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舞動雲南 你都知道哪些雲南的舞蹈?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發佈

國家數位出版轉型示範單位

全國年度最佳畫報

如果說舞蹈是最有靈性的藝術, 那麼雲南就是這種靈性最忠實的知己, 因這裡本就陽光明媚、無限包容。 刀美蘭、楊麗萍等一批翩躚起舞的女神不曾老去, 而我們卻多多少少不似當年, 時間既殘酷又溫柔, 而舞者卻一如往昔, 令我們感動。

傣族孔雀舞

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 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 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 在民間, 孔雀舞也是傣族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 它流傳于雲南德宏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的傣族聚居區, 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的孔雀舞, 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 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 在象腳鼓、鋩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 1956年, 著名舞蹈家刀美蘭突破傳統, 嘗試以女性來展示孔雀的美麗,

其新奇和優美, 一經演出就備受觀眾青睞;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也以孔雀舞蜚聲中外, 舞姿優美的孔雀舞, 不知陪伴了傣家多少個世紀, 帶給了人間多少歡樂。

傣族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武術色彩的一種群眾性男子舞蹈。 因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 故名象腳鼓舞。 傣族象腳鼓舞蹈歷史悠久、節奏明快、富於變化, 極富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006年被雲南省政府列入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 每當工餘、節日或賽鼓盛會, 身背象腳鼓的小夥子從各村寨趕來, 跳起矯健、渾厚、靈活的象腳鼓舞。 哪裡有象腳鼓聲, 哪裡就有歡樂的人群。

藏族鍋莊舞

在高原藍得透亮的天和白得純粹的雲下,只有如此熱鬧奔放的舞蹈才能直抒胸臆。藏語稱鍋莊舞為“果卓”,意為“圓圈舞”,這種舞蹈廣泛分佈在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民間,是藏民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和著老歌手的唱詞,藏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通宵跳鍋莊舞,這千百年來傳承不斷的藏家風俗,如同朝聖者跋涉在路上,轉經筒始終陪伴著他們。每一次起舞,他們心中都燃燒著熊熊大火,如同一次次用身體與舞姿丈量著道路,一次次親吻著大地,那是淳樸的藏民對於生活發自內心的歡心和虔誠的祈福。

彝族煙盒舞

觀看彝族煙盒舞,實在是一場感官盛宴。這個被稱為“跳弦”、“壟傯”的原生態舞蹈,流傳於紅河州的彝族聚居區,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令人炫目,不僅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還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的多種流派。舞蹈形式多樣,有雙人、三人和群舞。煙盒舞傳承歷史久遠,已發展成為集歌、舞、樂、競技和仿生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藝術。

南澗跳菜

南澗無量山一帶流傳了1200餘年、素有“東方芭蕾”之稱的彝族跳菜,亦有著與“淩波微步”相似的精妙之處,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緩的大銅號和嗩呐聲中,大師傅們從廚房相繼而出,單手托著託盤從容舞蹈,而託盤裡擺滿了八大碗可口菜肴,徐徐入席,動作流暢連貫。“跳菜”的花樣還真不少,一會兒將託盤用頭頂著,一會又放在肩上,還不時地扮怪相和表演幽默滑稽的動作,使人不得不佩服跳菜師的高招。跳到每一桌時,還得按照規矩佈陣落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一碗菜都是一粒“棋子”,先放哪碗菜後放哪碗菜,都是有講究的。如今,南澗跳菜已分為“宴席跳菜”和“舞臺跳菜”,分別在不同的環境中表演,但無論是哪一種,舞者的手上功夫都十分了得,讓人忍不住驚歎叫絕。

佤族木鼓舞

在佤族的傳說中,木鼓是通天的神器,而木鼓舞則是佤族歷史文化的象徵,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隨意走進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一戶村寨中,都可以欣賞到這種人與神交流的神秘舞蹈,圍圈、挽手、對稱等舞蹈動作中不僅集中體現了佤族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更在震天響的木鼓中,滿天飛的秀髮中散發出原始勇敢的味道,粗獷奔放、熾熱狂野的原始之風撲面而來。

在高原藍得透亮的天和白得純粹的雲下,只有如此熱鬧奔放的舞蹈才能直抒胸臆。藏語稱鍋莊舞為“果卓”,意為“圓圈舞”,這種舞蹈廣泛分佈在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民間,是藏民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和著老歌手的唱詞,藏族男女老幼聚在一起通宵跳鍋莊舞,這千百年來傳承不斷的藏家風俗,如同朝聖者跋涉在路上,轉經筒始終陪伴著他們。每一次起舞,他們心中都燃燒著熊熊大火,如同一次次用身體與舞姿丈量著道路,一次次親吻著大地,那是淳樸的藏民對於生活發自內心的歡心和虔誠的祈福。

彝族煙盒舞

觀看彝族煙盒舞,實在是一場感官盛宴。這個被稱為“跳弦”、“壟傯”的原生態舞蹈,流傳於紅河州的彝族聚居區,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令人炫目,不僅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還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的多種流派。舞蹈形式多樣,有雙人、三人和群舞。煙盒舞傳承歷史久遠,已發展成為集歌、舞、樂、競技和仿生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藝術。

南澗跳菜

南澗無量山一帶流傳了1200餘年、素有“東方芭蕾”之稱的彝族跳菜,亦有著與“淩波微步”相似的精妙之處,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緩的大銅號和嗩呐聲中,大師傅們從廚房相繼而出,單手托著託盤從容舞蹈,而託盤裡擺滿了八大碗可口菜肴,徐徐入席,動作流暢連貫。“跳菜”的花樣還真不少,一會兒將託盤用頭頂著,一會又放在肩上,還不時地扮怪相和表演幽默滑稽的動作,使人不得不佩服跳菜師的高招。跳到每一桌時,還得按照規矩佈陣落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一碗菜都是一粒“棋子”,先放哪碗菜後放哪碗菜,都是有講究的。如今,南澗跳菜已分為“宴席跳菜”和“舞臺跳菜”,分別在不同的環境中表演,但無論是哪一種,舞者的手上功夫都十分了得,讓人忍不住驚歎叫絕。

佤族木鼓舞

在佤族的傳說中,木鼓是通天的神器,而木鼓舞則是佤族歷史文化的象徵,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隨意走進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一戶村寨中,都可以欣賞到這種人與神交流的神秘舞蹈,圍圈、挽手、對稱等舞蹈動作中不僅集中體現了佤族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更在震天響的木鼓中,滿天飛的秀髮中散發出原始勇敢的味道,粗獷奔放、熾熱狂野的原始之風撲面而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