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師,我決定學篆刻了,該如何學起?

前幾天寫《初學篆刻必知的幾個詞》時, 提到天才印人趙之謙有一句名言叫:

印以內為規矩, 印以外為巧。 規矩之用熟, 則巧生焉。

印友老熊在後臺留言問這一句話的意思, 今天恰巧又有幾位初學者來提問“學篆刻到底要學什麼?”這樣的大問題, 索性放在一起一起說說。

大凡學篆刻, 最開始通常會接觸到很多碎片化的知識, 到最終日益深入, 發現要學的東西太多, 最後反倒不知如何下手了。 結合上面這段話, 學篆刻大致要從這幾方面入手。

1、刀法訓練;

2、識篆與篆法訓練。

3、相關印內印外知識的積累。

以上三項內容,

又各有很詳細的內容, 可以分三個階段來完成:

第一階段:練基本線條階段。 下決心學篆刻了, 工具也買全了, 第一件事要遇到的就是刻石頭的時候手不聽使喚, 怎麼辦, 刻起來再說, 先練習直線、曲線等各種線條, 再練習各種線條的組合, 比如沖刀、切刀基本刀法的練習, 比如回字的練習(網上均有相關的視頻), 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對沖刀、切刀等主要刀法有所體會, 慢慢積累對刻刀對石料的感覺。 在這個時間段裡也要熟悉相關的篆刻專用名詞, 以便在今後的學習中, 知道如何提問, 如何交流。 這個階段大致需要1-3個月的訓練時間, 依每個人的時間投入量長短不等。

沖刀與切刀

(可能用到的篆刻刀與石面關係圖)

第二階段:秦漢印臨摹階段。 這個階段也是上面我們提到的趙之謙說的“印以內為規矩”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 要臨摹夠一定的臨摹量(我個人認為要有100-500方秦漢印的臨摹量), 熟悉各種秦漢印式(秦印、漢白文印、漢朱文印等), 大量握摹印篆、繆篆的常用字, 同時學會浮水印上石等技法手段, 學會秦漢印的各種章法特徵, 學會查《漢印文字徵》等字典, 對繆篆的實際應用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 這個階段應在3-9個月不等的時間段, 也依各自不等的時間投入相應有所區別。

(漢印樣本)

第三階段:小篆書法練習與明清名家印臨摹並行階段。

這個階段, 應開始以《說文部首》為入門將小篆書法練上一段時間(我個人認為到少要有半年時間的練習, 且練習量應不少於每天1-2個小時)然後, 再從相應的古代碑帖中找到相應的碑帖如《嶧山碑》、《泰山刻石》等進行進階練習, 也大致需要半年時間, 每日的練習時間也應以每天1-2小時為限, 然後找來鄧石如或者吳讓之或者趙之謙或者吳昌碩或者黃牧甫的篆書帖子(依自家審美愛好)進行練習, 也大致需要半年時間, 每日的練習量也大致同上。 在這個階段還要同時進行100-500方明清名家印的臨摹, 臨摹順序可先遍臨各家到偏師一家。 至於偏師那一家, 還要看學習者自己的審美取向。

這個階段大致大致需要一年到兩年的時間段,

當然也需要因各人投入的時間精力大小不同來確定時間的長短, 這個階段一方面要“書印同參”加強實際操作訓練, 一方面還要結合第三部分的相應內容進行篆刻史、篆刻雜識等知識的學習得高理論知識和審美修養, 以便能更好、更系統地學習和臨摹明清明家各流派印, 系統學習和掌握各個流派的藝術特徵並用以指導自己的創作。

(王福廠《說文部首》部分臨寫樣本)

(《嶧山碑》局部)

(趙之謙的臨摹樣本)

(黃牧甫的臨摹樣)

第三階段:戰國古璽印的臨摹與學習印外知識的階段。這個階段,應以100-300方戰國古璽印為臨摹範本,同時配以金文書法與石鼓文書法的專項練習,元以後特別是明清以來的印論要著重學習,對各種字體的書法都應有所涉獵,還要對書法、繪畫知識有所涉及,時間段大致以一年為限,學習任務也不輕。

(《石鼓文》局部臨寫樣本)

(晉系璽印的臨摹樣本)

以上三個階段中,各階段均需大量臨摹古人篆刻作品,其目的是為了向古人學習,印中求印,側重點是學成規矩、練就技法,達成相應扎實的基本功,即所謂的“印以內為規矩”;各階段內相應的非操作性練習,包括各種篆刻史的學習,篆刻印論、書法、繪畫知識等印外知識的學習,則是博采兼收,印外求印,這一時間段的側重點在於學會巧妙、學會變化、學會出新,即所謂的“印以外為巧”。印外以印內為根基,巧變以規矩為前提,一旦功力所到,規矩用熟,“則巧生焉”。

當然,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每一個篆刻學習者自然會將自我的生活狀態與篆刻創作相結合,用篆刻反映自家生活,這其實也是“印外求印”的一部分。

(【老李刻堂】之16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王福廠《說文部首》部分臨寫樣本)

(《嶧山碑》局部)

(趙之謙的臨摹樣本)

(黃牧甫的臨摹樣)

第三階段:戰國古璽印的臨摹與學習印外知識的階段。這個階段,應以100-300方戰國古璽印為臨摹範本,同時配以金文書法與石鼓文書法的專項練習,元以後特別是明清以來的印論要著重學習,對各種字體的書法都應有所涉獵,還要對書法、繪畫知識有所涉及,時間段大致以一年為限,學習任務也不輕。

(《石鼓文》局部臨寫樣本)

(晉系璽印的臨摹樣本)

以上三個階段中,各階段均需大量臨摹古人篆刻作品,其目的是為了向古人學習,印中求印,側重點是學成規矩、練就技法,達成相應扎實的基本功,即所謂的“印以內為規矩”;各階段內相應的非操作性練習,包括各種篆刻史的學習,篆刻印論、書法、繪畫知識等印外知識的學習,則是博采兼收,印外求印,這一時間段的側重點在於學會巧妙、學會變化、學會出新,即所謂的“印以外為巧”。印外以印內為根基,巧變以規矩為前提,一旦功力所到,規矩用熟,“則巧生焉”。

當然,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每一個篆刻學習者自然會將自我的生活狀態與篆刻創作相結合,用篆刻反映自家生活,這其實也是“印外求印”的一部分。

(【老李刻堂】之161,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