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無論有用、無用或者大用,在人間世“善用自己”才是莊子心齋的根本《莊子人間世》

莊子的“心齋”和“幾死, 乃今得之, 為予大用。 ”是深度的積極, 而不是膚淺的消極。

無論有用還、無用, 或者大用, 在人間世“善用自己”才是莊子心齋的目的。

莊子“幾死, 乃今得之, 為予大用。 ”人間世無道則“乘物以遊心, 托不得已以養中”, 有道則“成焉”。

人間世必然是“凡事亦然, 始乎諒, 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 其將畢也必巨”, 莊子則採用“瞻彼闋者, 虛室生白, 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 是之謂坐馳。 ” “虛者, 心齋也”在人間世行道。 只有用心齋得道之法, 讓自己的心“物化”變成“道”, 從而逍遙與人世間。

古之至人, 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大閑|夏少】

先自強, 再幫助別人。 《易經》開篇就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身強大, 才能讓別人自然彙聚到你身邊, 這也是“道”的方式。

德蕩乎名, 知出乎爭。 名也者, 相劄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二者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

【大閑|夏少】

“名、智”都是兇器, 不可以盡行於世的。 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 關鍵是說這句話背後的莊子, 是怎樣的情況下, 是為何說出了這樣的觀點。

從一個得道的智者——莊子這裡說出這樣的話, 是值得思考的。

從這句話是不是可以這樣推論, 莊子一生, 尤其從小到年前時期, 都是似乎與社會格格不入,

既接受不了社會的繁雜關係、設計禮教也不被社會所接受, 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 就是厭惡世俗的關係禮教, 特立獨行, 油鹽不進, 人來老實社交不廣。 莊子一生屢屢碰壁, 一身真才實學但是得不到認可, 一身的本事在偌大的世間沒有他莊子的發揮空間和生存空間。 於是莊子, 把自己的兇器“智”都隱藏起來, 這樣才能讓自己在人世間逍遙一生。

我在想, 莊子滿滿的赤子之心無所安放, 他是遇到多大的“不得志, 不認可、不尊重”, 才由此覺悟, 走向逍遙?

我們常說, 得大道, 大成, 必然是經歷過非常規的人和事。 莊子是經歷的什麼呢?

且德厚信矼, 未達人氣;名聞不爭, 未達人心。 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 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命之曰災人。 災人者, 人必反災之。 若殆為人災夫。

【大閑|夏少】

你一生正氣, 也未必能讓別人滿意。 有時候“仁義”也會被別人認為是害人, 反而自己被別人所害。 你自己“仁義”但是別人不仁義, 甚至我們都無法判斷對方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在莊子看來,

“人”就被這樣的人間世“無謂的消耗”。

人在世間, 就算自己已經得道通達, 但必然會被被人“消耗”甚至被人“害”。 何解?且繼續看。

內直者, 與天為徒。

【大閑|夏少】

內心正直, 就是與自然同類。 這句可以從《齊物論》裡面的萬物齊一, 物我化一獲得充分的理解。

虛者,心齋也

【大閑|夏少】

其實,也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在人間世裡面莊子的選擇是心齋。在佛家,可能是“戒定慧”裡面的“戒”。莊子還是從自身,從“道”來解決問題,並沒有從別人那裡去尋求答案。

人在世間要如何行走呢?遇事找本質,如果自己沒有這樣的本事,就讓自己達到。沒有遇到什麼事,就讓自己“回到根本”即心齋,讓自己得“道”。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大閑|夏少】

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莫測的世界,爾虞我詐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外界和內界都是道的範疇,但是我們在世間通達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心齋而得道。這與“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是一致的。

我們不可能讓外界都在自己隨意掌控之中,這與只要是在世間,我們不可避免受到“傷害”,只有用心齋得道之法,讓自己的心“物化”變成“道”,從而逍遙與人世間。

因為,人的心,會心馳神遊,心猿意馬,現實中,我們經常的情況是,人在,心不在。或許,莊子就是讓我們身心合一,心到手到。

用空明的心境去行道,用本質、根本的方式去化解人世間的障礙和困難,不要被繁枝亂象所迷惑,任何時候都不要坐馳。規律是自然存在的,而規則是人制定的。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大閑|夏少】

什麼才是真實的人間世?我們通常認為孔子是最明白人間世的,其實莊子才是真正的明白人。這段話就是對人間世的精闢概括。尤其“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社會不就是這樣的嗎?現在經常提到的,合夥人制度,員工全員持股模式等等,不外乎就是解決開始和結束這個過程的持續有序的問題。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大閑|夏少】

世界之亂,社會之亂,人與人的紛爭起源於,胡言亂語花言巧語隻言片語。人的憤怒忿恨原自毫無根據的信口開河。就算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但是別人總是會無端的指責和貶斥你,你阻擋不了別人腦袋上的嘴。

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大閑|夏少】

以道遊心,緣督以為經。足夠了。特別要注意莊子在這裡用的是“不得已”,已經隱含了莊子的“偉大抱負和志向”,表面看莊子就是修身養性而已,其實不然,不得已的時候養中,而能大展拳腳的時候則“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逍遙遊》”,莊子說的很清楚,人一定有所“圖”,只是莊子的是行大道。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大閑|夏少】

為何,很多人會感覺到社會複雜,有一些很難適應中國的社會關係。社會的本質關係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希望走順這個關係,似乎,只有這樣的方法。用一句現在很俗的一句話,就是,去打通社會關係的同時,活出自己,不忘初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大閑|夏少】

