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野生菌菇:這可能是你最後的晚餐

利維坦按:想要吃得美味又不想死, 吃蘑菇還真的是一門學問。 更為重要的是, 菌類品種繁複龐雜, 稍微一不留神, 就可能吃到一枚和可食用菌類類似的毒菇。

比如大鹿花菌就是國內常見的毒蘑菇。 當然, 所謂毒性因人而異, 也和當事人具體攝入量有關, 比如赭紅擬口蘑(Tricholomopsis rutilans), 誤食此菌後, 往往產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症, 但也有人無中毒反應。

想要冒死一試?最好買本書再說, 去年國內出版的《毒蘑菇識別與中毒防治》(科學出版社)可以一看。

文/Cal Flyn

譯/遊俠兒

校對/遊俠兒、兔子的淩波微步

原文/aeon.co/essays/mushroom-foraging-is-deadly-why-am-i-doing-it

我決定今年早點兒離開倫敦, 在湖區多呆些日子度夏, 我男朋友在那邊做山地嚮導。 陽光普照的時候, 我們就在靜水流深的河裡游泳。 在平靜的日子裡, 我穿上靴子, 走出家門, 到灌木林中覓食, 不去想對工作的恐懼、沒回復的郵件、未支付的帳單, 以及迫在眉睫的困窘日子。

到了6月份, 野生蒜寬闊的葉子開始長出, 取代了風鈴草, 微風中飄散的強烈香氣預示著它們的到來。 野草莓, 一口勉強吞下一個, 接下來, 還有李子。 當葉子開始變化時, 樹莓、黑莓和榛子大串大串地掛在枝頭。 回到家後把口袋中所得之物塞滿冰箱, 實在令人心滿意足。 為了扮演好覓食者和供食者的角色, 我9月份一直在吃各種東西, 嘴唇被果汁染成了深紅色。 我還要削皮、切片、蒸煮。

簷狀菌(bracket fungi)

下雨的時候, 漿果就變成了糊狀。 但我還是第一次注意到, 森林的地面會隨著真菌的出現而發生變化。 小灰帽們互相推擠著從土壤中探出頭來, 木架狀的簷狀菌(bracket fungi)從樹上伸出來, 長長的傘菌蜷縮在低枝下。 這裡是富饒之地, 完全沒被開發。 不知何故, 我總覺得我們站在邊上看它們生長、成熟又腐爛, 卻要開車到超市去買盛在塑膠託盤中蘑菇, 似乎是一種浪費。 所以, 我們就拿著《英國和歐洲菌菇》的拷貝本, 在格裡澤戴爾的森林裡漫步。

每隔幾英尺, 我們就能發現一種不認識的新物種。

那這個呢?我招手, 喊他過來。 是一種塊鱗鵝膏菌(Amanita excelsa), 你認為呢? 我們一邊看書中的圖片, 一邊拿它和我們的樣本作比較。 它們有相同的軟白莖, 氈狀的外表, 深棕褐色的傘頂, 上面有蒼白的鱗狀斑點。 書中除了這些條目外, 還有一個符號:笑臉或者骷髏標誌(由骷髏和交叉的腿骨組成, 象徵死亡和危險)。 可食用還是有毒呢?塊鱗鵝膏菌旁邊就有一個笑臉符號。 但是, 仔細一看, 這個菌類的顏色似乎和我們通常見到的傘菌並不完全一樣。 是由於光線不同, 還是自然差異, 抑或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種呢?

