|李零:我所知道的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和中國傳統文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

我知道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是哲學博士, 老婆是貴族女兒。 他倆是舊世界的叛逆者。 恩格斯是資本家,

紅色資本家。 他用他掙的錢, 養馬克思做學問。 馬克思主義是西學的一支。 這門學問有三大來源, 德、英、法各一, 都是歐洲國家。 如果不研究西方, 不研究資本主義, 等於無的放矢。

馬克思主義的特點是什麼?是反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是一個無所不在的世界體系, 這個體系支配著所有人的大腦, 誰都唯唯, 誰都諾諾, 只有馬克思說不。 天下之學, 逃楊入墨, 凡是拿資本主義當天經地義的, 肯定反對馬克思主義;凡是反對和批判資本主義的, 也往往要回歸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的書, 從前是禁書。 正是因為禁, 才有人讀。 我就是拿它當禁書讀。

過去, 上政治課, 老師講什麼, 我根本不聽, 寧肯自己讀書, 原因是他們講得不好, 完全是“黨八股”, 我是讀過原著的, 印象大不一樣。

馬克思的書很多, 影響最大的是《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 《資本論》難讀, 但有些道理很簡單。 比如“誰養活誰呀, 大家來看一看”。 現在大家都說, 打工仔、失業者是老闆養活的人, 老闆過不舒坦, 你們就沒飯吃。 馬克思說, 錯, 完全相反。

“資本”(capital)這個詞, 意思是本錢, 即第一桶金。 很多第一桶金的神話都是謊話。 馬克思說, 資本來到世間, 每個毛孔都滴著血污。 一針見血。 他講商品拜物教, 那一章寫得真好, 亞當·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支配一切, 世界變成“拿大頂”。 馬克思的原話是“頭足倒置”。

現在, 發財是硬道理。 市場萬能, 金錢至上, 賭神就是上帝。 我們每天看到的, 不正是這樣一個世界嗎?

“西馬”解構馬克思主義, 主要是拿“早期馬克思”和“晚期馬克思”作對, 認為《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不好, 越走越遠, 違背了初衷。 早期著作才是他的正根兒。 馬克思的早期著作, 兩部手稿最重要, 一部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一部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手稿。 這兩部手稿, 前後有好幾個譯本, 我都讀過。

馬克思、恩格斯從來不提前一個手稿, 相反, 恩格斯一再說,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他的兩大發現之一(另一發現是剩餘價值學說), 是完成於後一手稿的《費爾巴哈》章。

盧卡奇說, 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 阿爾都塞相反, 說馬克思從來不是人道主義者。 他們倆, 誰更符合原典, 其實是阿爾都塞。 這類爭論, 我國也有反映, 周揚、王若水說馬克思講“人性異化”, 不對。 胡喬木說馬克思“存人性棄異化”, 其實, 馬克思從來都講異化, 但從1845年起, 就再也不講人性異化。 《資本論》講異化, 不是人性異化, 而是勞動異化。

有人說, 馬克思主義是宗教, 共產主義是烏托邦。 恩格斯說, 羅馬基督教就是早期的社會主義運動。 毛澤東跟五臺山的和尚說, 咱們的共同點是要解救苦難的眾生。

馬克思主義訴諸群眾運動, 但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教, 用不著許願還願這一套。 無神論, 不信教, 替窮人說話, 這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頭號罪狀”。

我知道的“共產黨”

我說過, 我不是共產黨員, 我讀過馬克思的書, 絕不後悔。

提著腦袋為天下受苦人說話、拼命, 這樣的共產黨人,你打得倒、殺得完嗎?共產黨從外部是打不倒的,是殺不絕的。

美國是全世界最反共的國家之一,入境申請必有一問,你是不是共產黨,但美國人對共產黨非常無知。在美國電影中,共產黨就跟咱們電影裡的日本鬼子一樣,標準打扮是一身中山裝,扣子扣到嗓子眼,腦袋上戴個制服帽,說話惡狠狠的,一臉兇神惡煞。我看過美國拍的兩部反共宣傳片。其中一部,一上來,馬恩列斯跟達爾文擱一塊兒,統統屬於不信上帝該下地獄的一類。另一部說,從傅立葉在美國搞“和諧社會”一直到列寧、史達林的蘇聯,所有社會主義都很失敗,最好的範例是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照樣行不通。

