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廣慶、張路華與魯派內畫:袖裡乾坤真正大 壺中日月盡包羅

【導語】上世紀八十年代, 兩次出國參展的經歷成了魯派內畫傳人張廣慶人生的轉捩點, “想做點事業”的念頭開始在瘋狂地生長。 在海外舉辦一個個人內畫藝術展, 在國內開辦一所內畫專業學校, 出版一本個人藝術畫冊, 張廣慶給自己設立了三個目標。

歲月靜流, 一轉眼, 三十年過去了。

(張廣慶在自己的工作室內進行內畫創作)

二十年達成三個目標

六月, 山東淄博的天氣已有些燥熱。 幾天前, 張廣慶從雲南趕回山東為煙臺內畫院建院十二周年慶典做準備, 給幾位參加慶典的老朋友每人畫個扇面。 從內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位置上退下來後, 他幾乎每年都會到昆明住上一段時間, 作畫, 寫字, 出遊, 日子過得格外清閒。 見面寒暄, 他對昆明的好天氣稱讚連連。

“‘文革’十年, 雖然荒廢了很多學習的時間, 自己卻也在那個時候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內畫創作。

”回憶過往, 張廣慶對那段艱難的歲月沒有太多抱怨。 他小時候受母親精工刺繡的薰陶而喜愛畫畫, 曾在藝術館陳伯鳴先生的指導下, 潛心於繪畫基礎的訓練。 1964年, 張廣慶憑藉扎實的繪畫功底, 考入山東博山美術琉璃廠, 從師于山東內畫派傳人薛京萬。 他在學習掌握內畫煙壺的傳統技法的同時將繪畫的技法與形式融會到內畫當中來。 從此, 張廣慶與內畫鼻煙壺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一開始, 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什麼藝術追求, 最要緊的是養家糊口。 ”

1976年, 山東藝術學院在淄博舉辦了一個美術學習班, 張廣慶被廠裡派去學習, “我以前沒有進入藝術學院進行過專門的訓練, 這次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有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再加上自己平日裡刻苦鑽研, 張廣慶日漸在內畫領域變得小有名氣。 1981年, 國家貿促會選派去西德做內畫表演, 張廣慶成為中國內畫史上第一位去西歐作表演的人。 1982年, 他又被選拔派往美國參加第14屆世界博覽會, 展示內畫技藝。 美國前總統卡特和夫人看了他的內畫表演, 在接受《華盛頓》肖像內畫的時候, 驚喜之情漾於言表, 連聲說:“鄧小平為何不告訴我中國有如此神奇的藝術人才!”

(內畫創作需要特殊的畫筆與繪畫技巧才能完成)

“兩次出國成了我人生的轉捩點, 由只想好好的學習工作變為想做點事業, 於是頭腦裡產生了三個目標:一是在海外舉辦個個人藝術展覽, 二是在國內開辦一所內畫專業學校, 三是出版一本個人藝術畫冊。 這在當時是不具備條件的, 我把我的設想給廠裡領導講了, 領導當時不支持, 並且在職工大會上批評了我, 給了我‘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評價, 這給了我極大的打擊, 以致我辭去了24年的安守本分的工作。 ”張廣慶這樣回憶著自己人生轉捩點出現時的情景。

1989年, 張廣慶實現了第一個願望——受邀去西德和奧地利舉辦“個人藝術展覽”。 他的作品《十二生肖》、《八仙過海》、《綠林雄風》等分別被奧地利“怡鼎畫廊”和西德的“林頓博物館”等歷史悠久的西方文化機構所收藏。

1992年, 在淄川區政府的支持下, 張廣慶創辦了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 本著宏揚祖國傳統藝術, 汲取世界藝術精粹, 總結內畫藝術理論, 研創四維藝術精品, 培養內畫藝術人才的辦學宗旨, 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培養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內畫人才, 於2005年又成立了煙臺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

2003年10月, 《張廣慶內畫集》出版發行。

至此, 張廣慶實現了當初的三個目標, 花去了他近二十年的時間。

(張廣慶內畫鼻煙壺作品——“鶴閑松雅”)