豹斑毒傘(Amanita pantherina)

書中指南寫道:“可食用, 味道溫和, 有蘿蔔的氣味。 ”描述得很詳細, 但是, 下面還有一句:“注意!塊鱗鵝膏菌和豹斑毒傘(Amanita pantherina)易混淆。 ”我翻閱了這本書, 豹斑毒傘看起來確實和塊鱗鵝膏菌很相像, 但它有骷髏頭的標誌。 書中警告(塊鱗鵝膏菌)“其毒性和豹斑毒傘類似, 但更強”。 我又向後翻了幾頁, 書中寫道:“豹斑毒傘......會損害肝臟, 甚至小劑量都是可以致命的。 毒性可活躍多年, 高溫烹飪也無法破壞其毒性,50克足以致人死亡。”

我們互相看了一眼,丟下這個菌菇繼續前行。

北美東部的毀滅天使:與毒鵝膏類似,它是絕大多數毒菇中毒導致死亡的主要物種,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毒傘肽。其症狀會在5至24小時候才發生,但之前毒傘肽就會針對肝臟與腎臟組織造成破壞,且無法逆轉。

高貴紅菇有著辛辣的味道,且可能含有有毒成分,因此是不可供食用的。很多類似的紅菇屬真菌在生吃時也是是有毒的。

蘑菇“嗜血”,這一點可以從這些普通名字中找到線索: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s)、魔牛肝菌(devil's boletes)、毒派菇(poison pies)、高貴紅菇(beechwood sickeners,俗稱山毛櫸病患)。人們認為羅馬皇帝克勞狄斯、哈布斯堡查理斯六世甚至佛陀都受過它的毒害。《馬語者》的作者尼古拉斯·埃文斯(Nicholas Evans)2008年經過海蘭(英國蘇格蘭行政區名)時,將一些棕色的野生蘑菇當作了牛肝菌。用黃油和荷蘭芹油煎這些蘑菇後,他和妻子還有妹夫吃了下去。隨後,他們的腎臟便一個接一個地開始衰竭(埃文斯的女兒捐了一個腎臟給他,一個朋友捐了一個腎臟給他妻子,但是他妹夫還沒有找到捐贈者,每週還必須經受5個小時的透析)。

毒鵝膏菌(Amanita phalloides)

2013年5月,英國報紙刊登了一則故事,一名女子在自己的花園裡采了一顆好看的金色傘菌來做湯。菌湯有蜂蜜的香味,非常可口。直到後來去了最近醫院的急診部,她才知道了它們的名字:毒鵝膏菌(Amanita phalloides,也稱作死帽蕈)。眾所周知的,這是死帽菇。驗屍官說,半個蘑菇就已經足夠要了她的命,她還吃了5個。

我們尋找蘑菇時發現,美麗的淺色傘菌可能有毒,而扭曲的黑色菌菇卻可以食用。它們的外表沒有什麼直觀的意義。植物和動物的顏色和氣味通常是一種跟外界的交流形式,好像在說:“不要吃我!我有毒!”或者“我很美味!”真菌所說的語言似乎完全不同。

但這並不是不可破譯的,如果仔細研究,就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我開始自己學習:將採摘來的蘑菇和書中的圖片進行比較,閱讀每個名字下面的特性條目。這一條是:它是長莖還是球莖?它流汁液嗎?菌褶是密密麻麻的還是多孔的?傘帽是黏糊糊的還是幹的?嘗起來是苦的還是辣的?有氣味嗎?

我發現,網上有一個活躍的真菌學社區,真菌愛好者在這裡就真菌的最佳採集地交流資訊,對神秘的蘑菇、位置資訊和在附近森林一起採集真菌等內容提供二手意見。他們謹慎而又富有條理。即使如此,這些人的愛好是極度危險的。西方醫學雜誌報告,從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間,僅加利福尼亞就有6317例蘑菇中毒事件。這些患者中有61人必須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每當真菌學家帶回一批新的菌類,就意味著他們輕則冒著肚子疼痛的危險,重則緩慢而痛苦地死去。正如普利策獎獲得者、詩人瑪麗·奧利弗在《蘑菇》(2005)一詩中寫道的那樣:

