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還記得響徹雲天的鴿哨聲嗎?有個神奇的地方可以讓你穿越時空聽見老北京

作者 張鵬

晴天響日, 北京曾有極藍的天色, 雪白的鴿群掠過灰色的屋頂, 鴿哨聲由遠及近, 又由近及遠地傳過來, 悠遠、空曠、嘹亮,

餘音嫋嫋, 連綿不絕。 這是屬於北京的聲音, 在上世紀90年代還可以常常聽到, 如今卻已幾乎成了絕響。 當我在史家胡同博物館一間小小的“胡同聲音”展室中重新聽到小時候熟悉的鴿哨聲, 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所有的往事如潮湧來, 這便是聲音的魅力。

這間展室被稱為“聲音博物館”, 這裡收集了北京幾十年間的幾百種聲音, 它的創建者秦思源試圖用聲音還原一個老北京。 他說:“北京具有獨一無二的傳統聲場和極為豐富的聲音, 我是一個聲音的收集者, 我想用聲音去記錄一個城市的歷史。 ”

回到祖輩生活過的大宅院

秦思源在史家胡同大院裡

“聲音博物館”是一個僅有4、5平方米的展室, 3個人同時進去都會嫌擠, 裡面有4個公放的音箱, 一個可觸屏的電腦, 電腦螢幕上有年代, 季節、白天黑夜、雨雪風晴的天氣, 以及各種聲音可供選擇, 摁下選擇鍵, 閉上眼睛, 可以聽到胡同裡知了在低鳴, 風吹樹葉沙沙作響, “叮鈴叮鈴”的脆響是人力黃包車的腳鈴, 再聽, 還有盤旋在頭頂的鴿哨,

院門口花樣百出的叫賣聲……仿佛時光穿梭, 置身於四五十年前的老北京胡同中。

“聲音博物館”是史家胡同博物館的一個“館中館”, 這裡曾經是民國才女, 著名作家淩叔華的故居。 “聲音博物館”的創建者秦思源和這座宅院有著極深的淵源, 他的母親就是淩叔華和陳西瀅的女兒陳小瀅, 父親是英國漢學家秦乃瑞。 中英混血的秦思源幾十年來輾轉於英國和中國之間, 從事和音樂及藝術有關的事業。

命運兜兜轉轉幾十年, 似乎是某種召喚, 他還是回到祖輩生活的大宅院, 他對我說:“北京是個和我關係特別密切的地方, 在北京我的腦子裡會出現很多新想法, 會參與很多有意思的事, 我已經離不開這裡了。 ”

錄鴿哨聲用了小半年

秦思源談起“北京聲音”的緣起, 2005年他策劃了一個叫做《都市發聲》的展覽, 請來了4位國際頂尖的音樂家、藝術家, 他們在電臺做節目, 向聽眾徵集他們最喜歡的北京聲音, “有人說喜歡那些老的叫賣聲, 老的響器, 還有人說喜歡鳥叫、鴿哨,

但我們發現這些聲音, 已經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在北京的這段時間, 這些知名音樂家、聲音藝術家曾幾次激動地對他說:轉遍了全世界, 北京的聲音最豐富! “我忽然意識到, 北京聲音是北京歷史的一部分, 如果不記錄下來, 那麼這部分歷史就會永遠消失了。 ”

2012年, 秦思源終於等到了一個契機, 史家胡同博物館籌建, 當地政府的負責人找到他, 希望他作為知名策展人提出建議, 秦思源問:“願不願意開闢專區, 展示老北京的聲音?”雙方一拍即合, 就這樣, 北京出現了這座獨特的“聲音博物館”。

用聲音還原歷史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秦思源感歎:“老北京的聲音, 講究!”錄製每一個聲音都是歷盡辛苦, 力求原汁原味, 比如曾經給秦思源留下深刻印象的鴿哨, 他和他的團隊用了小半年的時間才錄好。

內行人都知道,北京鴿子和鴿哨的門道太多了,“比如鴿哨分不同材質,有竹子的、有葫蘆的。鴿哨懸掛的位置不一樣,聲音也有區別。而且一群鴿子在空中盤旋,和幾隻鴿子的鴿哨,也不一樣。”秦思源最後在郊區找了一戶世代玩鴿的人家,他們還保留給鴿子帶鴿哨的習慣。“錄製的時候選用了最專業的錄音麥克風,僅有耳朵眼大小。”在歷經半年的時間後,鴿哨這個項目才算最終完成。

