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科館大講堂《知識就是力量》系列講座之乘“蛟龍”探險深海

本次講座我們請來了兩位“大明星”, 一位是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二級研究員李新正博士。 李博士是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畫(CoML)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甲殼動物學會理事、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理事長、國家級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專家、全國海洋生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更多李博士的介紹請戳文末閱讀原文瞭解)

另一位“大明星”是是我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 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 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李博士今天給同學們帶來了他與“蛟龍號”深海探險的故事,

我想每位同學的童年都有一個探險夢, 那我們就跟隨李博士一起到深海去探險吧!

講座開始前,李博士向同學們推薦了創刊61年的《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也是伴隨了李博士青少年時期的雜誌,在科學知識方面給了李博士很多的啟蒙。作為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刊名的雜誌,李博士也希望這本雜誌承載著周總理對科學普及的重要程度,繼續傳承下去,時刻做好青少年科普知識的補給站。

李博士介紹蛟龍號時講道:蛟龍號是中國下潛最深的下潛器,也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大科學工程,我們國家有很多很多的大科學工程,蛟龍號就是其中的一個,國家給了很大的支持。

李博士在講座上提到,除了像“蛟龍號”一樣的載人潛水器,還有無人潛水器,簡稱“ROV”。無人深潛器,實際上就是水下機器人,它是有纜的。而“蛟龍號”不但是唯一一個可載三個人下潛的,並且可以下潛到7000米的深海。

潛水器在回程後出現了一些問題,水手們在海上搶修了近24小時。由於一些技術原因,潛水器必須要回到甲板上才能開啟艙門,所以專家們為了保護國家財產三個人只有一瓶水的情況下在艙內堅持了近24個小時。

也使我們看到了,專家下潛的短短幾個小時裡,除颱風、深海的風險外,處處都隱藏著不可預知的危險。為專家們擔心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專家們取得的科研成果。

小朋友提問:為什麼叫蛟龍號呢?

李博士回答道:是截取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一首有關深海蛟龍的詩來命名。

很多現場的小朋友都是李博士的“粉絲”,還有個別的聽眾是專程從外地來北京聽李博士的講座。

李博士在講座上為同學們展示深海的生物,並且發現這些生物基本分為紅色與白色兩種顏色。

李博士在深海裡發現了一種會游泳的海參,結果在採樣機採集的時候碰到了海參,於是海參出現了自溶現象。

講座結束後,現場的大小聽眾拿著《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有秩序地向李博士索要簽名。

編輯:王贇

新媒體編輯:姚迪

講座開始前,李博士向同學們推薦了創刊61年的《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也是伴隨了李博士青少年時期的雜誌,在科學知識方面給了李博士很多的啟蒙。作為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刊名的雜誌,李博士也希望這本雜誌承載著周總理對科學普及的重要程度,繼續傳承下去,時刻做好青少年科普知識的補給站。

李博士介紹蛟龍號時講道:蛟龍號是中國下潛最深的下潛器,也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大科學工程,我們國家有很多很多的大科學工程,蛟龍號就是其中的一個,國家給了很大的支持。

李博士在講座上提到,除了像“蛟龍號”一樣的載人潛水器,還有無人潛水器,簡稱“ROV”。無人深潛器,實際上就是水下機器人,它是有纜的。而“蛟龍號”不但是唯一一個可載三個人下潛的,並且可以下潛到7000米的深海。

潛水器在回程後出現了一些問題,水手們在海上搶修了近24小時。由於一些技術原因,潛水器必須要回到甲板上才能開啟艙門,所以專家們為了保護國家財產三個人只有一瓶水的情況下在艙內堅持了近24個小時。

也使我們看到了,專家下潛的短短幾個小時裡,除颱風、深海的風險外,處處都隱藏著不可預知的危險。為專家們擔心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專家們取得的科研成果。

小朋友提問:為什麼叫蛟龍號呢?

李博士回答道:是截取偉大領袖毛主席的一首有關深海蛟龍的詩來命名。

很多現場的小朋友都是李博士的“粉絲”,還有個別的聽眾是專程從外地來北京聽李博士的講座。

李博士在講座上為同學們展示深海的生物,並且發現這些生物基本分為紅色與白色兩種顏色。

李博士在深海裡發現了一種會游泳的海參,結果在採樣機採集的時候碰到了海參,於是海參出現了自溶現象。

講座結束後,現場的大小聽眾拿著《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有秩序地向李博士索要簽名。

編輯:王贇

新媒體編輯:姚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