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七碗生風,一杯忘世,修真念佛,不如吃杯茶去

原文:武夷茶:余向不喜武夷茶, 嫌其濃苦如飲藥。 然丙午秋, 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 僧道爭以茶獻。 杯小如胡桃, 壺小如香櫞, 每斟無一兩。 上口不忍遽咽, 先嗅其香, 再試其味, 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果然清芬撲鼻, 舌有餘甘, 一杯之後, 再試一二杯, 令人釋躁平矜, 怡情悅性。 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頗有玉與水晶, 品格不同之故。 故武夷享天下盛名, 真乃不忝。 且可以瀹至三次, 而其味猶未盡。

淸 袁枚《隨園食單》茶酒單

袁簡齋是清代乾隆時期著名詩人和主要詩論家之一, 也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之人。 在隨園食單《茶酒單》開篇曾寫到“七碗生風, 一杯忘世, 非飲用六清不可。 ”“七碗生風”指代茶, “一杯忘世”指代酒, 說飲酒後可以忘記世情。 此兩者飲後都讓人有成仙的感覺, 只是成仙的方式與感受不同。 六清即六種飲品。 《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飲用六清。

” 鄭玄注:“六清、水、漿、醴、涼、醫、酏。 ” 後用以泛指飲料, 先放下酒、飲不講, 今咱聊茶。

“七碗生風”用的是盧仝的典故;盧仝唐代詩人, 初唐四傑盧照鄰嫡系子孫。 祖籍范陽涿州人氏, 生於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 早年隱居少室山, 後遷居洛陽。 盧仝自號玉川子,

好茶成癖, 詩風浪漫且奇詭險怪, 人稱“盧仝體”, 與茶聖陸羽齊名被尊稱為“茶仙”, 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 傳唱千年而不衰, 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 最為膾炙人口:詩中有“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玉川子, 乘此清風欲歸去。

難到喝了七碗茶就能使你變成神仙?那是不可能的, 但喝杯茶卻可以讓你成頓悟佛。 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 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 趙州禪師(778~897), 法號從諗, 曹州人, 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 唐大中十一年(857), 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 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 弘法傳禪達40年, 僧俗共仰, 為叢林模範, 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還足是位壽星活了120歲, 圓寂後, 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 諡號“真際禪師”。 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 “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 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 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

怎麼來過的, 你讓他吃茶去, 未曾來過的, 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 監院答應了一聲,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吃茶去”, 深蘊禪機, 禪與茶帶給我們的都是直面與安寧, 可以達到“頓悟。 ”難怪乎,趙朴初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真正領會“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導僧人“心注一境”,虔誠修行,而且可以啟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而歲當你真靜下心飲至七碗時,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當你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左磕右絆,被人誤解,受到委曲時不仿吃杯茶去。當你正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卻在高考名落孫山,令你熱血冷卻,理想破滅,一時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時不仿吃茶去。當你幾經周折就業不符合心願,實在枯燥無味,百無聊賴,難於發揮所長,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吃茶去!

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一書的“茶酒單”中,對清代的部分名茶的特色、風味、烹茶方法等均有精彩論述,書中許多形象生動的描述,是作者飲茶實踐的總結。袁枚嘗遍南北名茶,在他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有一段記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屙、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乾隆五十一丙午年秋天,袁枚七十一歲高齡來到武夷山,這武夷在福建祟安西南,建陽西北,依傍崇溪,海撥一千多公尺,山勢綿亙百里,有三百六十峰巒,七十二絕岩之勝,傳有仙人武夷在此山結廬隱居而得其名。袁枚對武夷山早想往已久,不顧年事己高,由家人和第子陪伴一路觀花賞景,只見岩壑峭壁,溪流繚繞,九連山脈,婉轉過嶺,峰戀起伏,秀麗偉奇,風景幽雅,果然名不虛傳。這天來到曼亭峰天遊寺,這個廟特有意思,寺中有和尚也有老道,僧、道兩家和睦相處,各供各的神,各念各的經,各行各的道,頗此相安無事,這道也成為當地一景,正因如此求仙拜佛之人,絡繹不絕香火極旺,廟中僧、道兩家得知當今名士袁枚到達爭相款待,有道長獻上特產武夷岩茶,童子捧出茶具,杯子小如胡桃,茶壺個小如香櫞,老道長持壺滿酌一杯,最多不過一兩,袁枚接杯在手,先聞其香後試其味,小口慢慢品啜,頓覺心曠神怡,又不覺斟上一杯在品,果然清香撲鼻舌存餘香,而且連續三泡依然岩韻猶存,不由連聲稱讚:好茶,好茶。隨後問道長此茶與前幾天所飲之茶不大一樣,道長說:先生今日所飲乃武夷山名茶精品白雞冠,此茶香氣悠雅清香高長是茶中珍稀品種,產量極少,袁枚歎曰: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順便說一嘴,在袁枚生活的時代真正武夷正山岩茶就不多見,現在滿市場也不知那來那麼多的百年的,甚至還三、五百年武夷茶,你記住了,正山正岩的絕不會有多少,其理推而可知,袁枚喝美了,和道長方丈也談的攏,大家都挽留,袁枚很高興索性連住三日,天天與道長烹茶論道,還寫下了《武夷遊記》和不少詩詞,最難得的是,袁枚本是杭州人,向來推崇西湖龍井,但此次之後竟把龍井茶排到了第二位。