有一次,我去芝加哥,住在一位美國朋友家,她丈夫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問我,你是共產黨員吧?我說不是。他不相信。我說為什麼。他說,我聽說,在中國,只有共產黨員才能拿到好工作,你既然在北大當教授,怎麼可能不是共產黨員呢。我告訴他,共產黨員在中國到處都是。他們很多只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和戰士,不一定都是大富大貴。當然了,現在倒是有人希望趕緊把共產黨改造成這樣的党,比如發財黨或闊人黨。

我不是共產黨,但見過共產黨人。大革命時期的,抗日戰爭時期的,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後各個時期的,當官的也好,老百姓也好,我都見過。

國民黨也曾經是一個革命黨。它怎麼從革命党變成發財黨,怎麼從慶祝勝利,受降接收,到吹拍貪腐,丟盡人心,以至兵敗如山倒,很多教訓值得深思。古人都懂得,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防民之口甚于川,周厲王的辦法是不行的。國民黨敗走臺灣,曾經採取鴕鳥政策,1946—1949年的歷史,不許講也不許教,蠢得很。

我聽很多老人說,國民黨走麥城那陣兒,共產黨在學校裡都是最優秀的分子,不僅學問好,連體育都好,會跟老百姓擺事實、講道理。

我知道的“西方價值觀”

哈耶克寫過一本書,叫《通往奴役之路》。奴役的反面是自由。他說的“奴役之路”是所謂集體主義社會,既包括希特勒的國家主義,也包括史達林的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最恨共產主義,德軍大舉進攻蘇聯,最後被蘇聯打敗,為什麼反而歸為一類,原因就在於,在西方概念中,任何集體淩駕個人都是法西斯主義。比如我們說的“大公無私”,按他們的說法,這種概念就是法西斯主義。

阿倫特寫過一本書,叫《極權主義的起源》。極權主義的意思也是如此。

這個問題跟西方歷史、西方文化有關,跟他們對國家形態的理解有關。國家演進,一般都是從小到大,從分到合,從孤立分散到多元一體,大一統代表複雜社會,高層次管理,以及世界主義。

古典作家,希羅多德講希波戰爭,很像火燒赤壁,曹魏是強者,但被吳蜀聯軍打敗。希羅多德是希臘裔的波斯公民,感情在希臘一邊。他創造過一種經典對立:小必自由,大必專制。在他看來,希臘雖然是一堆小國,好像“池塘邊的蛤蟆”,但居然能把龐然大物的波斯打敗,這是自由戰勝奴役。這個想法一直支配著西方人的頭腦。

其實,希臘長期窩裡鬥,最後被馬其頓取而代之。馬其頓打敗波斯,接收波斯,模仿波斯,建馬其頓帝國,這是希臘的頂峰,然後才有希臘化時代。羅馬也是由共和走向帝國,這段歷史,他們也自豪。但中世紀以來,歐洲一直是五胡十六國,一盤散沙,四分五裂,誰都管不了,只能靠上帝領導。上帝是虛擬領導。

西方傳統,政府不太靈光,君主不太靈光。他們革命,先借君權反教權,後借民主反君權,主要是為市民社會(商業社會)開道。結果,君權也沒反徹底,教權也沒反徹底。

西方沒有中國這樣權威至上的皇帝,也沒有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大地域國家。他們最信服兩種管治,一是上帝,二是金錢。現在,上帝就是金錢,金錢就是上帝。除了這兩樣,誰都管不著,這就叫自由。中國的關羽老爺,我們山西的聖人,既是武聖,又是財神,倒很像美國的自由神。美國國徽,白頭老雕,一爪抓箭,一爪抓橄欖枝。做買賣得這麼做。

我們跟希臘不一樣,更像波斯。歐洲歷史,近東文明是背景。前伊斯蘭世界的近東,埃及、亞述、波斯是他們的三代。我們的“夏商週三分歸一統”是一統于周,他們的大一統是波斯帝國。雖然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國比較晚,相當我國的戰國時期。這個大一統是靠政教合一。瑣羅亞斯德教是最早的普世宗教。

孔子說過一句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八佾》)。對這話,歷來有爭論,但有一點很清楚,中國,華夏眼中的夷狄,特點是分種為酋豪,沒有君長,有也是一些小君長。他們居住分散,見不著人,說不上話,經常在馬背上哼哼,他們的史詩就是這麼唱出來的。這就是草原上的自由。部落和部落之間,遇事得商量著辦,領導得輪流坐莊,這就是草原上的民主。而那些航海的,住在小島上的,情況也差不多。

