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小龍蝦千億市場背後,卻是少見盈利的創業者們

“大學時去北京簋街吃, 交通不便, 堵車排隊又頭疼, 而且對小龍蝦的口感越來越挑剔, 所以就自己創業了。 ”大蝦來了創始人武曹剛因對小龍蝦有特殊感情,

成了他日後創業的初衷, 2015年5月, 大蝦來了創立, 成為小龍蝦O2O首批玩家之一。

張迪斯與田宇在2014年7月一起創辦了夾克的蝦, 與武曹剛不同, 張迪斯的創業始于無心, 現在回憶起來, 他仍舊希望, 做一家提供高品質餐飲的互聯網公司, 讓夾克品牌做那只最有“文化”的小龍蝦。

兩年下來, 小龍蝦的創業者們穩定了其在中國餐飲市場的地位, 巨大的產量和需求把小龍蝦市場推向了一個頂峰。

2016年8月, 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發佈的《大資料裡的小龍蝦經濟學》顯示, 小龍蝦市場從2015年起獲得爆發式增長, 市場規模現已超過1000億元, 占整個餐飲業2.8%, 行業公司的數量達1.8萬家。

與之相對應, 國內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國際市場, 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產地, 年出口量占全球總份額的70%, 美國有2/3的小龍蝦是從中國進口的, 歐洲市場上90%的小龍蝦來自中國。

形成新型消費社區的小龍蝦

小龍蝦需求的暴增, 造成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現狀。

眾所周知, 國內有兩個地方小龍蝦非常知名,

一個是湖北潛江, 另一個就是江蘇盱眙。 段德峰是小何農業的創始人, 目前為江蘇盱眙最大的龍蝦養殖戶, 他告訴品途商業評論, 小何農業覆蓋盱眙原產地70%的蝦量, 但根據全國小龍蝦餐廳數量估算, 每年至少還有30萬噸的市場空缺。

為了解決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大多數的小龍蝦養殖生產商將生產前移到冬季四個月裡, 提升養殖和研發技術、小龍蝦養殖效率, 以供應來年小龍蝦市場的需求。

夾克的蝦市場合夥人田宇將小龍蝦的火爆現象的最大動因歸結於人的變化, “新消費人群對‘品質消費’的理解和要求不一樣了, 品質消費可以理解為非速食小吃, 更靠近正餐或者休閒餐飲。 ”

小龍蝦的創業者們普遍認為, 現在吃小龍蝦和5年前簋街露天赤膊啤酒配小龍蝦, 人聲鼎沸圖熱鬧的現象, 本質上並不是一個事兒。

首先, 新一代的年輕人的餐飲觀念受到消費升級的影響, 在生活中及時行樂的頻次遠高於年長的上幾代消費人群, 消費時也願意嘗試更多新事物用來取悅自己、家人和朋友。

其次, 對於“吃”的消費, 最活躍的人群集中在20~35歲區間, 這個區間的人對休閒性質的餐飲需求頻次也最高, 他們的消費通過社交也會連帶動感染到其他年齡結構的人群, 小龍蝦恰恰就是這群人的寵兒。

最後, 小龍蝦和吃一般的正餐相比, 用手拔食小龍蝦體驗有差異化、有社交屬性適合在個人媒體曬、口味夠刺激夠過癮等等都是完美匹配新消費人群的需要。

小龍蝦已經形成了一種新型“社區”,它所對標的品類是火鍋、速食等食品,而不僅僅是螃蟹、海類產品。

季節性消費是痛點

消費者對於小龍蝦需求背後龐大的市場需求是其發展的土壤,以及備受資本青睞的機會所在,但小龍蝦市場的痛點亦亟待解決。

對於消費者來說,小龍蝦的產業鏈過於複雜,飼養環境、中間流通、加工處理等層層環節,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是否衛生、乾淨,同時,小龍蝦的消費價格普遍偏高。

之所以小龍蝦的價格如此之高段德峰稱,首先,小龍蝦的生產有季節性原因,一年就幾個月的產出;其次,在小龍蝦的養殖過程中不能使用農藥,造成養殖成本的增加;最後,在小龍蝦運輸、養殖、加工過程中的成本問題,小龍蝦的損耗高達20%。

