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文看懂保險資管行業:6000位管理13萬億資產,主要投向哪裡

今日,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佈了《2016年保險資產管理業發展情況之綜合篇》的調研報告, 對保險資管機構進行全景式掃描,

向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而詳盡的保險資產管理行業。

1

保險資產管理業穩健持續發展

整體概況:6000人管理資產規模13.72萬億

2017年,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下稱“中資協”)開展了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綜合調研工作, 調研範圍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3家 、保險專業投資機構5家 、受託保險資金的養老保險公司3家, 共計31家。

2016年末, 31家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規模合計13.72萬億, 同比增長14.69%。 21家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呈現增長, 其中11家機構增速超過20%。

2016年末各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分佈

保險資管機構合計從業人數為5956人, 同比增長17.08%。 27家機構人數呈現增長, 其中9家機構增速超過20%。 行業人均管理資產規模達23.04億元。

從業務條線來看, 這31家機構職能部門人才總數為5709人, 其中:

投資條線人才數量占比達38.82%,

銷售條線人才數量占比為9.41%,

產品條線人才數量占比為3.38%,

研究條線人才數量占比為5.75%,

另外, 公募、私募業務條線團隊正在建設中;中台部門人才數量變化較為平穩, 投後管理人才顯著增加;後臺部門人才投入顯著增強,

運營支援和管理服務條線總人數占比分別達到14.49%、12.58%。

各業務條線人才數量(人)

牌照資源:該有的業務資格都有了

2016年, 保險資管機構新增了基本養老金投資管理資格。

華泰資產、泰康資產、人保資產、長江養老、國壽養老、平安養老6家機構入選全國社保理事會評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

31家機構共獲得16項資格、294個業務能力牌照, 較2015年增加45個。 16項資格中, 除基本養老金投管資格為行業新增能力以外, 新增6家獲得股權投資能力牌照、6家獲得私募基金資格的機構, 與其它能力相比增加較多。

各項業務能力覆蓋情況

2

截至2016年末, 保險資管機構受託管理保險資金規模約占7成, 保險資金、保險主業是保險資管機構服務的主要方向。

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金來源可以包括關聯方保險資金、非關聯方保險資金、業外機構資金、企業年金、基本養老金、個人資金;投資方式主要可分為開展專戶管理、發行資管產品、設立私募基金、發行公募基金;配置方向涵蓋傳統領域、股權、不動產、金融產品、境外、港股通等。

同時, 資金來源多樣化、資金配置與投向豐富化將保險資管機構推向大資管競爭環境中, 催生保險資管機構必須不斷提升投資能力、提高銷售服務能力、優化產品開發能力、完善風控機制及運營管理能力。

保險資管機構的投資理念、文化、機制、流程、人才以及組織架構、綜合管理能力正迅速向大資管市場領先領域發展。

三種發展模式:綜合型、專注型、傳統型

保險資管機構根據不同資金來源、投資方式、配置範圍三個業務結點上的佈局呈現差異化分層,可以總結為三種不同的業務模式:

一是“綜合型”業務模式。該類機構在客戶範圍、投資方式、以及資金投向三個方面都有著較為全面的佈局,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同時向跨市場領域發展。

二是“專注型”業務模式。該類機構的資金來源已突破關聯方保險資金的傳統範圍,投資方式有重點發展方向但未全面佈局,配置方向表現為傳統與創新嘗試相結合(專業投資機構均屬於這一類型)。

三是“傳統型”業務模式。該類機構資金來源以關聯方保險資金為主,投資方式以專戶管理為主,投資方向以傳統投資為主。

整體上,31家保險資管機構呈現由“傳統型”定位向“綜合型”佈局演變的趨勢,“綜合型”和“專注型”機構數量分別達12家、13家。

都在幹大事:支援實體經濟

31家機構管理的13萬億資產都投向了何處?

根據保監會統計,5月底,保險資金運用的配置情況是:

銀行存款23404.94億元,占比16.43%;債券48313.83億元,占比33.9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8156.37億元,占比12.75%;其他投資52558.41億元,占比36.9%。

其中占比為36.9%的“其他投資”,主要是投向了實體經濟,通過分享實體經濟成長的成果實現收益保障。具體是怎樣實現的?

