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版百度:擁有一個實體可翻閱搜尋引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 類書佔有一定的地位。 那些卷帙浩繁、包羅萬象的大型類書, 如《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等鴻篇巨著, 早已馳名中外, 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

▲《太平御覽》

類書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工具書, 它把經、史、子、集各部的著作分門別類地加以輯錄, 所收材料非常廣泛, 包括歷史事實、名物制度、詩賦文章、成語典故、駢詞麗句、自然知識等各個方面。 其中有綜合各類的, 也有只取一角一隅專收某一類的。

▲《冊府元龜》

在封建時代, 類書主要是為皇帝服務的。 像什麼“皇覽”、“聖覽”、“御覽”、“帝王集要”等, 就其名稱也可以看出, 它們是帝王的御用物, 是專供其研究統治術的參考書, 或者作為誇示好學的裝飾品。 後來科舉制度發展起來了, 類書又成為應考的士子們的枕中之秘, 供他們賦詩作文時采摭詞藻、尋章摘句提供方便。

例如要收集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 查找某一詩文語句或成語典故的原始出處, 瞭解某一事物的起源, 來龍去脈, 它都能提供“百度”般的幫助, 簡便快捷, 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類書”之名是宋代以後出現的。 但類書的起始卻比它的名稱早得多。

一般學者都認為, 最早的一部類書是三國時期魏文帝敕編的《皇覽》。 魏文帝于黃初元年(西元220年)命王象、劉劭等以數年功夫編成這部類書, 共四十部, 千餘篇, 八百多萬字, 藏于秘府。 可惜我國這部最早的類書, 至唐代末年便散佚了, 今天只能見其一鱗半爪。

唐宋是我國經濟文化繁榮時期, 類書自然也有很大的發展。 唐代有兩部著名的類書。 《藝文類聚》一百卷, 高宗時期歐陽詢等奉敕撰, 它是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類書, 約百萬餘字, 徵引古籍一千多種。 包括政治、文學、自然知識等各方面的材料。 《初學記》30卷, 是玄宗為他兒子學習作文而命徐堅等編纂的, 卷帙不大, 比較精簡, 便於初學。

宋代有兩部官修的大類書。

《太平御覽》一千卷, 編纂于太平興國年間(西元977-983年), 初名《太平總類》, 後太宗命令每天進呈三卷, 供他“乙夜之覽”, 定名為《太平御覽》。 此書共55部, 是根據《周易·繫辭》上“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話而設置的, 表示要包羅天下一切事物, 徵引古書一千多種。 因此, 本書很受推崇, 被譽為“類書之冠”。 《冊府元龜》一千卷, 每卷分量較大, 所以總字數超過《太平御覽》一倍還多。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

明清是類書形成鼎盛時期。 這首先表現在《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兩部舉世罕見的大型類書。 《永樂大典》的編纂, 始于永樂元年。 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奪得皇位後,他想以文治籠絡天下文士,於是敕命解縉等編纂類書,諭旨中說,“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意思是當時能收集到的古書都要加以輯錄,不厭其繁。前後動員儒臣文士三千餘人參加編校、錄寫、圈點,於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冬最後完成。全書22877卷,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總計約三億七千多萬字。

但是,本書纂成以後,一直未能刊印。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宮中失火,《永樂大典》險被焚毀,朝廷才下決心另摹副本一部。正本副本分貯兩處,以備意外。正本大約毀於明亡之際,副本至清咸豐年間(西元1851-1860年)也漸漸散佚,八國侵略軍攻佔北京以後,又遭大量盜劫。新中國成立後,前蘇聯、東德歸還我國六十多冊,連同國內各方面徵集的仿抄本、複製本,合成730卷,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可與《永樂大典》媲美,完整保存的大型類書,是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總目40卷,約一億多字。該書綜合清代所能見到的各種古籍,按類編排,體例比較嚴密。分為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個彙編;每一彙編之下又分若干典,計有32典;典下分部,共六千多部。

明清後的類書種類更加繁多。彙集前代代表性的類書加以重編的,有《唐類函》《淵鑒類函》;專門彙集詩文詞藻,供作詩填詞的,有《佩文韻府》《子史精華》《駢字類編》;考證事物起源的,有《格致鏡原》。此外,還出現圖文並茂的類書,如《圖書編》《三才圖會》等,如宮室、車馬、服飾、器物、珍寶、鳥獸、草木、蟲魚都有圖示,這是類書的一個進步。

縱觀歷史,各類類書的總數不下數百種。中國有如此豐富的類書,有編纂工具書的悠久的歷史傳統,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要貢獻。

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奪得皇位後,他想以文治籠絡天下文士,於是敕命解縉等編纂類書,諭旨中說,“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蔔、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意思是當時能收集到的古書都要加以輯錄,不厭其繁。前後動員儒臣文士三千餘人參加編校、錄寫、圈點,於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冬最後完成。全書22877卷,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總計約三億七千多萬字。

但是,本書纂成以後,一直未能刊印。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宮中失火,《永樂大典》險被焚毀,朝廷才下決心另摹副本一部。正本副本分貯兩處,以備意外。正本大約毀於明亡之際,副本至清咸豐年間(西元1851-1860年)也漸漸散佚,八國侵略軍攻佔北京以後,又遭大量盜劫。新中國成立後,前蘇聯、東德歸還我國六十多冊,連同國內各方面徵集的仿抄本、複製本,合成730卷,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可與《永樂大典》媲美,完整保存的大型類書,是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總目40卷,約一億多字。該書綜合清代所能見到的各種古籍,按類編排,體例比較嚴密。分為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個彙編;每一彙編之下又分若干典,計有32典;典下分部,共六千多部。

明清後的類書種類更加繁多。彙集前代代表性的類書加以重編的,有《唐類函》《淵鑒類函》;專門彙集詩文詞藻,供作詩填詞的,有《佩文韻府》《子史精華》《駢字類編》;考證事物起源的,有《格致鏡原》。此外,還出現圖文並茂的類書,如《圖書編》《三才圖會》等,如宮室、車馬、服飾、器物、珍寶、鳥獸、草木、蟲魚都有圖示,這是類書的一個進步。

縱觀歷史,各類類書的總數不下數百種。中國有如此豐富的類書,有編纂工具書的悠久的歷史傳統,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要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