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新政頒佈,誰還在頂風作案?加價車我們到底該不該買?

前不久, 新一代CR-V剛剛上市, 公佈的官方指導價相當給力。 這也留給了人們更多的猜想, 這一代CR-V還會出現“加價熱銷”的場面嗎?從部分媒體的報導來看, 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強加一萬裝潢”的隱形加價現象, 那麼, 加價提車的背後, 真的是“一個願打, 一個願挨”嗎?

童濟仁汽車評論 編輯丨吳邪

▎加價提車, 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倒爺”這個詞, 初現於上世紀80年代, 那時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演變的特殊時期。 直白些講, 就是賺取內外差價的投機商人。 由於市場緊俏, 汽車是“倒爺”眼中的不二法寶。

當時, 一輛出廠價可能不過8萬元的桑塔納轎車, 在市場上可以炒到20多萬元, 即便如此, 還要走後門, 批條子。

再之後, “倒爺”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加價提車的現象仍然時有出現。 2007年, 東風本田將第三代CR-V引入國產, 瞬間點燃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由於走城市化舒適路線,

當時的市面上, CR-V幾無敵手。 就這樣, CR-V在加價的同時, 卻蟬聯了五年SUV銷量冠軍。 也算是“一大奇觀”。

另一款擅長加價的車型是大眾途觀。 老CR-V的熱銷刺激到了其他品牌, 原來還有這麼一片藍海市場可以淘金, RAV4、奇駿紛紛走向了精緻的城市化路線,

老CR-V再沒有那麼不可替代了。 後來, 大眾途觀進入市場, 再一次掀起了一波加價潮。 隨後, 福特翼虎、別克昂科威的參戰, 才沖淡了途觀的稀缺性光環。 但風水輪流轉, 途觀L和途昂又進入了一段新品加價期。

其實, 回頭仔細想想, 但凡有加價權利的這些車,

均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1、同級競品稀少, 購車選擇難以被替代, 比如常年熱賣的漢蘭達, 7座市場很難找到與之相抗衡的產品, 曾經的老CR-V和途觀也是如此, 剛好處於某個市場的空窗期;2、產能受限, 供不應求也是一大主因, 由於產能規劃失誤, 或者發動機等配件供貨不足, 也可能在客觀上造成了“奇貨可居”的現象, 本田思域前期加價就與發動機產能受限有關。

▎誰揚起了加價的鞭子, 輕輕地拍在誰的背上?

有人說, 加價提車, 就是人傻錢多, 本來是“買方市場”, 硬是給4S店慣出了一個“賣方市場”。 這句話沒毛病, 畢竟, 沒有人會與錢過不去。 但為何總有人一邊心裡罵著娘, 一邊又把現金拍4S店臉上呢?背後存在的似乎是由經濟規律所左右的虛榮與無奈。

前文我們提到過, 加價提車的誘因是供不應求。 產能有限, 想買車的人又排成長龍, 供求之間的矛盾自然就激化了。 這個時候, 誰來調和?是經濟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既然如此熱銷,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終端加價。 而這筆錢, 絕大多數進了經銷商的口袋。

經銷商這一鞭子打出來了,那我們消費者就得忍氣吞聲受著嗎?其實不該,任誰的錢也不是撿來的。但往往我們會陷入一個類似于“囚徒困境”的恐慌階段。假如所有的潛在客戶都不加價,就按照先後順序,排隊提車,那麼,4S店也不會加價得有恃無恐。但是,一定會有人願意多出一點錢,來換取更快的提車時間,也就是加價插隊。既然所有人都是逐利的,4S店沒有理由拒絕加價金主的美意,當然一拍即合,這畢竟都是白花花的“現金流”啊。

就像新品手機剛上市就會陷入“饑餓行銷”,某一時間點集中發售,但很容易被一搶而空,耐不住時間等待的消費者,可能就會考慮從“黃牛”手中加價購入新品手機。或者,正如你在機場、火車站的麥當勞餐廳就餐,明知道價格貴了50%,但仍然門庭若市,絡繹不絕,畢竟,在這裡永遠供大於求,永遠不愁沒有客源。

加價購車,從本質上看,還是因為供不應求。汽車4S店“巧妙地”利用了供需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熱銷背後助長的馬太效應又進一步刺激了供需矛盾的升級。當經銷商高高揚起了“加價”的鞭子,還是有很多消費者無奈地選擇了順從與挨打。

▎新規之後,加價提車會成為過眼雲煙嗎?