段德峰告訴品途商業評論,目前盱眙並沒有太多當地人願意投入到小龍蝦市場裡,這樣也就造成了用人成本的增加,在未來,小龍蝦的價格還會因此而攀升。

而對於創業者來說,真正需要去解決的是小龍蝦在淡季的需求問題還是供應問題,這正是小龍蝦創業者們面臨的一個選擇。

物流配送成分水嶺

從小龍蝦養殖生產商來看,由於小龍蝦客單價較高,物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小河農業目前對於小龍蝦的物流方式是,用泡沫箱加冰來包裝,小龍蝦在運輸中會進入冬眠狀態,24小時內就會直達餐廳,這樣死蝦率低於1%。

供應商解決初步物流和技術問題,面對C端消費者,如何保持小龍蝦的口感,也是個難點。

大蝦來了從創立之初便開始自建中央廚房、自建區域廚房、自建物流以滿足30分鐘內送達的要求。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大蝦來了目前已經擁有自己的一整套精細化控制流程,武曹剛向品途商業評論介紹:“大蝦來了形成了餐飲研發、物流配送、技術系統的全產業鏈矩陣”。目前,夏季峰值到來,大蝦來了擁有20多個配送點,200多名配送員,基本覆蓋北京五環以及天通苑和通州一些地區。

大蝦來了要做全城配送,以中央廚房區域為中心做全城的一個配送半徑,之所以將創業模式做到如此之重,武曹剛認為,這樣相比與傳統只通過外賣平臺來做外賣的餐飲不同,O2O餐飲企業必須自建物流才算互聯網餐飲。

與此相反,夾克的蝦並沒有配置自己的物流團隊,所以,在短距離是和外賣平臺的物流合作,中長距離交與社會化物流,按每單結合距離,和同城物流企業結算。目前,夾克的蝦只有一間中央廚房。

對於大蝦來了和夾克的蝦這樣的小龍蝦創業者來說,選擇供應鏈是一個坑,因為蝦源的好壞,是直接關係到品牌能夠走多遠的重要因素。

供應商、創業者如何在市場分羹

“蝦的品質如何,是活蝦還是死蝦,顧客一口就能吃出來。” 武曹剛說。

所以,在蝦源和供應鏈的選擇上,小龍蝦創業者都非常謹慎,不僅會選擇多家供應商,為了達到要求,甚至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養殖基地。

對此現象段德峰表示,開餐廳的人去養殖小龍蝦一定會死得很慘,在小龍蝦的養殖中,大號小龍蝦達到25錢,小號才2錢,而餐廳對於小龍蝦的規格是統一的,在養殖過程中損耗是一大難題,技術又是一個難題,而成本是更大的難題,小河農業開發2萬畝地養殖小龍蝦,需要投入資金約1.2億元,“不看好他們涉入養殖領域,就像自己永遠不會去開餐館一樣。”段德峰這樣評價。

目前,小龍蝦的消費市場在冬季並沒有如夏天一樣是個全民文化,也就造成小龍蝦的創業市場的現狀是“四個月賺、四個月賠、四個月平”。

小龍蝦受季節性限制非常明顯,冬天基本無法供應活蝦,這會造成每年五月份的小龍蝦價格約20元/斤,而冬季的小龍蝦能達到60元/斤。

現階段解決降低小龍蝦冬季成本的辦法主要是,部分供應鏈依靠科學冷凍技術,實現一年四季的小龍蝦供應。

對此武曹剛解釋到,“目前國內的技術連60%都還原不到,當活蝦被冷凍後,細胞內的水分會漲破,同時在解凍的過程中,營養成分也會流出。”

面對這樣的情況,武曹剛認為,小龍蝦在冬季並非是沒有供應,而是消費者對它沒有需求。所以,大蝦來了的思路是要在小龍蝦上做點兒什麼,豐富小龍蝦的場景化,提升消費者在冬天對小龍蝦的依賴——通過逐漸開發小龍蝦火鍋、小龍蝦漢堡等產品,讓大蝦來了這個品牌具有延續性,其目的是將小龍蝦消費延續到淡季,形成冬季的消費習慣。