魯派內畫傳承

張廣慶作內畫從師于山東內畫派傳人薛京萬,屬於典型的魯派內畫。魯派內畫與京派、冀派、粵派內畫在業內並稱為中國內畫四大流派。魯派內畫將國畫的皴、擦、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手工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方寸之間繪大千世界"。

魯派內畫作品多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題材進行創作,並擅繪製百虎、百駿、百獸等百題材作品,作品粗獷豪邁,風格潑辣,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談到魯派內畫形成的原因,張廣慶說:“地域文化不一樣,人的性格不一樣,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會不一樣。時間一長,不同的流派也就自然形成了。我的一個學生畢業後到了雲南發展,他在自己創作和教學過程中很注意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突出少數民族聚集的特點。時間一長,他們就可能形成一個自己的流派,那就是滇派吧。”

(張廣慶內畫鼻煙壺作品——“松下虎趣”)

張廣慶實現自己三大目標的過程也是不斷精進自己內畫技藝的過程,在他幾十年的內畫藝術生涯中,把運動線、意象線、潑墨、潑彩,以及抽象和寫意的手法,融入內畫藝術之中,打破了內畫舊的傳統技法和形式,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代表之作《水滸一百單八將》、《百虎》、《滿江紅》、《單刀赴會》、《山歌》、《女媧補天》、《太陽·月亮》等多達千餘件。其中《長阪坡》、《滿江紅》等數十件佳作,更是匠心獨具,別開生面,讓人耳目一新,更有多件作品獲得國家優秀獎。

“跟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首先一定是要喜歡這個,才能從中不斷發現樂趣。學習內畫是個漫長的過程,最起碼也得七、八年。不論是在哪一行,在很短的時間內是很難出成績的,尤其是從事藝術創作的,需要多年的歷練才能出成績。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學工藝,他們覺得來得太慢。花三年時間掌握基本技術,技術嫺熟後,腦子裡有積累,才能開始進行自我創作。但如果達不到這個水準,那就只能一直是普通匠人了。搞藝術得耐得住清貧,苦心修煉,這是年輕人很難過的兩個難關。”

(張雁,師從張廣慶,從事內畫創作二十餘年)

“我覺得自己就是丐幫幫主”

從2006年起,張廣慶做了10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鼻煙壺專業委員會會長,這也是他將包括魯派內畫在內的內畫藝術行業不斷推向前進的10年。

借鑒紫砂壺文化傳播的經驗,張廣慶經常組織各種展覽,把國內的內畫藝術從業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創作心得。看到其他很多行業評選工藝美術大師,他也在當上會長的第二年組織了國內首次的中國內畫藝術大師的評選,為最後入選的人辦展覽,出畫冊。2009年,在張廣慶的推動下,“亞洲鼻煙壺聯合會2009年年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鼻煙壺專業委員會2009年會”和“中國首屆內畫大師聯展”在煙臺召開,同時出版了《中國首屆內畫大師》畫冊和《亞洲聯合會特刊》及《中國鼻煙壺》刊物。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豆腐。我覺得不只是自己要畫好鼻煙壺,而是要帶領全國四大流派走出一條鼻煙壺內畫領域的新局面。辦展覽,開年會這些事情都需要資金支援,可是我們的委員會裡面有沒有多少錢,於是我就自己多方籌措資金,爭取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鼻煙壺內畫的宣傳推廣中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丐幫幫主,帶著我們這幫人在不利的環境下生存發展。”

(無論是內畫,還是研究院,張路華都是張廣慶的接班人)

薪火相傳革故鼎新

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張廣慶也在不斷做著新的嘗試與創新。“六十年代,我們也曾搞過香水瓶,但是很快就中斷了,香水瓶的工藝、造型、密閉性等要求比較高,與內畫瓶著重點不一樣。”

魯派內畫的創新在張廣慶兒子張路華的手裡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他經過長時間的嘗試,最終研發設計出了“炫彩琉璃內畫瓶”。張路華說:“炫彩琉璃內畫瓶將魯派內畫與琉璃燒制結合起來,在琉璃器皿燒制的過程中通過層層染色,最終形成有著流暢色彩線條的器皿。器皿上的留白部分大概占30%,然後我再利用這部分留白,根據其不同形態進行內畫創作。”炫彩琉璃內畫瓶體型要比普通的鼻煙壺大很多,最高能到一米以上,色彩絢麗,與人們的現代生活貼得更近了,可以很好地融入現代家居裝飾當中。“我現在還在繼續與燒制琉璃瓶的師傅進行溝通,希望他們能把器皿做得更大一些,這樣它的觀賞性也會變得更好。”