老北京人聽著聲音過日子

在“聲音博物館”裡,戴上耳機靜聽,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那些老北京特有的叫賣聲,按“選擇鍵”轉換四季,叫賣聲也各自不同。一過春節就會有賣糖葫蘆的聲音:“一來——冰糖葫蘆哦喲——冰糖嗒!剛蘸得!”花開時節就會出現“玉蘭花來,茉莉花——”的叫賣聲, 一喊出去,半條胡同都能聽見。 再換成“夏”,是一串響亮的叫賣金魚聲: “大——小——嗨小金魚兒嘞——蛤蟆骨朵兒——大田螺螄——”,“蛤蟆骨朵兒”是老北京方言,說的其實就是蝌蚪。盛夏時最誘人還是這個聲音,“酸梅湯,桂花味,喝到嘴裡面冒涼氣,又解渴,又帶涼,不信您就弄碗嘗,大碗的酸梅湯來,倆子一碗。”秋天你會聽到賣秋海棠和柿子的吆喝聲:“哎——沒有蟲的海棠哎,多給嘞”、 “賽糖的柿子像喝了蜜呢”。聽著這些聲音,會有一瞬間恍惚:以為自己站在遙遠的民國甚至是清末年間的北平街頭,聽小商小販走街串巷、吆喝賺錢,看胡同人家買菜染衣、補鍋修碗、養鴿飼魚、平淡度日。

秦思源說,老北京由於建制不能超過紫禁城,所以民居大都是平層和院子,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聲場,而且老北京物產豐富,生活講究,走街串巷的遊販多,才會有如此豐富可愛的聲音文化,“老北京人會聽著聲音,過日子。”因為每一種叫賣聲都有自己特定的旋律,只要聽到這個調子,老百姓就知道是賣什麼東西的小販來了,這是一座生活在旋律中的城市。

如何複製這些傳統的叫賣聲是個難題,它們大都數已經從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幾十年,機緣巧合,最後秦思源找到了一位老北京阿龍。阿龍是北京土著,他爺爺、父親都曾在皇城腳下賣過糖葫蘆、豆汁、冰棒、海棠,他喜歡收藏北京響器,也跟著家裡老人系統學過老北京各行各業的叫賣聲,聲音博物館裡的很多叫賣聲都是請阿龍錄製的。

動用“群演”還原歷史聲音

在“聲音博物館”裡,還有很多有趣的聲音記錄了某段特殊的歷史,由於往日無法重現,秦思源只能用各種方法去還原這些聲音,甚至動用志願者做“群演”,因為他覺得那是北京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動用志願者群演最多的一次是錄製北京1958年“打麻雀”行動,為什麼這件事讓秦思源如此感興趣?“因為那是北京發出的最大的一種群體性聲音,大家想像一下,成千上萬的人敲著鍋碗瓢盆趕麻雀,那是一種怎樣的動靜?”他想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件事,當然,還有這件事後來帶給人們的災難與反思。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1958年4月19日清晨4時左右,首都數百萬“剿雀大軍”拿起鑼鼓響器、鍋碗瓢盆,開始走向指定的戰鬥崗位……《人民日報》留下的真實記載:從4月19日至21日,北京市300萬人連續突擊三天,共殲滅麻雀40余萬隻。這一行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麻雀被消滅之後,農田當中的害蟲幾乎沒有天敵,而讓次年的糧食嚴重歉收,發生極為嚴重的饑荒問題。這是人類因為無知親手製造的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錄製這段聲音,秦思源招募了大批志願者,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還架設了梯子,大家站在不同的高度,敲響手中的各種物件,試圖模仿當時的聲場。還原這段特殊的聲音,是為了讓人們記住這段荒謬的歷史。

秦思源發現,北京不同年代的交通聲也有變化:上世紀70年代,人人騎車,一到上下班,自行車車鈴聲刹閘聲此起彼伏;80年代,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自行車,更多是公車,那時候公車發動機的轟鳴聲特別大;90年代後,各種小轎車車輪聲、喇叭聲慢慢就多起來了。

為了還原北京80年代公共汽車的聲音,秦思源和他的團隊下了大力氣,“想要完全複製那種聲場,就必須找到當時的車,當時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還真找到了一輛已經廢棄的80年代的北京大公共,找了工程師修理才能發動。“啟動的時候聲音特別大,車子特別晃,是那個時代公車的特點。”他們居然還找到了以前的老公交司機和售票員,一起幫助他們“情景再現”,當北京售票員那種特有的,嘴都不張開的“買票,買票”聲響起來的時候,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乘客表示:“太像了,就是這個聲兒!”

幾年來,秦思源和他的團隊從未停止收集聲音的腳步,同時還將加大對“今天的北京聲音”的記錄。例如,他們將分門別類地記錄北京的鳥鳴。“北京人愛養鳥,但每個時代養的鳥也有不同,場所也不同,我們這次計畫除了錄製不同品種的鳥,也將記錄比如社區裡的鳥叫是什麼樣的,環路邊的鳥叫是什麼樣的,成為今天北京的聲音。”

“聲音是各種人通往過去的橋樑,現在的聲音是未來的記憶。”秦思源說。

他和他的團隊用了小半年的時間才錄好。

內行人都知道,北京鴿子和鴿哨的門道太多了,“比如鴿哨分不同材質,有竹子的、有葫蘆的。鴿哨懸掛的位置不一樣,聲音也有區別。而且一群鴿子在空中盤旋,和幾隻鴿子的鴿哨,也不一樣。”秦思源最後在郊區找了一戶世代玩鴿的人家,他們還保留給鴿子帶鴿哨的習慣。“錄製的時候選用了最專業的錄音麥克風,僅有耳朵眼大小。”在歷經半年的時間後,鴿哨這個項目才算最終完成。