而蝦baby的創始人馬懿宏並不這樣認為,消費者在冬天對於小龍蝦是有需求的,而之所以沒有形成夏天這樣的文化,是因為在冬天對小龍蝦的供應並沒有滿足。

作為小龍蝦的養殖生產商段德峰與武曹剛的觀點類似,小龍蝦在冬季沒有形成消費習慣,而並非是供應鏈的問題。

小龍蝦市場並非暴利

從自建物流、供應鏈的大手筆投入,加之向來是小龍蝦行業的痛點季節性,小龍蝦的成本隨之水漲船高。每只小龍蝦的價格5~12元不等,但這依然令小龍蝦的創業者們面臨嚴峻的盈利問題。

在大規模的燒錢和跑馬圈地後,真正實現盈利的並不多。以大蝦來了為例,目前儘管每一單都是盈利,但創業兩年中因自建物流和系統建設花費大量成本,至今總體仍未盈利。

還有不少創業者在拿到融資運營一段時間後,因食材、物流等成本要求過高,最終將線上線下業務全部停止,轉向B端供應鏈的創業者比比皆是。

品途商業評論發現,近兩年中,主打小龍蝦外賣的B2C模式品牌備受關注,包括大蝦來了、卷福、夾克的蝦、蝦baby,在內的數十家小龍蝦餐飲企業先後獲得多輪融資。儘管受資本青睞紛紛入局的創業者,活得好的並不多。

然而,卻屢次有媒體爆出小龍蝦行業是暴利,利潤達到80%,更有甚者說達到300%,遠超房地產。對此,武曹剛笑著解釋到,“這位媒體人的數學是體育老師的,假設一斤小龍蝦從養殖生產商收是30塊錢,經過物流、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的環節,都需要成本,最終利潤能達到30%就不錯了。“

另外,段德峰也稱,小龍蝦的確是單品利潤很高且量大的產品,在農產品行業利潤基本達到20%,而普通餐廳的利潤達到40%,小龍蝦的利潤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要實現盈利,需要依靠使用者和產品的規模化。供應鏈端的投入是固定成本,隨著使用者和訂單的增加,不斷攤薄固定成本,是盈利的關鍵。

小龍蝦食品安全是根基

6月9日,首屆中國國際蝦博會在湖北潛江開幕。博覽會首發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披露,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達900萬畝,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產業鏈從業人員達500萬人。

2008年到2016年,中國小龍蝦的產量從30萬噸飆長到60萬噸,而在2002年,這個數字還只有5萬噸。與之相伴的是,小龍蝦養殖基地在湘鄂地區遍地開花。

武曹剛認為,看到小龍蝦市場的火爆,進去的人越來越多,活蝦的供應市場都異常激烈,那些做B端供應鏈環節的小龍蝦批發商,還用技術將蝦凍住,作為零售商是絕對不會選擇的。

消費者對小龍蝦的偏愛,小龍蝦在運輸過程中的保養,所涉及到的食品安全衛生等吐槽紛至遝來,用戶越多,越是考驗品牌的供應鏈和服務水準。

段德峰認為,小龍蝦的養殖需要普及的過程,行業也在慢慢改進,但如果商家對消費者不負責,從小農的供應商獲取食材,這樣食品安全問題還會再次出現,而段德峰的設想是,將小河農業與更多的農戶去合作,不僅從大維度上保證養蝦的品質,同時,集中調控龍蝦出貨時間,或許能起到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

在採訪中,段德峰告訴品途商業評論:小龍蝦不適合做電商!然而從目前來看,消費者在網上自己購買小龍蝦後加工,已經成為今年的一種趨勢,也成為推動小龍蝦消費的重要增長點。

而小龍蝦究竟是否是一種現象級產品,它究竟會火多久,可能無法預判。當風口過去,段德峰這樣的小龍蝦養殖生產商,該如何解決上萬畝農場的問題呢?