巧得很,7月1日正式生效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中就提到了“加價售車”的問題。新《辦法》規定,經銷商應當在經營場所以適當形式明示銷售汽車、配件及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和各項服務收費標準,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或收取額外費用。

很顯然,新規希望衝破汽車銷售市場的一些黑幕,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會遇到諸多變相“不違規”的加價行為,比如,建議加裝潢。終究,供需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一道法規就可以解決的。還是那句話,人是逐利的,總可以變著法繞過這些規定,明著不行暗的來。想早提車,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多出錢。

所以說,新規之後,加價提車恐怕仍很難禁止。但新規中最值得肯定的一點是,賦予了諸多其他管道的合法身份,汽車超市、大賣場和汽車電商都可以成為購車新選擇。如果銷售管道本身的格局被打破,消費者的選擇也就更加多元化,4S店有恃無恐的加價行為或許會被抑制。

▎小結

其實,如今的中國車市早已進入了“買方市場”,相同的預算可以買到很多的可替代車型,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相對的,敢加價的車型也越來越少,消費者的購車觀念也更加趨於理性。如果遇到了“加價車”,不妨再逛逛其他品牌,畢竟,身後還有一片“大森林”。

經銷商這一鞭子打出來了,那我們消費者就得忍氣吞聲受著嗎?其實不該,任誰的錢也不是撿來的。但往往我們會陷入一個類似于“囚徒困境”的恐慌階段。假如所有的潛在客戶都不加價,就按照先後順序,排隊提車,那麼,4S店也不會加價得有恃無恐。但是,一定會有人願意多出一點錢,來換取更快的提車時間,也就是加價插隊。既然所有人都是逐利的,4S店沒有理由拒絕加價金主的美意,當然一拍即合,這畢竟都是白花花的“現金流”啊。

就像新品手機剛上市就會陷入“饑餓行銷”,某一時間點集中發售,但很容易被一搶而空,耐不住時間等待的消費者,可能就會考慮從“黃牛”手中加價購入新品手機。或者,正如你在機場、火車站的麥當勞餐廳就餐,明知道價格貴了50%,但仍然門庭若市,絡繹不絕,畢竟,在這裡永遠供大於求,永遠不愁沒有客源。

加價購車,從本質上看,還是因為供不應求。汽車4S店“巧妙地”利用了供需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而熱銷背後助長的馬太效應又進一步刺激了供需矛盾的升級。當經銷商高高揚起了“加價”的鞭子,還是有很多消費者無奈地選擇了順從與挨打。

▎新規之後,加價提車會成為過眼雲煙嗎?

巧得很,7月1日正式生效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中就提到了“加價售車”的問題。新《辦法》規定,經銷商應當在經營場所以適當形式明示銷售汽車、配件及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和各項服務收費標準,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或收取額外費用。

很顯然,新規希望衝破汽車銷售市場的一些黑幕,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會遇到諸多變相“不違規”的加價行為,比如,建議加裝潢。終究,供需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一道法規就可以解決的。還是那句話,人是逐利的,總可以變著法繞過這些規定,明著不行暗的來。想早提車,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多出錢。

所以說,新規之後,加價提車恐怕仍很難禁止。但新規中最值得肯定的一點是,賦予了諸多其他管道的合法身份,汽車超市、大賣場和汽車電商都可以成為購車新選擇。如果銷售管道本身的格局被打破,消費者的選擇也就更加多元化,4S店有恃無恐的加價行為或許會被抑制。

▎小結

其實,如今的中國車市早已進入了“買方市場”,相同的預算可以買到很多的可替代車型,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相對的,敢加價的車型也越來越少,消費者的購車觀念也更加趨於理性。如果遇到了“加價車”,不妨再逛逛其他品牌,畢竟,身後還有一片“大森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