華夏不一樣,特點是有君長,小官上面有大官,大官上面有皇上,一層層有人管著。這些都是世俗領導。世俗領導都是人,頂多在位幾十年。死了就讓孩子當,就跟手藝人一樣。中國革命,無教權可反,要反就直指君權,乾脆把皇帝打倒。中國是亞洲第一共和國,革命非常徹底,打倒皇帝還不殺皇帝,跟西方不一樣。

西方國家並不發達,所謂現代國家(nation),出現很晚,很多都是打出來的,人為湊起來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把這種國家叫“想像的共同體”。他說的“印刷帝國”,就是我們說的“書同文”。而“書同文”在中國是前現代的東西。

歐洲自治傳統很強。個人也好,地方也好,喜歡講自治,地盤一般都不太大。除了俄羅斯,接受蒙元帝國的遺產在陸上殖民,建立橫跨歐亞的國家。大一點的國家都是殖民地。如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美國曾是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榜樣,但戰後卻是世界頭號霸權。

歐洲的自治傳統也影響到馬克思。馬克思早期主要是同無政府主義作戰,施蒂納講“唯一者”,有點像存在主義,也被他批判。但他也有歐洲文化的烙印。比如他說,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

我理解的西方價值觀:

★ 自由:主要是做買賣和打工的自由。

★ 民主:主要是選戰民主,背後是利益集團。

★ 平等:主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博愛:更多是宗教意義上的。法國遭遇恐襲,有人哀悼;中東每天死很多人,沒人哀悼,哭都哭不過來。

我知道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

很多大學在四大文科(文、史、哲和考古)之外另起爐灶,設國學院、儒學院,甚至想用傳統書院和私塾代替或改造現在的大中小學,裘錫圭教授不以為然,我也不以為然。

什麼叫“中國傳統文化”?有人說,就是儒、釋、道。他們說的儒,不是先秦之儒,不是漢唐之儒,而是從程朱陸王到曾胡左李,從康有為到蔣介石,特別是港臺新儒家的儒。我認為,這是把中國文化哲學化、宗教化、政治化、商業化、簡單化、庸俗化的說法,專門迎合臺灣口味、國民黨口味、蔣介石口味,以及某些糊塗領導的口味。在中國的大學中,哲學系最熱衷於此。

現在,有人熱衷在中國立教。他們說,三教,儒教是領導,不但應該領導釋、道,還應領導外國的教,新中國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制禮作樂、尊孔立教。康有為沒辦成的事,蔣介石不敢辦的事,現在交共產黨辦。

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有些人怎麼就裝睡、就裝著聽不懂呢?蔡元培主張殺共產黨,李大釗是共產黨的創始人,怎麼就這麼厚此薄彼呢?說是聽黨的話,聽的究竟是蔣介石那個黨的話,還是李大釗那個黨的話呢?

關於傳統文化,我想講一句話,中國文化並不等於道德文化,更不等於宗教文化。有人說,外國技術好,中國道德高,這話經不起推敲。道德是一堆好詞。好詞,全世界的講法都差不多。古希臘的色諾芬說,波斯貴族,從小只學三件事,騎馬、射箭、說真話。你講忠信,人家就不講嗎?那麼,中國特色到底在哪裡?

於是有人說了,咱們講孝。《二十四孝圖》,他們有嗎?我們把它推廣為師生關係、君臣關係(現在是領導和被領導,老闆和打工仔的關係),他們有嗎?

我覺得,拿《二十四孝圖》當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不是中國文化的光榮,而是中國文化的恥辱。現在的公益廣告,很多都是酸菜罎子,如“媽媽有福了”,表面看是兒孫孝敬父母,其實是父母孝敬兒孫。現在,什麼不要錢?生孩子花錢,養孩子花錢,孩子大了,上學、結婚、買房、買車,花錢的事多了去,沒完沒了。等你把這些都孝敬完了,你就有福了。

我認為,中國傳統,最大特點是國家大一統,宗教多元化,世俗性強。中國文化的最大優點是不立教,不傳教,人文精神強。

很多人拿《論語》當道德課本。《論語》有很多道德格言。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的話,我喜歡。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麼?就是拿人當人,為人謀事要講一個忠字,與朋友交往要講一個信字,老師費勁巴拉教你半天,你得學而時習之,別不當回事。簡單說吧,就是說話算話,拿人當人。我看,太多的要求也不必,咱們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也就不錯了。

現在,道德淪喪,大家喜歡賴到“文革”上,什麼事都賴“文革”,這是放著眼前說天邊。“文革”,我們都是過來人,那時人傻,那時人混,但不像現在這麼滑,這麼黑,滿嘴謊話,見誰坑誰。這都是什麼鬧的,大家應該很清楚。比如電信詐騙,一幫臺灣孩子領著一幫大陸孩子玩,跟“文革”有什麼關係?