發行資產管理計畫業務成為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重要載體。2016年保險資管機構共發行資管計畫(債權投資計畫、股權投資計畫、資產支持計畫)149項,總規模2782.05億元。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脫貧攻堅、軍民融合等領域進行了積極的創新探索,為國家發展實體經濟戰略目標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援。

保險系私募基金成為保險資金對接實體經濟的重要平臺。截至2016年末,共有11家保險資管機構回饋已設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保險系私募基金的興起,為保險業在健康、養老、醫療、供給側改革等符合保險產業發展需求和國家戰略的領域加強佈局提供了專業平臺。

持有機構股權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力補充。31家保險資管機構持股業內機構類型包括香港保險資管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3類;持股業外機構涵蓋11種類型,包括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資訊技術、財富管理、信託、信用增進等類型,從產業投資、實體運營、金融服務等多方面為實體經濟和居民生活提供切實服務。

另外,保險資管機構還與各地政府和市場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截至2016年末,保險資管機構與76家地方政府和市場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市場機構類型涵蓋央企、上市公司、銀行、證券公司、四大AMC、養老金管理公司等。

3

保險資管機構展方向及路徑選擇

核心競爭力還在管理險資主業

“保險業姓保”,保險資金運用也姓保。保險資管機構的發展起始於保險資金運用的專業化需求,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實踐中形成了具備行業特色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文化和資產配置能力,形成了區別于其它金融行業的比較優勢。

目前,保險資管機構正在試圖從單純注重提高投資能力向增強綜合管理能力轉變。

要實現這個轉變,在業務能力方面,首先是回歸主動管理業務本源。主動管理能力是機構參與市場競爭、提升風險識別能力、獲得業務收入的關鍵點,保險資管機構應持續發揮資產負債匹配管理能力優勢和大類資產配置經驗,不斷提升投資研究能力,進一步深化對接實體經濟的資管計畫、股權投資、私募等業務,拓展養老金、業外機構資金等綜合性資金來源並提供細分產品服務,加強全球優質資產配置能力以分散單一市場風險,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同時向全市場領域輸出其專業投資能力。

其次是加強風險管理能力。資金多樣化、客戶多元化、產品豐富化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戰,風險識別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風險管理能力將成為機構核心競爭能力之一。目前,保險資管機構從建立健全決策、執行機制,增加人才資源投入等方面不斷加強風險管理,且呈逐年擴大增幅趨勢。

最後是加強銷售及客戶服務能力。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各類產品趨於同質化,投資收益差距逐漸縮小,以專業的銷售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將對業務發展產生疊加效應。

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首先要優化公司內部機制,完善多層次的決策體系,降低內部溝通成本,建立對內對外的快速回應體系;其次需建立多層次、長短期結合的市場化激勵體系;最後是樹立“運營是生產力”的理念,機構運營水準的高低,關係到對業務資料的管理和利用、對財稅政策的把握、資訊系統建設是否高效實用,從而影響公司整體業務水準和長遠發展。

積極擁抱金融科技

以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快速改變社會生產力水準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對於傳統金融業的影響更是不可逆的、變革性的、深遠的。金融科技的運用將逐漸改變保險資管機構的業務發展模式,以人工智慧為特色的綜合型保險資產管理服務平臺、專業型FOF及MOM投資管理平臺將成為未來保險資管機構創新發展的引擎。

保險資管機構正在認識並著手實踐金融科技在保險資產管理行業的應用,積極參與金融科技發展、佈局技術的實景運用,將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等工具運用到投資研究、投資管理、風險管理、投資服務等業務領域中,以增加各項工作的前瞻性、準確性、及時性和針對性,把握科技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三種發展模式:綜合型、專注型、傳統型

保險資管機構根據不同資金來源、投資方式、配置範圍三個業務結點上的佈局呈現差異化分層,可以總結為三種不同的業務模式:

一是“綜合型”業務模式。該類機構在客戶範圍、投資方式、以及資金投向三個方面都有著較為全面的佈局,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同時向跨市場領域發展。

二是“專注型”業務模式。該類機構的資金來源已突破關聯方保險資金的傳統範圍,投資方式有重點發展方向但未全面佈局,配置方向表現為傳統與創新嘗試相結合(專業投資機構均屬於這一類型)。

三是“傳統型”業務模式。該類機構資金來源以關聯方保險資金為主,投資方式以專戶管理為主,投資方向以傳統投資為主。

整體上,31家保險資管機構呈現由“傳統型”定位向“綜合型”佈局演變的趨勢,“綜合型”和“專注型”機構數量分別達12家、13家。

都在幹大事:支援實體經濟

31家機構管理的13萬億資產都投向了何處?

