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長的一個忽視,耽誤了孩子長高的希望

家長的一個忽視, 耽誤了孩子長高的希望

前幾天, 門診中來了一位小病人小韻, 小韻今年上高一, 班裡女生的個頭平均有1米6,

但小韻卻只有1米53, 常常鬱鬱寡歡。

小韻的母親是一位社區醫院醫生, 以前一直聽老人說, 女孩子到了17歲還能長, 就一直沒帶女兒上過醫院, 可小韻一直在個子上也沒有明顯長高, 這才有點急了。

趙醫生給小韻拍了骨齡片, 可惜的是, 小韻月經初潮已經兩年零兩個月,

骨骺已經基本閉合, 沒有了長高的希望。 看到小韻失落的樣子, 趙醫師也很感慨:“沒辦法, 孩子骨骺已經閉合了, 作為醫生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

趙醫師也覺得可惜, 像小韻這樣, 雖然母親身高157釐米, 父親176釐米, 弟弟177釐米, 但小韻小學畢業時在同齡人中就比較矮, 而身為社區醫生的母親一直未予重視, 覺得女兒以後總會長個, 這就是家長把孩子給耽誤了。

還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不長個是因為缺乏營養, 會讓孩子服用保健品來“長個”, 這在趙醫師眼裡都非常不科學。

趙醫生說, 他自己也是“矮個”, 只有160釐米, 以前讀書時總是在第一排, 矮個對自己的影響是刻骨銘心、如影隨形的, 所以他畢業以後就踏入了這一領域, “我希望孩子們不要再有我這樣的遺憾, 如果年齡大了再來看, 那太讓人扼腕歎息了”。

判定兒童矮小 4歲是一條黃金分界線

趙醫師說, 不論男女, 判定兒童矮小有一條黃金分界線, 那就是4歲。

4歲左右, 人體內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已基本形成, 飲食、睡眠習慣逐漸形成, 從身材上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 這些條件對今後的生長發育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他建議家長每3個月給孩子量一次身高, 如果青春期發育前每年長高低於4.5釐米, 發育期低於6.5釐米, 就需要及時看醫生了。

“矮小的病因多種多樣, 有內分泌疾病、家族性矮小、體質性生長和發育延遲、染色體異常等, 其中, 有一部分孩子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 以往被稱為‘垂體性侏儒症’。 對於這些孩子, 採用生長激素注射是有效的治療措施。 ”

生長激素的治療越早進行效果越好。 國內70%的孩子11歲-16歲才開始接受矮小治療, 而美國國家合作生長發育研究資料顯示,國外59%的孩子是在6歲-10歲開始接受矮小治療,這與中國父母常過度寄希望於發育期長高有關。

因此,一旦發現孩子矮小,應及時帶孩子到生長發育科或內分泌科檢查,以免留下終身遺憾。

而美國國家合作生長發育研究資料顯示,國外59%的孩子是在6歲-10歲開始接受矮小治療,這與中國父母常過度寄希望於發育期長高有關。

因此,一旦發現孩子矮小,應及時帶孩子到生長發育科或內分泌科檢查,以免留下終身遺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