俗話說,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獅子就是這樣)。禮,據說就是咱們中國自己的孩子。比如喝酒,孔子明明說,“唯酒無量,不及於亂”(《論語·鄉黨》),但有些人喝酒,說我們來自禮儀之邦,最好客,不喝到撒瘋不叫喝好。他在那兒罰人喝酒,你在這兒罰酒駕,禮跟法打架。我看這樣的禮就不好。

我認為,西方的東西不一定都好,不但不好,有些還很壞,比如國與國的關係,他們太霸道,藉口人道干涉,製造人道災難,就很壞。但我有一個“謬論”,禮是外國的好。外國的禮簡單,人與人打交道,很禮貌,社會公德,人家比我們好。當年,孔子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四年),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學人家。

我知道的“國學”

中國人研究中國文化,有所謂“國學”。什麼叫“國學”?我有一個說法,就是“國將不國之學”。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利瑪竇用天算地理之學到中國傳教,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中國被人家打得失魂落魄,中國人哪兒知道天下還有西學這套玩意兒。不知道西學,當然也就沒什麼可以與西學唱對臺戲的國學了。

中國的國學熱,早先是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反彈,現在是1989年後的文化現象。表面看,它跟怨天尤人罵祖宗的《河殤》唱反調,其實罵和捧,很可能是同一撥人。研究中國,中國人研究叫國學,外國人研究叫漢學,這是同一門學問嗎?我跟漢學家討論,他們經常說,咱們的研究物件都是中國,何分彼此。但一談具體問題,分歧就來了。

研究落後民族,歐洲有民族學(ethnology)。這門學問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歐洲人把考察記錄落後民族的資料叫民族志(ethnography)。這種志跟植物志、動物志差不多,很多都是一塊兒搜集。博覽會上,非歐種族,可以拿活人展出,跟動植物標本一個樣。現在,美國叫人類學(anthropology),好聽一點。但植物不等於植物學,動物不等於動物學,人類也不等於人類學。你別以為你是魚,就跟觀魚者或魚類專家是同一概念。

西方還有一種學問叫東方學(oriental studies),專門研究東方古文明,像埃及學、亞述學、赫梯學、印度學等等。漢學是其中之一。其實,我國史書中的蠻夷列傳諸番志,就是我國古代的“東方學”。雖然,我們叫“四裔之學”,各個方向都有。當時的“西學”,主要是從印度傳入的佛學。

現在講國學,大家喜歡講王國維。魯迅說,“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王國維怎麼研究國學?我看,主要是三條,一是用新材料,特別是出土材料,如他說的五大發現;二是重西北史地和四裔之學,不光看漢族史料,還治少數民族史,如蒙元史;三是有國際眼光,如關注法國漢學和日本中國學的動向。王國維主張“學無古今中外”(《國學叢刊》序)。他研究的國學,其實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之學。

中國歷史,夏商周三代,孔子知道的主要是兩周,我們的知識主要是兩周以來。兩周以前的歷史完全靠考古。考古是研究大時段、大地域的歷史。學科劃分,我國一般把考古劃歸歷史學。但歷史是條長龍,歷史系研究的只是龍尾巴。研究傳統文化,考古才是擎天柱。可惜的是,考古系憑實物講話,考古學家不說話,只是埋頭挖,把挖出的東西拿給你看,外行往往乾瞪眼兒。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我就盡在樹下轉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

最近,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到北大做報告。我看了她的《二手時間》。帕斯捷爾納克寫十月革命前後的悲歡離合,索爾仁尼琴寫史達林時代的勞改營,都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索爾仁尼琴寫勞改營,頭一本是《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獲獎是《第一圈》,而非《古拉格群島》。《古拉格群島》是在西方出版的。去年,《二手時間》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西方稱為《日瓦格醫生》《古拉格群島》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蘇聯解體,這是墓碑。前蘇聯有人罵,後蘇聯也有人罵,社會毫無共識,西方樂見這一結果。此書是蘇聯解體的牢騷集,沒有改革時盼改革,改革以後罵改革,跟咱們中國非常像。北京出租司機,沒人給他們錄音,翻成西方文字,可能得諾貝爾獎。

