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融創、陽光城是如何成為“並購之王”的?

行業增速放緩、淨利潤下滑, 開發商要麼做大、要麼變小或退出, 已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做大規模, 並購重組前所未有的激烈。 2012~2016年, 中國房地產行業並購涉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到2016年並購涉及金額高達4014.83億元, 同比上升43%。

恒大、萬科、碧桂園、融創等標杆房企是並購市場的主力軍。 其中, 融創因並購獲得最多的專案而被成為“並購王”;陽光城略顯低調, 但其2016年以124.96億元的資金, 並購獲得835.9萬方的土儲(約為招拍掛的6倍), 堪稱“隱形的收購狂人”!

並購不僅可以獲取優質土地, 實現快速擴張, 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可謂人人垂涎的肥肉。

可是, 再美的玫瑰也是帶刺的, 並購也有風險,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進陷阱裡。 融創、陽光城是怎麼做並購的呢?

01

融創、陽光城的地一半以上來自並購

藉此不僅優化了佈局, 還降低了成本

行業洗牌加速, 做大規模的同時, 優化全國的城市佈局是很多房企的訴求, 可是土地價格飆漲, 要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 並購, 卻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 助推房企快速完成全國化的佈局。

一、大規模並購幫助融創、陽光城快速優化了城市佈局

融創從2015年起就開始大舉並購, 當年並購拿地占比64.4%, 2016年這一比例繼續上升至68%。

據不完全統計, 自2015年以來融創有公開報導的並購案例多達50餘起, 並購區域北至東三省、南至海南、西至成都、西安,

全國重點區域幾乎不留死角。

例如, 融創分五次蠶食上海楓丹76.9%股權, 獲得浦東東郊百萬大盤, 進入上海市場;收購聯想控股旗下融科智地41家目標公司的相關股權及債權, 一舉進入北京、天津、杭州等16個熱點城市。

至2016年, 融創佈局城市達44個, 迅猛完成了一線、環一線及核心城市的全國化佈局。 且在一二三線城市的佈局更為均衡、合理。

此外, 還通過入股樂視, 探索特色小鎮、大娛樂、智慧家居等方向, 通過買入鏈家6.25%股權涉足存量市場……

陽光城也絲毫不遜色。 2015年起至今, 陽光城完成並購案多達30餘起, 2016年更是加大手筆, 在並購市場下單125億元, 通過收購獲取13個專案、55宗地塊, 並購區域橫跨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重點城市, 基本完成全國化佈局。

收購物產中大資產包是陽光城2016年最大的一起並購案, 藉此, 陽光城獲得了物產中大分佈於6個城市的13幅優質地塊, 大幅拓展了在杭州和成都市場的深度與廣度, 還首次進入中西部重點城市武漢、南昌和成都。

此外, 陽光城還通過並購四進廣州南沙,

通過並購舊改專案進入深圳, 首入珠三角, 成功補缺華南市場。 今年6月13日, 以64.5億元攬下北京君山別墅大盤, 為陽光城帶來了大量優質的土儲及6~8年的持續供貨。

二、並購獲取的土地成本低廉, 助推公司業績大幅增長

通過並購, 可以獲取大量優質土地, 進入新城市, 擴大品牌知名度, 還可以提升區域的競爭力。

2016年, 融創新增土儲面積4773萬平米, 近七成為並購所得;陽光城新增土儲面積978萬平米, 其中並購拿地就達835.9萬平米!

更重要的是, 這些土地成本還十分低廉(相對而言)。

以陽光城為例, 其2016年並購拿地均價僅為1494.9元/平米, 遠低於招拍掛的11012.7元/平米!根據廣發證券的資料, 陽光城通過收購獲得項目的理論毛利率達到了56%, 而同期招拍掛管道獲取的項目平均毛利僅有16.4%!

