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日本書法中的唐代魅影

日本書法中的唐代魅影

如果說棒球是日本一億多國民的體育, 那麼書法則是一億多國民的藝術, 提起日本的書法, 就不能忽略日本書法的起源。

在進入平安時期以前, 日本書法有著一段漫長的演進歷史, 從飛鳥時代開始, 聖德太子就遣小野妹子等留學生、留學僧作為遣隋使前往中國學習, 書法自然也是重要一環。 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的隋代, 六朝書風正盛行。

並且, 高麗僧人曇徽來到日本, 為其帶去了紙墨的製作技術, 可以獨立製作紙墨, 為日本書法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1.>>>飛鳥時代的隋風初唐

茫茫大海,

西渡求佛——這是當時日本的文化風向。 在飛鳥時代, 文化是以佛教為中心展開的。 遣隋使為日本帶回中國盛行的六朝書風, 在日搭建起文化風向, 受到上至宮廷下至百姓的推崇。

當時, 日本的聖德太子就能寫得一手瀟灑飄逸的六朝寫經書法, 他筆下的《法華義疏》佛教經卷草稿, 至今尚傳世。 這篇草稿書風較自由, 頗見筆力, 也因是草稿, 書寫時分更加隨意之, 比起千篇一律的呆板寫經, 作者的個性在筆鋒之中更加清晰可見。

還有一位教化僧名為寶林, 在天武天皇十四年書寫了佛教經典《金剛場陀尼祿經》, 風格頗像隋唐名碑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

道因法師碑(局部)

2.>>>奈良時代結羲之、承盛唐

隨著隋唐文化的初步滲入, 日本人已經不滿足於寫字的實用性需求, 對於書寫風格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君之手枕, 觸羲之鬼尾”, 這是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中的語句, 其中還有“大海之, 底乎深目而, 結羲之、妹心者、疑毛無。 ”等, 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在日本可謂是深入人心。

王羲之《喪亂帖》摹本

在日本, 光明皇后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著名書法家, 好比衛夫人的“妙筆簪花”。 和聖德太子一樣, 她的作品至今也尚有存世, 如她臨王羲之名帖之《樂毅論》, 便是其中一品。

如今, 王羲之書髓之唐代雙鉤填墨本《喪亂帖》和《孔侍中貼》, 這些劇跡均不存於中國而存於日本。 當年, 光明皇后將其捐獻於東大寺的王書遺物中, 文化珍寶得以保存至今。

3.>>>日本書聖之空

空海, 也是弘法大師, 俗名左伯真魚。 他的名字在今天的日本, 幾乎無人不曉, 空海在日本的存在, 于書法可比王羲之。

這位書聖出生名門,

卻放棄官宦之途, 獨身于山林之間, 為了尋求真正的佛法而潛心修行。 十八歲, 空海踏上了赴唐求學的路程, 學成之後, 他將中國文化內化於日本, 在日本之後的書道史發展方向的引導上, 功不可沒。

空海《風信帖》

中日書法文化多有交錯, 歲月蹉跎,人類社會結構的複雜讓多少故事依次重演。但是在悲殤或友好的故事過去之後,這些遺留至今的文化瑰寶是他們的見證,提醒我們曾經的歷史,喚醒我們的文化記憶。歷史永遠在繼續,文化用來分享,才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作者簡介:司馬武當,字當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評審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書法創作員。

歲月蹉跎,人類社會結構的複雜讓多少故事依次重演。但是在悲殤或友好的故事過去之後,這些遺留至今的文化瑰寶是他們的見證,提醒我們曾經的歷史,喚醒我們的文化記憶。歷史永遠在繼續,文化用來分享,才能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作者簡介:司馬武當,字當歌,1957年4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評審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鄭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書法創作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