賈樟柯拍《山河故人》,看完就一印象,農村到礦山,礦山到城市,小城到大城,大城到國外,告別告別再告別,整個是一條不歸路。鄉愁不是美學享受。

什麼叫“二手時間”?就是方生方死、無可奈何呀。“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秋天花落,迎來寒冬,當然無可奈何。春天,八九燕歸,你以為天氣暖和了吧,但在北京,乍暖還寒,最難將息,沒准還有倒春寒。我以前說過一句話,在《何枝可依》序中。我說,一個時代已經結束,另一個時代還沒開始。

馬克思說:不能當資本主義的奴隸。我們的國歌,頭一句就是“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想,誰都不想當奴隸吧?可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龔自珍寫過這樣的詩句: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龔自珍《詠史》)

什麼是人才?現在有一種理解,叫“成功人士”。很多人都以為,升官發財就叫“成功人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成功怎麼辦?過去有一陣兒,社會上有辦班熱,學校裡也有辦班熱,不是領袖班,就是總裁班,跟搞傳銷似的,大家都在那兒發展“人脈”,現在好像沒那麼熱鬧了。

我在中文系跟新生講過我理解的北大校史。我理解,北大是培養天下英才(革命家、學者)的地方。只知伺候領導和老闆,那不叫人才,那叫奴才。

什麼是北京大學的光榮傳統?馬克思主義傳統、革命傳統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

不忘初心,就是不能丟了這個傳統,如果丟了這個傳統,這就是把心給丟了。

歡迎轉發點贊

這樣的共產黨人,你打得倒、殺得完嗎?共產黨從外部是打不倒的,是殺不絕的。

美國是全世界最反共的國家之一,入境申請必有一問,你是不是共產黨,但美國人對共產黨非常無知。在美國電影中,共產黨就跟咱們電影裡的日本鬼子一樣,標準打扮是一身中山裝,扣子扣到嗓子眼,腦袋上戴個制服帽,說話惡狠狠的,一臉兇神惡煞。我看過美國拍的兩部反共宣傳片。其中一部,一上來,馬恩列斯跟達爾文擱一塊兒,統統屬於不信上帝該下地獄的一類。另一部說,從傅立葉在美國搞“和諧社會”一直到列寧、史達林的蘇聯,所有社會主義都很失敗,最好的範例是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照樣行不通。

有一次,我去芝加哥,住在一位美國朋友家,她丈夫是一個經濟學家。他問我,你是共產黨員吧?我說不是。他不相信。我說為什麼。他說,我聽說,在中國,只有共產黨員才能拿到好工作,你既然在北大當教授,怎麼可能不是共產黨員呢。我告訴他,共產黨員在中國到處都是。他們很多只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和戰士,不一定都是大富大貴。當然了,現在倒是有人希望趕緊把共產黨改造成這樣的党,比如發財黨或闊人黨。

我不是共產黨,但見過共產黨人。大革命時期的,抗日戰爭時期的,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後各個時期的,當官的也好,老百姓也好,我都見過。

國民黨也曾經是一個革命黨。它怎麼從革命党變成發財黨,怎麼從慶祝勝利,受降接收,到吹拍貪腐,丟盡人心,以至兵敗如山倒,很多教訓值得深思。古人都懂得,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防民之口甚于川,周厲王的辦法是不行的。國民黨敗走臺灣,曾經採取鴕鳥政策,1946—1949年的歷史,不許講也不許教,蠢得很。

我聽很多老人說,國民黨走麥城那陣兒,共產黨在學校裡都是最優秀的分子,不僅學問好,連體育都好,會跟老百姓擺事實、講道理。

我知道的“西方價值觀”

哈耶克寫過一本書,叫《通往奴役之路》。奴役的反面是自由。他說的“奴役之路”是所謂集體主義社會,既包括希特勒的國家主義,也包括史達林的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最恨共產主義,德軍大舉進攻蘇聯,最後被蘇聯打敗,為什麼反而歸為一類,原因就在於,在西方概念中,任何集體淩駕個人都是法西斯主義。比如我們說的“大公無私”,按他們的說法,這種概念就是法西斯主義。

