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軍師聯盟》:司馬懿為何會成為三國戲的新寵?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開播了, 這部劇有著一個拗口且長的劇名, 以至於筆者在第一次見到其宣傳海報時, 都無法判定它到底想要講些什麼。

對於大多數熟稔三國故事的觀眾來說, 最感疑惑的問題或許是:《軍師聯盟》為什麼要選擇司馬懿?

這位歷史上“三國時代”的終結者, 即便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只是在小說的後半程才逐漸重要起來的人物作為一部三國題材影視作品的主角呢?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海報

如果回顧一下近幾年來三國主題電影電視劇的發展歷程, 或許對於理解現下《軍師聯盟》的橫空出世會有所助益。

1994年央視版的《三國演義》連續劇作為幾代人心目中的經典, 成為了影像三國不可逾越的高峰, 以至於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內, 再度拍攝三國題材影視作品變成了一樁多此一舉的事。

不過, 在進入2008年之後, 觀眾們陸續看到了一批全新的三國電影(2006年前後一度成為某種“文化現象”的易中天及其《品三國》,

無疑對這一批三國電影的競相問世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包括《見龍卸甲》、《赤壁》、《關雲長》以及《銅雀台》。

上述電影的口碑褒貶不一, 然而它們都有著一個相同的趨勢, 即盡力擺脫“依樣畫葫蘆”地依照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情節來構建劇情, 並且將焦點集中在某個事件, 例如《赤壁》中的赤壁之戰。 又或某是某幾個人物上, 例如《見龍卸甲》中的趙雲、《關雲長》中的關羽、《銅雀台》中的曹操, 我們可以將這些電影稱為帶有“風格化敘事”的三國影像。

“風格化”的三國影像為“後央視三國”時代的三國影視作品開闢了一條新路, 在解構《三國演義》故事的大前提下,

“風格化”三國電影中的劇情進展、人物形象乃至人際關係都獲得了自由重組改造的空間, 而無需再與舊有的既定認識保持一致。

這對於“娛樂時代”的商業電影來說無疑是極端重要的, 觀眾們無法再對一個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買帳, 適度的改編反而更加激發起他們對電影的興趣, 而電影中縮限的場景(例如《銅雀台》中的宮殿群)和似曾相識的登場人物(例如《關雲長》中有如剛從《讓子彈飛》片場跑來的由薑文飾演的曹操, 以及同一部電影中由王柏傑飾演的宛若終極黑手式的漢獻帝)也在在保證著此類備受期待(也可能是觀影過後的廣為詬病)的未知的神秘。

電影《關雲長》中, 薑文飾演的曹操, 念叨著一些略灑脫的臺詞

司馬懿,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成為了“風格化三國時代”的最新寵兒。

這個人物仿佛就是為講述全新的三國故事量身定制的角色:一方面, 作為曹魏政權的掘墓人以及西晉王朝奠基者的司馬懿遊移在魏蜀吳爭霸的三國主線之外,

亦因此獲得了一個絕佳的“旁觀視角”, 圍繞他展開三國故事成為了一個便捷且有趣的切入點。

另一方面, 司馬懿是曹魏的四朝元老(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齊王曹芳), 他的人生和一系列我們熟知的三國人物都存在交集, 這些交集中蘊藏著許多過去為人所忽略的“草蛇灰線”。

譬如, 曹操與青年司馬懿的關係到底如何, 對這類人際關係的再詮釋勢必製造出全新的戲劇衝突, 而這樣的戲劇衝突正是“風格化三國敘事”賴以為生的根本所在。

更重要的是,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 司馬懿始終是一個面貌不清、缺乏表現力的角色。 個中原因在於, 他登場的時間實在太晚了。 當他在五丈原與諸葛孔明展開對決的時候, 活躍在建安時代的三國英雄們多數皆已作古。 而隨著諸葛亮的故去,以“安漢興劉”為思想主旨的《三國演義》徹底喪失了它的內在推動力。

之後的章節漸漸淪為《三國志》的史料摘編,無論司馬懿在誅殺曹爽集團的過程中顯示的如何陰險毒辣,對於大多數《演義》的讀者,都產生不了太多共鳴了,大抵會將其視作恭行天罰,對“曹賊”施以因果報應罷了。

所以,如何可以借助新的思路來重塑一個不同於《演義》的司馬懿,也成為新時代三國影視作品努力的方向。

司馬懿在三國影像中的崛起,似乎肇始於2010年由高希希導演的電視劇《三國》(俗稱新《三國》),在這部電視劇裡,高導演表示要忠實于陳壽的《三國志》而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從其劇名便可見一斑)。

然而最終觀眾看到的是一段混雜著《演義》橋段與史書記載的三國故事,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經由在史書與《演義》之間的迂回擺蕩,新《三國》刻畫出了不同於以往的人物形象,而這其中由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顯然是最為成功的。

新《三國》中,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

在該劇中,司馬懿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戲份,特別是第46集之後,儼然成為全劇主角。司馬懿在面對曹操時的隱忍,在輔助曹丕爭奪大位時的機警與權變,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而隨著諸葛亮的故去,以“安漢興劉”為思想主旨的《三國演義》徹底喪失了它的內在推動力。

之後的章節漸漸淪為《三國志》的史料摘編,無論司馬懿在誅殺曹爽集團的過程中顯示的如何陰險毒辣,對於大多數《演義》的讀者,都產生不了太多共鳴了,大抵會將其視作恭行天罰,對“曹賊”施以因果報應罷了。

所以,如何可以借助新的思路來重塑一個不同於《演義》的司馬懿,也成為新時代三國影視作品努力的方向。

司馬懿在三國影像中的崛起,似乎肇始於2010年由高希希導演的電視劇《三國》(俗稱新《三國》),在這部電視劇裡,高導演表示要忠實于陳壽的《三國志》而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從其劇名便可見一斑)。

然而最終觀眾看到的是一段混雜著《演義》橋段與史書記載的三國故事,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經由在史書與《演義》之間的迂回擺蕩,新《三國》刻畫出了不同於以往的人物形象,而這其中由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顯然是最為成功的。

新《三國》中,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

在該劇中,司馬懿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戲份,特別是第46集之後,儼然成為全劇主角。司馬懿在面對曹操時的隱忍,在輔助曹丕爭奪大位時的機警與權變,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