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導演手記|《齊魯家風》導演王鳳霄:我對“孝”的理解

編者按:

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大型紀錄片《齊魯家風》, 分別在3月20號到22號, 27號到29號, 山東衛視每晚九點半播出。 紀錄片以山東大地漫長歷史中湧現出的真實歷史人物、事件為依託, 從齊魯家風中追溯齊魯文化淵源, 探討“齊魯家風”對現代家庭、現代人的深遠影響, 以及新時期“弘揚優良家風”的重要意義。

今天起, 齊魯網將陸續推出《齊魯家風》每期的導演手記。 今天推出第二期:第二集《孝義格天》導演王鳳霄的導演手記《我對“孝”的理解》。

我對“孝”的理解

第二集《孝義格天》導演 王鳳霄

59歲的蘇機來抱著癱瘓的母親鍛煉身體,

這是每隔幾天就會在泉城廣場上重複上演的一幕。 蘇機來堅持了八年, 他說, 父母用到你的時候你必須在跟前, 這為孝。

42歲的王友冉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會拿出全部的休息時間來陪伴自己的爺爺, 每年都會帶爺爺外出旅遊。 對王友冉來說, 孝就是爺爺那佈滿皺紋的笑臉。

62歲的吳曉建根據父母的遺願, 把父母的遺體捐獻給齊魯醫院, 眼角膜捐獻給濟南紅十字會。 完成這些之後, 吳曉建也簽了遺體捐獻登記表。 吳曉建完成了父母的遺願, 繼承了父母的遺志, 這是吳曉建理解的孝。

我們有幸能夠找到這些故事, 並拍攝下來。 用這些故事來詮釋在中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孝道文化。 而在拍片子的過程中, 我的父親因為意外受傷住院,

我被母親叫到醫院陪床, 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在醫院陪床。 在父親的病床前守了兩天兩夜, 才真正明白了“孝”這個字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難。 兩天的時間也讓我能夠靜下心來仔細回味之前拍攝的這些內容, 我開始理解了蘇機來的堅持, 王友冉的耐心和吳曉建的不舍。 這給我後期的拍攝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讓我最終能帶著感情完成了這一集紀錄片。

片子裡的這三個故事正是曾子所說的,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 我想, 既然我們現在不能天天陪在父母身邊, 那就多做一些讓父母感到高興和驕傲的事, 這也許就是現代人盡孝的最好的方式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