根據保監會統計,5月底,保險資金運用的配置情況是:

銀行存款23404.94億元,占比16.43%;債券48313.83億元,占比33.92%;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8156.37億元,占比12.75%;其他投資52558.41億元,占比36.9%。

其中占比為36.9%的“其他投資”,主要是投向了實體經濟,通過分享實體經濟成長的成果實現收益保障。具體是怎樣實現的?

發行資產管理計畫業務成為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重要載體。2016年保險資管機構共發行資管計畫(債權投資計畫、股權投資計畫、資產支持計畫)149項,總規模2782.05億元。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脫貧攻堅、軍民融合等領域進行了積極的創新探索,為國家發展實體經濟戰略目標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援。

保險系私募基金成為保險資金對接實體經濟的重要平臺。截至2016年末,共有11家保險資管機構回饋已設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保險系私募基金的興起,為保險業在健康、養老、醫療、供給側改革等符合保險產業發展需求和國家戰略的領域加強佈局提供了專業平臺。

持有機構股權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有力補充。31家保險資管機構持股業內機構類型包括香港保險資管公司、養老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3類;持股業外機構涵蓋11種類型,包括公募基金、互聯網金融、資訊技術、財富管理、信託、信用增進等類型,從產業投資、實體運營、金融服務等多方面為實體經濟和居民生活提供切實服務。

另外,保險資管機構還與各地政府和市場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截至2016年末,保險資管機構與76家地方政府和市場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市場機構類型涵蓋央企、上市公司、銀行、證券公司、四大AMC、養老金管理公司等。

3

保險資管機構展方向及路徑選擇

核心競爭力還在管理險資主業

“保險業姓保”,保險資金運用也姓保。保險資管機構的發展起始於保險資金運用的專業化需求,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實踐中形成了具備行業特色的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文化和資產配置能力,形成了區別于其它金融行業的比較優勢。

目前,保險資管機構正在試圖從單純注重提高投資能力向增強綜合管理能力轉變。

要實現這個轉變,在業務能力方面,首先是回歸主動管理業務本源。主動管理能力是機構參與市場競爭、提升風險識別能力、獲得業務收入的關鍵點,保險資管機構應持續發揮資產負債匹配管理能力優勢和大類資產配置經驗,不斷提升投資研究能力,進一步深化對接實體經濟的資管計畫、股權投資、私募等業務,拓展養老金、業外機構資金等綜合性資金來源並提供細分產品服務,加強全球優質資產配置能力以分散單一市場風險,在服務保險資金的同時向全市場領域輸出其專業投資能力。

其次是加強風險管理能力。資金多樣化、客戶多元化、產品豐富化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戰,風險識別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風險管理能力將成為機構核心競爭能力之一。目前,保險資管機構從建立健全決策、執行機制,增加人才資源投入等方面不斷加強風險管理,且呈逐年擴大增幅趨勢。

最後是加強銷售及客戶服務能力。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各類產品趨於同質化,投資收益差距逐漸縮小,以專業的銷售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將對業務發展產生疊加效應。

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首先要優化公司內部機制,完善多層次的決策體系,降低內部溝通成本,建立對內對外的快速回應體系;其次需建立多層次、長短期結合的市場化激勵體系;最後是樹立“運營是生產力”的理念,機構運營水準的高低,關係到對業務資料的管理和利用、對財稅政策的把握、資訊系統建設是否高效實用,從而影響公司整體業務水準和長遠發展。

積極擁抱金融科技

以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快速改變社會生產力水準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對於傳統金融業的影響更是不可逆的、變革性的、深遠的。金融科技的運用將逐漸改變保險資管機構的業務發展模式,以人工智慧為特色的綜合型保險資產管理服務平臺、專業型FOF及MOM投資管理平臺將成為未來保險資管機構創新發展的引擎。

保險資管機構正在認識並著手實踐金融科技在保險資產管理行業的應用,積極參與金融科技發展、佈局技術的實景運用,將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等工具運用到投資研究、投資管理、風險管理、投資服務等業務領域中,以增加各項工作的前瞻性、準確性、及時性和針對性,把握科技發展帶來的重要機遇。

百萬用戶都在看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