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巨來:學篆刻,應當這樣打基礎

現當代印壇, 學元朱文的印人很多, 而學元朱文, 又以學陳巨來風格者最多, 這當然是時代審美趨向精美典雅特性的原因, 也有陳巨來的印也確如他的老師趙叔孺所說, 真真做到了“元朱文近代第一”的地步。

(陳巨來像)

趙叔孺在《安持精舍印最》上題陳巨來為“元朱文近代第一”這句話時, 趙叔孺67歲, 師生兩人同工元朱文, 而老師話學生為第一, 可見陳巨來的元朱文刻到了什麼程度, 因此, 學元朱文而從陳巨來入手, 當然是很好的入手處。 但是也有很多學陳巨來的朋友, 學了好久, 卻仍覺得自己越學越不像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

(陳巨來刻“雙江閣”)

漢人鑿印, 或蕭疏數筆, 意思橫闊;或筆劃楙密, 蒼勁淋漓。 官印中有“太醫丞印”, “太醫”兩字, 稀密懸殊。 學者當以此等處樹基, 旁參將軍印, 先悟章法, 然後鼓刀, 庶幾有筆未到而勢已吞, 意方定而神已動之妙。

這段話本來先生本來是說漢鑿印的, 他說漢鑿印“意思橫闊”“蒼勁淋漓”, 但緊接著陳先生就話鋒一轉, 開始說另一件事, 官印中有“太醫丞印”, “太醫”兩字, 稀密懸殊。 學者當以此等外樹基, 旁參……”

這裡, 陳巨來先生提到的“太醫丞印”即我們在作業中提到的這一方印:

(漢印“太醫丞印”)

這方印是西漢官印(雖然已接近滿白印, 有東漢印的風格, 但因為東漢官職中並無“太醫丞”一職, 而西漢恰好有, 且字法上, 印字最末筆的秦摹印篆帶的那個小彎彎也沒有, 並且, 這方印製作精良, 有西漢製作風格, 因此, 我們斷定它是西漢晚期官印),

在這方印中, “太、丞、印”三字筆劃都少些, 因此這三字的線條都刻得較粗, 用來與“醫”字配重, 三字之中, “大”筆劃尤其少(漢印中“太”與“大”字通, 此處應讀“太”)。 “‘太醫’兩字, 稀密懸殊”陳巨來先生把“太醫”兩個字挑了出來, 原因是這兩個字太有疏密對比上的討論和學習價值了。 漢人將太字的左右兩筆故意不向下伸, 以使“太”字處留出更多的紅地, 使疏密對比更加強烈, 這樣的印例, 漢印中並不只此一例, 就只說“大”字, 在我們的作業中就有以下兩方印可以同作參照:

(漢印“朔甯王太后璽”)

(漢印“廣漢大將軍章”)

“太”(或大)的左右兩豎故意改變篆法, 使兩處留出更多的紅地,以形成“疏密”對比,如果是孤例,我們可以說是古代匠人偶然為之,而例子如此多了,我們就會發現,這顯然是古代匠人們經過思索而故意做出的章法處理。

這種章法處理,後來被鄧石如通過與繪畫理論結合提純為“寬可走馬,密不容針”或“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篆刻章法經典。也被天才印人趙之謙認為“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一聚一散,是漢印章法中最值得借鑒的東西。如他的印作:

(趙之謙刻“漢學居”)

沒有這種疏密章法認知的人不會把簡單的“居”字獨自放在左邊與兩個繁密的字對抗的道理。

(趙之謙刻“趙之謙”)

“之”字處的左右兩筆的故意上移,也是為了使章法上更具有對比效果。

陳巨來先生認為“學者當以此等處樹基”,顯然,陳先生是重視章法超過刀法的,他在《安持精舍印話》開篇一段時說道:

“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於古而已。章法最要,刀法其次者也。”

“太醫”二字,說的是章法,緊接著,陳先生就說了 ,在打好章法的基礎上,還要“旁參將軍印,先悟章法,然後鼓刀,庶幾有筆未到而勢已呑,意方定而神已動之妙。”

(漢將軍印“虎威將軍章”)

章法學好了,還要從將軍印裡找找用刀的精髓,何震說的“小心落筆,大膽落刀”(何震有長期的邊塞生活經歷,他性格裡也有猛利的組成因素)就是這個意思。

顯然,從將軍印裡學習爽勁的刀法是陳巨來先生主張的。也只有這樣,刻出來的線條才可能有張力,挺勁,有“筆未到而勢已呑”的意味,而不是“印稿寫出來之後,一點一點的刮削,最終把筆劃刻細”那麼簡單,這當然也是當今印壇學陳巨來的人眾多,而“徒具陳巨來面目,而沒有陳巨來神采”的原因。

學陳巨來,也該聽聽老先生說的,從漢印裡打熬功夫,章法學好了,而要把字的“勢”刻出來。這樣,才可以真真能說,我學陳巨來,有點心得了。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印,才會不傷於巧,不死於“匠”。

(【老李刻堂】之16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使兩處留出更多的紅地,以形成“疏密”對比,如果是孤例,我們可以說是古代匠人偶然為之,而例子如此多了,我們就會發現,這顯然是古代匠人們經過思索而故意做出的章法處理。

這種章法處理,後來被鄧石如通過與繪畫理論結合提純為“寬可走馬,密不容針”或“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篆刻章法經典。也被天才印人趙之謙認為“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仍此數顆不壞之寶,萬事類然,無足異也。”一聚一散,是漢印章法中最值得借鑒的東西。如他的印作:

(趙之謙刻“漢學居”)

沒有這種疏密章法認知的人不會把簡單的“居”字獨自放在左邊與兩個繁密的字對抗的道理。

(趙之謙刻“趙之謙”)

“之”字處的左右兩筆的故意上移,也是為了使章法上更具有對比效果。

陳巨來先生認為“學者當以此等處樹基”,顯然,陳先生是重視章法超過刀法的,他在《安持精舍印話》開篇一段時說道:

“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於古而已。章法最要,刀法其次者也。”

“太醫”二字,說的是章法,緊接著,陳先生就說了 ,在打好章法的基礎上,還要“旁參將軍印,先悟章法,然後鼓刀,庶幾有筆未到而勢已呑,意方定而神已動之妙。”

(漢將軍印“虎威將軍章”)

章法學好了,還要從將軍印裡找找用刀的精髓,何震說的“小心落筆,大膽落刀”(何震有長期的邊塞生活經歷,他性格裡也有猛利的組成因素)就是這個意思。

顯然,從將軍印裡學習爽勁的刀法是陳巨來先生主張的。也只有這樣,刻出來的線條才可能有張力,挺勁,有“筆未到而勢已呑”的意味,而不是“印稿寫出來之後,一點一點的刮削,最終把筆劃刻細”那麼簡單,這當然也是當今印壇學陳巨來的人眾多,而“徒具陳巨來面目,而沒有陳巨來神采”的原因。

學陳巨來,也該聽聽老先生說的,從漢印裡打熬功夫,章法學好了,而要把字的“勢”刻出來。這樣,才可以真真能說,我學陳巨來,有點心得了。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印,才會不傷於巧,不死於“匠”。

(【老李刻堂】之16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