(張路華研究創作出來的炫彩琉璃)

與父親相比,從小接觸繪畫的張路華既有多年內畫創作的經驗,又有豐富的藝術院校學習經歷,這讓他能夠更加全面地來看待內畫的傳承與創新,“內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首先得要有自己的學術點,從這個學術點出發進行創新,才能不失其本質,而且還能傳達時代的特徵。我們的創新一定是格調之上的,而不能單單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而進行創作。”為了保留內畫的藝術立足點,張路華設計的琉璃瓶依然保持著小口型的特徵,“一定不能讓手伸得進去,這樣才能繼續保留把筆伸進瓶口作畫的傳統方式”。

父親退休後,張路華接任了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院長的位置。接任院長後,張路華並沒有放棄自己原本喜歡的國畫創作,也會經常到北京等地的藝術院校進修、寫生創作,“我不希望自己被限制在淄博這個地域之內,而是要不斷走出去,站在一個更高和更廣的角度來看待內畫研究院的發展,以及內畫的傳承和創新。”

(張路華內畫鼻煙壺作品——“張家界寫生”)

年近七十,張廣慶已經不再經常進行內畫的創作了,“年紀大了,眼神就不好了,時間一長,手也開始有些發抖了,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才是進行內畫創作的黃金時期”。這次煙臺內畫院建院十二周年慶典活動,每個場合,他都要把兒子張路華向煙臺的老友故交著重介紹一番,並把張路華最近創作出來的炫彩琉璃聲情並茂地描述一番,其用心自是良苦。

“袖裡乾坤真正大,壺中日月盡包羅”這句話由據說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出廠白演化過來,用在描述內畫鼻煙壺再合適不過了,用在評價張廣慶和張路華父子的藝術創作也是恰如其分。

(張廣慶內畫鼻煙壺作品——“鶴閑松雅”)

魯派內畫傳承

張廣慶作內畫從師于山東內畫派傳人薛京萬,屬於典型的魯派內畫。魯派內畫與京派、冀派、粵派內畫在業內並稱為中國內畫四大流派。魯派內畫將國畫的皴、擦、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手工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方寸之間繪大千世界"。

魯派內畫作品多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題材進行創作,並擅繪製百虎、百駿、百獸等百題材作品,作品粗獷豪邁,風格潑辣,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談到魯派內畫形成的原因,張廣慶說:“地域文化不一樣,人的性格不一樣,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會不一樣。時間一長,不同的流派也就自然形成了。我的一個學生畢業後到了雲南發展,他在自己創作和教學過程中很注意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突出少數民族聚集的特點。時間一長,他們就可能形成一個自己的流派,那就是滇派吧。”

(張廣慶內畫鼻煙壺作品——“松下虎趣”)

張廣慶實現自己三大目標的過程也是不斷精進自己內畫技藝的過程,在他幾十年的內畫藝術生涯中,把運動線、意象線、潑墨、潑彩,以及抽象和寫意的手法,融入內畫藝術之中,打破了內畫舊的傳統技法和形式,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代表之作《水滸一百單八將》、《百虎》、《滿江紅》、《單刀赴會》、《山歌》、《女媧補天》、《太陽·月亮》等多達千餘件。其中《長阪坡》、《滿江紅》等數十件佳作,更是匠心獨具,別開生面,讓人耳目一新,更有多件作品獲得國家優秀獎。

“跟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首先一定是要喜歡這個,才能從中不斷發現樂趣。學習內畫是個漫長的過程,最起碼也得七、八年。不論是在哪一行,在很短的時間內是很難出成績的,尤其是從事藝術創作的,需要多年的歷練才能出成績。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學工藝,他們覺得來得太慢。花三年時間掌握基本技術,技術嫺熟後,腦子裡有積累,才能開始進行自我創作。但如果達不到這個水準,那就只能一直是普通匠人了。搞藝術得耐得住清貧,苦心修煉,這是年輕人很難過的兩個難關。”

(張雁,師從張廣慶,從事內畫創作二十餘年)

