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學還原(16)誠意之六

《詩》雲:「邦畿千里, 惟民所止。 」

《詩》雲:「緡蠻黃鳥, 止於丘隅。 」

子曰:「於止, 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 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 止於仁;為人臣, 止於敬;為人子, 止於孝;為人父, 止于慈;與國人交, 止於信。

這一段談「止」, 可以與「止於至善」和「知止」參校。 這裡的止, 有多種含義, 可以指疆界, 也可以指停止, 還可以指歸處、落處, 等等。

第一句話選自《詩經·商頌·玄鳥》, 是歌頌殷商高宗武丁中興的功業。 「邦畿千里, 維民所止」, 維通為, 止即住所。 這是說, 都邑周邊千里遠, 都是商民居住地。

關於這句話, 還牽扯到一段著名的文字獄——清朝雍正年間, 主考官查嗣庭以「維民所止」為考題, 被人曲解為「雍正砍頭」:「雍正」二字去其頭, 正是「維止」二字——結果查嗣庭慘死獄中, 還被戮屍示眾。

第二句選自《詩經·小雅·緜蠻》, 說的是黃鳥停在山麓上。 第三句是解釋第二句的——孔子說:關於止, 要知道止於何處,

鳥都知止, 人怎麼可以不如鳥呢?

此外, 在《論語》裡有兩句話, 與本處相關, 分別是——

子曰:「譬如為山, 未成一簣,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雖覆一簣, 進, 吾往也。 」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 未見其止也。 」

「為山九仞, 功虧一簣」是感歎功敗垂成的, 但孔子的原話恐怕是另一種含義, 這句話固然可以理解為功虧一簣是自己的責任, 怪不得別人;也未嘗不能理解為, 如果覺得應該停止, 那就決定停下來。

由此, 我們就可以理解, 為什麼孔子感歎顏回「可惜」時, 會說「吾見其進也, 未見其止也」, 這很可能是委婉的批評。

第四句話選自《詩經·大雅·文王》, 這裡的「止」, 很多人認為是語氣助詞, 無實意。 但不妨在引用時, 借用為實詞——帥氣的周文王啊, 止于光明和恭敬。

比如, 孔子將「思無邪」借用為選編《詩經》的宗旨。

第五句話, 羅列了社會各階層的安守本位之道:作為人君, 止於仁德;作為人臣, 止於恭敬;作為人子, 止於孝敬;作為人父, 止于慈愛;作為國人, 止於誠信。

以此類推, 作為教師、作為軍人、作為商人, 等等, 應該止於什麼?都可以思考一下。

接下來一句話, 其實也是講「止」的——「止訟」。 限於篇幅, 放在下一篇中專題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