陽光城張海民就曾指出, 如果是300億的資金去公開土地市場拿地, 產生的貨值大概在600億至700億, 而通過並購手段則可以產生2000億的貨值。

充裕優質且價格低廉的土地儲備, 為業績爆發提供了強勁動力。

2016年, 融創以1506.3億的驕人業績躋身房企TOP10, 同比增幅達120%!陽光城的業績增幅也達到了60.8%,其存貨帳面淨值至2016年9月末達到了730.4億元,陽光城千億藍圖指日可待。

02

並購前聚焦區域、精選城市

並購中控制風險

並購後債務重組、管理提升

避開日漸白熱化的招拍掛市場,採取並購的方式獲取價格相對合理的優質資產,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空間,其背後的生意邏輯清晰可見。

可是,並購是企業的重大經營行為,過程複雜、週期冗長、風險極高。那麼,融創和陽光城在成功完成大量並購的背後,都有哪些共通的並購策略可供學習借鑒呢?

一、並購前聚焦核心區域城市,精選變現快、性價比高的專案

新形勢下,開發商進入一個城市前做研判不再是基於單個城市,而應基於城市群、從地理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區域經濟勢差、分析核心城市的虹吸效應。比如,深圳的虹吸效應遠高於廣州。

明源地產研究院經過深入的資料採擷及研究分析,確立了新的房企進入研究模型,提煉了六大新的核心經濟指標(如下圖),並藉此衍生出共計15個指標對城市的潛力進行綜合評判。

當然,對開發商來說,城市的選取與進入,還需要與企業的戰略發展重點相結合。融創和陽光城採取的策略是聚焦核心區域進行發展。

融創中國聚焦一線、環一線及核心城市的全國化佈局,快速地並購。陽光城此前的戰略佈局是“2+X”(“2”是定位為長三角、大本營“海西”,“X”指其它單列城市)進入張海民時代的陽光城,佈局戰略變為了“3+1+X”,將長三角之外的京津冀和珠三角也納入了版圖中。

具體到並購項目選擇上,融創與陽光城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徵:

● 一是契合戰略佈局。融創偏好基本面良好、有發展潛力的一二線核心城市,例如融創看好鄭州市場,通過收購美盛置業有限公司70%股權和債權成功進入鄭州;再如融創對深圳及周邊市場覬覦已久,則通過收購萊蒙國際7個項目戰略性進入深圳及其周邊城市惠州等,完成四大一線城市佈局。陽光城則堅持“3+1+X的戰略佈局,按戰略進入城市,精准鎖定目的地區域。

● 二是項目變現快。融創和陽光城都青睞變現快(處於在建/在售/尾盤階段、當年可銷售次年可結利)的專案,以期縮短開發週期,快速入市銷售、回流現金。

融創收購成都天合房產旗下三個在售項目之一凱旋公館項目,自收購起就為公司貢獻銷售額,截至2016年末貢獻近3億元。上海陽光城麗景灣PLUS項目,陽光城拿下專案後45天就開始進入正常銷售,開盤三個月售罄,並實現了當年結算利潤。

● 三是項目性價比高。融創、陽光城對性價比高的項目十分青睞:一是地段好,多位於一、二線城市核心區位,二是土地成本相對較低。例如,融創近期接連收購的重慶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天津星耀五洲和大連潤德乾城專案,均為擱置多年的項目,這類項目一般並不被業界看好,但因成本低、代價小,加上地段良好等因素,融創均一一拿下,以低成本擴大當地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影響力。陽光城收購廣信江灣新城專案也頗為類似,目的也在於以較低成本拿下優質地塊,進一步佔領廣州市場、提升公司在珠三角的戰略地位。

● 四是契合產品定位。融創一直聚焦高端精品,在項目並購時也青睞與公司定位契合度較高的高端項目,其收購的北京昌平懷柔兩大獨棟別墅專案、蘇州德爾太湖灣和德爾太湖城兩個項目、上海摩克持有的位於上海浦東南郊的兩個項目等,無一不是定位高端的項目。