小龍蝦已經形成了一種新型“社區”,它所對標的品類是火鍋、速食等食品,而不僅僅是螃蟹、海類產品。

季節性消費是痛點

消費者對於小龍蝦需求背後龐大的市場需求是其發展的土壤,以及備受資本青睞的機會所在,但小龍蝦市場的痛點亦亟待解決。

對於消費者來說,小龍蝦的產業鏈過於複雜,飼養環境、中間流通、加工處理等層層環節,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是否衛生、乾淨,同時,小龍蝦的消費價格普遍偏高。

之所以小龍蝦的價格如此之高段德峰稱,首先,小龍蝦的生產有季節性原因,一年就幾個月的產出;其次,在小龍蝦的養殖過程中不能使用農藥,造成養殖成本的增加;最後,在小龍蝦運輸、養殖、加工過程中的成本問題,小龍蝦的損耗高達20%。

段德峰告訴品途商業評論,目前盱眙並沒有太多當地人願意投入到小龍蝦市場裡,這樣也就造成了用人成本的增加,在未來,小龍蝦的價格還會因此而攀升。

而對於創業者來說,真正需要去解決的是小龍蝦在淡季的需求問題還是供應問題,這正是小龍蝦創業者們面臨的一個選擇。

物流配送成分水嶺

從小龍蝦養殖生產商來看,由於小龍蝦客單價較高,物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小河農業目前對於小龍蝦的物流方式是,用泡沫箱加冰來包裝,小龍蝦在運輸中會進入冬眠狀態,24小時內就會直達餐廳,這樣死蝦率低於1%。

供應商解決初步物流和技術問題,面對C端消費者,如何保持小龍蝦的口感,也是個難點。

大蝦來了從創立之初便開始自建中央廚房、自建區域廚房、自建物流以滿足30分鐘內送達的要求。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大蝦來了目前已經擁有自己的一整套精細化控制流程,武曹剛向品途商業評論介紹:“大蝦來了形成了餐飲研發、物流配送、技術系統的全產業鏈矩陣”。目前,夏季峰值到來,大蝦來了擁有20多個配送點,200多名配送員,基本覆蓋北京五環以及天通苑和通州一些地區。

大蝦來了要做全城配送,以中央廚房區域為中心做全城的一個配送半徑,之所以將創業模式做到如此之重,武曹剛認為,這樣相比與傳統只通過外賣平臺來做外賣的餐飲不同,O2O餐飲企業必須自建物流才算互聯網餐飲。

與此相反,夾克的蝦並沒有配置自己的物流團隊,所以,在短距離是和外賣平臺的物流合作,中長距離交與社會化物流,按每單結合距離,和同城物流企業結算。目前,夾克的蝦只有一間中央廚房。

對於大蝦來了和夾克的蝦這樣的小龍蝦創業者來說,選擇供應鏈是一個坑,因為蝦源的好壞,是直接關係到品牌能夠走多遠的重要因素。

供應商、創業者如何在市場分羹

“蝦的品質如何,是活蝦還是死蝦,顧客一口就能吃出來。” 武曹剛說。

所以,在蝦源和供應鏈的選擇上,小龍蝦創業者都非常謹慎,不僅會選擇多家供應商,為了達到要求,甚至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養殖基地。

對此現象段德峰表示,開餐廳的人去養殖小龍蝦一定會死得很慘,在小龍蝦的養殖中,大號小龍蝦達到25錢,小號才2錢,而餐廳對於小龍蝦的規格是統一的,在養殖過程中損耗是一大難題,技術又是一個難題,而成本是更大的難題,小河農業開發2萬畝地養殖小龍蝦,需要投入資金約1.2億元,“不看好他們涉入養殖領域,就像自己永遠不會去開餐館一樣。”段德峰這樣評價。

目前,小龍蝦的消費市場在冬季並沒有如夏天一樣是個全民文化,也就造成小龍蝦的創業市場的現狀是“四個月賺、四個月賠、四個月平”。

小龍蝦受季節性限制非常明顯,冬天基本無法供應活蝦,這會造成每年五月份的小龍蝦價格約20元/斤,而冬季的小龍蝦能達到60元/斤。

現階段解決降低小龍蝦冬季成本的辦法主要是,部分供應鏈依靠科學冷凍技術,實現一年四季的小龍蝦供應。

對此武曹剛解釋到,“目前國內的技術連60%都還原不到,當活蝦被冷凍後,細胞內的水分會漲破,同時在解凍的過程中,營養成分也會流出。”