老北京人聽著聲音過日子

在“聲音博物館”裡,戴上耳機靜聽,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那些老北京特有的叫賣聲,按“選擇鍵”轉換四季,叫賣聲也各自不同。一過春節就會有賣糖葫蘆的聲音:“一來——冰糖葫蘆哦喲——冰糖嗒!剛蘸得!”花開時節就會出現“玉蘭花來,茉莉花——”的叫賣聲, 一喊出去,半條胡同都能聽見。 再換成“夏”,是一串響亮的叫賣金魚聲: “大——小——嗨小金魚兒嘞——蛤蟆骨朵兒——大田螺螄——”,“蛤蟆骨朵兒”是老北京方言,說的其實就是蝌蚪。盛夏時最誘人還是這個聲音,“酸梅湯,桂花味,喝到嘴裡面冒涼氣,又解渴,又帶涼,不信您就弄碗嘗,大碗的酸梅湯來,倆子一碗。”秋天你會聽到賣秋海棠和柿子的吆喝聲:“哎——沒有蟲的海棠哎,多給嘞”、 “賽糖的柿子像喝了蜜呢”。聽著這些聲音,會有一瞬間恍惚:以為自己站在遙遠的民國甚至是清末年間的北平街頭,聽小商小販走街串巷、吆喝賺錢,看胡同人家買菜染衣、補鍋修碗、養鴿飼魚、平淡度日。

秦思源說,老北京由於建制不能超過紫禁城,所以民居大都是平層和院子,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聲場,而且老北京物產豐富,生活講究,走街串巷的遊販多,才會有如此豐富可愛的聲音文化,“老北京人會聽著聲音,過日子。”因為每一種叫賣聲都有自己特定的旋律,只要聽到這個調子,老百姓就知道是賣什麼東西的小販來了,這是一座生活在旋律中的城市。

如何複製這些傳統的叫賣聲是個難題,它們大都數已經從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幾十年,機緣巧合,最後秦思源找到了一位老北京阿龍。阿龍是北京土著,他爺爺、父親都曾在皇城腳下賣過糖葫蘆、豆汁、冰棒、海棠,他喜歡收藏北京響器,也跟著家裡老人系統學過老北京各行各業的叫賣聲,聲音博物館裡的很多叫賣聲都是請阿龍錄製的。

動用“群演”還原歷史聲音

在“聲音博物館”裡,還有很多有趣的聲音記錄了某段特殊的歷史,由於往日無法重現,秦思源只能用各種方法去還原這些聲音,甚至動用志願者做“群演”,因為他覺得那是北京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動用志願者群演最多的一次是錄製北京1958年“打麻雀”行動,為什麼這件事讓秦思源如此感興趣?“因為那是北京發出的最大的一種群體性聲音,大家想像一下,成千上萬的人敲著鍋碗瓢盆趕麻雀,那是一種怎樣的動靜?”他想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件事,當然,還有這件事後來帶給人們的災難與反思。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1958年4月19日清晨4時左右,首都數百萬“剿雀大軍”拿起鑼鼓響器、鍋碗瓢盆,開始走向指定的戰鬥崗位……《人民日報》留下的真實記載:從4月19日至21日,北京市300萬人連續突擊三天,共殲滅麻雀40余萬隻。這一行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麻雀被消滅之後,農田當中的害蟲幾乎沒有天敵,而讓次年的糧食嚴重歉收,發生極為嚴重的饑荒問題。這是人類因為無知親手製造的一場生態災難。

為了錄製這段聲音,秦思源招募了大批志願者,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還架設了梯子,大家站在不同的高度,敲響手中的各種物件,試圖模仿當時的聲場。還原這段特殊的聲音,是為了讓人們記住這段荒謬的歷史。

秦思源發現,北京不同年代的交通聲也有變化:上世紀70年代,人人騎車,一到上下班,自行車車鈴聲刹閘聲此起彼伏;80年代,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自行車,更多是公車,那時候公車發動機的轟鳴聲特別大;90年代後,各種小轎車車輪聲、喇叭聲慢慢就多起來了。

為了還原北京80年代公共汽車的聲音,秦思源和他的團隊下了大力氣,“想要完全複製那種聲場,就必須找到當時的車,當時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還真找到了一輛已經廢棄的80年代的北京大公共,找了工程師修理才能發動。“啟動的時候聲音特別大,車子特別晃,是那個時代公車的特點。”他們居然還找到了以前的老公交司機和售票員,一起幫助他們“情景再現”,當北京售票員那種特有的,嘴都不張開的“買票,買票”聲響起來的時候,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乘客表示:“太像了,就是這個聲兒!”

幾年來,秦思源和他的團隊從未停止收集聲音的腳步,同時還將加大對“今天的北京聲音”的記錄。例如,他們將分門別類地記錄北京的鳥鳴。“北京人愛養鳥,但每個時代養的鳥也有不同,場所也不同,我們這次計畫除了錄製不同品種的鳥,也將記錄比如社區裡的鳥叫是什麼樣的,環路邊的鳥叫是什麼樣的,成為今天北京的聲音。”

“聲音是各種人通往過去的橋樑,現在的聲音是未來的記憶。”秦思源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