袁枚在此以前對武夷茶並不感覺很好,嫌他味道濃灩,武夷山初試精品,徹底攻變了他的看法,覺得龍井雖然清雅,但味道淡些,陽羨茶雖然質佳,卻韻味不夠,他們尤如圭玉和水晶相比,在品質上各具千秋,武夷茶亨盛名於天下是有道理的,另外以前覺得不好和烹茶方法也有關,武夷岩茶也叫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有四大名品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一般鄉紳商賈品飲多用壺盞蓋碗等茶具,袁枚在武夷山,道長所獻乃著名的工夫茶,這種品茶只有文人雅士,古寺僧道清閒之輩所享用,農民多用大瓷壺沖泡,還有的地方清晨起火,抓一把茶放入陶瓷瓦罐內放灶門口煨叫灶煨茶,上山下田提著飲用,袁枚以前多用蓋碗,所以覺味濃苦澀,飲烏龍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工夫茶。

飲工夫茶很講究,所用茶具叫茶四寶,由壺、杯、池、爐組成,茶泡後先觀茶色在用聞香杯聞香,茶湯入口,不要馬上咽下,而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使之與舌根舌尖充分接觸,徐徐咀嚼品賞,方能體會到其中珍味,喝茶小杯為品,大杯為飲,慢慢的品才能體會個中滋味,喝到極至,不覺春露清風飄飄欲仙。唐代盧仝號玉川子,嗜茶好茶有茶癡之名,曾留下“七碗茶詩一”單道吃茶的妙處:“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菜山在向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將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袁枚講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烹好茶須好水,茶聖陸羽將水定為山泉水為上,江河水為中,井水為下,古人將名泉排列為十九個名泉,清乾隆爺也嗜愛飲茶他老人家還特製銀鬥從重新評估天下名泉,最後以玉泉山、冷泉為天下第一,趵突泉、惠山泉第二,虎跑水第三,依次排列。袁枚嗜茶亦深知水之重要曾說:欲冶好茶先藏好水,然水中極品玉泉、惠泉之水雖佳,除非皇家專設置驛站水車專門傳送泉水,可一般人家怎麼能搞到,不要緊,天上下的雨水雪水卻是人們有能力收集貯存的,不過剛下的雨水雪水味些燥辣,須置缸內存放謂之養水,過一段時間水的味道甘甜,紅樓夢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沏茶所用之水即是存養五年之久梅花上掃落之雪水,總之選水以清、輕、甘、洌為美,有好茶、好水也得會烹,否則茶色澤味道全變,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舍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方為茶宜。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路,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難怪乎,趙朴初為陳彬藩先生所著《茶經新篇》題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真正領會“吃茶去”的深刻含意,不但可以指導僧人“心注一境”,虔誠修行,而且可以啟迪常人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而歲當你真靜下心飲至七碗時,從而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當你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左磕右絆,被人誤解,受到委曲時不仿吃杯茶去。當你正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卻在高考名落孫山,令你熱血冷卻,理想破滅,一時不知所措,在十字路口徘徊、彷徨時不仿吃茶去。當你幾經周折就業不符合心願,實在枯燥無味,百無聊賴,難於發揮所長,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吃茶去!