那些懂得鑒別的人

出去採摘,從大群美麗的蘑菇中

選擇無毒的

那些致幻蘑菇

紅菇

褐鱗環柄菇

白毒傘菇,是蒙著面紗的

死亡天使

看上去像糖一樣無辜

但是充滿了毒性

即意味著倒下

(倪志娟譯)

一旦吃下真的就會倒下。毒鵝膏菌中的毒素使人在24小時內仍保持清醒,但身體要經受腹部絞痛、嘔吐和腹瀉。大概一天后,這些症狀會消失,患者恢復正常,從床上起來,感謝上帝的慈愛,但他並沒有得救。毒藥悄無聲息地侵入他體內,搗毀他的內臟,對他的肝臟和腎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緊跟著,他會出現黃疸,然後痙攣。不出兩個星期,他就會死去。沒有解藥。

所有這一切提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風險這麼大,收益卻又如此小,為什麼還要做這些呢? 鑒定的過程很有趣,當然,蘑菇吃起來也是很美味的。但也許真正的興趣恰恰來自風險本身,以及繞開風險的技能。

人們對於河豚也是類似的態度。河豚的皮膚,以及它的卵巢、眼睛、腎臟、肝臟和腸子都含有致命的神經毒素。食用河豚前,如果收拾不當會導致食用者食之即亡。然而,食客卻湧向了不在日本的幾家餐館,因為那裡的工作人員有資格做這道菜。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人們並不是因為河豚味美才這樣做。雖然美食評論家對河豚的美味讚不絕口,但人們並沒有這麼熱衷。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評論是這樣說的:“一般般,有輕微的魚腥味兒,它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味道。”

盤子上殘留的毒素若進入口中,嘴會感到一陣刺痛,這種感覺被稱為“發麻” (shibireru),會使人覺得這頓飯吃得更興奮一些。幾年前,有人大肆宣揚說已有人發現了河豚的無毒菌株。沒有了危險,河豚便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所以,這只是簡單的冒險嗎? 也許不僅如此。目前出現一項專業技能,能把美食家的俄羅斯輪盤賭變成為撲克遊戲,有人專門為這項技能的出現舉行了慶祝活動。

要想烹飪河豚,必須接受多年的專業培訓:大廚若想做河豚這道菜,必須經歷嚴格的學習之後,才能在準備階段擁有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另一方面,真菌學家採集蘑菇並不需要許可證,因此等同的專門知識都是認真自學得來的。他們必須花費很多時間來研究田野指南、測試瘀傷、撥開傘帽、品嘗菇肉、通宵準備精緻的星形麅子印(修剪枝莖,將菌褶放在一張紙上,然後蓋上一層玻璃。到了早上,蘑菇會在紙上留下其多塵的孢子,從而露出顏色和質地,這為鑒定它的身份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要想熟悉真菌類書籍中的術語可能需要一本字典,”蒙莉莎·沃丁厄姆(Melissa Waddingham)說,她在英國南方丘陵尋找野生蘑菇和松露。“我有很多書,我利用互聯網或給朋友打電話來幫助辨別,最後再借助顯微鏡。當你想品嘗不同的品種卻又不想死時,這件事就會變得很令人討厭。”

沃丁厄姆告訴我,除了死亡,出錯的代價可能還包括“靠透析過活、肝移植、器官衰竭、嚴重的胃痙攣、嘔吐、頭痛、奇怪的情緒改變(這種變化甚至會由非致幻的事物引起),還可能有過敏反應”。

鬼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瘋狂地冒這種險。我想我喜歡吃野生真菌那種出眾的感覺。我可以享受這些大多數人都不吃的東西,它們美味又奇怪,這讓我感覺自己很特別。腎上腺素會讓人上癮,即使我百分百地肯定這些新物種無毒,但在吃完後我還是會感到恐懼。

確切地說,儘管有危險而且屢次冒險,收效甚微,我還是忍不住對此著迷。也許正是真菌突然無所不在,或者它們的出世,引起了我的注意。無論是哪種情況,反正我是被迷住了。但是你從書本中學到的只有這麼多, 圖片與實物太不匹配,一個新手很難靠感覺來確定這些描述的。