阿倫特寫過一本書,叫《極權主義的起源》。極權主義的意思也是如此。

這個問題跟西方歷史、西方文化有關,跟他們對國家形態的理解有關。國家演進,一般都是從小到大,從分到合,從孤立分散到多元一體,大一統代表複雜社會,高層次管理,以及世界主義。

古典作家,希羅多德講希波戰爭,很像火燒赤壁,曹魏是強者,但被吳蜀聯軍打敗。希羅多德是希臘裔的波斯公民,感情在希臘一邊。他創造過一種經典對立:小必自由,大必專制。在他看來,希臘雖然是一堆小國,好像“池塘邊的蛤蟆”,但居然能把龐然大物的波斯打敗,這是自由戰勝奴役。這個想法一直支配著西方人的頭腦。

其實,希臘長期窩裡鬥,最後被馬其頓取而代之。馬其頓打敗波斯,接收波斯,模仿波斯,建馬其頓帝國,這是希臘的頂峰,然後才有希臘化時代。羅馬也是由共和走向帝國,這段歷史,他們也自豪。但中世紀以來,歐洲一直是五胡十六國,一盤散沙,四分五裂,誰都管不了,只能靠上帝領導。上帝是虛擬領導。

西方傳統,政府不太靈光,君主不太靈光。他們革命,先借君權反教權,後借民主反君權,主要是為市民社會(商業社會)開道。結果,君權也沒反徹底,教權也沒反徹底。

西方沒有中國這樣權威至上的皇帝,也沒有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大地域國家。他們最信服兩種管治,一是上帝,二是金錢。現在,上帝就是金錢,金錢就是上帝。除了這兩樣,誰都管不著,這就叫自由。中國的關羽老爺,我們山西的聖人,既是武聖,又是財神,倒很像美國的自由神。美國國徽,白頭老雕,一爪抓箭,一爪抓橄欖枝。做買賣得這麼做。

我們跟希臘不一樣,更像波斯。歐洲歷史,近東文明是背景。前伊斯蘭世界的近東,埃及、亞述、波斯是他們的三代。我們的“夏商週三分歸一統”是一統于周,他們的大一統是波斯帝國。雖然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國比較晚,相當我國的戰國時期。這個大一統是靠政教合一。瑣羅亞斯德教是最早的普世宗教。

孔子說過一句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八佾》)。對這話,歷來有爭論,但有一點很清楚,中國,華夏眼中的夷狄,特點是分種為酋豪,沒有君長,有也是一些小君長。他們居住分散,見不著人,說不上話,經常在馬背上哼哼,他們的史詩就是這麼唱出來的。這就是草原上的自由。部落和部落之間,遇事得商量著辦,領導得輪流坐莊,這就是草原上的民主。而那些航海的,住在小島上的,情況也差不多。

華夏不一樣,特點是有君長,小官上面有大官,大官上面有皇上,一層層有人管著。這些都是世俗領導。世俗領導都是人,頂多在位幾十年。死了就讓孩子當,就跟手藝人一樣。中國革命,無教權可反,要反就直指君權,乾脆把皇帝打倒。中國是亞洲第一共和國,革命非常徹底,打倒皇帝還不殺皇帝,跟西方不一樣。

西方國家並不發達,所謂現代國家(nation),出現很晚,很多都是打出來的,人為湊起來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把這種國家叫“想像的共同體”。他說的“印刷帝國”,就是我們說的“書同文”。而“書同文”在中國是前現代的東西。

歐洲自治傳統很強。個人也好,地方也好,喜歡講自治,地盤一般都不太大。除了俄羅斯,接受蒙元帝國的遺產在陸上殖民,建立橫跨歐亞的國家。大一點的國家都是殖民地。如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美國曾是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榜樣,但戰後卻是世界頭號霸權。

歐洲的自治傳統也影響到馬克思。馬克思早期主要是同無政府主義作戰,施蒂納講“唯一者”,有點像存在主義,也被他批判。但他也有歐洲文化的烙印。比如他說,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

我理解的西方價值觀:

★ 自由:主要是做買賣和打工的自由。

★ 民主:主要是選戰民主,背後是利益集團。

★ 平等:主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博愛:更多是宗教意義上的。法國遭遇恐襲,有人哀悼;中東每天死很多人,沒人哀悼,哭都哭不過來。