除以上四大特徵之外,在並購項目的選取上,陽光城還嘗試一級開發和城市更新專案,2016年成立了長三角一級開發公司,已獲取3個舊改專案和1個一級開發專案。

二、並購過程中,融創、陽光城的並購基本都以股權收購為主

城市和項目選擇的標準定了之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有效識別風險,並設計好交易結構。

➊並購組織上,建立了一支機動高效的並購團隊,對並購業務職業化運作

做並購,快速決策非常重要,因為時間越長,變數越大,風險越高。面對市場上大量好的並購機會,發現這些優質資產的房企大鱷並不少,但第一個撲上去的永遠是孫宏斌,這背後都得益於融創化繁為簡、大事化小、高效決策的能力。

孫宏斌有一套成熟的財務經營檢視機制,只要將各項指標一對照就知道專案的好壞,而他的並購決策團隊也有著全面的資訊和資料參考,評判標準非常清晰。

陽光城的速度也不差,有一次,張海民在廣州遇見一個老闆,最後直接說了三句話,讓對方出讓了自己的項目,這個事情一度成為業界美談。

有口碑,決策快,成為這兩家企業的共同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兩家收購能力明顯強于同行。

當然,融創、陽光城快速大量的並購背後,離不開完備精幹的並購隊伍,例如,張海民花費大量的力氣來組建並購團隊,並將資源不斷向並購傾斜。

融創和陽光城的並購團隊都有著精細的組織架構、明確的職責分工,無論是並購前的盡職調查,還是並購後的運營管理,都能做到快速而高效。而對於重點目標地塊的並購決策,在前期接洽後,董事長層面都會親自出馬。

➋並購模式上,單獨專案收購、區域管理平臺收購以及合資組建平臺公司

融創、陽光城的並購基本都以股權收購為主,以融創為例,在綠城、佳兆業之後,融創的並購策略趨於靈活、成熟和穩健,其並購模式從整體收購轉為局部收購或戰略合作。眼下,融創形成了三種主要的收並購模式:

其一,單獨專案收購,操作簡單易成功。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拿地(土地或項目資產),從而獲得操盤和並表。由於目標公司為專案公司和投資公司(類似空殼公司),可全購,也可收購部分股權以達到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

其二,區域管理平臺收購,資產一次性打包。主要目的也是拿地,不過由於平臺公司一般有一定的經營管理基礎,為避免複雜的人事糾葛,融創一般傾向于全購。

其三,合資組建平臺公司,借助當地優勢。這種方式除了拿地外,還有合作的意味,主要用於進入新市場,一般要求合作方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和市場影響力。

在股權比例分配上,融創從此前的絕對控股轉為相對控股、小盤操作,這將有助於理清雙方權責、避免管理糾紛。

三、並購之後,優化債務結構,並且對產品、行銷等創新升級

通過並購,以較低的價格買入優質的資產,只是開始,因為被並購的專案,通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讓烏雞變鳳凰還需要動大手術。

首先是要理清債務問題。這裡面又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 一是要被並購項目本身的債務進行重組。張海民能三句話搞定一個項目,是因為那個項目有很多債權,陽光城直接進行了債務重組,依靠陽光城背書解決了業主的債務問題。

● 二是要融資創新,優化自身的債務結構。並購固然很美,可是資金從哪兒來?資產負債率如何控制?經營節奏如何把控?否則把自己拖垮可就不划算了。具體怎麼玩,我們以融創為例,從其年報資料中去探究:

第一,並購資金來源上,支撐融創業務快速擴張有三大法寶:

一是快周轉模式下佔用上下游夥伴的資金,二是快速銷售獲取客戶預收賬款,三是以中長期為主的借貸,2016年其借貸加權平均實際利率由7.6%下降到5.98%。

第二,資產負債率的控制。1,採用永續資本證券進行調整,永續資本證券是香港發行的一種特殊債券,可以視之為股權、權益,在採用此模式後,融創的資產負債率下降了3.4%。2,通過信託模式籌集發展資金,具體運作方式是信託公司設計信託產品,完成募資後,以股東身份與融創進行合作,共同持有項目股份,待時機成熟時,再由融創以收購股權方式變現退出。

第三,經營節奏的把控。2016年底融創持有現金520.86億元,短期借貸326.44億元,足以支撐短期負債的債務,借貸風險可控。

陽光城在探索融資創新、優化債務結構上也有不少舉措,除長期借款外,陽光城還通過設立資管公司、發行債券實現融資,此外,積極嘗試並購基金、資產證券化、中期票據等多種創新融資方式。陽光城2016年整體平均融資成本下降到了7.35%。

精細運營管理則是陽光城在並購戰略落地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點。並購前,運營是並購談判的重要籌碼,運營實力的提升將有效推動並購談判進程,並獲得中意的價格;並購後,對運營管理也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陽光城正是在練好內功、提升運營實力後,為大舉並購積蓄了能量。

陽光城在並購後會在產品設計、配套和社區服務、行銷等層面進行創新升級,以收購新華都的長沙項目為例,陽光城接手後,在優化專案品質的同時,導入高強效行銷,實現了高溢價與高銷量的局面。融創在收購定位相似項目後,也同樣會對產品進行調整及包裝,再推出市場,提升產品溢價,鞏固融創的高端定位。

總的來說,並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融創和陽光城大量成功的並購背後,源于二者在樹立口碑、快速決策、專案選擇、管理創新、團隊組建、融資創新及債務結構優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得不少專案甚至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合作。正是這些,使得兩家企業的並購能力明顯強于同行。

(還沒看過癮?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獲得包括“並購”、“跟投”等7大行業熱點專題在內的研究報告)

作者:夏凱、艾振強;王亞輝對此文亦有貢獻

百家上市公司年報深度解析,7大行業熱點專題一應俱全,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房企戰略轉型專題研究報告》

同比增幅達120%!陽光城的業績增幅也達到了60.8%,其存貨帳面淨值至2016年9月末達到了730.4億元,陽光城千億藍圖指日可待。

02

並購前聚焦區域、精選城市

並購中控制風險

並購後債務重組、管理提升

避開日漸白熱化的招拍掛市場,採取並購的方式獲取價格相對合理的優質資產,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空間,其背後的生意邏輯清晰可見。

可是,並購是企業的重大經營行為,過程複雜、週期冗長、風險極高。那麼,融創和陽光城在成功完成大量並購的背後,都有哪些共通的並購策略可供學習借鑒呢?

一、並購前聚焦核心區域城市,精選變現快、性價比高的專案

新形勢下,開發商進入一個城市前做研判不再是基於單個城市,而應基於城市群、從地理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區域經濟勢差、分析核心城市的虹吸效應。比如,深圳的虹吸效應遠高於廣州。

明源地產研究院經過深入的資料採擷及研究分析,確立了新的房企進入研究模型,提煉了六大新的核心經濟指標(如下圖),並藉此衍生出共計15個指標對城市的潛力進行綜合評判。

當然,對開發商來說,城市的選取與進入,還需要與企業的戰略發展重點相結合。融創和陽光城採取的策略是聚焦核心區域進行發展。

融創中國聚焦一線、環一線及核心城市的全國化佈局,快速地並購。陽光城此前的戰略佈局是“2+X”(“2”是定位為長三角、大本營“海西”,“X”指其它單列城市)進入張海民時代的陽光城,佈局戰略變為了“3+1+X”,將長三角之外的京津冀和珠三角也納入了版圖中。

具體到並購項目選擇上,融創與陽光城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徵:

● 一是契合戰略佈局。融創偏好基本面良好、有發展潛力的一二線核心城市,例如融創看好鄭州市場,通過收購美盛置業有限公司70%股權和債權成功進入鄭州;再如融創對深圳及周邊市場覬覦已久,則通過收購萊蒙國際7個項目戰略性進入深圳及其周邊城市惠州等,完成四大一線城市佈局。陽光城則堅持“3+1+X的戰略佈局,按戰略進入城市,精准鎖定目的地區域。

● 二是項目變現快。融創和陽光城都青睞變現快(處於在建/在售/尾盤階段、當年可銷售次年可結利)的專案,以期縮短開發週期,快速入市銷售、回流現金。

融創收購成都天合房產旗下三個在售項目之一凱旋公館項目,自收購起就為公司貢獻銷售額,截至2016年末貢獻近3億元。上海陽光城麗景灣PLUS項目,陽光城拿下專案後45天就開始進入正常銷售,開盤三個月售罄,並實現了當年結算利潤。

● 三是項目性價比高。融創、陽光城對性價比高的項目十分青睞:一是地段好,多位於一、二線城市核心區位,二是土地成本相對較低。例如,融創近期接連收購的重慶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天津星耀五洲和大連潤德乾城專案,均為擱置多年的項目,這類項目一般並不被業界看好,但因成本低、代價小,加上地段良好等因素,融創均一一拿下,以低成本擴大當地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影響力。陽光城收購廣信江灣新城專案也頗為類似,目的也在於以較低成本拿下優質地塊,進一步佔領廣州市場、提升公司在珠三角的戰略地位。

● 四是契合產品定位。融創一直聚焦高端精品,在項目並購時也青睞與公司定位契合度較高的高端項目,其收購的北京昌平懷柔兩大獨棟別墅專案、蘇州德爾太湖灣和德爾太湖城兩個項目、上海摩克持有的位於上海浦東南郊的兩個項目等,無一不是定位高端的項目。

除以上四大特徵之外,在並購項目的選取上,陽光城還嘗試一級開發和城市更新專案,2016年成立了長三角一級開發公司,已獲取3個舊改專案和1個一級開發專案。

二、並購過程中,融創、陽光城的並購基本都以股權收購為主

城市和項目選擇的標準定了之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有效識別風險,並設計好交易結構。

➊並購組織上,建立了一支機動高效的並購團隊,對並購業務職業化運作

做並購,快速決策非常重要,因為時間越長,變數越大,風險越高。面對市場上大量好的並購機會,發現這些優質資產的房企大鱷並不少,但第一個撲上去的永遠是孫宏斌,這背後都得益於融創化繁為簡、大事化小、高效決策的能力。

孫宏斌有一套成熟的財務經營檢視機制,只要將各項指標一對照就知道專案的好壞,而他的並購決策團隊也有著全面的資訊和資料參考,評判標準非常清晰。

陽光城的速度也不差,有一次,張海民在廣州遇見一個老闆,最後直接說了三句話,讓對方出讓了自己的項目,這個事情一度成為業界美談。

有口碑,決策快,成為這兩家企業的共同點,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兩家收購能力明顯強于同行。

當然,融創、陽光城快速大量的並購背後,離不開完備精幹的並購隊伍,例如,張海民花費大量的力氣來組建並購團隊,並將資源不斷向並購傾斜。

融創和陽光城的並購團隊都有著精細的組織架構、明確的職責分工,無論是並購前的盡職調查,還是並購後的運營管理,都能做到快速而高效。而對於重點目標地塊的並購決策,在前期接洽後,董事長層面都會親自出馬。

➋並購模式上,單獨專案收購、區域管理平臺收購以及合資組建平臺公司

融創、陽光城的並購基本都以股權收購為主,以融創為例,在綠城、佳兆業之後,融創的並購策略趨於靈活、成熟和穩健,其並購模式從整體收購轉為局部收購或戰略合作。眼下,融創形成了三種主要的收並購模式:

其一,單獨專案收購,操作簡單易成功。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拿地(土地或項目資產),從而獲得操盤和並表。由於目標公司為專案公司和投資公司(類似空殼公司),可全購,也可收購部分股權以達到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

其二,區域管理平臺收購,資產一次性打包。主要目的也是拿地,不過由於平臺公司一般有一定的經營管理基礎,為避免複雜的人事糾葛,融創一般傾向于全購。

其三,合資組建平臺公司,借助當地優勢。這種方式除了拿地外,還有合作的意味,主要用於進入新市場,一般要求合作方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和市場影響力。

在股權比例分配上,融創從此前的絕對控股轉為相對控股、小盤操作,這將有助於理清雙方權責、避免管理糾紛。

三、並購之後,優化債務結構,並且對產品、行銷等創新升級

通過並購,以較低的價格買入優質的資產,只是開始,因為被並購的專案,通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讓烏雞變鳳凰還需要動大手術。

首先是要理清債務問題。這裡面又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

● 一是要被並購項目本身的債務進行重組。張海民能三句話搞定一個項目,是因為那個項目有很多債權,陽光城直接進行了債務重組,依靠陽光城背書解決了業主的債務問題。

● 二是要融資創新,優化自身的債務結構。並購固然很美,可是資金從哪兒來?資產負債率如何控制?經營節奏如何把控?否則把自己拖垮可就不划算了。具體怎麼玩,我們以融創為例,從其年報資料中去探究:

第一,並購資金來源上,支撐融創業務快速擴張有三大法寶:

一是快周轉模式下佔用上下游夥伴的資金,二是快速銷售獲取客戶預收賬款,三是以中長期為主的借貸,2016年其借貸加權平均實際利率由7.6%下降到5.98%。

第二,資產負債率的控制。1,採用永續資本證券進行調整,永續資本證券是香港發行的一種特殊債券,可以視之為股權、權益,在採用此模式後,融創的資產負債率下降了3.4%。2,通過信託模式籌集發展資金,具體運作方式是信託公司設計信託產品,完成募資後,以股東身份與融創進行合作,共同持有項目股份,待時機成熟時,再由融創以收購股權方式變現退出。

第三,經營節奏的把控。2016年底融創持有現金520.86億元,短期借貸326.44億元,足以支撐短期負債的債務,借貸風險可控。

陽光城在探索融資創新、優化債務結構上也有不少舉措,除長期借款外,陽光城還通過設立資管公司、發行債券實現融資,此外,積極嘗試並購基金、資產證券化、中期票據等多種創新融資方式。陽光城2016年整體平均融資成本下降到了7.35%。

精細運營管理則是陽光城在並購戰略落地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點。並購前,運營是並購談判的重要籌碼,運營實力的提升將有效推動並購談判進程,並獲得中意的價格;並購後,對運營管理也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陽光城正是在練好內功、提升運營實力後,為大舉並購積蓄了能量。

陽光城在並購後會在產品設計、配套和社區服務、行銷等層面進行創新升級,以收購新華都的長沙項目為例,陽光城接手後,在優化專案品質的同時,導入高強效行銷,實現了高溢價與高銷量的局面。融創在收購定位相似項目後,也同樣會對產品進行調整及包裝,再推出市場,提升產品溢價,鞏固融創的高端定位。

總的來說,並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融創和陽光城大量成功的並購背後,源于二者在樹立口碑、快速決策、專案選擇、管理創新、團隊組建、融資創新及債務結構優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得不少專案甚至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合作。正是這些,使得兩家企業的並購能力明顯強于同行。

(還沒看過癮?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獲得包括“並購”、“跟投”等7大行業熱點專題在內的研究報告)

作者:夏凱、艾振強;王亞輝對此文亦有貢獻

百家上市公司年報深度解析,7大行業熱點專題一應俱全,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房企戰略轉型專題研究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