“我覺得自己就是丐幫幫主”

從2006年起,張廣慶做了10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鼻煙壺專業委員會會長,這也是他將包括魯派內畫在內的內畫藝術行業不斷推向前進的10年。

借鑒紫砂壺文化傳播的經驗,張廣慶經常組織各種展覽,把國內的內畫藝術從業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創作心得。看到其他很多行業評選工藝美術大師,他也在當上會長的第二年組織了國內首次的中國內畫藝術大師的評選,為最後入選的人辦展覽,出畫冊。2009年,在張廣慶的推動下,“亞洲鼻煙壺聯合會2009年年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鼻煙壺專業委員會2009年會”和“中國首屆內畫大師聯展”在煙臺召開,同時出版了《中國首屆內畫大師》畫冊和《亞洲聯合會特刊》及《中國鼻煙壺》刊物。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豆腐。我覺得不只是自己要畫好鼻煙壺,而是要帶領全國四大流派走出一條鼻煙壺內畫領域的新局面。辦展覽,開年會這些事情都需要資金支援,可是我們的委員會裡面有沒有多少錢,於是我就自己多方籌措資金,爭取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鼻煙壺內畫的宣傳推廣中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丐幫幫主,帶著我們這幫人在不利的環境下生存發展。”

(無論是內畫,還是研究院,張路華都是張廣慶的接班人)

薪火相傳革故鼎新

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張廣慶也在不斷做著新的嘗試與創新。“六十年代,我們也曾搞過香水瓶,但是很快就中斷了,香水瓶的工藝、造型、密閉性等要求比較高,與內畫瓶著重點不一樣。”

魯派內畫的創新在張廣慶兒子張路華的手裡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他經過長時間的嘗試,最終研發設計出了“炫彩琉璃內畫瓶”。張路華說:“炫彩琉璃內畫瓶將魯派內畫與琉璃燒制結合起來,在琉璃器皿燒制的過程中通過層層染色,最終形成有著流暢色彩線條的器皿。器皿上的留白部分大概占30%,然後我再利用這部分留白,根據其不同形態進行內畫創作。”炫彩琉璃內畫瓶體型要比普通的鼻煙壺大很多,最高能到一米以上,色彩絢麗,與人們的現代生活貼得更近了,可以很好地融入現代家居裝飾當中。“我現在還在繼續與燒制琉璃瓶的師傅進行溝通,希望他們能把器皿做得更大一些,這樣它的觀賞性也會變得更好。”

(張路華研究創作出來的炫彩琉璃)

與父親相比,從小接觸繪畫的張路華既有多年內畫創作的經驗,又有豐富的藝術院校學習經歷,這讓他能夠更加全面地來看待內畫的傳承與創新,“內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首先得要有自己的學術點,從這個學術點出發進行創新,才能不失其本質,而且還能傳達時代的特徵。我們的創新一定是格調之上的,而不能單單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而進行創作。”為了保留內畫的藝術立足點,張路華設計的琉璃瓶依然保持著小口型的特徵,“一定不能讓手伸得進去,這樣才能繼續保留把筆伸進瓶口作畫的傳統方式”。

父親退休後,張路華接任了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院長的位置。接任院長後,張路華並沒有放棄自己原本喜歡的國畫創作,也會經常到北京等地的藝術院校進修、寫生創作,“我不希望自己被限制在淄博這個地域之內,而是要不斷走出去,站在一個更高和更廣的角度來看待內畫研究院的發展,以及內畫的傳承和創新。”

(張路華內畫鼻煙壺作品——“張家界寫生”)

年近七十,張廣慶已經不再經常進行內畫的創作了,“年紀大了,眼神就不好了,時間一長,手也開始有些發抖了,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才是進行內畫創作的黃金時期”。這次煙臺內畫院建院十二周年慶典活動,每個場合,他都要把兒子張路華向煙臺的老友故交著重介紹一番,並把張路華最近創作出來的炫彩琉璃聲情並茂地描述一番,其用心自是良苦。

“袖裡乾坤真正大,壺中日月盡包羅”這句話由據說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出廠白演化過來,用在描述內畫鼻煙壺再合適不過了,用在評價張廣慶和張路華父子的藝術創作也是恰如其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