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一書的“茶酒單”中,對清代的部分名茶的特色、風味、烹茶方法等均有精彩論述,書中許多形象生動的描述,是作者飲茶實踐的總結。袁枚嘗遍南北名茶,在他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有一段記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屙、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乾隆五十一丙午年秋天,袁枚七十一歲高齡來到武夷山,這武夷在福建祟安西南,建陽西北,依傍崇溪,海撥一千多公尺,山勢綿亙百里,有三百六十峰巒,七十二絕岩之勝,傳有仙人武夷在此山結廬隱居而得其名。袁枚對武夷山早想往已久,不顧年事己高,由家人和第子陪伴一路觀花賞景,只見岩壑峭壁,溪流繚繞,九連山脈,婉轉過嶺,峰戀起伏,秀麗偉奇,風景幽雅,果然名不虛傳。這天來到曼亭峰天遊寺,這個廟特有意思,寺中有和尚也有老道,僧、道兩家和睦相處,各供各的神,各念各的經,各行各的道,頗此相安無事,這道也成為當地一景,正因如此求仙拜佛之人,絡繹不絕香火極旺,廟中僧、道兩家得知當今名士袁枚到達爭相款待,有道長獻上特產武夷岩茶,童子捧出茶具,杯子小如胡桃,茶壺個小如香櫞,老道長持壺滿酌一杯,最多不過一兩,袁枚接杯在手,先聞其香後試其味,小口慢慢品啜,頓覺心曠神怡,又不覺斟上一杯在品,果然清香撲鼻舌存餘香,而且連續三泡依然岩韻猶存,不由連聲稱讚:好茶,好茶。隨後問道長此茶與前幾天所飲之茶不大一樣,道長說:先生今日所飲乃武夷山名茶精品白雞冠,此茶香氣悠雅清香高長是茶中珍稀品種,產量極少,袁枚歎曰: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順便說一嘴,在袁枚生活的時代真正武夷正山岩茶就不多見,現在滿市場也不知那來那麼多的百年的,甚至還三、五百年武夷茶,你記住了,正山正岩的絕不會有多少,其理推而可知,袁枚喝美了,和道長方丈也談的攏,大家都挽留,袁枚很高興索性連住三日,天天與道長烹茶論道,還寫下了《武夷遊記》和不少詩詞,最難得的是,袁枚本是杭州人,向來推崇西湖龍井,但此次之後竟把龍井茶排到了第二位。

袁枚在此以前對武夷茶並不感覺很好,嫌他味道濃灩,武夷山初試精品,徹底攻變了他的看法,覺得龍井雖然清雅,但味道淡些,陽羨茶雖然質佳,卻韻味不夠,他們尤如圭玉和水晶相比,在品質上各具千秋,武夷茶亨盛名於天下是有道理的,另外以前覺得不好和烹茶方法也有關,武夷岩茶也叫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有四大名品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一般鄉紳商賈品飲多用壺盞蓋碗等茶具,袁枚在武夷山,道長所獻乃著名的工夫茶,這種品茶只有文人雅士,古寺僧道清閒之輩所享用,農民多用大瓷壺沖泡,還有的地方清晨起火,抓一把茶放入陶瓷瓦罐內放灶門口煨叫灶煨茶,上山下田提著飲用,袁枚以前多用蓋碗,所以覺味濃苦澀,飲烏龍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工夫茶。

飲工夫茶很講究,所用茶具叫茶四寶,由壺、杯、池、爐組成,茶泡後先觀茶色在用聞香杯聞香,茶湯入口,不要馬上咽下,而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使之與舌根舌尖充分接觸,徐徐咀嚼品賞,方能體會到其中珍味,喝茶小杯為品,大杯為飲,慢慢的品才能體會個中滋味,喝到極至,不覺春露清風飄飄欲仙。唐代盧仝號玉川子,嗜茶好茶有茶癡之名,曾留下“七碗茶詩一”單道吃茶的妙處:“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菜山在向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將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袁枚講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烹好茶須好水,茶聖陸羽將水定為山泉水為上,江河水為中,井水為下,古人將名泉排列為十九個名泉,清乾隆爺也嗜愛飲茶他老人家還特製銀鬥從重新評估天下名泉,最後以玉泉山、冷泉為天下第一,趵突泉、惠山泉第二,虎跑水第三,依次排列。袁枚嗜茶亦深知水之重要曾說:欲冶好茶先藏好水,然水中極品玉泉、惠泉之水雖佳,除非皇家專設置驛站水車專門傳送泉水,可一般人家怎麼能搞到,不要緊,天上下的雨水雪水卻是人們有能力收集貯存的,不過剛下的雨水雪水味些燥辣,須置缸內存放謂之養水,過一段時間水的味道甘甜,紅樓夢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沏茶所用之水即是存養五年之久梅花上掃落之雪水,總之選水以清、輕、甘、洌為美,有好茶、好水也得會烹,否則茶色澤味道全變,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舍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方為茶宜。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路,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