為了尋求支持,我和我的朋友緊跟植物學家保羅·尼科爾(Paul Nichol)的步伐,他是坎布里亞郡的真菌記錄者。保羅整日在森林裡跋涉,研究不同物種的傳播及其傳播頻率。

我們跟著他穿越彭裡斯附近的溫菲兒森林,在那裡他告訴我們他在尋找的東西:“眼看著腳下,慢慢走,在這裡,聞聞這個......”我乖乖聽他的話,去聞一個傘菌:有麵粉的氣味兒。“我們稱之為米勒,吃起來很美味......”現在有一種魚腥、腐朽的氣味。“也不錯哈,吃驚吧?”

鳥巢真菌

他指著岩石後面的一群罕見的鳥巢真菌(nidulariaceae fungi)。它們看起來像小鳥巢,長滿了小孢子的“蛋蛋”,耐心等待著雨滴將它們打散到苔蘚中去。他說:“仔細看看,你可能以後再也看不到了。”

保羅建議,如果我們無法確定一種蘑菇,可以嘗試切開它,看看它與空氣接觸是否會改變顏色。他展示了一個豐滿的綠色毒菌,並把它放在樹樁上。幾秒內,它的顏色就變了:傘菌的表面被深藍色的分泌物覆蓋。他解釋道:“你以後可以經常用這種方法來識別這種牛肝菌。”

松乳菇

通過判斷樹木,可以識別出長在樹下的蘑菇種類。例如,可食用的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又稱為藏紅花牛奶帽)鍾情針葉樹,其中一些會與它們的樹木共生共長,通過給樹木提供營養換取糖分,呈同心圓狀整齊地生長在樹幹四周,像童話裡的仙人圈(詳見《你敢走進仙人圈嗎?》一文)。

傘菌本身只是一個巨大而又看不見的地下物質——菌絲體的一小部分,它像蜘蛛網一樣通過我們腳下的土壤蔓延開來。“在俄勒岡,伐木工人絆倒在一個地下菌絲體上,這個真菌體大得像一塊能覆蓋2200英畝的席子,”保羅說,“他們認為這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生物體。”

一個蜜環菌孢子(或菌絲片段)在適宜的條件下,在土壤中萌發,形成菌絲,菌索向四周延伸,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所覆蓋的地區面積

一整個世界在我面前敞開,感覺像是要打開電視接收到了一個突發新聞。外星人真的存在!他們一直在這裡!他們在草坪上,在樹林裡,在路面的裂縫中,在晾衣櫥的底部。世界領導人團結起來,問道:現在發生了什麼? 我們可以只像以前一樣嗎?

內維爾·基爾肯尼清晰地記得這種奇跡的感覺。他那時候40多歲,是個木匠。他的妻子買了一張門票作為他的生日禮物,到愛丁堡周圍的森林進行一天的“真菌探索”。在兩年內,他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去當真菌學家。“沒有什麼能比看到長滿真菌的天然森林更震撼的事情了,”他告訴我,“我記得8月中旬第一次去蘭諾克(Rannoch)的黑木,那是蘇格蘭的一個特殊科學興趣所在地,那裡有各種各樣的真菌。我沒有悄悄享受這份愉悅,而是高興地喊出了聲。”

“我們中有一個人高興得大叫起來,因為偶遇了一小塊沒被開發的地,裡邊有雞油菌或牛肝菌,現在就等著出去了。”

馬勃菌(puffballs)

褐環乳牛肝菌(slippery jacks)

受到啟發後,我又回到森林裡。這一次我帶著一籃新鮮的蘑菇回家,收穫頗豐:普通馬勃菌(puffballs)、蜜環菌(honey fungus)、褐環乳牛肝菌(slippery jacks)和紫蠟蘑(amethyst deceivers)。或者,至少,我認為它們應該叫這些名字。