我知道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

很多大學在四大文科(文、史、哲和考古)之外另起爐灶,設國學院、儒學院,甚至想用傳統書院和私塾代替或改造現在的大中小學,裘錫圭教授不以為然,我也不以為然。

什麼叫“中國傳統文化”?有人說,就是儒、釋、道。他們說的儒,不是先秦之儒,不是漢唐之儒,而是從程朱陸王到曾胡左李,從康有為到蔣介石,特別是港臺新儒家的儒。我認為,這是把中國文化哲學化、宗教化、政治化、商業化、簡單化、庸俗化的說法,專門迎合臺灣口味、國民黨口味、蔣介石口味,以及某些糊塗領導的口味。在中國的大學中,哲學系最熱衷於此。

現在,有人熱衷在中國立教。他們說,三教,儒教是領導,不但應該領導釋、道,還應領導外國的教,新中國的最大失誤,就是沒有制禮作樂、尊孔立教。康有為沒辦成的事,蔣介石不敢辦的事,現在交共產黨辦。

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有些人怎麼就裝睡、就裝著聽不懂呢?蔡元培主張殺共產黨,李大釗是共產黨的創始人,怎麼就這麼厚此薄彼呢?說是聽黨的話,聽的究竟是蔣介石那個黨的話,還是李大釗那個黨的話呢?

關於傳統文化,我想講一句話,中國文化並不等於道德文化,更不等於宗教文化。有人說,外國技術好,中國道德高,這話經不起推敲。道德是一堆好詞。好詞,全世界的講法都差不多。古希臘的色諾芬說,波斯貴族,從小只學三件事,騎馬、射箭、說真話。你講忠信,人家就不講嗎?那麼,中國特色到底在哪裡?

於是有人說了,咱們講孝。《二十四孝圖》,他們有嗎?我們把它推廣為師生關係、君臣關係(現在是領導和被領導,老闆和打工仔的關係),他們有嗎?

我覺得,拿《二十四孝圖》當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不是中國文化的光榮,而是中國文化的恥辱。現在的公益廣告,很多都是酸菜罎子,如“媽媽有福了”,表面看是兒孫孝敬父母,其實是父母孝敬兒孫。現在,什麼不要錢?生孩子花錢,養孩子花錢,孩子大了,上學、結婚、買房、買車,花錢的事多了去,沒完沒了。等你把這些都孝敬完了,你就有福了。

我認為,中國傳統,最大特點是國家大一統,宗教多元化,世俗性強。中國文化的最大優點是不立教,不傳教,人文精神強。

很多人拿《論語》當道德課本。《論語》有很多道德格言。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的話,我喜歡。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麼?就是拿人當人,為人謀事要講一個忠字,與朋友交往要講一個信字,老師費勁巴拉教你半天,你得學而時習之,別不當回事。簡單說吧,就是說話算話,拿人當人。我看,太多的要求也不必,咱們能把這八個字做到,也就不錯了。

現在,道德淪喪,大家喜歡賴到“文革”上,什麼事都賴“文革”,這是放著眼前說天邊。“文革”,我們都是過來人,那時人傻,那時人混,但不像現在這麼滑,這麼黑,滿嘴謊話,見誰坑誰。這都是什麼鬧的,大家應該很清楚。比如電信詐騙,一幫臺灣孩子領著一幫大陸孩子玩,跟“文革”有什麼關係?

俗話說,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獅子就是這樣)。禮,據說就是咱們中國自己的孩子。比如喝酒,孔子明明說,“唯酒無量,不及於亂”(《論語·鄉黨》),但有些人喝酒,說我們來自禮儀之邦,最好客,不喝到撒瘋不叫喝好。他在那兒罰人喝酒,你在這兒罰酒駕,禮跟法打架。我看這樣的禮就不好。

我認為,西方的東西不一定都好,不但不好,有些還很壞,比如國與國的關係,他們太霸道,藉口人道干涉,製造人道災難,就很壞。但我有一個“謬論”,禮是外國的好。外國的禮簡單,人與人打交道,很禮貌,社會公德,人家比我們好。當年,孔子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四年),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學人家。

我知道的“國學”

中國人研究中國文化,有所謂“國學”。什麼叫“國學”?我有一個說法,就是“國將不國之學”。我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利瑪竇用天算地理之學到中國傳教,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和甲午海戰,中國被人家打得失魂落魄,中國人哪兒知道天下還有西學這套玩意兒。不知道西學,當然也就沒什麼可以與西學唱對臺戲的國學了。