面對這樣的情況,武曹剛認為,小龍蝦在冬季並非是沒有供應,而是消費者對它沒有需求。所以,大蝦來了的思路是要在小龍蝦上做點兒什麼,豐富小龍蝦的場景化,提升消費者在冬天對小龍蝦的依賴——通過逐漸開發小龍蝦火鍋、小龍蝦漢堡等產品,讓大蝦來了這個品牌具有延續性,其目的是將小龍蝦消費延續到淡季,形成冬季的消費習慣。

而蝦baby的創始人馬懿宏並不這樣認為,消費者在冬天對於小龍蝦是有需求的,而之所以沒有形成夏天這樣的文化,是因為在冬天對小龍蝦的供應並沒有滿足。

作為小龍蝦的養殖生產商段德峰與武曹剛的觀點類似,小龍蝦在冬季沒有形成消費習慣,而並非是供應鏈的問題。

小龍蝦市場並非暴利

從自建物流、供應鏈的大手筆投入,加之向來是小龍蝦行業的痛點季節性,小龍蝦的成本隨之水漲船高。每只小龍蝦的價格5~12元不等,但這依然令小龍蝦的創業者們面臨嚴峻的盈利問題。

在大規模的燒錢和跑馬圈地後,真正實現盈利的並不多。以大蝦來了為例,目前儘管每一單都是盈利,但創業兩年中因自建物流和系統建設花費大量成本,至今總體仍未盈利。

還有不少創業者在拿到融資運營一段時間後,因食材、物流等成本要求過高,最終將線上線下業務全部停止,轉向B端供應鏈的創業者比比皆是。

品途商業評論發現,近兩年中,主打小龍蝦外賣的B2C模式品牌備受關注,包括大蝦來了、卷福、夾克的蝦、蝦baby,在內的數十家小龍蝦餐飲企業先後獲得多輪融資。儘管受資本青睞紛紛入局的創業者,活得好的並不多。

然而,卻屢次有媒體爆出小龍蝦行業是暴利,利潤達到80%,更有甚者說達到300%,遠超房地產。對此,武曹剛笑著解釋到,“這位媒體人的數學是體育老師的,假設一斤小龍蝦從養殖生產商收是30塊錢,經過物流、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的環節,都需要成本,最終利潤能達到30%就不錯了。“

另外,段德峰也稱,小龍蝦的確是單品利潤很高且量大的產品,在農產品行業利潤基本達到20%,而普通餐廳的利潤達到40%,小龍蝦的利潤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要實現盈利,需要依靠使用者和產品的規模化。供應鏈端的投入是固定成本,隨著使用者和訂單的增加,不斷攤薄固定成本,是盈利的關鍵。

小龍蝦食品安全是根基

6月9日,首屆中國國際蝦博會在湖北潛江開幕。博覽會首發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披露,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達900萬畝,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產業鏈從業人員達500萬人。

2008年到2016年,中國小龍蝦的產量從30萬噸飆長到60萬噸,而在2002年,這個數字還只有5萬噸。與之相伴的是,小龍蝦養殖基地在湘鄂地區遍地開花。

武曹剛認為,看到小龍蝦市場的火爆,進去的人越來越多,活蝦的供應市場都異常激烈,那些做B端供應鏈環節的小龍蝦批發商,還用技術將蝦凍住,作為零售商是絕對不會選擇的。

消費者對小龍蝦的偏愛,小龍蝦在運輸過程中的保養,所涉及到的食品安全衛生等吐槽紛至遝來,用戶越多,越是考驗品牌的供應鏈和服務水準。

段德峰認為,小龍蝦的養殖需要普及的過程,行業也在慢慢改進,但如果商家對消費者不負責,從小農的供應商獲取食材,這樣食品安全問題還會再次出現,而段德峰的設想是,將小河農業與更多的農戶去合作,不僅從大維度上保證養蝦的品質,同時,集中調控龍蝦出貨時間,或許能起到穩定市場價格的作用。

在採訪中,段德峰告訴品途商業評論:小龍蝦不適合做電商!然而從目前來看,消費者在網上自己購買小龍蝦後加工,已經成為今年的一種趨勢,也成為推動小龍蝦消費的重要增長點。

而小龍蝦究竟是否是一種現象級產品,它究竟會火多久,可能無法預判。當風口過去,段德峰這樣的小龍蝦養殖生產商,該如何解決上萬畝農場的問題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