我們洗乾淨、煮熟以後就開吃,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高溫烹飪也無法破壞其毒性,50克足以致人死亡。”

我們互相看了一眼,丟下這個菌菇繼續前行。

北美東部的毀滅天使:與毒鵝膏類似,它是絕大多數毒菇中毒導致死亡的主要物種,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毒傘肽。其症狀會在5至24小時候才發生,但之前毒傘肽就會針對肝臟與腎臟組織造成破壞,且無法逆轉。

高貴紅菇有著辛辣的味道,且可能含有有毒成分,因此是不可供食用的。很多類似的紅菇屬真菌在生吃時也是是有毒的。

蘑菇“嗜血”,這一點可以從這些普通名字中找到線索: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s)、魔牛肝菌(devil's boletes)、毒派菇(poison pies)、高貴紅菇(beechwood sickeners,俗稱山毛櫸病患)。人們認為羅馬皇帝克勞狄斯、哈布斯堡查理斯六世甚至佛陀都受過它的毒害。《馬語者》的作者尼古拉斯·埃文斯(Nicholas Evans)2008年經過海蘭(英國蘇格蘭行政區名)時,將一些棕色的野生蘑菇當作了牛肝菌。用黃油和荷蘭芹油煎這些蘑菇後,他和妻子還有妹夫吃了下去。隨後,他們的腎臟便一個接一個地開始衰竭(埃文斯的女兒捐了一個腎臟給他,一個朋友捐了一個腎臟給他妻子,但是他妹夫還沒有找到捐贈者,每週還必須經受5個小時的透析)。

毒鵝膏菌(Amanita phalloides)

2013年5月,英國報紙刊登了一則故事,一名女子在自己的花園裡采了一顆好看的金色傘菌來做湯。菌湯有蜂蜜的香味,非常可口。直到後來去了最近醫院的急診部,她才知道了它們的名字:毒鵝膏菌(Amanita phalloides,也稱作死帽蕈)。眾所周知的,這是死帽菇。驗屍官說,半個蘑菇就已經足夠要了她的命,她還吃了5個。

我們尋找蘑菇時發現,美麗的淺色傘菌可能有毒,而扭曲的黑色菌菇卻可以食用。它們的外表沒有什麼直觀的意義。植物和動物的顏色和氣味通常是一種跟外界的交流形式,好像在說:“不要吃我!我有毒!”或者“我很美味!”真菌所說的語言似乎完全不同。

但這並不是不可破譯的,如果仔細研究,就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我開始自己學習:將採摘來的蘑菇和書中的圖片進行比較,閱讀每個名字下面的特性條目。這一條是:它是長莖還是球莖?它流汁液嗎?菌褶是密密麻麻的還是多孔的?傘帽是黏糊糊的還是幹的?嘗起來是苦的還是辣的?有氣味嗎?

我發現,網上有一個活躍的真菌學社區,真菌愛好者在這裡就真菌的最佳採集地交流資訊,對神秘的蘑菇、位置資訊和在附近森林一起採集真菌等內容提供二手意見。他們謹慎而又富有條理。即使如此,這些人的愛好是極度危險的。西方醫學雜誌報告,從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間,僅加利福尼亞就有6317例蘑菇中毒事件。這些患者中有61人必須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每當真菌學家帶回一批新的菌類,就意味著他們輕則冒著肚子疼痛的危險,重則緩慢而痛苦地死去。正如普利策獎獲得者、詩人瑪麗·奧利弗在《蘑菇》(2005)一詩中寫道的那樣:

那些懂得鑒別的人

出去採摘,從大群美麗的蘑菇中

選擇無毒的

那些致幻蘑菇

紅菇

褐鱗環柄菇

白毒傘菇,是蒙著面紗的

死亡天使

看上去像糖一樣無辜

但是充滿了毒性

即意味著倒下

(倪志娟譯)