一句“順也”,表達了游走於人間世的一種方法。從某個角度講,孔子的人間世之法,基本是基於“順也”而展開。而莊子是從“道”的角度去闡述。莊子的順是,從保護自己而言,其最終目的還是行道。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大閑|夏少】

我們不能脫離當下的社會,因此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基於自身所處時代和社會而建立標準。莊子則不同,從道的角度,從個體的角度。同時“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也說明的莊子的用處,以及莊子對自身的評價。

通過這句話,也可以想像,莊子“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所經歷過的無法想像的苦難,才有今天的“大用”。

如果你是頂尖的人才,高深得道的高人,註定會遭人嫉妒和引來禍害,如何保護好自己或許也是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無用乃大用”既是莊子對自己的行道方法,也告訴我們,保護自己也是“人才”才有“大用”的可能性。(兩彈一星的功臣們鄧稼先、錢三強等的真實故事也說明了莊子的這個道理)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大閑|夏少】

很多《莊子》的譯文或者解讀,都提到莊子的處世哲學有逃避社會的消極色彩。我只是想問,如果是“天下無道”,作為一個個體又能做什麼?更何況,像莊子這樣的得道智者,深知自己必定有大用,所以,先保證“生焉”,而到天下有道之時,註定大成於社會。首先你得適應社會的規則和大環境,先生而後成。

禪宗有個經典故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與慧能之間,神秀是很得勢的,而慧能孤立無援,如果不是弘忍大師保護,連夜讓慧能逃離,神秀迫害慧能也許不可避免。因此莊子所言不虛,毫無消極色彩可言。

虛者,心齋也

【大閑|夏少】

其實,也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在人間世裡面莊子的選擇是心齋。在佛家,可能是“戒定慧”裡面的“戒”。莊子還是從自身,從“道”來解決問題,並沒有從別人那裡去尋求答案。

人在世間要如何行走呢?遇事找本質,如果自己沒有這樣的本事,就讓自己達到。沒有遇到什麼事,就讓自己“回到根本”即心齋,讓自己得“道”。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大閑|夏少】

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莫測的世界,爾虞我詐的人,形形色色的人,外界和內界都是道的範疇,但是我們在世間通達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心齋而得道。這與“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是一致的。

我們不可能讓外界都在自己隨意掌控之中,這與只要是在世間,我們不可避免受到“傷害”,只有用心齋得道之法,讓自己的心“物化”變成“道”,從而逍遙與人世間。

因為,人的心,會心馳神遊,心猿意馬,現實中,我們經常的情況是,人在,心不在。或許,莊子就是讓我們身心合一,心到手到。

用空明的心境去行道,用本質、根本的方式去化解人世間的障礙和困難,不要被繁枝亂象所迷惑,任何時候都不要坐馳。規律是自然存在的,而規則是人制定的。

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大閑|夏少】

什麼才是真實的人間世?我們通常認為孔子是最明白人間世的,其實莊子才是真正的明白人。這段話就是對人間世的精闢概括。尤其“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社會不就是這樣的嗎?現在經常提到的,合夥人制度,員工全員持股模式等等,不外乎就是解決開始和結束這個過程的持續有序的問題。

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大閑|夏少】

世界之亂,社會之亂,人與人的紛爭起源於,胡言亂語花言巧語隻言片語。人的憤怒忿恨原自毫無根據的信口開河。就算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但是別人總是會無端的指責和貶斥你,你阻擋不了別人腦袋上的嘴。

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大閑|夏少】

以道遊心,緣督以為經。足夠了。特別要注意莊子在這裡用的是“不得已”,已經隱含了莊子的“偉大抱負和志向”,表面看莊子就是修身養性而已,其實不然,不得已的時候養中,而能大展拳腳的時候則“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逍遙遊》”,莊子說的很清楚,人一定有所“圖”,只是莊子的是行大道。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大閑|夏少】

為何,很多人會感覺到社會複雜,有一些很難適應中國的社會關係。社會的本質關係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希望走順這個關係,似乎,只有這樣的方法。用一句現在很俗的一句話,就是,去打通社會關係的同時,活出自己,不忘初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大閑|夏少】

一句“順也”,表達了游走於人間世的一種方法。從某個角度講,孔子的人間世之法,基本是基於“順也”而展開。而莊子是從“道”的角度去闡述。莊子的順是,從保護自己而言,其最終目的還是行道。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

【大閑|夏少】

我們不能脫離當下的社會,因此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基於自身所處時代和社會而建立標準。莊子則不同,從道的角度,從個體的角度。同時“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也說明的莊子的用處,以及莊子對自身的評價。

通過這句話,也可以想像,莊子“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所經歷過的無法想像的苦難,才有今天的“大用”。

如果你是頂尖的人才,高深得道的高人,註定會遭人嫉妒和引來禍害,如何保護好自己或許也是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無用乃大用”既是莊子對自己的行道方法,也告訴我們,保護自己也是“人才”才有“大用”的可能性。(兩彈一星的功臣們鄧稼先、錢三強等的真實故事也說明了莊子的這個道理)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大閑|夏少】

很多《莊子》的譯文或者解讀,都提到莊子的處世哲學有逃避社會的消極色彩。我只是想問,如果是“天下無道”,作為一個個體又能做什麼?更何況,像莊子這樣的得道智者,深知自己必定有大用,所以,先保證“生焉”,而到天下有道之時,註定大成於社會。首先你得適應社會的規則和大環境,先生而後成。

禪宗有個經典故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與慧能之間,神秀是很得勢的,而慧能孤立無援,如果不是弘忍大師保護,連夜讓慧能逃離,神秀迫害慧能也許不可避免。因此莊子所言不虛,毫無消極色彩可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