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朗讀者》與另一個董卿

董卿的自我重啟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周甜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22日總第797期《中國新聞週刊》

音樂響起, 舞臺後方的一扇門緩緩打開,

董卿站在那扇門的後面, 抬頭微笑, 全場觀眾起立鼓掌, 在所有人的目光中, 董卿走向了舞臺中央。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 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 ‘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 這是寶玉和黛玉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 ‘幸會, 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裡安妮公主糊裡糊塗的遇見。 ‘遇到你之前, 我沒有想過結婚, 遇到你之後, 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 ’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

這段話是《朗讀者》節目第一期以“遇見”為主題的節目開場語。 董卿在講這段話的時候, 李雲迪在一旁為她鋼琴伴奏。 這是《朗讀者》音樂總監姚謙的創意。 在他看來, 董卿說話自帶情感旋律,

最不干擾她又能最好地支撐她的就只有鋼琴了。

《朗讀者》舞臺上的董卿和春晚舞臺上的董卿不太一樣。 她不再身穿華服, 也不再把髮髻高高豎起, 她穿著一身淺粉色套裝, 搭配白色的絲質圍巾。 她所講的那些話也不再是導演給她的主持人文稿, 她開始講她心裡的話。 這一次, 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製作人。

自2005年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至今, 董卿已經連續主持了12屆春晚。 而對於她本人, 人們似乎並不瞭解。 2017年,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兩檔綜藝的陸續熱播, 主持人董卿也隨之走紅。 在“央視一姐”的頭銜之外, 她又被賦予了“才女”“女神”和“央視網紅主持人”等新的標籤。

“原來你是一個這樣的董卿啊。 ”很多人開始感歎,

從事主持行業21年, 進入中央電視臺15年, 站上春晚舞臺12年之後, 董卿開始被大眾二次發現和認識。

“高而不冷”

採訪地點在央視老台附近的一家茶樓, 那天上午, 董卿剛審了一遍即將播出的一期 《朗讀者》節目, 下午她要見清華大學的負責人, 商量朗讀亭帶給他的改變, “不知道怎麼搞得, 就哽咽了。 ”他跟《中國新聞週刊》回憶, “以前參加電視節目, 也不是沒有主持人想要‘勾引’我談及傷感話題, 我從來沒有就範過啊。 ”他說自己總是刻意回避太過洶湧的感情流露, 那天當董卿坐在他對面時, 他自願打開了自己的情感閥門。

《朗讀者》的音樂總監姚謙留意到了董卿在《朗讀者》中細微的眼神變化, “喜歡文藝的人很容易在與別人交流時流露真性情。

”姚謙跟董卿接觸後, 發現她跟春晚上得體大氣的形象有點出入。 “她對文字很敏感。 ”姚謙說。

《朗讀者》的總導演之一田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大家私底下開玩笑說, 董卿對面的那把椅子有神奇的魔力, 坐在上面的人, 總會敞開心扉去講述。 在郎昆看來, 嘉賓之所以願意對董卿打開心扉, 源于董卿對他們的尊重。 “她把對事業的尊重平移到了對嘉賓的尊重。 ”郎昆說, “ 董卿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是做不到的, 現在為什麼能, 年代感已經到了。 ”

跟嘉賓聊天時, 董卿總是習慣性地身子往前傾。 為了讓她的臉看起來更好看一些, 通常這個時候, 燈光老師就會舉起大紙板, 上面寫著“坐回去”。 “有時候說得好不好聽, 比臉好不好看更重要。

”董卿心想。

郎昆看《朗讀者》, 看董卿採訪徐靜蕾, 當時提到奶奶, 徐靜蕾說不下去了。 看到這兒, 郎昆有點緊張, 他特別怕董卿繼續追問。 董卿當時什麼也沒說, 徐靜蕾緩了一下接著講了。 “這個時候說什麼都多餘, 都沒心沒肺。 ”他覺得這是一次成功的採訪, 這一幕讓他自然聯想到了倪萍。 當年他把倪萍從青島帶到中央電視臺, 就是看中了倪萍“和嘉賓同步喜怒哀樂愁驚恐憂”的能力。 在這一點上, 董卿和倪萍極其相似。

董卿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訪談節目會是她的終極舞臺。 她希望跟人們有心靈的交互。 “如果你沒辦法體會他人, 體會自己, 沒辦法認知他人, 認知自己, 那麼你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實習生劉成碩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