一旦吃下真的就會倒下。毒鵝膏菌中的毒素使人在24小時內仍保持清醒,但身體要經受腹部絞痛、嘔吐和腹瀉。大概一天后,這些症狀會消失,患者恢復正常,從床上起來,感謝上帝的慈愛,但他並沒有得救。毒藥悄無聲息地侵入他體內,搗毀他的內臟,對他的肝臟和腎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緊跟著,他會出現黃疸,然後痙攣。不出兩個星期,他就會死去。沒有解藥。

所有這一切提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風險這麼大,收益卻又如此小,為什麼還要做這些呢? 鑒定的過程很有趣,當然,蘑菇吃起來也是很美味的。但也許真正的興趣恰恰來自風險本身,以及繞開風險的技能。

人們對於河豚也是類似的態度。河豚的皮膚,以及它的卵巢、眼睛、腎臟、肝臟和腸子都含有致命的神經毒素。食用河豚前,如果收拾不當會導致食用者食之即亡。然而,食客卻湧向了不在日本的幾家餐館,因為那裡的工作人員有資格做這道菜。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人們並不是因為河豚味美才這樣做。雖然美食評論家對河豚的美味讚不絕口,但人們並沒有這麼熱衷。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評論是這樣說的:“一般般,有輕微的魚腥味兒,它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味道。”

盤子上殘留的毒素若進入口中,嘴會感到一陣刺痛,這種感覺被稱為“發麻” (shibireru),會使人覺得這頓飯吃得更興奮一些。幾年前,有人大肆宣揚說已有人發現了河豚的無毒菌株。沒有了危險,河豚便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所以,這只是簡單的冒險嗎? 也許不僅如此。目前出現一項專業技能,能把美食家的俄羅斯輪盤賭變成為撲克遊戲,有人專門為這項技能的出現舉行了慶祝活動。

要想烹飪河豚,必須接受多年的專業培訓:大廚若想做河豚這道菜,必須經歷嚴格的學習之後,才能在準備階段擁有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另一方面,真菌學家採集蘑菇並不需要許可證,因此等同的專門知識都是認真自學得來的。他們必須花費很多時間來研究田野指南、測試瘀傷、撥開傘帽、品嘗菇肉、通宵準備精緻的星形麅子印(修剪枝莖,將菌褶放在一張紙上,然後蓋上一層玻璃。到了早上,蘑菇會在紙上留下其多塵的孢子,從而露出顏色和質地,這為鑒定它的身份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要想熟悉真菌類書籍中的術語可能需要一本字典,”蒙莉莎·沃丁厄姆(Melissa Waddingham)說,她在英國南方丘陵尋找野生蘑菇和松露。“我有很多書,我利用互聯網或給朋友打電話來幫助辨別,最後再借助顯微鏡。當你想品嘗不同的品種卻又不想死時,這件事就會變得很令人討厭。”

沃丁厄姆告訴我,除了死亡,出錯的代價可能還包括“靠透析過活、肝移植、器官衰竭、嚴重的胃痙攣、嘔吐、頭痛、奇怪的情緒改變(這種變化甚至會由非致幻的事物引起),還可能有過敏反應”。

鬼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瘋狂地冒這種險。我想我喜歡吃野生真菌那種出眾的感覺。我可以享受這些大多數人都不吃的東西,它們美味又奇怪,這讓我感覺自己很特別。腎上腺素會讓人上癮,即使我百分百地肯定這些新物種無毒,但在吃完後我還是會感到恐懼。

確切地說,儘管有危險而且屢次冒險,收效甚微,我還是忍不住對此著迷。也許正是真菌突然無所不在,或者它們的出世,引起了我的注意。無論是哪種情況,反正我是被迷住了。但是你從書本中學到的只有這麼多, 圖片與實物太不匹配,一個新手很難靠感覺來確定這些描述的。