中國的國學熱,早先是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反彈,現在是1989年後的文化現象。表面看,它跟怨天尤人罵祖宗的《河殤》唱反調,其實罵和捧,很可能是同一撥人。研究中國,中國人研究叫國學,外國人研究叫漢學,這是同一門學問嗎?我跟漢學家討論,他們經常說,咱們的研究物件都是中國,何分彼此。但一談具體問題,分歧就來了。

研究落後民族,歐洲有民族學(ethnology)。這門學問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歐洲人把考察記錄落後民族的資料叫民族志(ethnography)。這種志跟植物志、動物志差不多,很多都是一塊兒搜集。博覽會上,非歐種族,可以拿活人展出,跟動植物標本一個樣。現在,美國叫人類學(anthropology),好聽一點。但植物不等於植物學,動物不等於動物學,人類也不等於人類學。你別以為你是魚,就跟觀魚者或魚類專家是同一概念。

西方還有一種學問叫東方學(oriental studies),專門研究東方古文明,像埃及學、亞述學、赫梯學、印度學等等。漢學是其中之一。其實,我國史書中的蠻夷列傳諸番志,就是我國古代的“東方學”。雖然,我們叫“四裔之學”,各個方向都有。當時的“西學”,主要是從印度傳入的佛學。

現在講國學,大家喜歡講王國維。魯迅說,“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王國維怎麼研究國學?我看,主要是三條,一是用新材料,特別是出土材料,如他說的五大發現;二是重西北史地和四裔之學,不光看漢族史料,還治少數民族史,如蒙元史;三是有國際眼光,如關注法國漢學和日本中國學的動向。王國維主張“學無古今中外”(《國學叢刊》序)。他研究的國學,其實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之學。

中國歷史,夏商周三代,孔子知道的主要是兩周,我們的知識主要是兩周以來。兩周以前的歷史完全靠考古。考古是研究大時段、大地域的歷史。學科劃分,我國一般把考古劃歸歷史學。但歷史是條長龍,歷史系研究的只是龍尾巴。研究傳統文化,考古才是擎天柱。可惜的是,考古系憑實物講話,考古學家不說話,只是埋頭挖,把挖出的東西拿給你看,外行往往乾瞪眼兒。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我就盡在樹下轉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

最近,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到北大做報告。我看了她的《二手時間》。帕斯捷爾納克寫十月革命前後的悲歡離合,索爾仁尼琴寫史達林時代的勞改營,都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索爾仁尼琴寫勞改營,頭一本是《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獲獎是《第一圈》,而非《古拉格群島》。《古拉格群島》是在西方出版的。去年,《二手時間》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西方稱為《日瓦格醫生》《古拉格群島》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蘇聯解體,這是墓碑。前蘇聯有人罵,後蘇聯也有人罵,社會毫無共識,西方樂見這一結果。此書是蘇聯解體的牢騷集,沒有改革時盼改革,改革以後罵改革,跟咱們中國非常像。北京出租司機,沒人給他們錄音,翻成西方文字,可能得諾貝爾獎。

賈樟柯拍《山河故人》,看完就一印象,農村到礦山,礦山到城市,小城到大城,大城到國外,告別告別再告別,整個是一條不歸路。鄉愁不是美學享受。

什麼叫“二手時間”?就是方生方死、無可奈何呀。“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秋天花落,迎來寒冬,當然無可奈何。春天,八九燕歸,你以為天氣暖和了吧,但在北京,乍暖還寒,最難將息,沒准還有倒春寒。我以前說過一句話,在《何枝可依》序中。我說,一個時代已經結束,另一個時代還沒開始。

馬克思說:不能當資本主義的奴隸。我們的國歌,頭一句就是“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想,誰都不想當奴隸吧?可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龔自珍寫過這樣的詩句: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龔自珍《詠史》)

什麼是人才?現在有一種理解,叫“成功人士”。很多人都以為,升官發財就叫“成功人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成功怎麼辦?過去有一陣兒,社會上有辦班熱,學校裡也有辦班熱,不是領袖班,就是總裁班,跟搞傳銷似的,大家都在那兒發展“人脈”,現在好像沒那麼熱鬧了。

我在中文系跟新生講過我理解的北大校史。我理解,北大是培養天下英才(革命家、學者)的地方。只知伺候領導和老闆,那不叫人才,那叫奴才。

什麼是北京大學的光榮傳統?馬克思主義傳統、革命傳統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

不忘初心,就是不能丟了這個傳統,如果丟了這個傳統,這就是把心給丟了。

歡迎轉發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