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字文廣釋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始, 初也。 制, 造也。 上古結繩而治, 伏羲始造文字, 其制有六:象形、會意、假借、指事、轉注、諧聲是也。 】

關於漢字的起源, 最常見的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字。

如《淮南子·本經訓》上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鬼夜哭」。 另外, 《說文解字·敘》裡也說:「黃帝之史倉頡, 見鳥獸蹄爪之跡, 知今之可相別異也, 構造書契。 」

但《千字文釋義》則認為, 最早開始造字的是伏羲氏。 伏羲之前是結繩記事, 伏羲開始就有文字了。 國學家章太炎先生即持此說, 他提出:八卦中表示水的坎卦(☵)與水的篆書相似, 所以八卦就是天、地、水、火、澤、山、風、雷的古字。

漢字有六書, 分別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其中指事、象形、形聲、會意是造字之法;轉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說文解字∙敘》將六書的定義和示例羅列如下——

「周禮八歲入小學, 保氏教國子, 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 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建類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讬事, 令長是也。 」

【乃者, 繼事之辭。

服, 身之飾也。 上曰衣, 下曰裳。 《白虎通》曰:「衣, 隱也。 裳, 障也。 所以隱形, 自障蔽也。 」上古之民, 衣鳥獸之皮, 至黃帝命其臣胡曹, 始作衣裳。 】

根據沈從文的研究, 傳說中服裝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種是《千字文釋義》認為的黃帝的臣子胡曹作衣, 還有一種說法是「伯余、黃帝制衣裳」。 按上為衣, 下為裳, 衣裳縫合在一起則為深衣, 是漢服的基本樣式。

而根據考古發掘, 中國在舊石器時代, 開始將動物毛皮縫製成衣服;在新時期時代出現了精美的飾品, 絲綢及葛、麻織物都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在夏商周三代, 漢服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了。

漢服體現的是中華禮儀之美, 也是華夏文明的象徵, 比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認為:「中國有禮儀之大, 故稱夏;有服章之美,

謂之華。 」

衣裳之設, 本為遮體禦寒, 但古人又給衣裳賦予了很多文化內涵, 《禮記·深衣》以為, 深衣的尺寸符合規、矩、繩、權、衡的要求, 穿上深衣可以學文, 可以習武, 可以從事禮儀活動, 也可以帶兵打仗——適用於各種場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