為了尋求支持,我和我的朋友緊跟植物學家保羅·尼科爾(Paul Nichol)的步伐,他是坎布里亞郡的真菌記錄者。保羅整日在森林裡跋涉,研究不同物種的傳播及其傳播頻率。

我們跟著他穿越彭裡斯附近的溫菲兒森林,在那裡他告訴我們他在尋找的東西:“眼看著腳下,慢慢走,在這裡,聞聞這個......”我乖乖聽他的話,去聞一個傘菌:有麵粉的氣味兒。“我們稱之為米勒,吃起來很美味......”現在有一種魚腥、腐朽的氣味。“也不錯哈,吃驚吧?”

鳥巢真菌

他指著岩石後面的一群罕見的鳥巢真菌(nidulariaceae fungi)。它們看起來像小鳥巢,長滿了小孢子的“蛋蛋”,耐心等待著雨滴將它們打散到苔蘚中去。他說:“仔細看看,你可能以後再也看不到了。”

保羅建議,如果我們無法確定一種蘑菇,可以嘗試切開它,看看它與空氣接觸是否會改變顏色。他展示了一個豐滿的綠色毒菌,並把它放在樹樁上。幾秒內,它的顏色就變了:傘菌的表面被深藍色的分泌物覆蓋。他解釋道:“你以後可以經常用這種方法來識別這種牛肝菌。”

松乳菇

通過判斷樹木,可以識別出長在樹下的蘑菇種類。例如,可食用的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又稱為藏紅花牛奶帽)鍾情針葉樹,其中一些會與它們的樹木共生共長,通過給樹木提供營養換取糖分,呈同心圓狀整齊地生長在樹幹四周,像童話裡的仙人圈(詳見《你敢走進仙人圈嗎?》一文)。

傘菌本身只是一個巨大而又看不見的地下物質——菌絲體的一小部分,它像蜘蛛網一樣通過我們腳下的土壤蔓延開來。“在俄勒岡,伐木工人絆倒在一個地下菌絲體上,這個真菌體大得像一塊能覆蓋2200英畝的席子,”保羅說,“他們認為這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生物體。”

一個蜜環菌孢子(或菌絲片段)在適宜的條件下,在土壤中萌發,形成菌絲,菌索向四周延伸,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所覆蓋的地區面積

一整個世界在我面前敞開,感覺像是要打開電視接收到了一個突發新聞。外星人真的存在!他們一直在這裡!他們在草坪上,在樹林裡,在路面的裂縫中,在晾衣櫥的底部。世界領導人團結起來,問道:現在發生了什麼? 我們可以只像以前一樣嗎?

內維爾·基爾肯尼清晰地記得這種奇跡的感覺。他那時候40多歲,是個木匠。他的妻子買了一張門票作為他的生日禮物,到愛丁堡周圍的森林進行一天的“真菌探索”。在兩年內,他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去當真菌學家。“沒有什麼能比看到長滿真菌的天然森林更震撼的事情了,”他告訴我,“我記得8月中旬第一次去蘭諾克(Rannoch)的黑木,那是蘇格蘭的一個特殊科學興趣所在地,那裡有各種各樣的真菌。我沒有悄悄享受這份愉悅,而是高興地喊出了聲。”

“我們中有一個人高興得大叫起來,因為偶遇了一小塊沒被開發的地,裡邊有雞油菌或牛肝菌,現在就等著出去了。”

馬勃菌(puffballs)

褐環乳牛肝菌(slippery jacks)

受到啟發後,我又回到森林裡。這一次我帶著一籃新鮮的蘑菇回家,收穫頗豐:普通馬勃菌(puffballs)、蜜環菌(honey fungus)、褐環乳牛肝菌(slippery jacks)和紫蠟蘑(amethyst deceivers)。或者,至少,我認為它們應該叫這些名字。

我們洗乾淨、煮熟以後就開吃,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